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課《捕蛇者說》教案
教學目標
1. 了解柳宗元。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能借助工具書疏通文義。
2. 在了解文章內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在熟悉文章的主要內容的前提下,理解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教學重點1. 掌握文中的重點實詞。2. 理解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教學難點1. 理解文中“而”等虛詞的用法和含義。2. 正確評價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毒蛇”在我們心目中是什么樣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學們就聯想到了“兇狠”“恐怖”這些詞語,就感到恐懼。那你們想知道天天面對這種毒蛇,而且以捕蛇作為自己職業的人他們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通過學生對毒蛇的認識,引導他們體會捕蛇者的艱辛,一方面能使學生對主題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介紹作者及“說”這種文體。請同學們交流收集到的資料,教師強調重點內容。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負,有理想。唐順宗永貞元年(805),王叔文執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稱“永貞革新”。柳宗元積極參加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但這次革新很快就失敗了。王叔文被殺,參與者都被懲處,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貶到更荒遠的柳州(今廣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捕蛇者說》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時寫的。他擅長寫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文由劉禹錫編為《柳河東集》。“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我們曾經學習過《馬說》。這種文體往往帶有雜文、雜感的性質,或因事發論,或抒發感觸,行文較為自由靈活。“說以感動為先”(李善),文中蘊涵著感情,這是“說”的一大特點。《捕蛇者說》中就蘊涵著柳宗元當時的悲憤之情。這篇文章在寫法上獨具特色,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體會這些特點。三、朗讀課文,糾正字音。1. 教師范讀。2. 檢查預習情況,正音正字。嚙( ) 臘( ) 攣( ) ( )瘺( ) 癘( ) 當( )其租入嗣( ) 幾()死者數( ) 矣蒞( ) 蹙( ) 殫( )踣( ) 曩( ) 隳( )恂( ) 缶( ) 謹食( )之熙( ) 以俟( ) 夫( )3. 請三四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讀前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四、疏通文義。1. 學生自讀課文,圈出含義理解不清楚的詞句;也可請同學們借助工具書查找不理解的實詞。2. 學生之間互相討論。3. 教師強調重點實詞。(1)臘:干肉,這里是指把肉晾干。(2)歲:名詞用作狀語,每年。(3)若:你。(4)毒:怨恨。(5)悲:憐憫。(6)涕:眼淚。(7)生:使動用法,使……活。(8)病:苦。(9)是:這。(10)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互文,義為叫囂隳突乎東西南北。(11)安:怎么,哪里。(12)夫( ):指示代詞,那。(13)觀:考察。(14)人風:民風,民情。4. 分組請同學串譯文章,再讀課文。五、布置作業。背誦課文第3、4自然段。一、朗讀導入。1. 齊讀全文。2. 提問背誦第3、4自然段。二、講解新課。1. 分析課文,齊讀文章,請幾位同學復述課文的主要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