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魚論戰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目標:掌握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及意義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通過查字典以及組詞的方法解決某些難以理解的字詞的能力
③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要善于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
二.教學重點、難點
幫助學生通過查字典、進行推測、利用注釋等方法來解決疑難字詞,順暢地翻譯出課文內容。
三、教學方法:朗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導入 :我們昨天學習了《曹劌論戰》,現在我們就來復習其中一些字詞(請大家看屏幕)
a、 齊師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淺、鄙陋) 小信未孚(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氣)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望其旗靡(倒下)
b、 古今意義
犧牲玉帛 可以一戰 又何間焉 大小之獄
c、 虛詞
以{何以戰(憑)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據)
其{公問其故(這樣) 吾視其轍亂(齊軍) 其鄉人曰(他的)
焉{又何間焉(呢) 懼有伏焉(在那里)
“其”和“焉”用起來比較簡單點,我們重點來看這個“以”,你們還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為
今以蔣氏觀之 根據
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 用
而吾以捕蛇獨存 憑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來
以嚙人無御之者 如果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如、及
注意: 當以連接兩個動詞時作連詞 譯做來 當以后面帶名詞或代詞時作介詞 譯作用、把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的總結歸納,這樣知識才會越積越多
d、 大家把字詞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個句子能否翻譯到位
戰則請從。
如果作戰就允許我跟隨著去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夫戰,勇氣也。
在翻譯句子時如何能做到準確通順,該添就添,改換則換, 該刪就刪。
2、 剛才我們復習了,《曹劌論戰》,在《左傳》中還有一篇有名的寫戰爭的文章,篇名叫〈〉。請看大屏幕。
3、 現在請你們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這篇課文。剛才大家已經讀過了現在請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以下。誰愿意?其他同學在聽的過程中要做以下兩件事:第一、聽聽有沒有讀錯的地方,第二這篇文章中有些詞語在《曹劌論戰》里已學過,你們自己留意一下,有助于讀懂這篇文章。
4、 找出翻譯有困難的字詞。(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辦,老師總結出三種方法:一是將字詞放在語言環境、句子中,確定詞性,并回憶課本里相似的用法,加以推斷:二是以現代漢語從不同義項組詞,確定字義:三是從字形上去理解。你們看管不管用?)
3、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們有了一定的收獲,還有沒有問題?有的話我們一起來討論解決。
4、 總結:文言文的學習我們要掌握它特定的方法同時我們同學還要注重積累和總結。
5、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曹劌論戰》和的內容,那么兩次戰爭的結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結局的原因是什么?
6、想一想,議一議:兩次戰爭的結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結局的原因是什么?
魯莊公:目光短淺,但能知人善用
宋襄公:迂腐,偽善
7、從這兩個戰例中,你認為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請你再結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談談取得戰爭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8、課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簡短的議論性文字。參考提示,為語段的前兩個空白處各補寫一個句子,并在第三個空白處用一句概括性的話為這段文字作結。要求補寫的三個句子合乎文意,與整段文字銜接順暢。
掀開中國歷史的重重帷幕,一個個發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歲月的煙塵,清晰地昭示著后人。假如當初商紂王能聽從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假如_______ (1) ?話又說回來,如果當初秦孝公不聽取商鞅之諫而變法,又哪能稱雄于六國?如果 (2) ?綜上所論,不難看出 (3) 。
提示:吳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鵲 宋襄公-子魚
魯莊公-曹劌 齊威王-鄒忌 唐太宗-魏征
參考答案:
(1)(假如)當初蔡桓公能聽從扁鵲的勸戒,又何至于落個病入膏肓的下場?
(假如)當初宋襄公能聽取子魚的意見,又何至于落得個受傷而死的下場?
(假如)當初吳王夫差能聽取伍子胥的逆耳之言,又何至于落得個國破身亡的下場? (2)(如果)當初魯莊公不聽取曹劌的建議,又哪能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
(如果)當初齊威王不聽取鄒忌之諫,又哪能戰勝他國于朝廷?
(如果)當初唐太宗不聽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哪能出現"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3)只有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才能夠取得事業的成功;如果獨斷專行,自以為是,那么后果就不堪設想。(或:是否能采納正確的意見,是成敗得失的關鍵。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附:
《左傳》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及楚人戰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①。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zhen)而後擊之②,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chong傷③,不禽(通擒)二毛④。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⑤,隘而不列,天贊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猶有懼焉!且今之 勍qing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耈gou⑥,獲則取之,何有于二毛?明恥教戰,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有所改動)
①楚人未既濟:過河,渡
②既陳而後擊之:兩軍交戰時隊伍的行列,在這里指擺好陣勢。
③君子不重傷 :重復,再
④不禽(通擒)二毛:頭發花白的老人
⑤勍敵之人 :強、勁
⑥雖及胡耈:年老、長壽
翻譯 宋襄公跟楚國人在泓水作戰,宋國軍隊已經排成了(戰斗的)行列,楚國的軍隊(卻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主管軍事的子魚(向宋襄公建議)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趁著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來,請(下令)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可以。”(楚軍)已經渡過了(泓水)但(還)沒有排成戰斗陣勢,(子魚)又請求。宋襄公(還是)說:“不可以。”(楚軍)已經擺好了陣勢而后攻擊他們,宋軍大敗。宋襄公傷了大腿,禁衛官也都死在陣地上。
(宋國)國都里的人都責怪宋襄公。宋襄公說:“君子(在戰斗中)不再殺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也不抓獲頭發斑白的老人。古時候用兵打仗(的原則),是不靠險阻(來取勝)啊。寡人雖然是亡國(殷商)的后代,(還是遵照古法)不進攻沒擺成陣勢的軍隊。”
子魚說:“君不懂得作戰。強大的敵軍,(當他們由于)地形阻隘而沒擺好陣勢,(這是)上天在幫助我們啊。攔截并攻擊他們,不也是可以的嗎?(這樣)還害怕(不能取勝)呢。何況現在強有力的,都是我們的敵人啊。即使是年紀特別大的人,俘虜了就抓回來,(還)管什么頭發斑白?講明什么是恥辱(敗降)激勵(士兵勇敢)作戰,是為了殺死敵人啊。傷(還)沒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可以再殺傷(他們)呢?如果可憐(那些)再度受傷的敵人,那不如不傷害他;可憐頭發斑白的敵人,就不如向他們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