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2、“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系?(“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學法指導:小組討論,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余同學補充。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置讓學生對文章的論證過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分組討論法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更調動了中差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的理論論證補充事例論據是對學生聯想和積累的考查。拓展“所欲”“所惡”的現實內涵可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六.品讀“義”的精美語言。
在《〈孟子〉二章》里同學們已經領會到了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語言自然流暢,節奏感強,富有文采和氣勢。在課文中找出能夠體現這些特點的句子品讀。(注意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學法指導:學生自由發言。也可用讀的方式來體現或先品后讀。
(設計意圖:在誦讀中欣賞和品味,學生的感受會更深刻,這也是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完成知識和能力目標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藝術。)
七、領悟思想,拓展延伸“義”
學法指導:時空連線,設置情境.從下面的問題中任選二個回答(用課件出示)
假若我是節目主持人,同學們是孟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時空隧道,請回答我的問題:
①你如何評價舍身救人的李春華?
②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你該如何舍生取義?(把“道德” 、“正義” 放在首位,勇于識別真、善、美、假、惡、丑,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不受各種各樣變相的“利” 的誘惑,不去做不道德、不正義、不合法的事,做一個正直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一個對國家、對集體、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③我們中學生的“義”和“不義”表現在哪些方面?(只要結合實際,言之成理即可)④你也可以把老師當作孟子,就你在探究的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向我發問。
在節目的最后:用一句話概括你所理解的“義”。義是—————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說服力”,我設計這一環節,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突破了課文的難點,將孟子所說的義鏈接到現實生活中來,拓展了生和義的現實內涵,一舉多得。同時在活動中鼓勵學生自主質疑,照顧了在理解上存在不同層次的學生,實現對學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落實三維目標中的情感、 態度 、價值觀目標。)
八、總結回顧:
同學們,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充滿了崇敬,但卻不要認為高不可及。舍生取義,是這樣的崇高與豁達,是這樣的平凡與偉大;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更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行為準則。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譜寫現實生活的舍生取義的壯麗篇章。
九、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現實生活中,面對著義和利,你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