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精選17篇)
行路難 篇1
30教案03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
3.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4.背誦默寫該詩歌。
教學重點:背誦默寫該詩歌。
教學難點: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用具: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鄉人司馬相如、楊雄那樣,以一篇辭賦文章一鳴驚人,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歲才奉召供奉翰林,兩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在李白入長安求仕無路的時候,寫了許多抒發懷才不遇的詩作,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行路難》(其一)
二、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三、解題并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行路難》作于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四.詩歌分析
1、 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 ,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 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么的失意和無奈。
3、 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4、 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5、 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 巧用歷史故事
2) 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 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6.總結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著憂郁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五.課堂練習
閱讀李白《行路難》詩,回答問題
行路難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②,忽復乘舟夢日邊③。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注:①此詩是李白遭到讒毀而被排擠出長安時所作。②垂釣碧溪上:姜太公未遇文王前,曾一度在磻溪釣魚。③乘舟夢日邊:伊尹將受商湯聘用時,夢見乘船經過日月旁邊。日月比喻天子、皇后。
1.詩人、面對華美的酒席,卻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個連續的動詞,形象地表現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詩人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兩句中,運用了 的修辭方法,形象地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兩個典故,詩人用典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后兩句詩,詩人的感情陡起,請說說詩人表達了什么感情,應該如何理解這種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停 投 拔 顧;內心的苦悶、抑郁
2.比喻 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權貴堵塞
3.詩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終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對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4.在經過前面感情的反復回旋之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 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行路難 篇2
李 白
行路難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是,我說課的題目是《行路難》。
說教材
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首詩,是李白在離開長安時的心情寫懷。他借樂府舊題《行路難》酣暢淋漓地抒發自己的茫然、悲憤以及仍然執著于理想的強烈自信。這首詩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詩人的情感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懷時而失落苦悶,迷惘不知所措;時而充滿希望,信心倍增;繼爾又彷徨無據感時傷逝;最后又能豪情萬丈,豁達自信。其中適當運用長短句、感嘆詞,使詩感染力倍增。
通過這首詩的教學,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
1. 抒情誦讀。
《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2. 品味形象、富于變化的語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3. 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
“三分詩七分讀”,所以誦讀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囿于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幾點:
1.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等人的教學論都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
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 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絡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并且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 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后及時復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
2. 誦讀品味法 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后,能通過反復朗讀,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3. 創造性學習法 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
我的教學過程主要安排這樣幾個板塊:
1. 詩意導入: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有一個人曾神思遨游于天地,用詩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間之景,他被人們稱為“謫仙人、詩仙”他就是李白。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曾學過他的哪些作品。通過這一環節,既聯系了舊知,又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詩意的古典文化氛圍,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2. 傾聽作品 ,創設情境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說: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教學設計>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并茂的朗讀,對于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3. 反復誦讀,走入文本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先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后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配樂朗讀。(樂曲«竹林空照»,這首樂曲節奏舒緩而有力,正好適宜這首詩的基調)我教學設計>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4. 與文本對話,賞析詩句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拋出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象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著學生鼻子走。因此,我就問學生“你喜歡哪一句或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授。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總結過賞析詩詞應從 詞語、句子含義、修辭、展現畫面、思想感情、相關詩句等方面進行。因此,他們可以輕車熟路地進行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述活動是讓學生們合作探討進行的。
通過這個環節,就理解了詩的藝術特征和詩人的感情起落。
5. 與詩人對話,主題升華
教師闡述:整首詩中,詩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為懷才不遇,起是因為又有了希望。教師繼續追問:詩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卻仍能揚起希望的風帆,原因是什么?學生答:是因為積極樂觀的精神。于是我問學生:你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學生能總結出: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揚起希望的風帆,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抵達勝利的彼岸。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環節環環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詩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學生對教學設計>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6. 解讀作者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初中古詩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結合他們所了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寫一段關于李白的介紹(體裁可詩可文)。這個小練筆的設置,既合乎讀寫結合訓練的要求,又真正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7. 網絡大看臺
我在網上摘取了一些網友回復《行路難》的帖子,(用多媒體出示)同學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形式內容不同的讀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學生們也試著寫回復帖,等到微機課上發上去,大家共賞。
8. 自檢自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讓學生自己就這首詩出題,題型也由學生自己總結。多媒體出示:難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寫上下句;根據提示默寫上下句;語境默寫。
這項如果課上時間不足,可以留作課下作業。語文應注重基礎知識與素養能力的雙重提高。這幾項練習、作業都符合這個要求。
板書教學設計>設計
行路難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誦讀五首詩歌。
2.通過咀嚼詩歌的語言,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體裁常識。
能力訓練點
1.通過對詩詞常識的了解,和語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養一定的閱讀能力,也為學生遣詞造句提供經驗。
2.通過對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鑒賞詩句能力。
德育滲透點
1.通過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過領會詩歌的語言,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感情。
美育滲透點
1.通過詩歌的誦讀,培養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
學法引導
誦讀品味、點撥引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通過反復吟詠,領會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美韻律和意境,并做到通暢地背誦詩歌,為加深體會詩歌感情內容提供可靠的基礎。
2.五首詩中,《行路難》藝術境界較難把握!讹嬀啤匪囆g成就很高,故安排重點理解,其他三首相對淺顯,稍加點撥即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四人小組討論詩文內容,發揮想象,繪出反映詩歌意境的畫圖。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朗讀訓練:模仿廣播電視播音員的朗讀,盡量讀出平仄、平緩、仄急,并評出前三名。
2.課前布置:任選一名詩人,收集他的詩文并盡量多地背誦該詩人詩文名句,教師略評詩人的風格。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在了解一定的詩歌朗讀技巧后朗讀本課五首詩。詩有平仄、平聲、緩仄聲急,讀得很緩時并不是平板的拖長,也應注意感情注入。
2.體會每首詩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體感知
這五首古代詩詞,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都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學過程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詩詞是語言的精華。首先讓學生不停地反復地朗讀詩歌。古詩詞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聲,仄聲交錯組合,跌宕起伏,節奏鮮明。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而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是由眾多意象組合起來的畫!霸娛莿拥漠,畫是動的詩”詩歌是啟發學生想像,培養學生悟性、靈性、創造性的極好教材,所以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步入詩境,達到與詩人心靈溝通、感情交融。
(1)誦讀《飲酒》,思考:本詩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著力抒發了作者歸隱之后悠閑恬靜的歡快心情,意在言在,詩人鄙視爭名逐利的官場生活還是不難察覺的。
(2)詩中哪些詞、句突出作者這份情感的?
詩歌通過自問自答道出了詩人身處鬧境而能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于“心遠地自偏”從精神上擺脫了環境的干擾。接著,詩人描繪了他歸隱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與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并且從大自然中領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純自然的恬淡心情。
。3)賞析“采菊……相與還”四句:
這四句以“東籬下”“采菊”為起點,詩人漫不經心,遠方的“南山”撲入眼簾。“悠然”既是詩人的神態,也點出“東籬”與“南山”這段空間相距較遠。由“南山”生發出“山氣”、再由“日夕”引出“飛鳥相與還”的農村黃昏的幽靜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著落:這四句渾然一體,情景交融。清人王國維曾舉例,譽為“無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4)品評、詩作品高超的藝術,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詩寫學、抒情、談理三者渾然融合。
這首詩在“靜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積極反抗因素,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類作品罷了。這種表現形式與陶潛既要全志又要全身遠離的矛盾的心理有關,而在寫景抒情中流露出來的老莊思想也是消極的。當然,這些都與當時詩人所處的歷史環境有關。
在理解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后再加以吟詠咀嚼,稍作小結轉入學習,《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認真朗讀,細細品味,老師點撥。
詩人以望洞庭起興,委婉而巧妙地向張九齡(題目中的張丞相)表達了不甘山林寂寞,尋求引援的迫切心情。盡管這只是一首干渴求仕的詩,卻寫得氣勢宏偉,不亢不卑,別具一格。因而傳誦至今。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寫景把洞庭秋色描繪得雄渾壯闊!皻庹粼茐魸桑ê吃狸柍恰币宦摳闩c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比美,成為千古以來詠洞庭的名句。
四、總結、擴展
陶詩,平易樸實,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詩也寫得豪放有力。語言真切、樸素、簡潔明確,通俗而又精練,深入淺出,形成他的獨創風格。
試比較《讀〈山海經〉》與《飲酒》的藝術風格不同之處和思想內容的相近之處。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沒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參考答案】
本詩豪放有力,屬于“‘金剛怒目’”式(魯迅語)的詩;而《飲酒》則顯的清新自然,悠閑恬靜。
內容上兩詩,都表現了作者不愿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布置作業
1.課后進一步誦讀詩歌體會意境美,并能熟背。
2.預習另外三首詩,力爭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通過學習另外三首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二、整體感知
《行路難》這是一首交織著憂郁悲憤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
《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漁家傲》詩歌細膩地描繪了邊塞的軍旅生活和戰士久戍不歸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一位守邊將軍的責任感。全詩蒼涼悲壯,誠摯感人。
三、教學過程
《行路難》通過分析解答以下幾個問題,掌握詩作內容,作者感情。
1.了解詩歌寫作背景:《行路難》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
這是其中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聯系背景)
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賞析“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
4.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
5.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峭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6.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偾捎歷史故事
、诳鋸埖拿鑼,形象的比喻
、厶S式的結構
總之,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老師小結后,轉入學習白居易《觀刈麥》。
《觀刈麥》讓學生根據前面幾首詩的評價方法自己分析該詩,老師略作指點:白居易詩歌主題專一明確;敘事和抒情議論相結合,語言通俗,平易近人。
《漁家傲》
這首詞約寫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慶歷五年(1040~1045)間。當時作者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防御西夏。
該詞分為上下兩闋。
上闋扣準“異”字,極寫秋日邊塞的風光景物。
“雁去”緊承“秋來”,“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八拿孢吢曔B聲起”寫四處回蕩的音響!扒铩秉c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長煙”“落日”寫“孤城”的景色;一個“閉”字寫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氣氛。這三句圍繞著“孤城”描繪了一幅迥異于中原鄉土的“塞下秋來”的荒涼畫面。
下闋“濁酒一杯家萬里”句轉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滿地的邊塞,人們夜不能寐,將軍頭發白了,戰士流下思鄉的眼淚。
全詞蒼涼悲壯,表達了作者破敵立功的決心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
四、總結、擴展
范仲淹的詩詞文章都有名篇傳誦于世!对狸枠怯洝分小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寫出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抱負,現今仍為我們所學習稱道。記《蝶戀花》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寫出了對遠人的深深懷念之情。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整理寫邊塞風光的詩句并制成卡片。
3.背誦五首詩歌,能默寫。
行路難 篇5
教學目標 :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一、整體感知: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著憂郁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二、教學過程 :
1、 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于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 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 ,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 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么的失意和無奈。
4、 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 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6、 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 巧用歷史故事
2) 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 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行路難 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培養學生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一、整體感知:
《行路難》是一首交織著憂郁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队^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二、教學過程:
1、 了解詩歌寫作背景:
《行路難》作于天寶三年(774年),共三首,這是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 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撙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對他的一片深情厚誼,朋友們設下盛宴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卻又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放下了,他離開宴席,舉目四顧,茫然不知所為。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 ,饈不能食。因*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 賞析五、六句。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深切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這讓詩人有多么的失意和無奈。
4、 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象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當他的思緒再次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艱難。瞻望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5、 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感情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峻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長風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這是他唱出的最強音。
6、 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1) 巧用歷史故事
2) 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
3) 跳躍式的結構,全詩共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
總之,全詩基調是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行路難 篇7
教學目標:
了解作者作品,積累文言字詞,背誦詩歌;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體會并學習詩人在失望中沖破沖破黑暗,追求光明,施展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內容,掌握詩歌表現手法,理解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境和包蘊的人生哲理,掌握本詩引用的歷史典故及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通過作者導語
李白這個名字相信大家已經都非常熟悉了,李白是酒中仙,詩中仙,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舉起詩歌的火炬,照亮了壯麗的唐代文明。今天讓我們繼續對他詩歌的學習,共同走進他的《行路難》
二、檢查預習
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李白是盛唐詩壇的代表作家,同時也是我國文學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創作背景 李白生性傲岸不羈,不愿阿諛如日中天的李林甫腐敗集團,無法處理好朝廷復雜的人際關系,不久遭到權貴的讒毀,于天寶三年年被玄宗“賜金放還”!缎新冯y》是李白在遭到饞毀,被迫離開長安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本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了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郁悶不平之感。
三、讀課文
1、教師泛讀 同學時注意重音、節奏、情感、意境。
2、學生誦讀
四、翻譯
自主翻譯,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共同交流 注意通假字: “直”同“ 值”,價值。 金樽:酒杯;清酒:名貴的酒 ; 珍饈:珍貴的食品 “羞”同“饈” 箸:筷子;塞:堵塞 安:哪里 四、析讀層次,感受思想美。 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個層次,共分三個層次。下面分組賞析各個層次
★第一節的感情基調是什么?從什么方面體現出來? 明確:憂郁悲憤 運用“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和“停”、“投”、“拔”、“顧”四個連續性動作,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政治失意后心緒茫然、痛苦悲憤的心情。
★第二節寫了什么內容,反應了詩人什么樣的矛盾心情? 明確:回應了“行路難”的題目。用比喻和典故寫仕途的艱難及前途的信心。盡管上節說道“不能食”、“心茫然”,但作者想有所作為,他還要“渡黃河”、“登太行”。無奈現實環境中“冰塞川”和“雪滿山”。想有所作為卻不能體現出詩人的矛盾心情。
★第三節的情感基調是什么?表現出怎樣的情感反復? 明確:樂觀自信。呂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五、討論
1、行路難,有多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黃河和太行 大水名山川 就像詩人的高遠理想 “冰塞川”“雪滿山”尤其是 “塞”“滿”象征了實現理想的道路曲折太多,象征仕途十分艱難。這就是詩人筆下的鮮明意象 借助意象理解詩意 詩境 是鑒賞詩歌的辦法 現實和理想的距離讓作者倍感痛苦,終于發出怎樣的苦悶感嘆呢?(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看未來,只覺前路崎嶇,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真是“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仰天長嘯天無語,竟使英雄淚滿巾”。
2、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明確: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明確: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愿望。
☆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明確: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
☆本是怎樣體現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明確:巧用歷史典故;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跳躍式的結構;感情基調激越高亢、樂觀向上。
六、總結
詩歌的寫作亮點;
1、真情流露,一波三折
2、巧用比喻,暗示人生
3、引用典故。含蓄做比
4、夸張描寫,畫龍點睛 每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你會怎么做?在苦難中,也許李白是我們自信的一種力量,是我們翱翔長空的一雙翅膀。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學習李白的胸懷坦蕩,積極樂觀。倔強自信,學習他永不言敗的精神!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
七、作業布置
背誦
行路難 篇8
◎ 總體構思
這篇課文集錄的五首古代詩詞,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風格各不相同,表現手法多種多樣,語言生動優美,意境深邃悠遠。從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發了人生情懷。課文綜合運用多種修辭,引用的典故較多,音韻鏗鏘有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宜立足于引導學生朗讀、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體感悟基礎上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進而培養學生古代詩詞的閱讀、鑒賞能力,使他們在誦讀中陶冶情操,受到啟迪。同時,指導學生背誦積累一些古代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計劃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法學法〗
古代詩詞節奏明快,音韻優美,很適合朗讀。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宜以學生的反復朗讀、整體感知為主,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圈點批注,思考、聯想,討論交流,進而深層次挖掘古代詩詞豐富的內涵。教師可用錄音或課件輔助學生理解課文,對疑難處加以點撥。由于課文容量較大,可安排學生課前預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語:古老的中國是個詩國,自從《詩經》開源之后,詩歌歷經春秋戰國,秦漢兩晉南北朝,至于唐宋發展到頂峰。唐詩宋詞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繁榮的象征。今天我和同學們一道來學習五首古代詩詞,進一步領略我國古代詩歌藝術的魅力。
教師板書課題:詩詞五首
二、 檢查預習:
1.學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預習中不會字詞,相互解答。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生字詞,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導全班學生朗讀正音。
箸 爝火 彝 虞 煜 砌 麾 炙 (答案略)
三、 導讀〈行路難〉:
1. 教師課件展示下列詩句,引導學生復習舊知,過渡到新知識:
(1)李杜詩篇萬古傳。(趙翼《論詩》)
。2)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夢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4)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啟發設問:以上詩句都與古代哪位詩人有關?你能談談他的有關情況嗎?
教師點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談
a.李白的生平、時代、代表作品;
b.有關李白的故事、傳說;
c.你對李白的評價。
學生思考,發言交流,教師因勢導入本課學習。
2. 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范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后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么讀比較符合詩的內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后再做結論。)
3. 教師解題(課件展示,指名學生讀或全班齊讀),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寫作時代背景。
《行路難》是李白在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盡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并參考注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5. 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投影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兩句抒寫了詩人當時怎樣的矛盾心境?
(3)詩中引用了哪些歷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是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得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由于朝中*佞阻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2)這二句用比喻,既照應題目“行路難”,又抒寫了詩人在長安歷經仕途險惡的深切體驗,想有所作為和事與愿違、有志難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詩中借用了呂尚垂釣在碧溪,伊尹夢舟過日邊等典故,寄寓了詩人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樣為統治者重用,建立偉業的愿望。
。4)無論前路多艱險、多難走,詩人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這兩句充滿這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詩人借用古人言論表明自己的理想,這兩句詩常被后人引為座右銘,作為在困境中激勵自己努力進取的力量。
6.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師再提出問題(課件展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浪漫的詩風在本詩中有哪些體現?
(2)從全詩來看,其感情基調應該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探究,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最后歸納。
要點如下:
。1)李白這首詩“浪漫”的詩風表現在:a,巧用歷史故事、典故;b,夸張的描寫,形象的比喻;c,跳躍式的結構。
(2)全詩的感情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7.鞏固體驗詩作感情,嘗試感情朗讀。
學生先自由朗讀一邊,然后各小組推舉代表朗讀,師生評議,引導學生回到開始關于這首詩的讀法問題,讓學生自己總結、體會。
四、導讀《涼州詞》
1.學生個人自主朗讀課文,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朗讀情況。
2.學生參考注釋,疏通詩意。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或小組間交流解決。
3.教師集中點撥學生疑而未決的主要問題。
(1) 題目中的“詞”應該如何理解?
。2) 從首句中提到的“酒”“杯”你能夠想象到一個怎樣的場面?前兩句描繪的是軍中的情景,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2) 說說你對后兩句詩的理解?
。3) 在朗讀時,如何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后,予以歸納。
要點如下:
。1)這里的“詞”不是文學體裁的“詞”,指的是有組織的語言、文字,因此本詩還屬于詩的范圍。
。2)一“酒”一“杯”,使讀者仿佛看到軍人們聚飲的熱鬧場面。而第二句又使我們仿佛聽到了催促出征的琵琶號角。寥寥幾筆,寫出了邊關既熱烈而又緊張、悲壯的氛圍。
。3)這兩句詩意思是:我若喝醉了躺臥在戰場上,你可不要笑我貪杯,自古以來出征的將士有幾個人能夠返回?今朝有酒且讓自己痛飲沉醉,即使醉臥沙場也毫不在意。這是及時行樂的灑脫,是對生命的達觀,更有厭惡戰爭的悲憤。這兩句詩生動地表現了邊關將士們為國戰斗、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
。4)該詩描寫邊塞生活,既暗示古代戰爭生活的熱烈緊張,更凸顯詩人慷慨豪邁的悲壯意味。全詩充滿昂揚向上的情調。閱讀時注意,后兩句尤其要讀得音韻悠長,感情激昂。
4.學生齊讀全詩。
五、導讀《詠煤炭》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2.學生自主閱讀全詩。
對照注解疏通詩意,不懂的地方同桌、小組討論交流,疑而未決的由老師匯總,全班討論。
3.教師匯總學生集中反映出的問題:
(1)這首詩是怎樣抒發詩人感情的?
。2)《詠煤炭》這首詩表面上是詠煤炭,實際上是明志向。試結合詩句,說說詩人的志向。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后,歸納。要點如下:
(1)前四句描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為國為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這首詩是詩人托物言志之作。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確點出,其舍己為公的心志在后兩句表現得尤為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為國為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舍身為國為民效力。
4.學生自由朗讀、背誦全詩。
六、歸納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前三首詩,了解了三位詩人的不同心志,和人生情懷,領略了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學會了閱讀把握詩詞的一般方法,體會了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七、布置作業:
1. 課下查找資料,比較閱讀李白的《將進酒》,王之渙的《涼州詞》,于謙的《詠石灰》,并將名句抄錄在讀書卡片上。
2. 朗讀、背誦這三首詩,預習后兩首詩。
第二課時
一、檢測上節課古詩詞學習情況,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1.解釋下列詩句中加點字詞的意義。
。1)玉盤珍饈值萬錢(2)直掛云帆濟滄海(3)鼎彝元賴生成力
2.根據題意,用課文原句填空。
。1)《行路難》中表達詩人要排除阻力、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理想,實現遠大抱負的名句是 , 。
。2)《詠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 , 。
教師采用指名或抽簽的方法,讓學生到講臺上板演或起來回答。(答案略)
轉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三首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兩首古詞。
二、導讀《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1. 多媒體展示學生課前搜集的關于李煜的資料。(指名學生讀或大家齊讀)
李煜,我國古代杰出詞人,南唐最后一個皇帝。精于書畫,妙于音律,文學方面才能尤為突出。他25歲繼承王位。15年后,宋師南下,他國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為階下囚。趙匡胤因他曾拒命違抗,守城不降,便封他為違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總結:“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痹诖藭r,他寫下不少真摯沉痛,深切而又凄惻動人的詞篇,占他一生詞作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烏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見歡》等幾首詞最為人傳誦,成為他的代表詞作。
李煜入宋后的詞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義無窮,被稱為是“神秀”之作。藝術境界高大闊遠,“足當太白詩篇,高奇無匹!闭Z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詞人都曾受到他的影響。
2.反復朗讀、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全詞,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2)學生依托課文注解,掃除字詞障礙。
。3)教師投影顯示以下內容,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a.注音:虞( ) 砌( )
b.解釋句中加點的字詞:
1)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2)問君能有幾多愁 ( )3)只是朱顏改( )
學生以3同桌為單位相互交流,教師指名回答。
參考要點如下:a 虞(yu)砌(qi)
b 1)忍心 2)作者自己 多少3)紅顏,指舊時宮殿的顏色
。4)聽錄音或教師師范朗讀,學生再次感悟課文。
3.師生共同研討,理解全詞。
(1)學生提出個人不理解的問題,同桌或小組內交流解決。
。2)教師將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集中展示如下
a.詞的開篇“春花秋月何時了?”以問天起句,有何作用?
b.如何理解結尾兩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含義?
c.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對比,請具體指出一例說明。
d.這首詞是李煜生前寫的最后一首詞,可以稱之為“絕命詞”,具體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要點如下:
a.詞人借對春花秋月的詰問,道出自己悲苦之情,轉而向人們發問,回到現實,勾起對往事的回憶。
b.這兩句詞的意思是:悲苦感慨之情如滔滔江水沖出峽谷奔向大海,愁思如春水一樣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江水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兩句詞把詞人感情升騰流動的深度和力度充分表現了出來,可謂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
c.“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與人間“往事”的短暫無常作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的幻想與“朱顏改”的現實對比,折射出詞人面臨國破家亡情景時的痛苦、無奈。
d.表達了詞人的亡國之痛和悲愁情懷,以及痛悔亡國、懷念故國的思想感情。
4.課外延伸拓展:
閱讀《浪淘沙•懷舊》一詞,與課文作比較,自主分析,回答以下問題:
浪淘沙•懷舊(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問題:
。1)詞的上片主要寫 ,下片主要寫 。
。2)“羅衾不耐五更寒”中的“寒”指的是五更時分寒氣的侵襲,文中有 和 兩層含義。
。3)末句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和課文中“ ”一句意境相似,比喻 ,全句意思是說 。
。4)“天上人間”一句流露了詞人怎樣的心境?和課文比,這種心境有什么不同?
學生自主閱讀分析,小組或同桌討論,教師點撥。
要點如下:
。1)上片寫春寒愁感,下片寫家國恨情;
。2)身寒和心寒
。3)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比喻南唐滅亡之速;全句意思是說,過去那種榮華富貴的帝王生活一去不復返了。
(4)流露了詞人內心世界生與死的矛盾,是絕望者的希望。課文里全詞充滿的是對家破國亡的無限痛悔之情。本詞則是徘徊在生與死的矛盾選擇中,還有一絲希望。
三、導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1.學生聽錄音(或教師范讀),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再次感知課文。
3.學生自主閱讀。對照注解,理解分析課文,疑難問題同桌交流或小組討論。
4.學生將疑難問題提交老師。
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匯總后交由全班討論
問題如下:
1)這首詞所描繪的內容是想象中的還是現實中的?描繪了怎樣的戰斗場面?
2)作者寫這首詞有什么用意?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3)“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翻”字改為“彈”字好不好?為什么?
4)題目中的“壯詞”如何理解?在文中怎樣體現?
5)如何把握全詩的朗讀基調?
學生先小組討論,再全班討論,教師加以點撥,然后指名由學生總結。
要點如下:
1)全詞從想象著筆,描繪了理想中的抗金隊伍和戰斗場景。
2)這首詞托名為安慰朋友,實則是抒發詞人自己對青年時代抗金的戰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堅決恢復中原,建功立業的壯志,還有壯志難酬的悲憤。
3)不好,“翻”字寫出了戰歌嘹亮,樂器轟鳴的熱烈場面;如用“彈”字代之,就表現不出這種氣氛。
4)“壯詞”意即激昂奮發的壯行言辭,有壯懷激烈之意。次中描繪的軍營生活以及激昂奮進的戰斗生活就是具體的體現。而末尾兩句更為突出,它把描寫大功告成后的喜悅,把收復中原,統一祖國與個人殺敵立功的心愿統一在一起,字里行間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5)全詞在感情基調上是雄壯高昂的,而結句又是悲涼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這種抑揚法賦予了本詞特有的藝術魅力,有力地表現了詞人滿懷壯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5.學生齊讀全詞,感受全詞基調。
6.學生自主賞析:談談你對這首詞的理解?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啟發、點撥。
要點如下:
這首詞是詞人愛國詞篇中的代表作之一,雖是為鼓舞愛國壯士、好友陳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詞人以早年戰斗生活為基礎,融夢境幻覺為一體,描繪了一幅愛國將士馳騁沙場,雄偉壯闊的場面,全詞內涵豐富,造語豪壯,結構謹嚴,構想奇特,以夢境貫穿上下片,自出機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憐”一句將感情一落千丈:詞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夢中實現。理想和現實形成極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詞人的悲憤。
學生賞析不必面面俱到,只要著眼于內容、感情、語言、結構等方面均可。
四、學生自我鞏固檢測:
根據題意,結合你對課文的理解,用原句填空:
。1)我們常用李白《行路難》中的詩句“ , ”來表明自己胸懷遠大志向,堅持理想,敢于勝利的信心。
。2)《涼州詞》中以反問句形式表達了詩人豪邁悲壯情懷的句子是 , 。
(3)《詠煤炭》中寄寓詩人為國為民甘愿無私奉獻情懷的詩句是 , 。
。4)《虞美人》中詞人用貼切的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寫盡自己國破家亡的無限哀愁的千古名句是: , 。
。5)《破陣子》一詞里顯示詞人壯志未酬的悲憤之情的句子是: ,
, !
學生以筆答的形式直接寫在練習本上,寫完后同桌互評。
答案如下:
(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2)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3)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4)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5)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五、歸納總結:
這篇課文我們學習了五首古代詩詞,從詩人的作品中我們了解了他們流露在字里行間的情感與心志.體會到他們抒情言志的表達技巧,進一步把握了他們詩歌風格,有助于我們理解他們的其他作品.希望同學們不僅能夠理解這些詩篇,而且在課外有意識地運用有關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六、布置作業:
。1)背誦五首詩詞。
。2)自選其中一首詩詞,把你讀完該詩(詞)后的感悟用一段話表達出來。
附: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
《行路難》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憂郁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大山——照應題目“行路難”
長風破浪,云帆濟!獦酚^自信
(昂揚激越,豪邁樂觀)
《涼州詞》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豪邁悲壯情懷
《詠煤炭》(詠物詩)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托物言志)
第二課時
《虞美人》(李煜)
抒國破家亡感受,發怨憤哀愁之音
千古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抽象事物形象化)
比喻、象征、對比、設問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沙場秋點兵——豪邁場面(志士熱情)
可憐白發生——冷酷現實(朝廷冷漠)
行路難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學會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
能力目標:
1、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2、學會比較閱讀,積累一定量的詩歌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盡其才的大好時代
2、培養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愛
【教學重點】對詩歌的反復誦讀和聯想比較
【教學難點】對鑒賞詩歌的學習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學以致用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學生預習;搜集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1、交流有關“人生之路”的感想,談一談自己對“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難行,無才難行,有才亦難行。
2、提出課題,坦陳本詩難學,但必須知難而上。
本詩是一首成人詩,同學們可能難以感受。
3、提出問題:試結合之前一定量的詩歌學習,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
明確:1、讀懂大意;2、知人論詩;3、領悟情感;4、賞析技巧
一、讀懂大意
要求:明確體裁、讀準字音、把握節奏
1、讀懂大意之體裁:聯想比較學過的詩歌體裁和樂府古詩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本文是第四首。
2、讀懂大意之讀音、節奏;
3、同位合作,根據大意試背誦
二、知人論詩
1、聯想比較,就全詩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詩談一談自己的理解,并通過朗讀體現自己的理解。
2、示范誦讀,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
、俳涣饔嘘P鮑照的生平經歷和寫詩的背景
鮑照(?~466),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本籍山東東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說山西上黨(可能是指東海鮑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時代,大約是在京口(今江蘇鎮江)一帶度過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鮑照20多歲時,為了謀求官職,去謁見臨川王劉義慶,獻詩言志,獲得賞識,被任為國侍郎。劉義慶在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職。元嘉二十一年(444),劉義慶病逝,他也隨之失職,在家閑居了一段時間。后來,又做過一個時期始興王劉□的侍郎,在劉□和太子劉劭一起謀殺宋文帝之前,他已離去。宋孝武帝劉駿起兵平定劉劭之亂后,他又出任過中書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臨海王劉子頊的幕僚,次年,子頊任荊州刺史,他隨同前往江陵,任刑獄參軍等職。孝武帝死后,明帝劉□殺前廢帝子業自立,子頊響應了晉安王子勛反對劉□的斗爭。子勛戰敗,子頊被賜死,鮑照亦為亂兵所害。
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在生前就頗負盛名,對后來的作家更產生過重大影響。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F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為最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于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注,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贊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稱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與妹書》和《夢還鄉》贊美了家鄉的山水。
- 補充時代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②領悟詩歌主旨:
問題導入: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是怎樣的難?
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三、領悟情感
1、領悟作者的劇烈情感變化,把握詩人情感變化的過程
問題探究:詩人認命不認命?
結論:處在“認命”與“不認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認命”了,后又似乎“不認命”,最后似乎還是“認命”了。
2、具體品味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俚谝欢溆昧耸裁幢憩F手法?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 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這里只是表面上認命了,實是對不公平社會發出憤怒的控訴。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明確:以非常精練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郁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堋〉谄、八句寫出了什么感情?
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系于對世事的感慨,心并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中的無奈,“豈無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忍辱負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結:
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于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
“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滿懷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凄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痹娗榈牡矗瑢⒃娙巳倘柝撝、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賞析技巧
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的曲折婉轉。
五、拓展:讀出搜集的一些懷才不遇的文人的詩詞,體會他們對待人生之路的艱難有怎樣不同的態度。
李白《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念奴嬌•赤壁懷古》——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王勃《滕王閣序》——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六、總結全文
個人的命運與所處的時代息息相關,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無望,“英雄無用武之地”!榜T唐易老,李廣難封”,這是千古的悲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生在了一個可以自由施展才華的大好時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們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德美才秀”的人,我們的時代,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七、布置作業,齊背課文,下課
作業:談一談學習本文的感受。
【板書設計】
擬行路難 鮑照
認命——不認命——認命
︱ ︱ ︱
抨擊 悲憤 無奈
行路難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誦讀五首詩歌。
2.通過咀嚼詩歌的語言,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體裁常識。
能力訓練點
1.通過對詩詞常識的了解,和語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養一定的閱讀能力,也為學生遣詞造句提供經驗。
2.通過對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鑒賞詩句能力。
德育滲透點
1.通過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過領會詩歌的語言,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感情。
美育滲透點
1.通過詩歌的誦讀,培養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
學法引導
誦讀品味、點撥引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通過反復吟詠,領會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美韻律和意境,并做到通暢地背誦詩歌,為加深體會詩歌感情內容提供可靠的基礎。
2.五首詩中,《行路難》藝術境界較難把握!讹嬀啤匪囆g成就很高,故安排重點理解,其他三首相對淺顯,稍加點撥即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四人小組討論詩文內容,發揮想象,繪出反映詩歌意境的畫圖。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朗讀訓練:模仿廣播電視播音員的朗讀,盡量讀出平仄、平緩、仄急,并評出前三名。
2.課前布置:任選一名詩人,收集他的詩文并盡量多地背誦該詩人詩文名句,教師略評詩人的風格。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在了解一定的詩歌朗讀技巧后朗讀本課五首詩。詩有平仄、平聲、緩仄聲急,讀得很緩時并不是平板的拖長,也應注意感情注入。
2.體會每首詩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體感知
這五首古代詩詞,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都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學過程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扒閯佑谥卸砸缬诒怼痹娫~是語言的精華。首先讓學生不停地反復地朗讀詩歌。古詩詞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聲,仄聲交錯組合,跌宕起伏,節奏鮮明。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而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是由眾多意象組合起來的畫!霸娛莿拥漠,畫是動的詩”詩歌是啟發學生想像,培養學生悟性、靈性、創造性的極好教材,所以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步入詩境,達到與詩人心靈溝通、感情交融。
。1)誦讀《飲酒》,思考:本詩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著力抒發了作者歸隱之后悠閑恬靜的歡快心情,意在言在,詩人鄙視爭名逐利的官場生活還是不難察覺的。
(2)詩中哪些詞、句突出作者這份情感的?
詩歌通過自問自答道出了詩人身處鬧境而能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于“心遠地自偏”從精神上擺脫了環境的干擾。接著,詩人描繪了他歸隱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與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并且從大自然中領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純自然的恬淡心情。
。3)賞析“采菊……相與還”四句:
這四句以“東籬下”“采菊”為起點,詩人漫不經心,遠方的“南山”撲入眼簾!坝迫弧奔仁窃娙说纳駪B,也點出“東籬”與“南山”這段空間相距較遠。由“南山”生發出“山氣”、再由“日夕”引出“飛鳥相與還”的農村黃昏的幽靜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著落:這四句渾然一體,情景交融。清人王國維曾舉例,譽為“無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4)品評、詩作品高超的藝術,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詩寫學、抒情、談理三者渾然融合。
這首詩在“靜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積極反抗因素,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類作品罷了。這種表現形式與陶潛既要全志又要全身遠離的矛盾的心理有關,而在寫景抒情中流露出來的老莊思想也是消極的。當然,這些都與當時詩人所處的歷史環境有關。
在理解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后再加以吟詠咀嚼,稍作小結轉入學習,《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認真朗讀,細細品味,老師點撥。
詩人以望洞庭起興,委婉而巧妙地向張九齡(題目中的張丞相)表達了不甘山林寂寞,尋求引援的迫切心情。盡管這只是一首干渴求仕的詩,卻寫得氣勢宏偉,不亢不卑,別具一格。因而傳誦至今。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寫景把洞庭秋色描繪得雄渾壯闊!皻庹粼茐魸,波撼岳陽城”一聯更足與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比美,成為千古以來詠洞庭的名句。
四、總結、擴展
陶詩,平易樸實,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詩也寫得豪放有力。語言真切、樸素、簡潔明確,通俗而又精練,深入淺出,形成他的獨創風格。
試比較《讀〈山海經〉》與《飲酒》的藝術風格不同之處和思想內容的相近之處。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沒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參考答案】
本詩豪放有力,屬于“‘金剛怒目’”式(魯迅語)的詩;而《飲酒》則顯的清新自然,悠閑恬靜。
內容上兩詩,都表現了作者不愿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布置作業
1.課后進一步誦讀詩歌體會意境美,并能熟背。
2.預習另外三首詩,力爭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通過學習另外三首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二、整體感知
《行路難》這是一首交織著憂郁悲憤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
《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漁家傲》詩歌細膩地描繪了邊塞的軍旅生活和戰士久戍不歸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一位守邊將軍的責任感。全詩蒼涼悲壯,誠摯感人。
三、教學過程
《行路難》通過分析解答以下幾個問題,掌握詩作內容,作者感情。
1.了解詩歌寫作背景:《行路難》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
這是其中第一首。“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聯系背景)
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賞析“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
4.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
5.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峭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6.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偾捎脷v史故事
、诳鋸埖拿鑼,形象的比喻
、厶S式的結構
總之,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老師小結后,轉入學習白居易《觀刈麥》。
《觀刈麥》讓學生根據前面幾首詩的評價方法自己分析該詩,老師略作指點:白居易詩歌主題專一明確;敘事和抒情議論相結合,語言通俗,平易近人。
《漁家傲》
這首詞約寫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慶歷五年(1040~1045)間。當時作者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防御西夏。
該詞分為上下兩闋。
上闋扣準“異”字,極寫秋日邊塞的風光景物。
“雁去”緊承“秋來”,“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四面邊聲連聲起”寫四處回蕩的音響!扒铩秉c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長煙”“落日”寫“孤城”的景色;一個“閉”字寫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氣氛。這三句圍繞著“孤城”描繪了一幅迥異于中原鄉土的“塞下秋來”的荒涼畫面。
下闋“濁酒一杯家萬里”句轉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滿地的邊塞,人們夜不能寐,將軍頭發白了,戰士流下思鄉的眼淚。
全詞蒼涼悲壯,表達了作者破敵立功的決心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
四、總結、擴展
范仲淹的詩詞文章都有名篇傳誦于世!对狸枠怯洝分小跋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寫出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抱負,現今仍為我們所學習稱道。記《蝶戀花》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寫出了對遠人的深深懷念之情。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整理寫邊塞風光的詩句并制成卡片。
3.背誦五首詩歌,能默寫。
行路難 篇11
師:同學們,上課。
生:起立!
師:同學們好!
生:老師好!
師:請坐。我們今天學習李白的《行路難》。
師:讓我們一起讀一下背景材料。
(屏顯1)
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受命入長安,但并沒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這首《行路難》可能作于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離開長安的時候。它表達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來的心情。
(學生朗讀)
師:皇帝把李白召到宮里去,只讓他寫寫詩,過了一段時間,給了他一點錢,讓他離開長安。李白于是寫了三首《行路難》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快樂。再讀背景材料。
(屏顯2)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 “樂府”,指的是能夠配樂的歌詩。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
李白的《行路難》共三首,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
(學生朗讀)
師:把“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批在課題旁邊!皯巡挪挥觥笔钦f,有才能但是無法施展。
師:看我們的學習任務:吟讀——感受詩中的美句。
(屏顯3)
學習活動(一)吟讀——感受詩中的美句
師:吟讀之前,拿起筆劃出這樣幾個地方。
勾畫兩個字!坝癖P珍羞”的“羞”、“直萬錢”的“直”。注釋告訴我們,“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兩個字來表達,意思是一樣的。
再畫兩個字!巴1扼绮荒苁场钡摹绑纭,“直掛云帆濟滄!钡摹皾薄_@兩個字的含義很重要!皾,渡過!绑纭,筷子。這兩個字在現代漢語里常常用到。
再畫兩個詞!伴L風破浪”,原來的表達是“乘長風破萬里”,比喻的是一種境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為一個“云”字,“云帆”這個詞顯得特別高雅。
師:請大家齊讀課文,我來聽一聽。
(學生齊讀課文)
師:好。我覺得節奏有點問題。“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師模仿學生讀書,二二三節奏),這種節奏和表達作者心情的節奏不太吻合。作者這時心情是比較郁悶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讀這首詩時要主要用四三節奏來讀。(教師示范四三節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如果讀成“拔劍/四顧/心茫然”(教師模仿學生二二三節奏)就不行了,對不對?好,一起來讀。
(學生再次齊讀課文)
師:這次好聽多了!聰明!我剛才聽出來一個很好的地方,你們比較注意這首詩情感的抑揚。有兩句我們還能再體會一下!巴1扼绮荒苁,拔劍四顧心茫然”是抑好還是揚好呢?一定是抑。最后一句呢?一定是揚。來,再試。第二句要比較地抑,最后一句要很好地揚。
(學生第三次齊讀課文)
師:好。最后一句我們再來學讀一下,跟我讀。
(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師:太好了,有些同學讀得很有感受似的。
師:下面思考一個問題:感受詩中的美句。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開始思考,并且用筆寫下你的感受里面的關鍵詞。
(學生思考,批注)
師:好,我們試著來交流一下。剛才我看見大家很用心,現在來談談你所感受到的詩中美句。請舉手發言。
(學生舉手)
師:謝謝你。
生1:我覺得詩中美句是最后一句。
師:請你闡釋。
生1:前面已經說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最后仍然要說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边@表明作者雖然遭受排擠,懷才不遇,仍不放棄自己的夢想,我覺得這是一種人格美。
師:這里表達了作者的奮發圖強,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和向往。謝謝你。
(學生舉手)
師:謝謝。
生2:我覺得第四句“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很美。這里運用了呂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對前途的希望和信念,這種信念美我也覺得很美。
師:用典故來說話,來表達自己的心意。既是一種手法,也給人以美感。好,繼續。
生3:我覺得美句是倒數第二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它說出了作者當時懷才不遇的心情,感嘆內心的凄苦。
師:反復、反問,表達了一種悲愴的情感,和“長風破浪會有時”這一句形成強烈的反差,好像在給人一種迷茫的感覺的時候,突然又讓我們眼前一亮。真美。
生4:第三句“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边@里不僅有一種描寫美,而且我認為,黃河不可能任何時候都那么容易渡過,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經雪滿。這里表現他有計劃的時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對,這就表現了他在官場上的不得志和內心的憂郁。
師:前途無路可走,這里好像是實寫,好像是寫自然狀況,實際是虛寫,是用比喻來表現作者現實心情的迷惘。這里是寫心情、寫感覺的,它和“行路難,行路難”這個句子密切地照應。
師:好,我們把發言再集中到課文里最美的句子“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上面來。
(學生齊讀這個句子)
師:這個句子為什么美?我們來體會一下。
(屏顯4)
乘風破浪,滄海揚帆。
意境開闊,壯思飛揚。
千古雄句,激蕩人心。
師:這個句子的含義是乘風破浪,滄海揚帆,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態的、勇往直前的畫面。它表現出海闊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壯思飛揚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們這樣評價,說它是“千古雄句,激蕩人心”。這樣的句子已經單獨流傳下來,流傳在我們現在的書面語中,流傳在口語中,流傳在廣告中,流傳在我們寫文章的引用中。這樣的句子叫做警句。
請做記錄:
(屏顯5)
課中微型講座(一) 警句——讓詩文生輝
警句,就是語言精煉、寓意深刻的語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時代而給人以深刻的啟發和教益。
《行路難》因警句而格外讓人喜愛,是一首情韻飛揚的詩歌。
師:下面我們來再感受一首詩,請大家讀出這首詩中你們熟悉的警句。
(屏顯6)
己亥雜詩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學生齊讀: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師:這樣的句子,可以超越作品、超越時代,它還將繼續超越下去,給我們以教益。讓我們再讀這首詩。
(學生齊讀)
師:這個學習環節就進行到這里。下面,我們進行第二個學習環節:理解詩中的難句。
(屏顯7)
學習活動(二)說讀——理解詩中的難句
下面我們進行第二個學習環節: 理解詩中的難句。
師:其實我們剛才已經涉及到了幾個難句,這里我提出兩個難句需要大家來闡釋,這兩個難句弄懂了,這首詩也就懂了。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請自選一句闡釋它的含義和作用。第一個層面,要闡釋它的含義;第二個層面,要闡釋它的作用。好,開始思考。
(學生思考,教師巡視)
師:同學之間,兩兩交流。
(學生思考,教師指導)
師:好了,全班交流,自由發言。
(學生舉手)
師:請你來,謝謝。
生5:我想說第三句,它有兩層意思。作者想渡過黃河,但黃河結冰不能通過;他想登上太行山,但因為雪滿他不能登山。這兩句給我的深層感受是,作者有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負,但是因為社會上、官場上的阻擾,不能讓作者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這抒發了作者的悲憤之情。
師:嗯,很好。謝謝你的演講。
師:而且你有一個很有個性的地方,用手勢助說話。闡釋得很好,我就不接著你的話繼續闡釋了。
生6:我選第四句。作者引用呂尚和伊尹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懷才不遇,希望有識人才的人發掘他,讓他有一番作為。
師:第二句說得特別好,希望有人給他機會,使他得到重用,讓他實現自己從政的理想。這兩位同學的發言基本上把這兩個句子解釋清楚了。我再來闡釋一下。第三句是用喻,就是用比喻。連續用喻,來描繪自己現實的困境,用比喻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第四句是用典,就是用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希望、憧憬、夢想,同樣也是寫心情。
好,我們再來學一種知識。
看屏幕。
(屏顯8)
課中微型講座(二)用典,以傳情達意
典故:文獻典籍中的詞語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語婉曲地表達“今”義。
用典的效果:精煉語言,避直就曲,生動典雅。
《行路難》: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長的詩。
師:比如說“臥薪嘗膽”,它既是詞語又是故事。我們也常在口語中用到它,這就是典故。我們在運用成語的時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種高層次、很雅致的表現方法。它避直就曲,生動典雅。句子的含義是需要人們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說“我要從政”、“我要當官”,而是用典故來說話。
下面我們再來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
(屏顯9)
我想閑暇時坐在溪邊垂釣:這句是用呂尚垂釣時遇周文王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希望。
忽然又夢見乘船從白日邊經過: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憧憬。
(學生齊讀)
師:你看,從表面上看,都看不出來其真正的含義。真正的含義是希望有機會得到賞識,希望委以重任。
師:我們一起來把這首詩的意思全部串一下。齊讀。
(屏顯10)
金樽斟滿清酒,一杯要十千錢,玉盤里擺滿珍美的菜肴,價值萬錢。面對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我拔出劍來,四處看著,心中一片茫然。想渡過黃河,卻被堅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卻被滿山的大雪阻攔。我想閑暇時坐在溪邊垂釣,忽然又夢見乘船從白日邊經過。行路艱難,行路艱難,岔路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處?總會有乘風破浪的那一天,我將掛起高高的船帆渡過茫茫大海。
(學生齊讀)
師:兩個難句都是婉曲地表達自己的心情。這兩個句子讀懂了,這首詩就基本讀懂了。
再來看另外一首詩,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屏顯11)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學生齊聲朗讀)
師:用典的句子是哪兩句?
生: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師:“懷舊空吟聞笛賦”說的是物是人非,“到鄉翻似爛柯人”說的是歲月流逝。這就是話不直說。
師:警句是哪兩句?
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師:作者在詩里寫的是他的想法,其實這兩句詩的意義早已離開文本原意,被人們廣泛運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斷出現,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用典和警句都是詩歌里高層次的表達技法,我們在讀古詩時要有意識地注意一下。
師:最后我們來讀一讀、背一背。各自讀,大聲讀。
學生自由、大聲地讀書。
師:一起來背,不能背的就讀。要求:讀出四三的節奏,讀出抑揚的表達要求,最后一句要按照老師教你們的來讀。
學生齊聲背讀。
師:多好啊。這節課我們就學習到這兒。送給同學們兩句話:
(屏顯12)
教學結語
用知識豐富我們的頭腦
用憧憬激勵我們的意志
這兩句話表現兩個層面的內容。 一是在學習上,要用知識豐富我們的頭腦,二是告訴我們,人在困境中要用憧憬激勵我們的意志。謝謝同學們!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點評】
余映潮老師說過:“教師的任務,就是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他又說,“在教學藝術上我們要孜孜探求這樣的境界:優化教材處理,簡化教學思路。”他還說:“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是課堂教學藝術的高層次境界!庇嗬蠋焾探痰倪@首《行路難》,正是這些教學設計理念的集中體現。
這節課,能夠在如下方面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一、巧妙的切入
余老師重點運用了“選點精析法”切入文本教學。這種方法要求師生集中目力,努力對文本中的某一個點——如課文的精美處、深厚處、豐滿處、奇妙處、疑難處進行足夠的咀嚼品味,進而讀通讀透全文。本課以 “感受詩中的美句”和“理解詩中的難句”為切入點來組織教學,通過吟讀、聯讀、譯讀、背讀、吟誦等多種形式朗讀,又輔以教師獨具創意的兩個微型講座,自然巧妙地引領學生在詩歌學習中來回穿梭,反復地品讀美句和難句。整個課堂教學思路簡約而不失精致,簡化而不失精彩,顯得極具組合之美、層次之美、層進之美。
二、精致的對話
語文新課程改革大力推行對話教學,對話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主要的作用是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每一個學生潛在的靈感。在本節課的教學之中,余老師對學生的發言總是迅速判斷,及時點評,指向明確,內涵豐富,或補充到位,或提升精準,或優化巧妙。這一來一去的對話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教師不疾不徐的點評、引領下,學生輕松自然地完成了學習活動。各個教學環節平實、自然、大氣,沒有教師的極力表演,只有教師的應對自如。自然流露的“謝謝”等話語,充分表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
三、詩意的講析
講析是一種必要的教學手法,其意義在于深入文本,解決難點,凸顯美點,解析規律,增加教學內容的深度,拓展語文知識的寬度。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關鍵之處要有教師的講析;疑難之處要有教師的講析;生僻之處要有教師的講析。
且看本課中余老師的講析:
引入背景資料時,作了必要的解釋說明,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心境;
學生齊讀詩歌前,指出了 “羞”、 “直”等關鍵字詞的意思,為學生的齊讀作了必要的鋪墊;
學生齊讀詩歌出現明顯錯誤時,余老師對朗讀的節奏和情感的抑揚作了及時充分的點撥;
對美句的分析精煉含蓄,頗有見地:乘風破浪,滄海揚帆;意境開闊,壯思飛揚;千古雄句,激蕩人心。這既是對學生發言的肯定,也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
由美句到警句、由難句到用典,余老師更是用兩次微型講座作了極為巧妙的講析。這樣的講座既有助于學生對本課主要教學內容的掌握,又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還加大了課堂容量,實屬一石數鳥,匠心獨運。
整節課上,充滿了詩意的、簡潔生動的、精美實在的講析,顯現了余老師豐厚的知識積淀和高超的課堂駕馭藝術。
四、豐富的積累
閱讀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真正地有所積累,就必須讓學生充分地占有時間,以進行既有形式也有內容地學習語言、習得技巧、發展智能、訓練思維的活動。要讓學生真正地有所積累,需要老師分板塊、設話題、作示范、給抓手。
本課中,學生的積累主要有:
在知曉關鍵詞語的意義后,學生完成了對詩歌內容的初步感知;
在多次的朗讀演練中,學生領會了朗讀的必要知識——節奏的把握和情感抑揚的處理;
在平等和諧的對話環境中,學生實現了對詩歌美句的欣賞和對難句的理解;
在聆聽課文的微型講座之中,學生進一步積累了“警句”和“用典”的知識;
課文聯讀無疑是一個亮點。兩首詩的聯讀,由此及彼,加深了學生對警句與典故的理解,擴大了學習視野,豐富了知識積累。這一細節自然妥貼,別具一格。
這些都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余映潮老師深厚的教材研讀能力、不凡的教學設計能力和高超的課堂教學藝術。
行路難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點
1.進一步了解詩歌朗讀的技巧,并運用朗讀知識反復誦讀五首詩歌。
2.通過咀嚼詩歌的語言,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3.掌握一定的體裁常識。
能力訓練點
1.通過對詩詞常識的了解,和語言文字的推敲品味,既培養一定的閱讀能力,也為學生遣詞造句提供經驗。
2.通過對詩歌意境的再加工,培養學生一定的想像能力以及鑒賞詩句能力。
德育滲透點
1.通過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
2.通過領會詩歌的語言,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學的感情。
美育滲透點
1.通過詩歌的誦讀,培養提高對語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過品味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以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美的能力。
學法引導
誦讀品味、點撥引導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通過反復吟詠,領會我國古代詩歌的優美韻律和意境,并做到通暢地背誦詩歌,為加深體會詩歌感情內容提供可靠的基礎。
2.五首詩中,《行路難》藝術境界較難把握!讹嬀啤匪囆g成就很高,故安排重點理解,其他三首相對淺顯,稍加點撥即可。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四人小組討論詩文內容,發揮想象,繪出反映詩歌意境的畫圖。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朗讀訓練:模仿廣播電視播音員的朗讀,盡量讀出平仄、平緩、仄急,并評出前三名。
2.課前布置:任選一名詩人,收集他的詩文并盡量多地背誦該詩人詩文名句,教師略評詩人的風格。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在了解一定的詩歌朗讀技巧后朗讀本課五首詩。詩有平仄、平聲、緩仄聲急,讀得很緩時并不是平板的拖長,也應注意感情注入。
2.體會每首詩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體感知
這五首古代詩詞,形式不同,風格各異,都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學過程
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沖動,感情的傾訴!扒閯佑谥卸砸缬诒怼痹娫~是語言的精華。首先讓學生不停地反復地朗讀詩歌。古詩詞講究韻律,樂感極強,平聲,仄聲交錯組合,跌宕起伏,節奏鮮明。首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而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是由眾多意象組合起來的畫!霸娛莿拥漠,畫是動的詩”詩歌是啟發學生想像,培養學生悟性、靈性、創造性的極好教材,所以要讓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步入詩境,達到與詩人心靈溝通、感情交融。
(1)誦讀《飲酒》,思考:本詩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本詩著力抒發了作者歸隱之后悠閑恬靜的歡快心情,意在言在,詩人鄙視爭名逐利的官場生活還是不難察覺的。
(2)詩中哪些詞、句突出作者這份情感的?
詩歌通過自問自答道出了詩人身處鬧境而能沒有車馬喧囂的煩惱(“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在于“心遠地自偏”從精神上擺脫了環境的干擾。接著,詩人描繪了他歸隱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與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并且從大自然中領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純自然的恬淡心情。
。3)賞析“采菊……相與還”四句:
這四句以“東籬下”“采菊”為起點,詩人漫不經心,遠方的“南山”撲入眼簾。“悠然”既是詩人的神態,也點出“東籬”與“南山”這段空間相距較遠。由“南山”生發出“山氣”、再由“日夕”引出“飛鳥相與還”的農村黃昏的幽靜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著落:這四句渾然一體,情景交融。清人王國維曾舉例,譽為“無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4)品評、詩作品高超的藝術,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本詩寫學、抒情、談理三者渾然融合。
這首詩在“靜穆”的外衣下,也含有“猛志固常在”的積極反抗因素,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于“刑天舞干戚”之類作品罷了。這種表現形式與陶潛既要全志又要全身遠離的矛盾的心理有關,而在寫景抒情中流露出來的老莊思想也是消極的。當然,這些都與當時詩人所處的歷史環境有關。
在理解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后再加以吟詠咀嚼,稍作小結轉入學習,《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認真朗讀,細細品味,老師點撥。
詩人以望洞庭起興,委婉而巧妙地向張九齡(題目中的張丞相)表達了不甘山林寂寞,尋求引援的迫切心情。盡管這只是一首干渴求仕的詩,卻寫得氣勢宏偉,不亢不卑,別具一格。因而傳誦至今。這主要在于前四句的寫景把洞庭秋色描繪得雄渾壯闊!皻庹粼茐魸桑ê吃狸柍恰币宦摳闩c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比美,成為千古以來詠洞庭的名句。
四、總結、擴展
陶詩,平易樸實,清峻自然,淳厚有味。有的詩也寫得豪放有力。語言真切、樸素、簡潔明確,通俗而又精練,深入淺出,形成他的獨創風格。
試比較《讀〈山海經〉》與《飲酒》的藝術風格不同之處和思想內容的相近之處。
讀《山海經》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沒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參考答案】
本詩豪放有力,屬于“‘金剛怒目’”式(魯迅語)的詩;而《飲酒》則顯的清新自然,悠閑恬靜。
內容上兩詩,都表現了作者不愿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污的情感。
五、布置作業
1.課后進一步誦讀詩歌體會意境美,并能熟背。
2.預習另外三首詩,力爭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通過學習另外三首詩進一步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之美。掌握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感情。
二、整體感知
《行路難》這是一首交織著憂郁悲憤和樂觀自信的抒情歌曲,主旋律始終是昂揚激越的。
《觀刈麥》詩歌描寫了農民冒著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貧婦人的訴說,反映了當時租稅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
《漁家傲》詩歌細膩地描繪了邊塞的軍旅生活和戰士久戍不歸的思鄉情緒,也表達了一位守邊將軍的責任感。全詩蒼涼悲壯,誠摯感人。
三、教學過程
《行路難》通過分析解答以下幾個問題,掌握詩作內容,作者感情。
1.了解詩歌寫作背景:《行路難》是李白遭受讒毀初離長安南下時寫的一組詩(共三首)
這是其中第一首!靶新冯y”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詩中寫世路艱難,充滿著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2.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面對“金樽清酒”“玉盤珍饈”不能食?(聯系背景)
因濃重的憂郁和深沉的悲憤,使詩人“酒”不能咽,“饈”不能食。因奸佞之閉塞賢路,使詩人悲憤、憂郁。
3.賞析“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這兩句用了比喻的修辭,即照應詩題“行路難”也抒寫詩人在長安經歷仕途風波的體驗和事與愿違的痛苦心情。
4.詩中借用歷史故事的作用
借用呂尚垂釣的碧溪,伊尹夢舟日邊的典故,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大的功業。
5.詩歌的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
哪怕面前的道路,險峭而多歧,詩人卻相信終有一天將乘長風破萬里浪,渡過大海,直達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現了他準備沖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負的豪邁氣概和樂觀精神。
6.討論本詩如何體現李白浪漫主義詩風的?
①巧用歷史故事
、诳鋸埖拿鑼,形象的比喻
、厶S式的結構
總之,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的,是樂觀向上的。
老師小結后,轉入學習白居易《觀刈麥》。
《觀刈麥》讓學生根據前面幾首詩的評價方法自己分析該詩,老師略作指點:白居易詩歌主題專一明確;敘事和抒情議論相結合,語言通俗,平易近人。
《漁家傲》
這首詞約寫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慶歷五年(1040~1045)間。當時作者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陜西延安)防御西夏。
該詞分為上下兩闋。
上闋扣準“異”字,極寫秋日邊塞的風光景物。
“雁去”緊承“秋來”,“衡陽雁去”即“雁去衡陽”!八拿孢吢曔B聲起”寫四處回蕩的音響。“千蟑里”點明“孤城”的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長煙”“落日”寫“孤城”的景色;一個“閉”字寫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氣氛。這三句圍繞著“孤城”描繪了一幅迥異于中原鄉土的“塞下秋來”的荒涼畫面。
下闋“濁酒一杯家萬里”句轉入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滿地的邊塞,人們夜不能寐,將軍頭發白了,戰士流下思鄉的眼淚。
全詞蒼涼悲壯,表達了作者破敵立功的決心和思念家鄉的矛盾心情。
四、總結、擴展
范仲淹的詩詞文章都有名篇傳誦于世。《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寫出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志向和抱負,現今仍為我們所學習稱道。記《蝶戀花》中“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寫出了對遠人的深深懷念之情。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
2.整理寫邊塞風光的詩句并制成卡片。
3.背誦五首詩歌,能默寫。
行路難 篇13
一、預習《行路難》
二、正課
1.朗讀《行路難》。
2.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年輕時即漫游全國各地,曾經至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讒去職。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最后病死于當涂。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現實,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消極思想。他善于從民間吸取營養,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奇絢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3.解題。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歌辭》舊題。這首詩是李白在天寶三載離開長安時所作。詩中寫世路艱難,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4.賞析。
。1)前四句為全詩奠定了抒情的基調。
李白離別京城,親朋好友為他設宴餞行,宴席十分豪華。
金樽、玉盤——極言飲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饈——極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萬錢——極言酒、菜之珍貴。
然而稟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詩人對此美酒佳肴卻“不能食”“心茫然”!巴!
“投”“拔”“顧”四個連續動作與“金”“清”“玉”“珍”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詩人極度憤懣、抑郁不舒的心情。是什么原因使得詩人如此呢?(聯系背景)
(2)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
“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艱難險阻。李白本是個積極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歷史上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宏大的事業,可是受詔入京后,皇帝卻沒有重用,而且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像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種軟弱性格的人,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繼續追求!按贯灡滔薄俺酥蹓羧铡钡牡涔剩磉_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
。3)這四句節奏短促,反復感嘆過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現出進退失據而又不甘自棄,繼續探索尋求出路的復雜心理。
。4)最后兩句詩人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
李白畢竟是盛唐的大詩人,他悲而不傷,那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詩人用“長風破浪”比喻其宏偉抱負,接以“會有時”,肯定這一抱負有施展的時候。其堅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現得何等豪邁、直爽!
“直掛云帆濟滄!庇沙碎L風破萬里浪推演而來,創造出一個雄渾闊大的意象,融入了詩人“輔弼天下”,大濟蒼生的宏偉藍圖。
5.學生再讀這首詩歌,背誦。
三、小結
這首詩為古風,巧用典故,夸張的描寫,象征的運用,跳躍式的結構,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詩風,全詩基調是昂揚激越、樂觀向上的。
四、板書設計
行路難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憂郁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太行——應題“行路難”
長風破浪、云帆濟!獦酚^自信
。ò簱P激越 豪邁樂觀)
五、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二3題。
行路難 篇14
教學目標:
1、能夠讀準字音,把握節奏,達到熟讀成誦;
2、通過賞析感知詩歌意境,體會作者“哀而不傷,悲而能壯”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人的懷才不遇,以及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熟悉李白嗎?都知道關于他的哪些方面?能說說嗎? 預測回答:從他的詩歌,從他的為人„„ 那大家知道李白的愛好嗎?——喝酒! 李白嗜酒聞名天下,有詩為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為了能喝酒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也要典賣身邊值錢的東西,有詩為證:“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可是,這樣一個酒仙,也有面對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時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行路難》這首詩,尋找答案! (老師板書 “行路難 李白” )
二、朗讀詩歌,初步感知
請大家大聲朗讀這首詩,看看能否讀準字音和節奏。 自由讀——點名讀——評價——點名讀——提示節奏,后齊讀(可能出現需要集體糾正的讀音:太行山、箸、冰塞川 3個讀音為什么? ) 請大家再讀詩歌;
1.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2.對文中的疑難處做好標記,然后再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學生自由讀,小組交流,教師巡視協助) 大家還有沒有交流以后也沒弄明白的地方?——全班交流難點 預測;
1、行路難?樂府古題„„ 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嗎?(用自己的話說說好嗎?) 好像有點難度,那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詩歌的寫作背景,看看能不能幫助我們? (師讀)
2、那你根據背景現在能說一下了嗎? ——就是詩人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后的感慨!
三、解讀詩歌,感知“難”點 這首詩中有幾個“難”字?
請你找出來,用筆畫標注一下。 預測學生回答:詩中2個;加上題目中的“難”字,一共3個 有人說啊,這首詩歌既有明處的“難”,也有暗處的“難”,其實詩歌處處是難,字字都包含著“難”,請同學們用慧眼來發現隱藏在詩歌字里行間的“難”,好嗎? 我從詩歌中的什么地方(字、詞語、句子),讀到李白暗含在心中的“難”, 我這樣認為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把賞析重點放在前三句上面) 學生思考,預測學生回答(各抒己見);
1、不能吃,是難,一定結合詩句來說明,一說到第二句就出示;(多訓練品味讀,示范,指導)
2、過不去河是難,登不上山是難;(多訓練品味讀,示范,指導)
3、等伯樂來發現自己是難(典故要說明白)(多訓練品味讀,示范,指導)
4、直接感嘆:行路難,是難!歧路,是難!今安在,是難。ǘ嘤柧毱肺蹲x,示范,指導)
5、最后一句的 “破”,是難! “停”“ 投”“拔”“顧”“欲渡”“將登”„„ 分析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的關鍵問題提示: 假若一上來學生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一句,問:李白這是想去哪里?黃河和太行特殊含義(學生的自我理解說出來)?——胸有大志,未實現,從高處跌入低谷 歧,選擇多,才難,美酒佳肴,不吃才難,在茫然之下,讓人揪心處還體現在動詞„„ 茫然,不知所措,你有過嗎?此處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加以評說。
這是一條什么路?這么難?——預測回答:政治路,人生路„„ 可否說他既沒有當官,也無仕途可以走呢 ?
看資料(幻燈:公主引薦、供奉韓林、御手調羹、貴妃捧硯),你得到什么信息? 生活好,地位高,可是內心呢?依舊不滿面對奢華和高調,卻是內心郁悶,為何? 他的目標沒有實現——擁有自己政治藍天,他的詩中就用黃河和太行來書寫大志向,少有志向,想著成為帝王之師,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志向,決定了李白44歲的時候——:幻燈:“上書玄宗、賜金放還” 這首詩就是李白在離開長安的路上所作,可見這一路走來心懷多少難以訴說的“難言之隱”! 讓我們用聲音——朗讀,來體會難以言說的心情吧。 (這個過程注重,邊賞析,邊引導朗讀,并且多種朗讀形式交替進行)
四、品讀詩歌,賞析
“歧”路 這條路越來越難行,詩人在詩中用什么詞來形容這條路?——歧路 歧,是什么意思?(學生各抒己見)
總結歸納:岔路,李白面前到底有哪幾條路呢? 預測學生回答:學生各抒己見 “歧路”還是可以扣住“渡”與“冰塞川”;“登”與“雪滿山”——理想與現實是矛盾的 李白想著離開長安,但是„„ 李白想著留在長安,但是„„ 總結: 去——違背志向;自己不甘心 留——違背原則,在詩中有體現:哪一句體現想留下,還是對“仕途”寄予希望?——“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典故) 去留兩難,內心糾結 這真的是:(幻燈:“行路難,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間!保拙右住短新贰 有時候,“人心的反復抉擇”才是最難! 此時李白的心,時而左時而右,時而去時而留,此時的李白真的是—— (幻燈:“何處路最難,最難在長安”) 把自己當成李白,設身處地的體會作者的心情,齊讀前四句 學生會不由得讀到“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老師打斷,大家不由得就發出了“行路難”的感慨! 看看這一句的標點符號,三個字一句,并且是感嘆號,改成都好不行嗎?你讀讀試一試 老師有時候喜歡“弄斧到班門”,我在行路難后面加上一個“啊”字,聽讀,你有何感受?
添一添,悟感情 學生評價,多人試讀,可以加不同的語氣詞,還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加字,品讀(多找幾個學生,不要解釋,只聽朗讀。
五、悟讀詩歌,共鳴“情”懷
總結過渡:(學生加字讀后)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朗讀方式,卻有著同一種的心情,那就是:壯志難酬,彷徨無奈! 內心如此茫然的李白,對生活,對未來徹底絕望了嗎? 沒有!有詩句為證(齊讀最后兩句)你怎么理解這兩句? 預測學生回答: ——會有時,小時候理想終究化為現實 ——化用詩句(結合課下注釋) ——不拘與格式,再難也不彎腰 ——掛云帆,濟滄海,乘風破浪,前進 ——與前文聯系,要前行,才會難 同學們請看:聯系前面的難以下咽,難以施展,難以選擇,無論他的人生路怎么行,我們都看到一個怎樣的李白? 預測: 真實、堅定、不屈服、不放棄、獨立、一身傲骨、灑脫„„ 總結:這是一個雖然懷才不遇,但在豪邁中不乏豪邁氣概,是一種仍懷有希望的李白!
幻燈: 他入京求官時: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他面對權貴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他想念長安時: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 他思念親情時:歸時倘佩黃金印,莫學蘇秦不下機; 他贊美友情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他人生失意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 同學們:歷史的天空中,總有一些響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綻放無盡的光輝,給人力量、催人奮進。李白,就是這樣!他離開我們已經1300多年了,但他卻依然鮮活生動、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們的心靈里、血脈中。今天我們重新開啟了一扇認識李白的大門,希望大家課下多讀讀李白的詩歌,吸取那里面釋放出來的一切正能量,通過自己的積極進取,在我們這個大好的時代,爭做出彩的中國人!加油~! 讓我們齊誦這首詩,帶著對李白的崇敬和我們那掛云帆,濟滄海夢想——揚帆遠航!
。▽W生齊誦)下課!
行路難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研討,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2、通過反復誦讀,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詩。
3、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讀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ū尘耙魳贰稘O舟唱晚》)
師:上課之前我先出個謎語,大家來猜一猜。
多媒體: ______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白板:刮獎刷)
師: 同學們猜一猜,杜甫筆下這一位酒仙的名字?
生:李白
師:同學們說得很正確,看來李白“酒仙”的稱號可真是深入人心啊。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就是來自詩歌界泰斗級詩人李白的經典之作《行路難》 多媒體:課題及教學目標。
師:這節課我們要做兩件事,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
二、介紹詩人,了解背景。
1、說到李白,那可是家喻戶曉,我們從小到大不知道學了他老人家多少名篇名句呀,F在同學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都背過哪些名篇名句。 多媒體:李白圖像,認識李白。 (學生齊誦李白詩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月下飛天鏡,去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2、通過李白的詩這些詩歌,你認為李白是一個怎樣的詩人?
(學生自由介紹李白,師作板書并補充。) (白板書寫:唐代詩人、詩仙、酒仙、豪邁、灑脫、浪漫主義詩人) 師補充:大家的發言讓我想到唐代詩人賀之章曾高度贊美李白,稱他為“謫仙人”,意思是說李白是一名被貶謫的神仙。也就是說李白身上有著一種超凡脫俗的與眾不同的精神與氣質,那么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與氣質呢?現在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吧。
三、初讀詩歌,疏通文意。
1、首先請同學自由讀課文,借助你手中的工具書,讀準字音。
2、請一學生讀課文,其它同學糾正讀音。 重要字音: 金樽zūn 珍饈xiū投箸zhù 歧qí路(白板:詩歌原文,用書寫功能標注拼音)
3、生齊讀。
4、分小組,自主合作探討,借助課后注釋及工具書,理解詩意。有疑問的地方作下標記
。 5、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來,其他小組解答,學生不能解答,老師解答。 注意通假字: “羞”同“饈”,美味食品!爸薄蓖 值”,價值。
6、老師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探討。
★詩文一、二句給我們描繪了一幅豐盛的宴會圖!敖痖浊寰啤薄坝癖P珍饈”至少是五的標準,可是李白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詩文哪些地方暗示我們原因了嗎? 引導明確:詩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為詩人此時心中充滿了愁悶。從課題《行路難》里面我們可以感受到。路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生之路。
學生或老師補充詩歌寫作背景;
★請一個同學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內容,生評價。 詩歌大意: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云帆,渡滄海,酬壯志。
四、品讀詩歌,體會感情。
1、根據詩歌內容,再齊讀詩歌。
2、讀了這首詩,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李白呢?
3、是啊,古人云“詩言志”“言為心聲”,今天,我們學習這首詩歌,還要走進詩仙李白的內心世界,觸摸他的靈魂,尋找我們心中的李白。 (師配樂范讀,學生輕生跟讀,體會詩歌中的詩人形象。) 讓我們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我們心中的感受;
多媒體:我從-----------------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的李白。 因為---------------。 如: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边@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 這讓人聯想到詩人正感嘆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表現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边@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
。ń處煾鶕䦟W生回答,板書:內心苦悶 前途艱難 相信希望 悲憤呼號 充滿信心 )
4、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是一個怎樣的李白?
。ㄟ@是一個在悲憤中不失豪邁,在失意中仍充滿信心的灑脫、自強不息的李白。)
5、教師小結。過渡到指導朗讀。是啊,在詩歌當中,詩人的心情可謂起起伏伏。讓我們感受到他內心的苦悶的詩句是?、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前途艱難的詩句是?、讓我們感受到詩人在此人生失意之時仍不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詩句是?、詩人從夢想中回到現實發出悲憤而痛若的呼號的詩句是?、在這一切矛盾的心理過程之后,詩人并不自甘沉淪,仍然自信執著的詩句是?、(在教師的提示中,學生再一次回顧課文)
五、朗讀并背誦詩歌。
1、詩人的感情在詩歌中跌宕起伏,我們要怎樣朗讀才能讀出詩人豐富的感情呢?
(根據你對詩歌感情的理解,把自己假想成李白,自由大聲練習朗讀。)
2、請學生范讀。可以讀全詩,也可以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詩。(生互評)
3、請1-2個學生范讀全文。(配樂)(生互評)
4、競讀。男女生比賽讀。(配樂)
5、全班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后三組詩句。(配樂)
6、全班齊背誦。(配樂)
。ㄒ螅郝曇艉炅,感情真摯。)
六、學了此詩
對你的現實生活有何啟發呢?讓我們也學一學詩仙李白,用你的筆來揮灑心中的感受?梢詫懸粌删湓,也可以寫一兩句詩。(展示學生作品)
七、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認識了李白這位“謫仙人”,也因為走進他的內心,讓我們獲得了有價值的人生感悟。在此我祝愿每一個同學都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播放音樂《我們等待那一天》在音樂聲中結束課程。
行路難 篇16
滄州第五中學 王凱梅
一、 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的一首樂府詩。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并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 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提出“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希望學生能根據作者的生活經歷,理解李白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復雜心態,感受到本詩抑郁和奮發、失望和希望急劇交替變換的感情基調。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立足課本,拓寬視野,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在讀懂本詩中李白懷才不遇的心情后,通過綜合知識積累,把握李白詩歌的風格進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 教法學法分析:
在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四、 教學構思: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鑒賞的板塊教學模式。
五、教學過程(www.jcsycorp.com):一課時
。ㄒ唬 故事導入:老師講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的故事,同時展示在網絡中找到了對于李白身世介紹的片斷。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學生會有極大的興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從而收到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的良好效果,并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二) 分層推進式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 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 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 品讀: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回答問題——透過詩歌我讀到了……(讀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讀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行路難》是一曲交織——與——的急劇變化的音樂。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低沉——激昂。
4. 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5. 自讀:把自己假想成天寶三年時離開長安懷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
6. 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后三組詩句。
7. 背誦:
葉圣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蓖ㄟ^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激活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ㄈ 拓展積累式鑒賞:我設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節,通過閱讀老師搜集到的李白表現懷才不遇情感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李白詩歌自然豪放的風格和他獨特的個性。
1. 聽:老師播放這兩首詩歌的錄音,學生做標注。
2. 讀:自己朗讀,對照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 說:以“我欣賞————詩句,因為————”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
4. 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 寫:通過拓展賞析,請學生按照這樣的格式寫一組排比句,表達出朗讀李白詩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詩歌的海洋,我聽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語文課堂應該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附錄:
李白,字太白,……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鞂毘,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酒徒飲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永王璘都督江陵,辟為僚佐。璘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會赦得還。族人陽冰為當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游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游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后,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后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涂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①,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②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注釋】
、偾镅悖河骼钤啤
②蓬萊文章:這里指李云供職的秘書省。
【簡析】
詩旨在以蓬萊文章比李云,以謝清發自喻。借送別以贊對方,惜其生不稱世。開首二句,不寫敘別,不寫樓,卻直抒郁結,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折,從 苦悶中轉到爽郎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 “餞別”的主題!芭钊R”四句,贊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幽藏,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謝自比,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 文藝觀。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尋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萬變,藝術結構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無跡,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矛盾的心情。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一!俺榈稊嗨,舉杯 銷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言,眾口交贊。
將進酒①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①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②,丹丘生③,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④饌玉⑤何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⑥昔時宴平樂⑦,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⑧沽取⑨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⑩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釋】
①會須:應當。
②岑夫子:詩人的一位隱居朋友。一說名勛。
、鄣で鹕涸で,隱居不仕,與詩人交好。
④鐘鼓:泛指音樂。
、蒺傆瘢悍褐该朗。
⑥陳王:曹植。曹操子,曾被封為陳王。
⑦平樂:觀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陽故城西。
、鄰巾殻壕鬼殻q只管。
⑨沽取:指買酒。取字語詞,無義。
⑩將出:拿出,拉出去。
【簡析】
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圣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思想,愿在長醉中了卻一切。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復重返,如此,應及時行樂,莫負光陰!疤焐笔,寫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同時指出“自古圣賢皆寂寞”,只有“飲者留名”千古,并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了詩人內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結局,寫詩人酒興大作,“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圖一醉方休。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疤焐也谋赜杏谩本,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積極思想感情。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極豪縱沉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里。
行路難 篇17
曹潤芳
教學目的 學習這首古詩,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情懷,體會詩人悲憤中不乏豪邁,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鑒賞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背誦默寫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解題 《行路難》古代樂府《雜曲歌辭》。722年詩人應昭入京,供奉翰林,試圖施展自己的經國濟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擠,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時,寫下這首詩。
2朗讀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饈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饈”,美味食品。“直”同“ 值”,價值。
3理解 金杯盛著昂貴的美酒,玉盤裝滿價值萬錢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飲,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風雪堆滿了山。當年呂尚閑居,曾在碧溪垂釣;伊尹受聘前,夢里乘舟路過太陽邊。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處?總會有一天,我要乘長風,破巨浪,高掛云帆,渡滄海,酬壯志。
4賞析
a敘事開篇,化用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用夸張的筆法,寫“金樽清酒”,“玉盤珍饈” 的宴飲,詩人卻停杯,投箸,拔劍不能飲,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別于《擬行路難》。
b聯想而過渡,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 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現實之路雖然坎坷,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聯想到呂尚未遇文王時,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伊尹受湯聘前,曾夢見乘舟經過日月旁邊,呂尚伊尹最后他們實現了自己的愿望。這兩個典故表達詩人要像他們那樣有為于當世。
c直接抒情,詩人一向所抱的“輔弼天下”的愿望,一直無法實現,因此悲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詩的結尾,用典表達要像宗愨那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會有施展才能的時候。
全詩情感迭變: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
d名句賞析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詩人相信自己總會有一天高掛云帆,乘風破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這是一種積極的追求,樂觀的自信。
現在常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實現理想抱負的堅定的信念。
6背誦 指導感情的表達
6作業 默寫強調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