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魚論戰(精選5篇)
子魚論戰 篇1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掌握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及意義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查字典以及組詞的方法解決某些難以理解的字詞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
二.教學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通過查字典、進行推測、利用注釋等方法來解決疑難字詞,順暢地翻譯出課文內容。
三、教學方法:朗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導入 :我們昨天學習了《曹劌論戰》,現在我們就來復習其中一些字詞(請大家看屏幕)
a、 齊師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淺、鄙陋) 小信未孚(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望其旗靡(倒下)
b、 古今意義
犧牲玉帛 可以一戰 又何間焉 大小之獄
c、 虛詞
以{何以戰(憑)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據)
其{公問其故(這樣) 吾視其轍亂(齊軍) 其鄉人曰(他的)
焉{又何間焉(呢) 懼有伏焉(在那里)
“其”和“焉”用起來比較簡單點,我們重點來看這個“以”,你們還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為
今以蔣氏觀之 根據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 用
而吾以捕蛇獨存 憑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來
以嚙人無御之者 如果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如、及
注意: 當以連接兩個動詞時作連詞 譯做來 當以后面帶名詞或代詞時作介詞 譯作用、把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總結歸納,這樣知識才會越積越多
d、 大家把字詞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個句子能否翻譯到位
戰則請從。
如果作戰就允許我跟隨著去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夫戰,勇氣也。
在翻譯句子時如何能做到準確通順,該添就添,改換則換, 該刪就刪。
2、 剛才我們復習了,《曹劌論戰》,在《左傳》中還有一篇有名的寫戰爭的文章,篇名叫〈〉。請看大屏幕。
3、 現在請你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這篇課文。剛才大家已經讀過了現在請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以下。誰愿意?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要做以下兩件事:第一、聽聽有沒有讀錯的地方,第二這篇文章中有些詞語在《曹劌論戰》里已學過,你們自己留意一下,有助于讀懂這篇文章。
4、 找出翻譯有困難的字詞。(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辦,老師總結出三種方法:一是將字詞放在語言環境、句子中,確定詞性,并回憶課本里相似的用法,加以推斷:二是以現代漢語從不同義項組詞,確定字義:三是從字形上去理解。你們看管不管用?)
3、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們有了一定的收獲,還有沒有問題?有的話我們一起來討論解決。
4、 總結:文言文的學習我們要掌握它特定的方法同時我們同學還要注重積累和總結。
5、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曹劌論戰》和的內容,那么兩次戰爭的結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結局的原因是什么?
6、想一想,議一議:兩次戰爭的結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結局的原因是什么?
魯莊公:目光短淺,但能知人善用
宋襄公:迂腐,偽善
7、從這兩個戰例中,你認為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請你再結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談談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8、課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簡短的議論性文字。參考提示,為語段的前兩個空白處各補寫一個句子,并在第三個空白處用一句概括性的話為這段文字作結。要求補寫的三個句子合乎文意,與整段文字銜接順暢。
掀開中國歷史的重重帷幕,一個個發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歲月的煙塵,清晰地昭示著后人。假如當初商紂王能聽從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假如_______ (1) ?話又說回來,如果當初秦孝公不聽取商鞅之諫而變法,又哪能稱雄于六國?如果 (2) ?綜上所論,不難看出 (3) 。
提示:吳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鵲 宋襄公-子魚
魯莊公-曹劌 齊威王-鄒忌 唐太宗-魏征
參考答案:
(1)(假如)當初蔡桓公能聽從扁鵲的勸戒,又何至于落個病入膏肓的下場?
(假如)當初宋襄公能聽取子魚的意見,又何至于落得個受傷而死的下場?
(假如)當初吳王夫差能聽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身亡的下場? (2)(如果)當初魯莊公不聽取曹劌的建議,又哪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
(如果)當初齊威王不聽取鄒忌之諫,又哪能戰勝他國于朝廷?
(如果)當初唐太宗不聽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現"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3)只有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夠取得事業的成功;如果獨斷專行,自以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設想。(或:是否能采納正確的意見,是成敗得失的關鍵。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附:
《左傳》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①。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zhen)而後擊之②,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chong傷③,不禽(通擒)二毛④。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⑤,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 勍qing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gou⑥,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有所改動)
①楚人未既濟:過河,渡
②既陳而後擊之:兩軍交戰時隊伍的行列,在這里指擺好陣勢。
③君子不重傷 :重復,再
④不禽(通擒)二毛:頭發花白的老人
⑤勍敵之人 :強、勁
⑥雖及胡耈:年老、長壽
翻譯 宋襄公跟楚國人在泓水作戰,宋國軍隊已經排成了(戰斗的)行列,楚國的軍隊(卻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主管軍事的子魚(向宋襄公建議)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來,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可以。”(楚軍)已經渡過了(泓水)但(還)沒有排成戰斗陣勢,(子魚)又請求。宋襄公(還是)說:“不可以。”(楚軍)已經擺好了陣勢而后攻擊他們,宋軍大敗。宋襄公傷了大腿,禁衛官也都死在陣地上。
(宋國)國都里的人都責怪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在戰斗中)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也不抓獲頭發斑白的老人。古時候用兵打仗(的原則),是不靠險阻(來取勝)啊。寡人雖然是亡國(殷商)的后代,(還是遵照古法)不進攻沒擺成陣勢的軍隊。”
子魚說:“君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軍,(當他們由于)地形阻隘而沒擺好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啊。攔截并攻擊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這樣)還害怕(不能取勝)呢。何況現在強有力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啊。即使是年紀特別大的人,俘虜了就抓回來,(還)管什么頭發斑白?講明什么是恥辱(敗降)激勵(士兵勇敢)作戰,是為了殺死敵人啊。傷(還)沒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可以再殺傷(他們)呢?如果可憐(那些)再度受傷的敵人,那不如不傷害他;可憐頭發斑白的敵人,就不如向他們屈服。
子魚論戰 篇2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掌握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及意義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查字典以及組詞的方法解決某些難以理解的字詞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
二.教學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通過查字典、進行推測、利用注釋等方法來解決疑難字詞,順暢地翻譯出課文內容。
三、教學方法:朗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導入 :我們昨天學習了《曹劌論戰》,現在我們就來復習其中一些字詞(請大家看屏幕)
a、 齊師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淺、鄙陋) 小信未孚(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望其旗靡(倒下)
b、 古今意義
犧牲玉帛 可以一戰 又何間焉 大小之獄
c、 虛詞
以{何以戰(憑)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據)
其{公問其故(這樣) 吾視其轍亂(齊軍) 其鄉人曰(他的)
焉{又何間焉(呢) 懼有伏焉(在那里)
“其”和“焉”用起來比較簡單點,我們重點來看這個“以”,你們還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為
今以蔣氏觀之 根據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 用
而吾以捕蛇獨存 憑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來
以嚙人無御之者 如果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如、及
注意: 當以連接兩個動詞時作連詞 譯做來 當以后面帶名詞或代詞時作介詞 譯作用、把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總結歸納,這樣知識才會越積越多
d、 大家把字詞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個句子能否翻譯到位
戰則請從。
如果作戰就允許我跟隨著去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夫戰,勇氣也。
在翻譯句子時如何能做到準確通順,該添就添,改換則換, 該刪就刪。
2、 剛才我們復習了,《曹劌論戰》,在《左傳》中還有一篇有名的寫戰爭的文章,篇名叫〈子魚論戰〉。請看大屏幕。
3、 現在請你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這篇課文。剛才大家已經讀過了現在請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以下。誰愿意?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要做以下兩件事:第一、聽聽有沒有讀錯的地方,第二這篇文章中有些詞語在《曹劌論戰》里已學過,你們自己留意一下,有助于讀懂這篇文章。
4、 找出翻譯有困難的字詞。(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辦,老師總結出三種方法:一是將字詞放在語言環境、句子中,確定詞性,并回憶課本里相似的用法,加以推斷:二是以現代漢語從不同義項組詞,確定字義:三是從字形上去理解。你們看管不管用?)
3、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們有了一定的收獲,還有沒有問題?有的話我們一起來討論解決。
4、 總結:文言文的學習我們要掌握它特定的方法同時我們同學還要注重積累和總結。
5、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曹劌論戰》和《子魚論戰》的內容,那么兩次戰爭的結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結局的原因是什么?
6、想一想,議一議:兩次戰爭的結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結局的原因是什么?
魯莊公:目光短淺,但能知人善用
宋襄公:迂腐,偽善
7、從這兩個戰例中,你認為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請你再結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談談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8、課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簡短的議論性文字。參考提示,為語段的前兩個空白處各補寫一個句子,并在第三個空白處用一句概括性的話為這段文字作結。要求補寫的三個句子合乎文意,與整段文字銜接順暢。
掀開中國歷史的重重帷幕,一個個發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歲月的煙塵,清晰地昭示著后人。假如當初商紂王能聽從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假如_______ (1) ?話又說回來,如果當初秦孝公不聽取商鞅之諫而變法,又哪能稱雄于六國?如果 (2) ?綜上所論,不難看出 (3) 。
提示:吳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鵲 宋襄公-子魚
魯莊公-曹劌 齊威王-鄒忌 唐太宗-魏征
參考答案:
(1)(假如)當初蔡桓公能聽從扁鵲的勸戒,又何至于落個病入膏肓的下場?
(假如)當初宋襄公能聽取子魚的意見,又何至于落得個受傷而死的下場?
(假如)當初吳王夫差能聽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身亡的下場? (2)(如果)當初魯莊公不聽取曹劌的建議,又哪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
(如果)當初齊威王不聽取鄒忌之諫,又哪能戰勝他國于朝廷?
(如果)當初唐太宗不聽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現"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3)只有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夠取得事業的成功;如果獨斷專行,自以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設想。(或:是否能采納正確的意見,是成敗得失的關鍵。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附:
子魚論戰《左傳》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①。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zhen)而後擊之②,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chong傷③,不禽(通擒)二毛④。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⑤,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 勍qing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gou⑥,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有所改動)
①楚人未既濟:過河,渡
②既陳而後擊之:兩軍交戰時隊伍的行列,在這里指擺好陣勢。
③君子不重傷 :重復,再
④不禽(通擒)二毛:頭發花白的老人
⑤勍敵之人 :強、勁
⑥雖及胡耈:年老、長壽
翻譯 宋襄公跟楚國人在泓水作戰,宋國軍隊已經排成了(戰斗的)行列,楚國的軍隊(卻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主管軍事的子魚(向宋襄公建議)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來,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可以。”(楚軍)已經渡過了(泓水)但(還)沒有排成戰斗陣勢,(子魚)又請求。宋襄公(還是)說:“不可以。”(楚軍)已經擺好了陣勢而后攻擊他們,宋軍大敗。宋襄公傷了大腿,禁衛官也都死在陣地上。
(宋國)國都里的人都責怪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在戰斗中)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也不抓獲頭發斑白的老人。古時候用兵打仗(的原則),是不靠險阻(來取勝)啊。寡人雖然是亡國(殷商)的后代,(還是遵照古法)不進攻沒擺成陣勢的軍隊。”
子魚說:“君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軍,(當他們由于)地形阻隘而沒擺好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啊。攔截并攻擊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這樣)還害怕(不能取勝)呢。何況現在強有力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啊。即使是年紀特別大的人,俘虜了就抓回來,(還)管什么頭發斑白?講明什么是恥辱(敗降)激勵(士兵勇敢)作戰,是為了殺死敵人啊。傷(還)沒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可以再殺傷(他們)呢?如果可憐(那些)再度受傷的敵人,那不如不傷害他;可憐頭發斑白的敵人,就不如向他們屈服。
子魚論戰 篇3
《子魚論戰》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掌握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及意義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查字典以及組詞的方法解決某些難以理解的字詞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
二.教學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通過查字典、進行推測、利用注釋等方法來解決疑難字詞,順暢地翻譯出課文內容。
三、教學方法:朗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導入 :我們昨天學習了《曹劌論戰》,現在我們就來復習其中一些字詞(請大家看屏幕)
a、 齊師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淺、鄙陋) 小信未孚(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望其旗靡(倒下)
b、 古今意義
犧牲玉帛 可以一戰 又何間焉 大小之獄
c、 虛詞
以{何以戰(憑)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據)
其{公問其故(這樣) 吾視其轍亂(齊軍) 其鄉人曰(他的)
焉{又何間焉(呢) 懼有伏焉(在那里)
“其”和“焉”用起來比較簡單點,我們重點來看這個“以”,你們還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為
今以蔣氏觀之 根據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 用
而吾以捕蛇獨存 憑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來
以嚙人無御之者 如果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如、及
注意: 當以連接兩個動詞時作連詞 譯做來 當以后面帶名詞或代詞時作介詞 譯作用、把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總結歸納,這樣知識才會越積越多
d、 大家把字詞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個句子能否翻譯到位
戰則請從。
如果作戰就允許我跟隨著去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夫戰,勇氣也。
在翻譯句子時如何能做到準確通順,該添就添,改換則換, 該刪就刪。
2、 剛才我們復習了,《曹劌論戰》,在《左傳》中還有一篇有名的寫戰爭的文章,篇名叫〈子魚論戰〉。請看大屏幕。
3、 現在請你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這篇課文。剛才大家已經讀過了現在請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以下。誰愿意?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要做以下兩件事:第一、聽聽有沒有讀錯的地方,第二這篇文章中有些詞語在《曹劌論戰》里已學過,你們自己留意一下,有助于讀懂這篇文章。
4、 找出翻譯有困難的字詞。(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辦,老師總結出三種方法:一是將字詞放在語言環境、句子中,確定詞性,并回憶課本里相似的用法,加以推斷:二是以現代漢語從不同義項組詞,確定字義:三是從字形上去理解。你們看管不管用?)
3、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們有了一定的收獲,還有沒有問題?有的話我們一起來討論解決。
4、 總結:文言文的學習我們要掌握它特定的方法同時我們同學還要注重積累和總結。
5、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曹劌論戰》和《子魚論戰》的內容,那么兩次戰爭的結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結局的原因是什么?
6、想一想,議一議:兩次戰爭的結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結局的原因是什么?
魯莊公:目光短淺,但能知人善用
宋襄公:迂腐,偽善
7、從這兩個戰例中,你認為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請你再結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談談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8、課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簡短的議論性文字。參考提示,為語段的前兩個空白處各補寫一個句子,并在第三個空白處用一句概括性的話為這段文字作結。要求補寫的三個句子合乎文意,與整段文字銜接順暢。
掀開中國歷史的重重帷幕,一個個發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歲月的煙塵,清晰地昭示著后人。假如當初商紂王能聽從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假如_______ (1) ?話又說回來,如果當初秦孝公不聽取商鞅之諫而變法,又哪能稱雄于六國?如果 (2) ?綜上所論,不難看出 (3) 。
提示:吳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鵲 宋襄公-子魚
魯莊公-曹劌 齊威王-鄒忌 唐太宗-魏征
參考答案:
(1)(假如)當初蔡桓公能聽從扁鵲的勸戒,又何至于落個病入膏肓的下場?
(假如)當初宋襄公能聽取子魚的意見,又何至于落得個受傷而死的下場?
(假如)當初吳王夫差能聽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身亡的下場? (2)(如果)當初魯莊公不聽取曹劌的建議,又哪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
(如果)當初齊威王不聽取鄒忌之諫,又哪能戰勝他國于朝廷?
(如果)當初唐太宗不聽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現"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3)只有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夠取得事業的成功;如果獨斷專行,自以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設想。(或:是否能采納正確的意見,是成敗得失的關鍵。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附:
子魚論戰《左傳》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①。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zhen)而後擊之②,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chong傷③,不禽(通擒)二毛④。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⑤,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 勍qing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gou⑥,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有所改動)
①楚人未既濟:過河,渡
②既陳而後擊之:兩軍交戰時隊伍的行列,在這里指擺好陣勢。
③君子不重傷 :重復,再
④不禽(通擒)二毛:頭發花白的老人
⑤勍敵之人 :強、勁
⑥雖及胡耈:年老、長壽
翻譯 宋襄公跟楚國人在泓水作戰,宋國軍隊已經排成了(戰斗的)行列,楚國的軍隊(卻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主管軍事的子魚(向宋襄公建議)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來,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可以。”(楚軍)已經渡過了(泓水)但(還)沒有排成戰斗陣勢,(子魚)又請求。宋襄公(還是)說:“不可以。”(楚軍)已經擺好了陣勢而后攻擊他們,宋軍大敗。宋襄公傷了大腿,禁衛官也都死在陣地上。
(宋國)國都里的人都責怪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在戰斗中)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也不抓獲頭發斑白的老人。古時候用兵打仗(的原則),是不靠險阻(來取勝)啊。寡人雖然是亡國(殷商)的后代,(還是遵照古法)不進攻沒擺成陣勢的軍隊。”
子魚說:“君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軍,(當他們由于)地形阻隘而沒擺好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啊。攔截并攻擊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這樣)還害怕(不能取勝)呢。何況現在強有力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啊。即使是年紀特別大的人,俘虜了就抓回來,(還)管什么頭發斑白?講明什么是恥辱(敗降)激勵(士兵勇敢)作戰,是為了殺死敵人啊。傷(還)沒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可以再殺傷(他們)呢?如果可憐(那些)再度受傷的敵人,那不如不傷害他;可憐頭發斑白的敵人,就不如向他們屈服。
子魚論戰 篇4
一、基本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左傳》記述戰爭,很看重決策人物在戰爭問題上的言論。本文正是如此,其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都用于記“論戰”,而敘宋楚泓之戰的經過僅用68字。必須學好“論戰”這一部分,才能領會作者的意圖。但這個部分又很不易學,因為這里所說的抽象的原則都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再加上用語古奧,學生一時恐難以適應,對這兩個方面的困難都不可以低估。
2.教學方法
除介紹有關史實作為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通過反復領讀使學生達到“口熟”而外,還要注意選擇學習的“突破口”。可供選擇的“突破口”有:
(1)讓學生以課文為依據來判斷本文作者對宋襄公這個人物的態度。這要從比較入手,因為歷來史家對這個人物的褒貶不一:在《春秋》三傳中,《左傳》和《梁傳》持貶抑態度,而《公羊傳》持褒揚態度;此外,《史記》也持褒揚態度。可以寫出幾條褒語來,再讓學生細讀課文,自會注意到作者的態度與褒揚者不同。這樣做,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2)跟《曹劌論戰》做比較。《曹劌論戰》和本文所記都是大國和小國之間的戰爭,基本內容又都是談怎樣選擇作戰時機的問題,這就有了可比性。主要是比較內容,說明其成敗相反的原因;也可以比較寫法的異同。
二、誦讀的準備
1.簡介宋襄公爭霸始末
宋是春秋時期的中等諸侯國,轄境在今河南東北部,東北有齊、魯,西有鄭國,南有楚及陳、蔡等小國;宋襄公(前650至前637年在位)初期,在公子目夷輔佐下國力有所增強。前642年,宋襄公率諸侯兵伐齊,平定齊的內亂,立孝公為齊君;從此便全力以赴,爭當諸侯盟主。當時齊的霸業已衰,而楚國日益強大,并向中原擴展勢力,成為襄公爭霸的障礙。前639年秋,宋襄公與楚、陳、蔡、許、鄭、曹等諸侯會盟于盂(宋地,現在河南睢縣西北),而不以兵車赴會,楚乘機捉住了他;但宋有目夷守國,楚無可奈何,到了冬天又釋放了他。次年夏,宋襄公為了洗雪被捉的恥辱,便率軍去攻打鄭國。鄭是楚的盟國,楚于是伐宋以救鄭──宋楚泓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其時,宋軍在泓水北面,楚軍須渡河而后戰,故課文中有“未既濟”、“既濟”等字樣。
2.反復朗讀第二、三段后回答下面的問題:
(1)歸納宋襄公說的兩條作戰原則,指出哪一條是主要的(在課本上劃出來即可)。
①不重傷,不禽二毛;
②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主要的)。
(2)用兩種符號把子魚批駁上述兩條原則的話劃出來。
批駁第一條的是“且今之者……則如服焉。”
批駁第二條的是“敵之人……猶有懼焉”和“三軍以利用也……鼓可也”。
(3)《史記·宋微子世家》記這番對話極為簡略,抄錄如下:
“國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兵以勝為功,何常言與!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戰為?’”
從課文中找出與劃線字眼相當的語句(依次是“阻隘”、“三軍以利用也”、“則如服焉”)。
設計此題的目的是,啟發學生了解“論戰”部分的大體內容,并找出記誦的支撐點。
三、誦讀指導
1.第一段指導要點
①按敘史通例,寫戰爭要注明交戰雙方、作戰時間及地點。課文首句前,原文尚有:“冬(指襄公十三年即前638年冬),十一月,己巳,朔”。
②“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寫宋之優勢;“彼眾我寡”寫宋之劣勢。司馬“請擊”而襄公答以“不可”,坐失良機。
③“又以告”,這是省略句法,即“及其未成列也,請擊之”之意。《爾雅》:“若、謁,請也。”
④“公傷股,門官殲焉”,七字寫盡敗狀之慘。
2.第二段指導要點
①“公曰”一段話是因“國人皆咎公”而說,故有自辯意。按:襄公于次年夏即因傷死去,距泓之戰僅半年,可見其至死不悔。
②“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前“也”表提頓,后“也”表肯定,即肯定不用阻敵于隘之法取勝。“阻隘”與司馬遷文“困人于”意同。
③以“亡國之余”做低襯,突出“不鼓不成列”,以示其“仁義”之心不變,至死仍然看重虛名。
3.第三段指導要點
①“君未知戰”為本段之綱領。以下分三小層,各層的語氣不同。可分層進行誦讀練習。
②第一小層就泓之戰的實際情況批駁“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的觀點。先肯定客觀情勢對我有利,次以反問說明可以主動進攻,最后加上“猶有懼焉”,以退一步設想的口氣說明非如此做不可,更為透徹──要注意讀出語氣的變化。
③第二小層駁“不重傷,不禽二毛”的觀點。前兩句都用強烈反問的口氣,亦兼有諷刺之意。末句用歸謬法,指出襄公說法的可笑,譏諷之意甚明,也揭露了襄公做法的虛偽性。“獲則取之”的“取”本義是割取耳朵。古代有割取俘虜耳朵的做法,《周禮·夏官·大司馬》:“獲者取左耳。”這里用的是引申義,帶回來。
④第三小層是一般地論述“阻隘”、“鼓”的原則。文中連用四個“也”,都表示肯定的意思,須用斬釘截鐵、不容置辯的語氣讀出。
四、內容點撥
參讀下面兩則資料,然后討論幾個問題。
《公羊傳·公二十二年》:“……宋師大敗。故君子大(贊揚)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指戰爭)而不忘大禮……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
《史記·宋微子世家》文末“太史公曰”云:“襄公既敗于泓,而君子或以為多(賢),傷中國闕禮義,褒之也,宋襄之有禮讓也。”
1.這兩則資料是從怎樣的角度來褒揚宋襄公的?出于什么目的?(“禮讓”。當時周初制定的禮制已遭到破壞,兼并戰爭連年不斷,如齊并國三十五,魯并國九,宋并國六,篡弒的現象也屢屢發生,所以“以禮讓為國”成了恢復舊秩序人們的信條。)
2.本文作者對宋襄公持怎樣的態度?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批評。詳寫子魚的反駁。)
3.你贊成哪一種態度?(學生可以自由發表意見。但教師也應指出,宋襄公不過是將“禮讓”作為一種沽名釣譽的手段,他的“仁義”是假的。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宋襄公圖伯》中有詳細評論,可參閱。)
子魚論戰 篇5
子 魚 論 戰 選自《左傳》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楚軍攻打宋國以援救鄭國。宋襄公準備迎戰,大司馬公孫固勸阻說,“上天遺棄商朝已經很久了,君王要振興它,就是不可原諒的了。”襄公不聽。襄公領兵和楚軍在泓水地方交戰。宋軍已經排好隊列,楚軍還未全部渡河。司馬公孫固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趁他們尚未全部渡河,請下令攻擊他們。”襄公說:“不行。”楚軍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隊列,公孫固又將上述意見報告襄公。襄公說:“還不行。”等到楚軍排好了陣勢,然后才攻擊他們,結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腿部受傷,侍衛官也全部被殲。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弗聽。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后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全國人都歸罪襄公。襄公說:“君子不再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俘虜頭發花白的人。古代領兵作戰,不憑借險隘的地形阻擊敵人。我雖然是亡了國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擊沒有排好隊列的軍隊。”子魚說:“君王不懂得作戰。強敵的軍隊,在險隘的地方不能成列,這是上天贊助我們;阻敵于險地而進攻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就這樣還怕不能取勝呢。而且現在我們面對的強者,都是我們的敵人。即使到了很大年紀,俘獲了就奪取過來,管什么頭發花白?使軍隊明白國恥,教會他們作戰,是為了殺敵人。傷勢還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再傷害他們?要是舍不得再去傷害受傷的敵人,就應當根本不要傷害他們;要是憐惜他們當中頭發花白的人,就應當向敵人投降。軍隊在有利時加以使用,鐘鼓用聲音來調節士氣。時機有利而使用軍隊,阻敵于險地是可以的。鼓聲宏大以鼓舞土氣,鳴鼓進攻未成列的敵人也是可以的。”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勃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金鼓以聲氣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志,鼓儳可也。”
《子魚論戰》 20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