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選州長(精選4篇)
競選州長 篇1
幾個月之前,我被提名為紐約州州長候選人,代表獨立黨與斯坦華脫.勒.伍福特先生 和約翰.特.霍夫曼先生競選。我總覺得自己有超過這兩位先生的顯著的優點,那就是我的 名聲好。從報上容易看出:如果說這兩位先生也曾知道愛護名聲的好處,那是以往的事。
近 幾年來,他們顯然已將各種無恥罪行視為家常便飯。當時,我雖然對自己的長處暗自慶幸, 但是一想到我自己的名字得和這些人的名字混在一起到處傳播,總有一股不安的混濁潛流在 我愉快心情的深處“翻攪”。我心里越來越不安,最后我給祖母寫了封信,把這件事告訴 她。她很快給我回了信,而且信寫得很嚴峻,她說:“你生平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人的事— —一件也沒有做過。你看看報紙吧——一看就會明白伍福特和霍夫曼先生是一種什么樣子的 人,然后再看你愿不愿意把自己降低到他們那樣的水平,跟他們一起競選。”
這也正是我的想法!那晚我一夜沒合眼。但我畢竟不能打退堂鼓。我已經完全卷進去 了,只好戰斗下去。
當我一邊吃早飯,一邊無精打采地翻閱報紙時,看到這樣一段消息,說實在話,我以前 還從來沒有這樣驚慌失措過:
“偽證罪——那就是1863年,在交趾支那的瓦卡瓦克,有34名證人證明馬克.吐 溫先生犯有偽證罪,企圖侵占一小塊香蕉種植地,那是當地一位窮寡婦和她那群孤兒靠著活 命的唯一資源。現在馬克.吐溫先生既然在眾人面前出來,那么他或許可以屈尊解 釋一下如下事情的經過。吐溫先生不管是對自己或是對要求投票選舉他的偉大人民,都有責 任澄清此事的真相。他愿意這樣做嗎?”
我當時驚愕不已!竟有這樣一種殘酷無情的指控。我從來就沒有到過交趾支那!我從來 沒聽說過什么瓦卡瓦克!我也不知道什么香蕉種植地,正如我不知道什么是袋鼠一樣!我不 知道要怎么辦才好,我簡直要發瘋了,卻又毫無辦法。那一天我什么事情也沒做,就讓日子 白白溜過去了。第二天早晨,這家報紙再沒說別的什么,只有這么一句話:
“意味深長——大家都會注意到:吐溫先生對交趾支那偽證案一事一直發人深省地保持緘默。”
〔備忘——在這場競選運動中,這家報紙以后但凡提到我時,必稱“臭名昭著的偽證犯 吐溫”。〕
接著是《新聞報》,登了這樣一段話:
“需要查清——是否請新州長候選人向急于等著要投他票的同胞們解釋一下以下一件小 事?那就是吐溫先生在蒙大那州野營時,與他住在同一帳篷的伙伴經常丟失小東西,后來這 些東西一件不少地都從吐溫先生身上或“箱子”(即他卷藏雜物的報紙)里發現了。大家為 他著想,不得不對他進行友好的告誡,在他身上涂滿柏油,粘上羽毛,叫他坐木杠①,把他 攆出去,并勸告他讓出鋪位,從此別再回來。他愿意解釋這件事嗎?”
難道還有比這種控告用心更加險惡的嗎?我這輩子根本就沒有到過蒙大那州呀。
〔此后,這家報紙照例叫我做“蒙大那的小偷吐溫”。〕
于是,我開始變得一拿起報紙就有些提心吊膽起來,正如同你想睡覺時拿起一床毯子, 可總是不放心,生怕那里面有條蛇似的。有一天,我看到這么一段消息:
“謊言已被揭穿!——根據五方位區的密凱爾.奧弗拉納根先生、華脫街的吉特.彭斯 先生和約翰.艾倫先生三位的宣誓證書,現已證實:馬克.吐溫先生曾惡毒聲稱我們尊貴的 領袖約翰.特.霍夫曼的祖父曾因攔路搶劫而被處絞刑一說,純屬粗暴無理之謊言,毫無事 實根據。他毀謗亡人,以讕言玷污其美名,用這種下流手段來達到政治上的成功,使有道德 之人甚為沮喪。當我們想到這一卑劣謊言必然會使死者無辜的親友蒙受極大悲痛時,幾乎要 被迫煽動起被傷害和被侮辱的公眾,立即對誹謗者施以非法的報復。但是我們不這樣!還是 讓他去因受良心譴責而感到痛苦吧。(不過,如果公眾義憤填膺,盲目胡來,對誹謗者進行 人身傷害,很明顯,陪審員不可能對此事件的兇手們定罪,法庭也不可能對他們加以懲 罰。)”
最后這句巧妙的話很起作用,當天晚上當“被傷害和被侮辱的公眾”從前進來時,嚇得 我趕緊從床上爬起來,從后門溜走。他們義憤填膺,來時搗毀家具和門窗,走時把能拿動的 財物統統帶走。然而,我可以手按《圣經》起誓:我從沒誹謗過霍夫曼州長的祖父。而且直 到那天為止,我從沒聽人說起過他,我自己也沒提到過他。
〔順便說一句,刊登上述新聞的那家報紙此后總是稱我為“拐尸犯吐溫”。〕
引起我注意的下一篇報上的文章是下面這段:
“好個候選人——馬克.吐溫先生原定于昨晚獨立黨民眾大會上作一次損傷對方的演 說,卻未履行其義務。他的醫生打電報來稱他被幾匹狂奔的拉車的馬撞倒,腿部兩處負傷— —臥床不起,痛苦難言等等,以及許多諸如此類的廢話。獨立黨的黨員們只好竭力聽信這一 拙劣的托詞,假裝不知道他們提名為候選人的這個放蕩不羈的家伙未曾出席大會的真正原因。
有人見到,昨晚有一個人喝得酩酊大醉,搖搖晃晃地走進吐溫先生下榻的旅館。獨立黨 人責無旁貸須證明那個醉鬼并非馬克.吐溫本人。這一下我們終于把他們抓住了。此事不容 避而不答。人民以雷鳴般的呼聲詢問:‘那人是誰?’”
我的名字真的與這個丟臉的嫌疑聯在一起,這是不可思議的,絕對地不可思議。我已經有整整三年沒有喝過啤酒、葡萄酒或任何一種酒了。
〔這家報紙在下一期上大膽地稱我為“酒瘋子吐溫先生”,而且我知道,它會一直這樣 稱呼下去,但我當時看了竟毫無痛苦,足見這種局勢對我有多大的影響。〕
那時我所收到的郵件中,匿名信占了重要的部分。那些信一般是這樣寫的:
“被你從你寓所門口一腳踢開的那個要飯的老婆婆,現在怎么樣了?”
好管閑事者
也有這樣寫的:
“你干的一些事,除我之外沒人知道,你最好拿出幾塊錢來孝敬鄙人,不然,報上有你好看的。”
惹不起
大致就是這類內容。如果還想聽,我可以繼續引用下去,直到使讀者惡心。
不久,共和黨的主要報紙“宣判”我犯了大規模的賄賂罪,而民主黨最主要的報紙則把 一樁大肆渲染敲詐案件硬“栽”在我頭上。
〔這樣,我又得到了兩個頭銜:“骯臟的賄賂犯吐溫”和“令人惡心的訛詐犯吐 溫”。〕
這時候輿論嘩然,紛紛要我“答復”所有對我提出的那些可怕的指控。這就使得我們黨 的報刊主編和領袖們都說,我如果再沉默不語,我的政治生命就要給毀了。好像要使他們的 控訴更為迫切似的,就在第二天,一家報紙登了這樣一段話:
“明察此人!獨立黨這位候選人至今默不吭聲。因為他不敢說話。對他的每條控告都有 證據,并且那種足以說明問題的沉默一再承認了他的罪狀,現在他永遠翻不了案了。獨立黨 的黨員們,看看你們這位候選人吧!看看這位聲名狼藉的偽證犯!這位蒙大那的小偷!這位 拐尸犯!好好看一看你們這個具體化的酒瘋子!你們這位骯臟的賄賂犯!你們這位令人惡心 的訛詐犯!你們盯住他好好看一看,好好想一想——這個家伙犯下了這么可怕的罪行,得了
這么一連串倒霉的稱號,而且一條也不敢予以否認,看你們是否還愿意把自己公正的選票投 給他!”
我無法擺脫這種困境,只得深懷恥辱,準備著手“答復”那一大堆毫無根據的指控和卑 鄙下流的謊言。但是我始終沒有完成這個任務,因為就在第二天,有一家報紙登出一個新的 恐怖案件,再次對我進行惡意中傷,說因一家瘋人院妨礙我家的人看風景,我就將這座瘋人 院燒掉,把院里的病人統統燒死了,這使我萬分驚慌。接著又是一個控告,說我為了吞占我 叔父的財產而將他毒死,并且要求立即挖開墳墓驗尸。這使我幾乎陷入了精神錯亂的境地。
在這些控告之上,還有人竟控告我在負責育嬰堂事務時雇用老掉了牙的、昏庸的親戚給育嬰 堂做飯。我拿不定主意了——真的拿不定主意了。最后,黨派斗爭的積怨對我的無恥迫害達 到了自然而然的高潮:有人教唆9個剛剛在學走路的包括各種不同膚色、穿著各種各樣的破 爛衣服的小孩,沖到一次民眾大會的講臺上來,緊緊抱住我的雙腿,叫我做爸爸!
我放棄了競選。我降下旗幟投降。我不夠競選紐約州州長運動所要求的條件,所以,我 呈遞上退出候選人的聲明,并懷著痛苦的心情簽上我的名字:
“你忠實的朋友,過去是正派人,現在卻成了偽證犯、小偷、拐尸犯、酒瘋子、賄賂犯 和訛詐犯的馬克.吐溫。”●
(1870年)
①坐木杠;這是當時美國的一種私刑。把認為犯有罪行的人綁住,身上涂上柏油,粘上 羽毛,讓他跨坐在一根木棍上,抬著他游街示眾。——譯注
競選州長 篇2
【經典案例】
[教學目標 ]
1.認識資本主義社會政治腐敗的社會現實和所謂“民主政治”、“自由競選”的真相。
2.學習運用大量引文推動情節發展的寫法,掌握引文書寫的格式。
3.領會本文夸張、含蓄、富于諷刺性的語言特色。
4.了解馬克·吐溫和他的代表作品。
[難點、重點分析]
1.課文的情節是如何安排的?
分析:這篇課文可分三部分。從開頭到“和他們公開競選”為第一部分,寫“我”被提名為州長候選人后的矛盾心情。這一部分是故事的開端。這一開端揭示了矛盾,為下文情節展開作了準備。從“我也正是這么想呀”到“叫我爸爸”為第二部分,寫“我”在競選中遭到一系列的誣陷、攻擊,得了“一大串晦氣的頭銜”,失去了“還好”的聲望。這一部分是情節的發展和高潮,是這篇小說的重點。從“我放棄了競選”到結尾為第三部分,寫“我”滿懷懊惱地退出了競選。這一部分是故事的結局。這部分內容意味深長,引入深思,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2.這篇課文在情節安排和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分析:這篇課文沒有一般小說所具有的那種故事情節和出場人物,通篇是“我”——獨立黨候選人的自我獨白。小說的情節就是“我”敘述自己參加競選的經過。在安排上,作者反復摘引了大量報紙、信件上的材料,層層加深地推動情節發展。這些引文,既是構成事件發展的基本內容,也是故事情節的基本線索,它與作者的敘述、描寫融為一體,構成了全篇完整的情節。引文之后,往往有所議論,或說明事情真相,或點明事情的嚴重后果,或表明“我”的心情,這樣,不僅能看出情節發展的脈絡,而且可品味出主題的深刻含義。
3.文中的“我”是個什么樣的人?
分析:“我”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我”對競選一無所知,對競選中對方的誣蔑、攻擊毫無思想準備,束手無策。“我”的老實正直與對方的狡詐陰險形成對比,使幽默和諷刺的作用更加強烈。
4.課文的思想意義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分析:這篇小說揭露了美國“民主政治”的虛偽。一個正派、清白的老實人在競選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這就告訴人們資本主義的所謂“自由競選”、“民主政治”不過是資產階級政客爭權奪利、殘酷傾軋的遮羞布。小說也暴露了資本主義“言論自由”的虛偽。資產階級的所謂“言論自由”實質就是用謊言來誣蔑、攻擊、陷害對方,來蒙蔽欺騙人民群眾。小說還撕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的畫皮。資產階級政黨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不能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這篇小說的思想意義遠遠超出了它所產生的那個時代,今天,它依然是我們認識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和欺騙性的好教材。
5.本文寫作特點是什么?
(1)巧妙地安排明暗兩條線索。
不讓競選對手正面出場,把他們大量卑鄙無恥的競選活動放在幕后;大量引用報紙上的文字,然后用“我”這條明線把它串起來,并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安排,不僅節省筆墨,而且給讀者留下廣闊想象的余地,大大深化了主題。
這里,有兩點需要具體指明:
第一,作者采用大量安排摘錄“引文”,與“我”的辯白穿插起來的辦法,層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這是一場一方連連進攻,一方連連退卻、無從招架的戰斗。摘錄一次“引文”,那條暗線就向前延伸一步,體現為報紙的圍攻又升了一級,競選對手政治流氓的嘴臉暴露得又充分了一層。暗線通過摘錄的文字交織在明線“我”的反應上;“我”受一次誣陷、圍剿,自信心就少了一些,“懊惱”就多了幾分,接連后退,以致“動搖”,直至“退出競選”。這一明一暗,一進一退,且矛盾沖突層層加深,愈演愈烈,構成了小說故事情節演進的脈絡。
第二,小說選取第一人稱的寫法起了重要作用。主人公“我”置于明處,他站在陽光下,惶惶然承受四面八方陰暗處潑過來的臟水。通過“我”的自白,有力地揭穿了競選對手制造的謊言。他們純屬無中生有,連捕風捉影都談不上,卻讓一位正派的競選者有口難辯,只能忍污含垢,慘遭凌辱。“我”怎樣才能擊敗對手?只有比他們更壞,更毒,更無恥,造更大的謠,扯更大的謊,把民眾騙得更結實!否則,只能讓臟水淹死。這篇小說主題之深,就深在這里。這一點,寫得越真實可信,讀者的同情感也就越深厚,主題的力度也就越強。而選用第一人稱,剖開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恰恰最易于道破事實真相,博得讀者的理解和同情。
(2)運用多種多樣的幽默手法達到諷刺效果。
首先,作者安排了矛盾雙方是在人品上完全對立的兩種人。一方是正派人,帶有“天真”和“憨氣”,另一方是能干出任何卑劣勾當的政治流氓。結果,臭名昭著的政治流氓成了正人君子,成了控告者,正派人反而成了被告,遭到一連串駭人聽聞的“揭露”,這就產生了喜劇性。并且,政治流氓們竟然是“滿腔義憤”,“正義凜然”,他們所指控的罪行也越來越離奇可怕。壞蛋在控訴和誣陷別人時越是裝模作樣地表現“正經”,就越是顯得滑稽可笑,他們編排別人的罪行越是聳人聽聞,就越是不值一駁,反而暴露了他們自己,形成了一幅絕妙的諷刺畫。
其次,作者的幽默還表現在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不少離奇的事件。比如,“義憤填膺”的“公眾”一進門就搗毀家具和窗戶,“走的時候把能帶走的財物都拿走了”。“義憤”和私盜財物是極不協調的,產生了幽默效果,說明這些“仗義者”原來是伙強盜。再如因為妨礙視線而放火焚燒瘋人院、九個剛學走路的小孩一齊上臺叫爸爸,都是用明顯的夸張產生幽默的例子,既顯得滑稽又具有諷刺力量。
再次,小說的語言幽默含蓄,富有諷刺意味。比如,作者引用造謠者的謠言為造謠者畫像,像這一段報紙上攻擊“我”的話:“這種卑鄙的說法是一種下流的、無端的謠言,連絲毫事實根據的蹤影都沒有。像這樣毀謗九泉之下的死者、并以讕言玷污他的聲名的無恥手段,竟被人用以博得政治上的成功,這實在叫正人君子看了寒心。”說得多么冠冕堂皇!而事實上,用讕言玷污別人聲譽,“博得政治上的成功”的人,正是伍德福、霍夫曼他們自己。這是一個多么深刻的諷刺。這種幽默含蓄的嘲弄,比起金剛怒目的嚴詞斥責來,具有更大的批判作用。
6.有同學說,像“我”這樣的人提名當州長候選人在美國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作者把老實人作為主人公,與他作品的諷刺特色有什么聯系?
分析:美國的現實生活中,像“我”這樣的競選人確實是不存在的。作者安排這樣一個老實人,讓他好像對什么叫“民主”選舉一無所知,以為“名聲不錯”就一定能選上,“醉心于自己的長處”,當報刊造謠誣蔑他時,又毫無思想準備,束手無策,這樣的夸張,才顯出諷刺的分量,使讀者對老實人的窘相覺得可笑,而對另一方的陰險惡毒、兇相畢露,更感到憎恨。作者把老實正直與狡詐陰險作對比,使幽默與諷刺的作用更強烈。
采用老實人做主人公是馬克·吐溫諷刺小說的一個特色。《百萬英鎊》、《高爾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等小說都是老實人當主角。馬克·吐溫自己說過:“主人公的單純、天真、誠懇和渾然不覺要裝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動人的效果”。
因此,“老實人”與幽默諷刺的關系:主人公越單純,他的想法就越顯出是在說反話,但由于他本意誠懇,不是故意抬杠,他那些表現就富有幽默感,而這種幽默又含有雋永的諷刺意味。
[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新課。
在文學作品里,比之詩歌、戲劇、散文,同學們更喜愛小說。為什么呢?因為小說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具體的環境、具體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同學讀過中國的古典小說、現代小說,但初中學生接觸外國小說較少。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欣賞一篇外國小說——,作者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
(二)講析課文。
1.快速默讀,要求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了解主要人物,找出自己認為較生疏的字、詞。
2.在老師的指導下,歸納明確:①小說主要描寫一個獨立黨人——“我”參加活動而遭到種種指控、誣蔑和恐嚇,以致最后退出競選的過程。②主要人物是“我”。③教師掛出小黑板,列出應掌握的字、詞,學生根據自己找的進行整理,對照落實。
小黑板內容:(加點字是需注意讀音的)
緘默、隱衷、讕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聲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風、聲望、動輒、相提并論、不知所措、以釋群疑、改過自新、居心險惡、正人君子、悲慟、訛詐、下款
3.分析小說開始部分。(以下采用問答式)
(1)故事是怎樣開始的?答:“我”被提名為州長候選人,斯圖阿特·伍德福和約翰·霍夫曼二位先生也被提名為州長候選人。
(2)“我”對競選的態度及心理感受如何?答:有以下幾個方面表現,①“我”暗自“得意”,以為自己“聲望還好”,勝過那兩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來越煩亂,覺得自己與那兩位“對各式各樣可恥的罪行都習以為常”的政客競選,有損于自己的聲譽和自尊,不希望讓自己的名字與他們“相提并論地到處傳播”。③祖母的來信加劇了上述感受,她信中認為參加競選是一樁可恥的事情,不希望清白的“我”與那下流無恥的二位競選。④祖母的想法與“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無法撒手”,“我”參加競選是被動的。
(3)競選丑劇拉開了序幕,“我”被動地卷進了競選的漩渦,好戲還在后面。故事開始部分寫到哪里為止?答:自開頭至“不得不繼續這場斗爭”。
(4)故事開端部分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目的何在?
答:運用對比表現手法,將“我”聲望還好與斯圖阿特·伍德福、約翰·霍夫曼的無恥下流作對比。用對比手法有利于揭示主題和突出主題。
(5)開端部分引用祖母的信,作用是什么?答:證明“我”是個清白的人。
(6)開端部分的文字中大號字體與小號字體的作用有何不同?答:大號字體是“我”的敘述,小號字體是引用的材料,作用在突出大號字體的內容,小號字體的內容起輔助作用。
(7)開端部分在整個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答:①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②是故事的引子,擺出了矛盾,預示了故事的發展,暗示了競選“漩渦”的險惡與混濁。
(三)總體分析,把握小說第二大部分內容。
1.學生快速閱讀“早餐時……叫我爸爸”,概括這部分內容。明確:這是小說的重點所在。“我”在競選過程中遭到種種誣陷、恐嚇與迫害,“我”從“正人君子”的寶座上瞬間跌入“罪大惡極”的深淵,變成了“聲名狼藉”的罪人。
2.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手法使故事情節向前推進的?明確:運用了大量的引文。
3.概括引文的內容與作用。明確:①引文列舉了“我”的罪狀。②引文把“我”從清白的“正人君子”推向“罪大惡極”。③引文大部分取自報紙新聞,而新聞要求真實。顯而易見,引文失實,這本身就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4.明確這部分內容基本上按照引文內容——實際情況——“我”受誣陷的心情分類逐層寫來。
(四)分析前六條罪狀。教師可就前兩條罪狀詳加講解、剖析,做示范,余下指導學生分析完成。
第一條罪狀:偽證罪。時、地、證人俱全。引文內容概括:要從一個貧苦的土著寡婦及其無依無靠的兒女手里奪取一塊貧瘠的香蕉園。實際情況是:“我”一輩子也沒有到過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也沒聽說過,至于香蕉園,“我”簡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區別。這是“殘酷無情的污蔑”!“我”受誣蔑時的心情是:“我詫異得要爆炸”,被“弄得精神錯亂,不知所措”。引文在小說中的作用:①刻畫了“我”天真老實的性格。只有從引文的內容中才真正意識到這種事確實是對“各式各樣可恥罪行都習以為常”的人才會干出來。②作者故意把香蕉園與袋鼠相提并論,是寫“我”氣糊涂了嗎?不是,是為了進一步揭露新聞制造者的卑劣,達到諷刺的效果,更深刻地揭示主題。③引文所言“罪行”發生在好幾年前的遙遠的交趾支那,誰能去核實?指控者貌似仗義執言,為孤兒寡婦伸冤,不明真相的公眾當然易被欺騙。小說中,這才僅僅是造謠誣蔑的開始,緊接著還有更卑劣、更離奇的事
在后頭,從而層層推進情節的發展。
第二條罪狀:偷竊罪。引文內容概括:在蒙大拿偷竊且遭刑罰。人證、物證一應俱全。實際情況是,“我”一輩子也沒到過蒙大拿。心情感受是:“對報紙有了戒心”,一拿起就“提心吊膽”,“世間還能有比這更居心險惡的事情嗎?”
第三條罪狀:誹謗罪。(比偷竊罪又升格了)引文的內容概括:“我”誣蔑德高望重的黨的領袖霍夫曼的祖父。實際情況是:“可以把手按在《圣經》上發誓”,“從來沒有誹謗過”,“從來沒有聽說他,也從來沒有提到過他”。心情當然是挺激動。
第四條罪狀:酒瘋子。(較前又升一級)引文內容概括:“我”在競選前花天酒地。實際情況是:“我”已經整整三年沒有嘗過酒了。心情是:“我”聽到“酒瘋子”的諢名已不感苦惱。對挨罵也習以為常,麻木不仁了。
第五條罪狀:賄賂罪。第六條訛詐罪。“輿論鼎沸”,“我”似乎成了真罪人,而且可怕至極,也默認了,永遠也不能翻供了。“我”深感羞辱,“想擺脫這種攻擊,簡直沒有辦法”。
教師小結:①上述六條罪狀是可證明“我”是個罪人了。②有了上面一系列事件已把故事由發展部分推向高潮部分。③造謠者不容“我”有片刻的喘息,接著又推出了四大罪狀,把小說推人高潮。
(五)分析后四條罪狀。
1.由學生列出四大罪狀;縱火罪、謀殺罪、以權謀私罪、生活腐化罪(九兒尋父)。
2.教師講析要點:①前面六條罪狀已將“我”全面定罪了,而這后四條罪狀又欲置“我”于死地,因為這四條是觸犯刑律的。②“我”對這一大串晦氣頭銜深感羞辱,雖認識到是一堆無稽的指控和下流惡毒的謠言攻擊,但還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來作答復,表現了“我”的老實乃至迂腐,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臺的命運。③“九兒尋父”是迫害“我”到了極點,摧毀了“我”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線——自尊。小說高潮的標志:一個清白無辜的“我”變成罪犯,“對各式各樣可恥罪行都習以為常”的約翰·霍夫曼和斯圖阿特·伍德福二位卻變成了“正人君子”。
(六)師生共同總結第二大部分寫法。
1.雙線并行發展。以“我”的描述為一條線,以“我”的罪名的不斷升級(穿插摘錄的報紙新聞——引文)為另一條線。豐富了小說內容,推動了小說情節發展。
2.敘述、議論和說明相結合,在摘錄報紙新聞之后,有時加上議論,有時說明事件真相,有時指明事件的嚴重后果,有時表明“我”當時的心情。
3.通過“我”的心情變化,更加表現出“我”的憨厚、老實,反襯了造謠中傷者的卑劣。
4.夸張式的幽默諷刺在這部分里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尤其是高潮中的“九兒尋父”,除了陰謀之外,還能做出什么解釋呢?小說設計了這種離奇得令人嘆為觀止的事件作為高潮,向公眾點破了“正人君子”和“民主選舉”的“廬山真面目”及其實質。本文主題也就包蘊于其中了。
(七)分析小說第三部分。
1.讓學生按誣陷罪行的順序指導朗讀全文。(注意表情、語氣)
2.小說在“九兒尋父”這個離奇的情節中戛然而止,為什么?答:表現了“我”這個老實人陷入“自由競選”的漩渦,到此吃盡苦頭,已身敗名裂,落得個悲劇下場,故事中心已突出了。“我”不能苦撐下去了,“我”已恐慌到幾乎“發瘋”,“我”的幻想被粉碎了,只得退出競選。這一結局本身即是對資產階級競選活動的有力諷刺。
3.結尾引用了“信”的簽名,作用何在?答:用簽名作結,把對方列舉的罪名一一列出,將現在與過去對比,點出參加競選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啞然失笑,留下廣泛的聯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與突出主題的作用。
(八)主題歸納:通過描寫一個獨立黨人參加競選而遭到種種指控、誣蔑、恐嚇,最后退出競選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美國所謂“民主政治”、“自由選舉”的丑惡本質,批判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反動性。
(九)小說的構思精巧,體現在哪些方面?
討論,歸納明確:沒有常見的故事情節和景物描寫,通篇是“我”的自白。全文三大部分,水到渠成,清楚明白。結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一般小說中的人物性格都要在矛盾沖突中展現,本文不是通過正面沖突來刻畫人物性格,而是借助大量引文和“我”的心理變化來形成沖突:“我”節節后退,內心由自信→恐懼→懊喪→絕望→放棄競選。另一方則是賊喊捉賊,步步緊逼,必欲置“我”于死地,揭示出這完全是事先精心策劃的政治陰謀,雙方一明一暗,這種背靠背的矛盾沖突,構成了小說情節的基礎,展現了人物性格。
(十)關于引文的字體、符號:黑體字起強調作用,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罪名。小字屬引文內容。而括號里的字屬“我”對引文內容的補充說明。另外黑體字與小字屬直接引用,而高潮部分的間接轉引又同一般字體,以示區別。
(十一)“夸張”是本文產生強烈諷刺效果的第一手法。需要著重指出的是:誣陷者的卑劣作法雖然不是美國社會中有名有姓的事情,卻是美國社會中會有的,符合生活的真實。正如魯迅指出的,作者是“不甘于這樣生活的緣故了”。總之,只有反映生活本質的“夸張”,才具有諷刺力量。當然,諷刺還有其他多種手法。
(十二)第一人稱的運用。本文的故事敘述人、作品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第三者,全靠第一人稱融合起來,仿佛馬克·吐溫自己在敘述受難經過,增強了故事的可信性。
教學后記
競選州長 篇3
連云港市板浦初級中學 時明來
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競選州長》,通過描寫競選對手導演的種種丑劇,淋漓盡致地剝開了美國“兩黨制”的畫皮,入木三分地揭露了“自由競選”的骯臟內幕,徹頭徹尾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言論自由”的虛假面孔,表現出作者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和杰出的藝術才能,是一篇揭露和諷刺資本主義民主虛偽性、欺騙性實質的優秀作品。這篇小說在藝術上有不少獨創之處。
首先,在敘述上,采用第一人稱,并且主人公就用作者自己的名字。主人公與作者自己似乎融為一體,使人覺得“我”仿佛就是作者,他親身遭受種種不幸,親眼看到種種丑劇;使人感到猶如親耳聆聽作者現身說法、講述親身經歷一樣,增強了真實感和幽默感。同時,小說的主人公形象不同于一般小說的傳統的主人公形象。參加競選的共三人,出場的是第一人稱的“我”,其余兩個均沒有出場。“我”就用作者的姓名馬克·吐溫,其余兩個只有姓名,肖像、語言、行動,甚至所謂性格描寫等,全部沒有。除了描寫“我”的心理軌跡外,對其余兩個人物幾乎沒有作正面描寫。
其次,在情節結構上,作品沒有一般小說的傳統的故事情節。一般的小說,它的情節往往是由作品主人公的言行構成的,但此文既沒有寫競選過程,也沒有寫競選活動,而是靠“我”摘引大量報刊、信件的原文,摘引后,或議論,或說明事情真相,或點明新發生事件的嚴重后果,或說明“我”當時的心情,引文與“我”的自我獨白、敘述、描繪巧妙地穿插起來,很自然地推動著小說整個情節的發展,構成“參加競選(“我”覺得自己是“聲望還好”的“正派人”)——受到一系列的誣陷、攻擊、恐嚇——退出競選(“我”身敗名裂,成了臭名昭彰的“罪犯”)”的完整的情節。這些引文雖然是作者編寫出來的,但經過匠心獨運,或直錄、或轉述,前后緊密聯系、層層加深,脈絡清晰、渾然一體,如同確有其事,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可以說,這些引文不僅是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情節展開、發展的標志。
再次,在語言運用上,作品沒有一般小說的傳統的語言的特征。除了“我”的自我心理獨白外,小說幾乎沒有詳盡細致的描寫用語,也幾乎全無絢麗感人的抒情詞句。有的,只是通篇報道性和陳述性的新聞、政論語言。那一連串簡潔明確的新聞標題——“偽證罪”、“謠言被揭穿了”等,更起到了突出主題的作用。同時,此文的語言在夸張、幽默中帶有強烈的諷刺,常常造成一種意味深長的思想、藝術效果。小說的主人公“我”是一個正直憨厚的人,在整個競選中只有挨打的份,節節敗退,看了使人覺得可笑;而對方卻儼然仗義執言的“正人君子”,不斷發起進攻,離奇怪誕,無所不用其極,陰險毒辣、無恥下流,無以復加,看了使人覺得可憎、可鄙。又如,對方污蔑“我”犯了“偽證罪”、“毀謗罪”,實際上他們是賊喊捉賊——自己正犯了這兩種罪。這樣寫來,不僅幽默,更具強烈的諷刺意味。再如,九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闖到講臺上來,“抱住我的腿,叫我爸爸”這個細節,夸張而不失真,離奇而不怪誕,讀來令人啞然失笑;同時,不能不對這種無恥下流的伎倆感到無比的憤慨和蔑視,使作品達到了高度的諷刺效果。小說的幽默和諷刺還表現在語言詼諧、俏皮,常常用旁敲側擊的手法,含蓄、“幽默中”“含著哀怨”(魯迅語),看似十分委婉,實則包含著辛辣的諷刺和極度的憤懣,讀了令人回味無窮。例如,寫伍德福之流“即令他們曾經知道保持名譽的好處,那個時候也已經過去了”,意在言外——他們專干不名譽的事。又如,提到香蕉園,說“簡直就不知道它跟一只袋鼠有什么區別”;提到害怕報紙造謠誣蔑,就好比擔心床毯底下“會有一條響尾蛇似的”,畏若蛇蝎的心理不言而喻;形容匿名信(對手的“杰作”)之多,說可以讓讀者“發膩”;小說不把深夜闖入“我”家進行人身威脅的人說成暴徒、強盜,而說是“受了污蔑和侮辱的公眾”“滿腔義憤”地來懲治“盜尸犯”,不過“走的時候把能帶走的財物都拿去了”;明明是“我”受不了殘酷的誣蔑、攻擊和恐嚇而退出競選,卻自嘲自諷說“我夠不上紐約州州長競選所需要的條件”。
正是這些獨創之處,使得這篇小說成為一篇批判現實主義的不朽之作,我們今天閱讀它。仍然會從政治上加深對資本主義腐朽制度的認識,并能從中學到諷刺文學的一些技巧。
競選州長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資本主義社會政治腐敗的社會現實和所謂“民主政治”、“自由競選”的真相。
2.學習運用大量引文推動情節發展的寫法,掌握引文書寫的格式。
3.領會本文夸張、含蓄、富于諷刺性的語言特色。
4.了解馬克·吐溫和他的代表作品。
[難點、重點分析]
1.課文的情節是如何安排的?
分析:這篇課文可分三部分。從開頭到“和他們公開競選”為第一部分,寫“我”被提名為州長候選人后的矛盾心情。這一部分是故事的開端。這一開端揭示了矛盾,為下文情節展開作了準備。從“我也正是這么想呀”到“叫我爸爸”為第二部分,寫“我”在競選中遭到一系列的誣陷、攻擊,得了“一大串晦氣的頭銜”,失去了“還好”的聲望。這一部分是情節的發展和高潮,是這篇小說的重點。從“我放棄了競選”到結尾為第三部分,寫“我”滿懷懊惱地退出了競選。這一部分是故事的結局。這部分內容意味深長,引入深思,有強烈的諷刺意味。
2.這篇課文在情節安排和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分析:這篇課文沒有一般小說所具有的那種故事情節和出場人物,通篇是“我”——獨立黨候選人的自我獨白。小說的情節就是“我”敘述自己參加競選的經過。在安排上,作者反復摘引了大量報紙、信件上的材料,層層加深地推動情節發展。這些引文,既是構成事件發展的基本內容,也是故事情節的基本線索,它與作者的敘述、描寫融為一體,構成了全篇完整的情節。引文之后,往往有所議論,或說明事情真相,或點明事情的嚴重后果,或表明“我”的心情,這樣,不僅能看出情節發展的脈絡,而且可品味出主題的深刻含義。
3.文中的“我”是個什么樣的人?
分析:“我”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我”對競選一無所知,對競選中對方的誣蔑、攻擊毫無思想準備,束手無策。“我”的老實正直與對方的狡詐陰險形成對比,使幽默和諷刺的作用更加強烈。
4.課文的思想意義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分析:這篇小說揭露了美國“民主政治”的虛偽。一個正派、清白的老實人在競選中成了最不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這就告訴人們資本主義的所謂“自由競選”、“民主政治”不過是資產階級政客爭權奪利、殘酷傾軋的遮羞布。小說也暴露了資本主義“言論自由”的虛偽。資產階級的所謂“言論自由”實質就是用謊言來誣蔑、攻擊、陷害對方,來蒙蔽欺騙人民群眾。小說還撕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的畫皮。資產階級政黨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不能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這篇小說的思想意義遠遠超出了它所產生的那個時代,今天,它依然是我們認識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和欺騙性的好教材。
5.本文寫作特點是什么?
(1)巧妙地安排明暗兩條線索。
不讓競選對手正面出場,把他們大量卑鄙無恥的競選活動放在幕后;大量引用報紙上的文字,然后用“我”這條明線把它串起來,并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安排,不僅節省筆墨,而且給讀者留下廣闊想象的余地,大大深化了主題。
這里,有兩點需要具體指明:
第一,作者采用大量安排摘錄“引文”,與“我”的辯白穿插起來的辦法,層層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這是一場一方連連進攻,一方連連退卻、無從招架的戰斗。摘錄一次“引文”,那條暗線就向前延伸一步,體現為報紙的圍攻又升了一級,競選對手政治流氓的嘴臉暴露得又充分了一層。暗線通過摘錄的文字交織在明線“我”的反應上;“我”受一次誣陷、圍剿,自信心就少了一些,“懊惱”就多了幾分,接連后退,以致“動搖”,直至“退出競選”。這一明一暗,一進一退,且矛盾沖突層層加深,愈演愈烈,構成了小說故事情節演進的脈絡。
第二,小說選取第一人稱的寫法起了重要作用。主人公“我”置于明處,他站在陽光下,惶惶然承受四面八方陰暗處潑過來的臟水。通過“我”的自白,有力地揭穿了競選對手制造的謊言。他們純屬無中生有,連捕風捉影都談不上,卻讓一位正派的競選者有口難辯,只能忍污含垢,慘遭凌辱。“我”怎樣才能擊敗對手?只有比他們更壞,更毒,更無恥,造更大的謠,扯更大的謊,把民眾騙得更結實!否則,只能讓臟水淹死。這篇小說主題之深,就深在這里。這一點,寫得越真實可信,讀者的同情感也就越深厚,主題的力度也就越強。而選用第一人稱,剖開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恰恰最易于道破事實真相,博得讀者的理解和同情。
(2)運用多種多樣的幽默手法達到諷刺效果。
首先,作者安排了矛盾雙方是在人品上完全對立的兩種人。一方是正派人,帶有“天真”和“憨氣”,另一方是能干出任何卑劣勾當的政治流氓。結果,臭名昭著的政治流氓成了正人君子,成了控告者,正派人反而成了被告,遭到一連串駭人聽聞的“揭露”,這就產生了喜劇性。并且,政治流氓們竟然是“滿腔義憤”,“正義凜然”,他們所指控的罪行也越來越離奇可怕。壞蛋在控訴和誣陷別人時越是裝模作樣地表現“正經”,就越是顯得滑稽可笑,他們編排別人的罪行越是聳人聽聞,就越是不值一駁,反而暴露了他們自己,形成了一幅絕妙的諷刺畫。
其次,作者的幽默還表現在用夸張的手法,描寫不少離奇的事件。比如,“義憤填膺”的“公眾”一進門就搗毀家具和窗戶,“走的時候把能帶走的財物都拿走了”。“義憤”和私盜財物是極不協調的,產生了幽默效果,說明這些“仗義者”原來是伙強盜。再如因為妨礙視線而放火焚燒瘋人院、九個剛學走路的小孩一齊上臺叫爸爸,都是用明顯的夸張產生幽默的例子,既顯得滑稽又具有諷刺力量。
再次,小說的語言幽默含蓄,富有諷刺意味。比如,作者引用造謠者的謠言為造謠者畫像,像這一段報紙上攻擊“我”的話:“這種卑鄙的說法是一種下流的、無端的謠言,連絲毫事實根據的蹤影都沒有。像這樣毀謗九泉之下的死者、并以讕言玷污他的聲名的無恥手段,竟被人用以博得政治上的成功,這實在叫正人君子看了寒心。”說得多么冠冕堂皇!而事實上,用讕言玷污別人聲譽,“博得政治上的成功”的人,正是伍德福、霍夫曼他們自己。這是一個多么深刻的諷刺。這種幽默含蓄的嘲弄,比起金剛怒目的嚴詞斥責來,具有更大的批判作用。
6.有同學說,像“我”這樣的人提名當州長候選人在美國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作者把老實人作為主人公,與他作品的諷刺特色有什么聯系?
分析:美國的現實生活中,像“我”這樣的競選人確實是不存在的。作者安排這樣一個老實人,讓他好像對什么叫“民主”選舉一無所知,以為“名聲不錯”就一定能選上,“醉心于自己的長處”,當報刊造謠誣蔑他時,又毫無思想準備,束手無策,這樣的夸張,才顯出諷刺的分量,使讀者對老實人的窘相覺得可笑,而對另一方的陰險惡毒、兇相畢露,更感到憎恨。作者把老實正直與狡詐陰險作對比,使幽默與諷刺的作用更強烈。
采用老實人做主人公是馬克·吐溫諷刺小說的一個特色。《百萬英鎊》、《高爾斯密士的朋友再度出洋》等小說都是老實人當主角。馬克·吐溫自己說過:“主人公的單純、天真、誠懇和渾然不覺要裝得非常之像”,“才能收到美妙動人的效果”。
因此,“老實人”與幽默諷刺的關系:主人公越單純,他的想法就越顯出是在說反話,但由于他本意誠懇,不是故意抬杠,他那些表現就富有幽默感,而這種幽默又含有雋永的諷刺意味。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在文學作品里,比之詩歌、戲劇、散文,同學們更喜愛小說。為什么呢?因為小說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具體的環境、具體的人物形象。有不少同學讀過中國的古典小說、現代小說,但初中學生接觸外國小說較少。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欣賞一篇外國小說——,作者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馬克·吐溫。
(二)講析課文。
1.快速默讀,要求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了解主要人物,找出自己認為較生疏的字、詞。
2.在老師的指導下,歸納明確:①小說主要描寫一個獨立黨人——“我”參加活動而遭到種種指控、誣蔑和恐嚇,以致最后退出競選的過程。②主要人物是“我”。③教師掛出小黑板,列出應掌握的字、詞,學生根據自己找的進行整理,對照落實。
小黑板內容:(加點字是需注意讀音的)
緘默、隱衷、讕言、玷污、大事渲染、鼎沸、聲名狼藉、偃旗息鼓、甘拜下風、聲望、動輒、相提并論、不知所措、以釋群疑、改過自新、居心險惡、正人君子、悲慟、訛詐、下款
3.分析小說開始部分。(以下采用問答式)
(1)故事是怎樣開始的?答:“我”被提名為州長候選人,斯圖阿特·伍德福和約翰·霍夫曼二位先生也被提名為州長候選人。
(2)“我”對競選的態度及心理感受如何?答:有以下幾個方面表現,①“我”暗自“得意”,以為自己“聲望還好”,勝過那兩位先生。②“我”的心理越來越煩亂,覺得自己與那兩位“對各式各樣可恥的罪行都習以為常”的政客競選,有損于自己的聲譽和自尊,不希望讓自己的名字與他們“相提并論地到處傳播”。③祖母的來信加劇了上述感受,她信中認為參加競選是一樁可恥的事情,不希望清白的“我”與那下流無恥的二位競選。④祖母的想法與“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可是事已至此,我究竟無法撒手”,“我”參加競選是被動的。
(3)競選丑劇拉開了序幕,“我”被動地卷進了競選的漩渦,好戲還在后面。故事開始部分寫到哪里為止?答:自開頭至“不得不繼續這場斗爭”。
(4)故事開端部分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目的何在?
答:運用對比表現手法,將“我”聲望還好與斯圖阿特·伍德福、約翰·霍夫曼的無恥下流作對比。用對比手法有利于揭示主題和突出主題。
(5)開端部分引用祖母的信,作用是什么?答:證明“我”是個清白的人。
(6)開端部分的文字中大號字體與小號字體的作用有何不同?答:大號字體是“我”的敘述,小號字體是引用的材料,作用在突出大號字體的內容,小號字體的內容起輔助作用。
(7)開端部分在整個故事中的作用是什么?答:①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②是故事的引子,擺出了矛盾,預示了故事的發展,暗示了競選“漩渦”的險惡與混濁。
(三)總體分析,把握小說第二大部分內容。
1.學生快速閱讀“早餐時……叫我爸爸”,概括這部分內容。明確:這是小說的重點所在。“我”在競選過程中遭到種種誣陷、恐嚇與迫害,“我”從“正人君子”的寶座上瞬間跌入“罪大惡極”的深淵,變成了“聲名狼藉”的罪人。
2.這部分主要采用什么手法使故事情節向前推進的?明確:運用了大量的引文。
3.概括引文的內容與作用。明確:①引文列舉了“我”的罪狀。②引文把“我”從清白的“正人君子”推向“罪大惡極”。③引文大部分取自報紙新聞,而新聞要求真實。顯而易見,引文失實,這本身就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4.明確這部分內容基本上按照引文內容——實際情況——“我”受誣陷的心情分類逐層寫來。
(四)分析前六條罪狀。教師可就前兩條罪狀詳加講解、剖析,做示范,余下指導學生分析完成。
第一條罪狀:偽證罪。時、地、證人俱全。引文內容概括:要從一個貧苦的土著寡婦及其無依無靠的兒女手里奪取一塊貧瘠的香蕉園。實際情況是:“我”一輩子也沒有到過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也沒聽說過,至于香蕉園,“我”簡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區別。這是“殘酷無情的污蔑”!“我”受誣蔑時的心情是:“我詫異得要爆炸”,被“弄得精神錯亂,不知所措”。引文在小說中的作用:①刻畫了“我”天真老實的性格。只有從引文的內容中才真正意識到這種事確實是對“各式各樣可恥罪行都習以為常”的人才會干出來。②作者故意把香蕉園與袋鼠相提并論,是寫“我”氣糊涂了嗎?不是,是為了進一步揭露新聞制造者的卑劣,達到諷刺的效果,更深刻地揭示主題。③引文所言“罪行”發生在好幾年前的遙遠的交趾支那,誰能去核實?指控者貌似仗義執言,為孤兒寡婦伸冤,不明真相的公眾當然易被欺騙。小說中,這才僅僅是造謠誣蔑的開始,緊接著還有更卑劣、更離奇的事
在后頭,從而層層推進情節的發展。
第二條罪狀:偷竊罪。引文內容概括:在蒙大拿偷竊且遭刑罰。人證、物證一應俱全。實際情況是,“我”一輩子也沒到過蒙大拿。心情感受是:“對報紙有了戒心”,一拿起就“提心吊膽”,“世間還能有比這更居心險惡的事情嗎?”
第三條罪狀:誹謗罪。(比偷竊罪又升格了)引文的內容概括:“我”誣蔑德高望重的黨的領袖霍夫曼的祖父。實際情況是:“可以把手按在《圣經》上發誓”,“從來沒有誹謗過”,“從來沒有聽說他,也從來沒有提到過他”。心情當然是挺激動。
第四條罪狀:酒瘋子。(較前又升一級)引文內容概括:“我”在競選前花天酒地。實際情況是:“我”已經整整三年沒有嘗過酒了。心情是:“我”聽到“酒瘋子”的諢名已不感苦惱。對挨罵也習以為常,麻木不仁了。
第五條罪狀:賄賂罪。第六條訛詐罪。“輿論鼎沸”,“我”似乎成了真罪人,而且可怕至極,也默認了,永遠也不能翻供了。“我”深感羞辱,“想擺脫這種攻擊,簡直沒有辦法”。
教師小結:①上述六條罪狀是可證明“我”是個罪人了。②有了上面一系列事件已把故事由發展部分推向高潮部分。③造謠者不容“我”有片刻的喘息,接著又推出了四大罪狀,把小說推人高潮。
(五)分析后四條罪狀。
1.由學生列出四大罪狀;縱火罪、謀殺罪、以權謀私罪、生活腐化罪(九兒尋父)。
2.教師講析要點:①前面六條罪狀已將“我”全面定罪了,而這后四條罪狀又欲置“我”于死地,因為這四條是觸犯刑律的。②“我”對這一大串晦氣頭銜深感羞辱,雖認識到是一堆無稽的指控和下流惡毒的謠言攻擊,但還是幻想用正常的手段來作答復,表現了“我”的老實乃至迂腐,這就注定了“我”在政治上肯定垮臺的命運。③“九兒尋父”是迫害“我”到了極點,摧毀了“我”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線——自尊。小說高潮的標志:一個清白無辜的“我”變成罪犯,“對各式各樣可恥罪行都習以為常”的約翰·霍夫曼和斯圖阿特·伍德福二位卻變成了“正人君子”。
(六)師生共同總結第二大部分寫法。
1.雙線并行發展。以“我”的描述為一條線,以“我”的罪名的不斷升級(穿插摘錄的報紙新聞——引文)為另一條線。豐富了小說內容,推動了小說情節發展。
2.敘述、議論和說明相結合,在摘錄報紙新聞之后,有時加上議論,有時說明事件真相,有時指明事件的嚴重后果,有時表明“我”當時的心情。
3.通過“我”的心情變化,更加表現出“我”的憨厚、老實,反襯了造謠中傷者的卑劣。
4.夸張式的幽默諷刺在這部分里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尤其是高潮中的“九兒尋父”,除了陰謀之外,還能做出什么解釋呢?小說設計了這種離奇得令人嘆為觀止的事件作為高潮,向公眾點破了“正人君子”和“民主選舉”的“廬山真面目”及其實質。本文主題也就包蘊于其中了。
(七)分析小說第三部分。
1.讓學生按誣陷罪行的順序指導朗讀全文。(注意表情、語氣)
2.小說在“九兒尋父”這個離奇的情節中戛然而止,為什么?答:表現了“我”這個老實人陷入“自由競選”的漩渦,到此吃盡苦頭,已身敗名裂,落得個悲劇下場,故事中心已突出了。“我”不能苦撐下去了,“我”已恐慌到幾乎“發瘋”,“我”的幻想被粉碎了,只得退出競選。這一結局本身即是對資產階級競選活動的有力諷刺。
3.結尾引用了“信”的簽名,作用何在?答:用簽名作結,把對方列舉的罪名一一列出,將現在與過去對比,點出參加競選的“我”招致的后果令人啞然失笑,留下廣泛的聯想余地,起到深刻揭示與突出主題的作用。
(八)主題歸納:通過描寫一個獨立黨人參加競選而遭到種種指控、誣蔑、恐嚇,最后退出競選的故事,深刻揭露了美國所謂“民主政治”、“自由選舉”的丑惡本質,批判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反動性。
(九)小說的構思精巧,體現在哪些方面?
討論,歸納明確:沒有常見的故事情節和景物描寫,通篇是“我”的自白。全文三大部分,水到渠成,清楚明白。結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一般小說中的人物性格都要在矛盾沖突中展現,本文不是通過正面沖突來刻畫人物性格,而是借助大量引文和“我”的心理變化來形成沖突:“我”節節后退,內心由自信→恐懼→懊喪→絕望→放棄競選。另一方則是賊喊捉賊,步步緊逼,必欲置“我”于死地,揭示出這完全是事先精心策劃的政治陰謀,雙方一明一暗,這種背靠背的矛盾沖突,構成了小說情節的基礎,展現了人物性格。
(十)關于引文的字體、符號:黑體字起強調作用,是需要引起注意的罪名。小字屬引文內容。而括號里的字屬“我”對引文內容的補充說明。另外黑體字與小字屬直接引用,而高潮部分的間接轉引又同一般字體,以示區別。
(十一)“夸張”是本文產生強烈諷刺效果的第一手法。需要著重指出的是:誣陷者的卑劣作法雖然不是美國社會中有名有姓的事情,卻是美國社會中會有的,符合生活的真實。正如魯迅指出的,作者是“不甘于這樣生活的緣故了”。總之,只有反映生活本質的“夸張”,才具有諷刺力量。當然,諷刺還有其他多種手法。
(十二)第一人稱的運用。本文的故事敘述人、作品的主人公、作者自己,第三者,全靠第一人稱融合起來,仿佛馬克·吐溫自己在敘述受難經過,增強了故事的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