《蒹葭》教學設計
師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濃霧重,在青蒼的天際下,河畔那一大片叢生的蒼蒼蒹葭,在蕭瑟的秋風中起伏搖曳,茫茫秋水之上,曉霧朦朧,煙水迷離……
㈣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1這時候,主人公出現了,他時而癡癡凝望,時而上下追尋,飄風的蘆葦叢中伊人身影若隱若現。大家結合詩句體會一下主人公追尋伊人時的心情是怎么樣的?
教師準備:①在不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俟
一個:“在”字,主人公確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邊
②溯洄從之 溯游從之
匆忙而連續的動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 “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追尋而不得時心情如何?失望 悵惘 痛苦
④只剩一人佇立水邊時感受怎樣?孤獨寂寞
小結:對于主人公來說驚喜只是暫時的,失望悵惘痛苦卻是綿長的,那蕭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這種心緒的外化,這叫什么寫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你感覺主人公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依據是什么?
熱烈向往愛情,不畏險阻,百折不撓,執著追求,堅貞不渝的人
小結:任山重重,任水重重,難阻意重重,一片癡心,一份執著,主人公追尋的腳步從未停歇過。也許他會繼續“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無盡頭,“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他終于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然而無論結果怎樣,我們更看重的是主人公追尋的過程以及在那個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執著無悔,那是一種至真至純至美的人性。
3讓主人公千辛萬苦執著追求的伊人有什么樣的魅力呢?此時我們腦海中一定已有了伊人的形象,她是怎樣的?
教師準備:①美麗? 外在?內在? 氣質高雅 溫婉動人
②“伊人”一定是美麗的,然而詩歌沒有直接描寫,我們卻感覺出來了,這叫什么寫法?側面烘托
詩中是怎樣進行側面烘托的?一是從主人公熾熱執著的追求中可以感受到,如此深深吸引主人公的“伊人”一定是內外皆美的;二是秋水白露曉霧朦朧這美麗的景致側面烘托出來的。
③“伊人”是美麗的,然而這種美又是朦朧的,在主人公的視線中若隱若現,時有時無,似水中月,霧中花,這種美是怎樣產生的呢?距離產生美。
小結:詩歌中有很多詩句描寫的就是這種距離之美如:朝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樓臺煙雨中”。還有(大屏幕配樂顯示以下內容)印度詩人泰戈爾說: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和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④同學們結合自己對本詩的理解,也采用泰戈爾詩的形式仿寫幾句。(配樂屏顯):
㈠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㈡世界上最美的距離
不是—————— 不是生和死
而是—————— 而是———————
———————— —————————
教師準備:㈠世界上最美的距離,不是緊緊相依,而是那盈盈一水間的,脈脈不得語。
㈡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你就站在那里,我卻永遠追尋不到你。
小結:“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伊人”的這個形象深深的根植于中國人的潛意識中,她遙遠而又美麗,可望而不可即,構成人們心靈中一個永遠悵惘的情結,而距離和朦朧正是她的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