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九( )班 姓名 學號 評價【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比喻恰當,對比鮮明, 說理透辟的論證方法 。
2、認識孟子“舍生取義”思想的進步性及其現實意義。
3、理解文中的“義”“本心”的內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知識回顧】
一、文學常識及字詞
1、本文出 自《 》,作者 , 時期魯國人 家, 家, 家,是繼孔子之后 家學派代表人物。后人將他和孔子合稱為 。
2、語音。
簞(dān)蹴(cù) 羹(gē ng) 死亦我所惡(wù)
3、通假字。
①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通“向”,從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③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得:通“德”,思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④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辯:通“辨”,辨別
4、重點詞語解釋。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禍患,災難 (4)一簞食 簞: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爾而與之 蹴:用腳踐踏
(7)萬鐘于我所加焉 何加:好處 (8)所惡有甚于死者 惡:厭惡
(9)舍生而取義者也 義:正義或仁義
(10)賢者能勿喪耳 賢者:有道德的人。勿喪:不丟掉,不遺失。
(1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萬鐘:萬鐘的傣祿,形容位高祿厚。鐘:古代的一種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夠同時得到。
(13)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茍且取得。本文指:“茍且偷生,意思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爾而與之 呼爾:沒禮貌的吆喝。與:給。
(16)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窮乏:貧窮。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基礎學習】
二、理解性默寫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本心” 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