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教案
教學目的
一、本文在于揭露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表現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二、背誦第4、5段,注意語調,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乎”和“而”的多種用法。
四、理解并掌握“對比”的寫法。教學設想 一、課文第4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1 蔣氏自陳心曲的話是全文主體,要著重領會。(重點) 2 運用對比的寫法,以捕蛇之“利”反襯賦斂之毒。(難點) 二、緊扣課文的“閱讀提示”和課后有關練習讀課文。 三、采用“讀讀、議議”相結合的方法。教學時數:兩課時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簡介作者。 2 回憶學過的“說”,講清這一文體的特點。 3 引導學生看課文“閱讀提示”,了解背景和寫作目的。二、指導預習 1 參照課文注釋,閱讀全文。 2 弄清“永州之人爭捕異蛇”的原因。 3 了解“黑質而白章”和“得而臘之以為餌”兩句中“而”所表示的關系。 4 掌握實詞“質”“章”“嚙”“當”“已”“得”“賦”等含義;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臘”的活用。三、研析新課 指導學生朗讀第1段并疏通文義。 (1)讓學生試譯,師生共同研討。 明確 ①“黑質而白章”中“而”表南并列關系。 ②“得而臘之以為餌”中“而”表示承接關系。 ③“可以已大風”中的“可以”,是“可以用來”,今義“可以”是“能夠”的意思,是一個詞。 ④“臘”,干肉,名詞,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寫“蛇毒性之劇”的句子。(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 ⑥找出寫“蛇的醫療功效”的句子。(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殺三蟲。) (2)提問:蛇毒性如此劇烈,永州人為何“爭奔走焉”? 明確:因為“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當其租入”。 (3)小結:文章一開始敘述異蛇毒性之劇及其特殊的醫療功效是為下文作鋪墊。關鍵是“當其租入”和“永之人爭奔走焉”這兩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稅,永州的人才爭著去做捕蛇這件事。這就暗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觀敘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四、布置作業 1 翻譯第1段,結合語境理解記憶這一段的有關實詞。 2 預習課文第2—5段。 3 完成課后“辨析·比較”題四第2題。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1 檢查第一課時所學的知識。 2 體會“蔣氏大戚……則久已病矣”這段話的思想感情。 3 了解怎樣運用對比以捕蛇之“利”反襯賦斂之毒的寫法。 4 理解互文的修辭手法。(“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 5 思考研討課后“辨析·比較”題三、四。 6 體會第5段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研析新課。 1 概括第2—4段的內容:敘述了蔣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慘遭遇。 第2段概述蔣氏三代人的悲慘遭遇,先說蔣氏“專其利三世”,使人認為可羨;待到蔣氏述說祖、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險遭不測,卻又使人感到可悲。這樣由羨慕入悲傷,把事情的本質揭露得更加深刻:原來這所謂的“利”是用生命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