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教案
第3段寫作者提出“更役”“復賦”的建議。作者鑒于蔣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慘所以才問蔣氏“若毒之乎”。 第4段寫蔣氏不愿更換差役,其答話則句句都落在“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一點上,是全文的主體。 2 提問:“蔣氏大戚,……則久已病矣”這段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蔣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確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處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測的語氣問作者:“你要哀憐我使我活下去嗎?”接著就用十分堅決的陳述語氣和極為沉痛的語調自述:“我干這個差役的不幸,還不像恢復我賦稅的不幸那么厲害哪”,“假如我不干這個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這是蔣氏幾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話的綱。這段話表達了蔣氏“哀而不傷”的思想感情。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3 提問:文章接下去運用對比的寫法,用捕蛇之“利”來反襯賦斂之毒,試分析是怎樣進行對比的? 學生思考、討論。(用圖表表示) 明確:回顧過去,則以鄉鄰們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捕蛇獨存”作對比;談到現在,則以悍吏來鄉索租跟自己“弛然而臥”作對比(圖表見“板書設計”) 4 理解“互文”的修辭手法(復習已學過的“互文”的句子)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譯為:到處吵嚷叫喊,到處騷擾。 5 完成“辨析·比較”題三、四。 第三題有些常用詞在特定的語境中都有特定的含義。試據上下文解釋下面各組句中的加點字。 第四題辨析“乎”和“而”的多種用法: (1)下面四句話中,“乎”的用法有什么異同? ①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語氣助詞“呢”)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語氣助詞“吧”) ③吾嘗疑乎是(介詞“對”) ④等死,列國可乎(語氣助詞“嗎”) (2)“而”在兩個詞語中間,可以表示前后詞語的并列、承接、轉折和修飾等關系。試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種關系。 ①黑質而白章(并列) ②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承接) ③吾恂恂而起(修飾) ④人不知而不慍(轉折)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飾) 6 總結:第4段通過蔣氏申述不愿換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統臺者橫征暴斂的罪惡。在層層襯托,反復對比中揭示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為下文議論提供了充足的事實根據。 指導學生朗讀第4段,體會其中的感情。 7 提問:第5段議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討論,分析歸納。 明確:用“余聞而愈悲”一句結束上文的敘事,并自然轉入議論。先引用孔子的話作為立論的根據并用跌宕的筆法,由表“疑”而后表“信”,為文章蓄勢。再用“嗚呼”領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句:“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點明文齊主旨。最后語勢再趨平緩,以寄希望于“觀人風者”收住全文,交待寫作意圖。這個結句雖反映了作者的階級局限但卻表達了作者對人民疾苦的同情。 三、布置作業。 1 翻譯4、5段并背誦。 2 用符號表示文章結構層次。 3 總結“說”這一文體的特點。 4 完成課后“理解·積累”題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