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生辰綱》(通用12篇)
《智取生辰綱》 篇1
[導學新概念]
《水滸傳》作為在話本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小說,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畫人物時細致入微的筆法,矛盾沖突也成為人物展現個性特征的重要環節。中既有個體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細咀嚼,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現于紙上,使人感到親切、自然。
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文題或有關情節尋找突破口,深入體味人物的特征和命運,從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資料顯示屏]
《水滸傳》是我國最優秀的英雄傳奇小說。英雄傳奇與歷史演義都屬于歷史題材的小說,只是歷史演義以描寫歷史事件的演變為主,重在敘事,以事件為中心,因事以寫人;而英雄傳奇則是以描寫歷史人物為重點,以人物為中心,因人而運事,它比歷史演義小說有更多虛構,富有傳奇色彩,可以寫某一歷史時期的一個人,也可以寫幾個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滸傳》的卓越成就,文人競相學習、仿效,形成了明中葉以后英雄傳奇小說的創作繁榮,出現了說唐系統、楊家將系統、說岳系統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對其他題材的白話小說如《金瓶梅》,也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同《三國演義》一樣,《水滸傳》也是群眾創作與作家創作相結合的產物。
(摘自《水滸傳》前言)
設計A
1.思路:抓住題目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取者無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綱者就愚鈍到極點了嗎?引導學生從問題的兩個不同方面(或矛盾的雙方)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
2.導語 設計:我們周圍許多同黨都比較喜歡收集印有《水滸》中梁山一百單八好漢圖像的精美畫片,收集較全者往往引以為豪。我想,大家欣賞的不僅是畫片,更主要的是佩服這些好漢的英雄豪氣。梁山好漢們殊途同歸,但他們各自的出身、地位、命運、投奔梁山的動機卻不盡相同。他們當中不乏武藝高強、具有一定教養的軍官,青面獸楊志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今天我們就來閱讀、學習楊志命運轉折的關鍵一節。
3.教學過程 :
第一步:導人新課(見導語 設計)。
第二步:介紹與(水滸傳》有關的文學常識及與楊志故事相關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為學生將課文(第十六回)的內容與前面的故事內容很快銜接掃清障礙。
第三步:解釋課文中較生僻詞語的意義(解釋略)。綱、權且、趲行、端的、舒頭探腦、尷尬、去處、兀自、口淺、卻才、計較
第四步:在學生通讀全文、細讀全文之后,設計三個關鍵問題,讓學生充分思考,展開討論。
思考題1: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思考題2: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從而"貽誤"終身,是否在他身上確實無“智”可言呢?
思考題3:如楊志并非無智,那么試分析他失敗的關鍵癥結在哪里?
以上三題實際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雙方(晁蓋等人與楊志),次要矛盾的雙方(楊志與軍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節,環境描寫的作用等諸多方面。學生如能做出較為貼切的回答,將會有助于對小說內涵的理解。
討論后明確:
1.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們使用的"智"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智用天時。楊志押送生辰綱正趕上酷熱的季節,"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過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云彩,其實十分大熱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里無半點云彩,其實那熱不可當"。在短短幾行文字中便出現兩次"熱",天氣的特征已得到極其鮮明的表現。所以軍漢們一見到迎面的土岡子,便"都去松樹下睡倒了"。暑熱加上一路疲憊使楊志的隨從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而晁蓋、吳用等人卻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勞,可以說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蓋等人選擇了山岡和樹林作為劫取生辰綱的最佳地點,自然有其中原因。黃泥岡可以作為掩護,松林既可引誘急欲避暑歇息的楊志一行人進入,又可模糊敵人的視線,使他們看不清松林內的真切情況。小說中"只見松林里影著一個人"一句中的"影著"足以說明問題。這前兩"智"充分說明晁蓋、吳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調查研究了楊志一行人的行進時間、速度和路線。他們斷定在近正午時分,楊志一行人將抵達黃泥岡,而且軍漢們將急于進人松林避暑歇息。晁蓋、吳用等人為楊志一行人畫好了他們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將進入的"伏擊圈"。
三智用矛盾。同樣通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晁蓋等人發現了楊志一行人內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這一矛盾。楊志擔心生辰綱出事,推遲每天動身時間,讓軍漢們擔著百余斤擔子在烈日下行走,還時常用藤條鞭打他們,唯恐在休息時會發生意外,軍漢們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樣對楊志有強烈不滿,楊志一行內部矛盾已達激化。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無人再去理會楊志的打罵。矛盾致使內部分裂,給了晁蓋等人可乘之機。此智更能說明晁蓋等入運用一二兩智的高明、得當,此智亦與前兩智密切相關。
四智用計謀。前面所有"智"的最終實現靠的就是"半瓢酒"。在雙方眾目睽睽之下,晁蓋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楊志、眾人得的是藥酒,劉唐與白勝的表演天衣無縫,不能不說是吳用的計謀用到了家。楊志等人在"倒也"聲中眼睜睜地看著生辰綱被劫持而去就是動彈不得。
2.楊志并非無"智"。從以下幾方面可以看出楊志是個十分精細、警覺且有智謀的"押解官"。
(1)楊志在"人家漸少"之后,推遲每天動身時間且提前休息(由原來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為"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他寧可逼迫軍漢冒酷熱前行而落得怨聲載道,也要保全生辰綱,無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襲。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動。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楊志也盡量減少中途休息,唯恐軍漢們心生懶怠,一旦有情況難以應敵。
(3)楊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選擇了連強盜也不愿行走的艱難路徑,以此來保護生辰綱。
(4)楊志在黃泥岡提醒軍漢們此地險要,發現劉唐頓生疑心,唯恐白勝酒中有蒙汗藥……
以上諸多方面表現楊志用心、用智良苦,實非常人可比。
3.楊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終輸給晁蓋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這一關鍵癥結就在楊志內部分化,而晁蓋內部團結一心。老都管斥責楊志的一番話,順應了軍漢、虞侯的心愿,而使楊志最終妥協,同意軍漢們買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見,楊志的“智"敗于晁蓋、吳用的"智"下,有諸多的外在因素。
總之,通過"智"的"決斗",我們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類型的矛盾,又較準確地把握了個體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設計B
1.思路:以對小說中主要人物楊志的分析為主線,以對老都管分析為副線,看梁世杰對楊志命運的決定作用,從而深入理解小說的內涵。
2.導語 設計(同設計A)
3.教學步驟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同設計A)。
第四步:設置歸納總結性題目。提供材料,由學生歸納總結,最后得出結論。
第一組材料:
(1)楊志改變行程時間:
原:五更一日中
現:辰牌一申時
(2)"那十一廂禁軍,擔子又重,無一個稍輕;天氣熱了,行不得,見著林子便去歇息。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鞭打,逼趕要行。"
(3)"一路上趕打著,不許投涼處歇……老都管聽了,也不著意,心內自惱他。"
第二組材料:
(1)楊志道:"這里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誰敢在這里停腳!"
(2)楊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楊志又問道:"你等莫不是歹人?"
(3)眾軍欲買酒吃,楊志調過樸刀桿便打……
(4)楊志尋思道:"俺在遠處望著……胡亂容他們買碗吃罷。"
問題:以上兩組材料能表明楊志怎樣的心理狀態?
明確:第一組材料表明楊志在押運生辰綱途中時時小心,不敢怠慢。第二組材料表明楊志抵達黃泥岡后,對地形、對人、對事件的高度警覺。
總結:無論是"時時小心"還是"高度警覺",都表明楊志一種急功近利的心理。他太在乎此行的成功了,他太想出色地完成押解生辰綱這個任務了。因為他急于靠功而獲"賞",改變自己現在的罪犯身份,從而穩步上升,落個"封妻蔭子"。楊志急于抓住這個契機,實現自己命運的轉折,仍舊保持"將門之后幾世忠臣"的美好聲譽。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楊志把"賭注"重重押在了護送生辰綱這一行上,所以他不惜使用任何方法,只求生辰綱別出事。
第五步:從老都管之口,看梁世杰對楊志的"用"。
老都管雖不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的作用舉足輕重,至關重要。由以下幾方面可見其身份:
(1)老都管道:"我自坐了走,你自去趕他眾人先走。"(楊志無可奈何)
(2)老都管喝道:"楊提轄,且住!……不是我口淺,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只顧把他們打,是何看待!"(楊志只能辯解)
(3)老都管道:"四川、兩廣,也曾去來,不曾見你這般賣弄!"(語氣十分強烈):
(4)老都管竟來對楊志道:"那販棗客人已買了他一桶吃……岡子上端的沒處討水吃。"(楊志只能依從)
明確: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①老都管身份不同一般,是梁世杰的親信。
②梁世杰派老都管隨行,相當于"督押",是對楊志的監督。
③老都管言語中充滿對楊志的渺視,足見梁世杰對楊志的態度。
總結:老都管是梁世杰的代言人。梁世杰對楊志信任不足,懷疑有余,他用的是楊志的"藝",而非楊志的"人"。楊志的悲劇也正在于此。楊志在"失意得志"之后,最終等到的是"幻滅"。梁世杰對他的"用",決定了他的"賊寇"命運。總之,力圖通過此設計來理解以梁世杰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與農民起義英雄間的矛盾,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
設計C、
1.思路:在執行設計.A或B的前提下,為理解、體會小說人物形象的刻畫技巧和《水滸傳》結構有機結合又獨立成篇的特色,附加閱讀茅盾先生的文章《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以助閱讀、理解功效。
2.導語 設計、教學步驟 同前。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年2月
教案點評;
《水滸傳》作為在話本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小說,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畫人物時細致入微的筆法,矛盾沖突也成為人物展現個性特征的重要環節。中既有個體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細咀嚼,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現于紙上,使人感到親切、自然。
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文題或有關情節尋找突破口,深入體味人物的特征和命運,從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智取生辰綱》 篇2
17、教案
教學目的:
一、了解《水滸傳》的主要內容。
二、了解認識楊志的思想性格。
三、學習作品明暗兩條線索的特殊敘事方法。
教學重難點:
一、了解認識楊志的思想性格。
二、學習作品明暗兩條線索的特殊敘事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
了解〈水滸傳〉的主要內容及節選課文中的故事情節。環境描寫對情節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水滸傳〉是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作品。主要思想傾向是官逼民反。歷代正統文人都把農民起義看作是“犯上作亂”,而 羅貫中卻深刻揭露出農民起義是由于官府的沉重壓迫。小說的局限在于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小說歌頌了一系列英雄。本文節選的,〈智取生辰綱〉描述的主要人物楊志也是“一百單八將 ”之一,節選課文中他還沒有“造反”。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不詳,以下僅供參考:蘇州人,聲于元末,名初為避禍遷于江蘇興化縣。
二、學生讀書:要求能復述基本故事情節。思考問題:吳用等人是如何智取的?
三、學生讀完書,復述故事情節。之后,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撥
智取生辰綱是吳用的計策。他就像玩魔術一樣,眼見得一桶酒,人家吃沒事,楊志一行人吃,卻倒下了。作者把謎底放在最后揭曉,最后才說出人名。說明計策,上文則隱去人名,就顯得撲朔迷離,神奇莫測。晁蓋等七人主動亮出客商的偽裝,解除了楊志的戒備心理。在歌聲中,白日鼠挑酒上場,引眾軍漢買酒。其實兩桶都是好酒,料楊志必然阻止。晁蓋一伙過來先喝一桶。借舀酒做手腳,前一瓢掩飾,后一瓢下藥,白日鼠追這個,奪那個,寫不露絲毫破綻。這一伙痛飲解渴,安然無恙,引得眾軍漢心癢難耐。晁蓋一伙的做法,完全麻痹了楊志一伙的警惕心理,終于誘其入了圈套。有趣的是白日鼠故意來個正題反作,一個勁不賣,說:“這酒里有蒙汗藥在里頭了。”論事實,這倒是真話,真可謂“假作真時真亦假”。
四、小說中環境描寫是怎樣的,有什么特點?
從楊志一伙上路起,到楊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反復寫氣溫、寫太陽、寫樹林;直接寫“熱”的近二十處之多,以“涼”襯“熱”也不下十余處。寫法也多變:有通過作者的介紹來寫的,有通過八條好漢之口來寫的,有通過楊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來寫的,更多的是通過軍漢的語言和行動來寫的。
描寫特點:①渲染氣氛,增強實感。②文不在多,妙在傳神③烘托心理,形神畢現。④轉換場景,發展情節。
五、布置作業 :
劃出小說中能夠表現楊志思想性格的語句。歸納其性格特點。
板書設計 :
內容:農民起義
《水滸傳》
局限:只反貪官,不反皇帝
自然環境:天氣炎熱
作用:鋪墊和推動情節發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楊志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兩條線索安排之巧妙。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一個不體察下情的領導,是不受歡迎的領導,楊志正是這樣一個人,同學們,根據自己所劃的語句,討論、歸納楊志的思想性格。
二、學生討論、交流楊志的思想性格特點
楊志相當精明,相當警惕。楊志致命的弱點,則是不善帶兵,不善處理關系。
三、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是押送生辰綱,一是智取生辰綱,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引人入勝,增強藝術效果。先寫楊志押送生辰綱,歸結到一點,是要寫明白楊志非常小心謹慎為什么最后準許眾軍漢喝了那桶酒,也就是說楊志怎么會掉進吳用設置的圈套。作者一路寫來,一面寫楊志的精明,一面寫他的蠻橫,終于左右不了局面,最終進入了“智多星”吳用設計的圈套。
四、小結:
故事情節波瀾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畫細膩入微形象生動,環境描寫逼真簡練恰到好處。它是以晁蓋、吳用為核心的好漢群體第一次向貪官“出手”,與“官家”沖突,是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前奏。
五、布置作業
《智取生辰綱》 篇3
教 案備課組初三學科語文執筆陳景杰課題
17智取生辰綱教時安排2教時教學目標知識方面1. 了解分析作品的敘事線索和楊志的思想性格。2. 理解本文精巧的構思。 情感態度方面1、欣賞人物形象。
2、把握矛盾沖突。能力方面1. 鑒賞本文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重點難點分析1, 了解分析作品的敘事線索和楊志的思想性格。
2,. 鑒賞本文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學設想:
一、了解《水滸傳》的主要思想內容,對于本課學習有幫助,再結合課文分析品味楊志的思想性格特征。鑒賞小說故事情節中如何體現智取的。
二、先讓學生了解〈水滸傳〉,預習〈智取生辰綱〉,預習中做到:一是熟讀課文;二是提出自己的理解課文時遇到的問題。教師在課上視問題的多少、難易來決定所用教學時數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水滸傳〉的主要內容及節選課文中的故事情節。環境描寫對情節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百單八將”是哪部小說中的人物?學生回答〈水滸傳〉。講了什么事情?學生答。
教師明確:
〈水滸傳〉是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作品。主要思想傾向是官逼民反。歷代正統文人都把農民起義看作是“犯上作亂”,而 羅貫中卻深刻揭露出農民起義是由于官府的沉重壓迫。小說的局限在于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小說歌頌了一系列英雄。本文節選的,〈智取生辰綱〉描述的主要人物楊志也是“一百單八將 ”之一,節選課文中他還沒有“造反”。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生平不詳,以下僅供參考:蘇州人,聲于元末,名初為避禍遷于江蘇興化縣。
二、學生讀書:要求能復述基本故事清潔
思考問題:吳用等人是如何智取的?
三、學生讀完書,復述故事情節。之后,思考、討論、回答。教師點撥
教師明確:
智取生辰綱是吳用的計策。他就像玩魔術一樣,眼見得一桶酒,人家吃沒事,楊志一行人吃,卻倒下了。作者把謎底放在最后揭曉,最后才說出人名。說明計策,上文則隱去人名,就顯得撲朔迷離,神奇莫測。晁蓋等七人主動亮出客商的偽裝,解除了楊志的戒備心理。在歌聲中,白日鼠挑酒上場,引眾軍漢買酒。其實兩桶都是好酒,料楊志必然阻止。晁蓋一伙過來先喝一桶。借舀酒做手腳,前一瓢掩飾,后一瓢下藥,白日鼠追這個,奪那個,寫不露絲毫破綻。這一伙痛飲解渴,安然無恙,引得眾軍漢心癢難耐。晁蓋一伙的做法,完全麻痹了楊志一伙的警惕心理,終于誘其入了圈套。有趣的是白日鼠故意來個正題反作,一個勁不賣,說:“這酒里有蒙汗藥在里頭了。”論事實,這倒是真話,真可謂“假作真時真亦假”。
四、小說中環境描寫是怎樣的,對于情節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學生看書劃出環境描寫的句子,后回答。
從楊志一伙上路起,到楊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反復寫氣溫、寫太陽、寫樹林;直接寫“熱”的近二十處之多,以“涼”襯“熱”也不下十余處。寫法也多變:有通過作者的介紹來寫的,有通過八條好漢之口來寫的,有通過楊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來寫的,更多的是通過軍漢的語言和行動來寫的。
故事中的許多情節,都被炎熱的氣候條件所決定。因為“火似熱”,所以眾軍漢肩挑重擔,苦熱耐熬,一路惆悵不已。因為天熱,所以不“趁早涼走”卻“正熱里”行路,因而引起抱怨。因為“紅日當天”,“熱不可擋”,所以行黃泥崗,見到松林,便要歇涼,死活不走,楊志與部下的沖突也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為天熱,所以口渴難耐,見到酒就要喝,最后楊志自己也喝了半瓢。因為天熱,所以晁蓋等人裝作歇涼爭先喝酒也毫無破綻。總而言之,吳用用蒙汗藥智取的計策,就是根據炎熱的氣候條件設計的。寫炎熱,才使故事情節的發展順理成章。
板書設計
〈水滸傳〉 內容:農民起義
局限:只反貪官,不反皇帝
自然環境:天氣炎熱
作用:鋪墊和推動情節發展
布置作業:
劃出小說中能夠表現楊志思想性格的語句。歸納其性格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分析楊志的性格特點及課文的兩條線索安排之巧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不體察下情的領導,是不受歡迎的領導,楊志正是這樣一個人,同學們,根據自己所劃的語句,討論、歸納楊志的思想性格。
二、學生討論、交流楊志的思想性格特點
教師明確:
楊志相當精明,相當警惕。他明白天下形勢:“如今須不比太平時節”,也明白一路的情勢,他知道黃泥崗“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閑常太平時節;白日里兀自出來劫人,繡道是這般光景”。他的判斷完全正確。他發現有人在對面松林里“舒頭探腦價望”,馬上前去盤問。他一見眾軍漢買酒,就斷然制止,生怕中了蒙汗藥的計策,事情果真如此,吳用之計果真用的是蒙汗藥。
但是,我們只能說楊志“相當”精明,不能說“十分”精明。凡防范措施,總須以防萬一,寧可過頭不可不防。即使酒里真的沒有下藥,還是不吃保險。吳用他們做手腳,楊志“在遠遠處望”,是看在眼里的,但是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見“吃了半瓢,想是好的”,不想一想,第二人去舀一瓢酒,為什么被奪住往桶里一傾,這舉動有沒有別的文章。他到底被吳用做的手腳蒙住了,結果中計被劫。可見,他的精明,跟吳用相比,就略輸一籌。
楊志更致命的弱點,則是不善帶兵,不善處理關系,說他“蠻橫”是不錯的。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軍閥作風,棍棒紀律,以致他的餓部下一路怨聲載道,離心離德。他在押送隊伍中沒有威信,呀不注意協調自己與老都管虞侯的關系,不懂得籠絡人心。事前他沒有把道理講明白,不把紀律規定好,當然無法使大家齊起心來,戰勝困難。單靠打罵,最后黔驢技窮,指揮陷于僵局,他們行到黃泥崗時,楊志已徹底陷入孤立。
三、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是押送生辰綱,一是智取生辰綱,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學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明確:
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引人入勝,增強藝術效果。先寫楊志押送生辰綱,歸結到一點,是要寫明白楊志非常小心謹慎為什么最后準許眾軍漢喝了那桶酒,也就是說楊志怎么會掉進吳用設置的圈套。作者一路寫來,一面寫楊志的精明,一面寫他的蠻橫,終于左右不了局面,最終進入了“智多星”吳用設計的圈套。四、布置作業 完成《課課練》
《智取生辰綱》 篇4
教學目標:
一、了解作品的雙線敘事線索的結構藝術。
二、分析楊志和晁蓋、吳用等人的形象特點,掌握設置矛盾沖突刻畫人物的方法。
三、學習本文環境描寫的藝術手法。
教學設想:
《智去生辰綱》選自《水滸傳》情節簡單,因是用古代白話文寫作的,通俗易懂,所以學生在理解文意上沒有太大障礙。只是需要對楊志的經歷作必要的介紹,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楊志這一人物形象。同時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科學地、充分地預習課文,設計了導學綱要來指導學生,幫助學生,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發放《導學綱要》,指導學生預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播放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關于《智取生辰綱》的片斷
提問:1、片斷中主要涉及到那些人物?
2、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二、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主要矛盾沖突,理清情節結構線索
1、學生速讀課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
主要人物:楊志、老督管、虞侯、軍健
晁蓋、吳用、白勝、公孫勝、劉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節:楊志押送生辰綱,晁蓋、吳用等人設計奪取生辰綱。
明確:雙線結構: 楊志押送金銀擔----明線
吳用智取生辰綱----暗線
2、課文中有哪些矛盾沖突?
明確:楊志押送與晁、吳等人奪取的矛盾沖突----主要矛盾沖突
楊志與軍健、虞侯、老督管之間的內部矛盾沖突----次要矛盾沖突
三、緊扣住"智",分析小說中的個體形象和群體形象,體會作者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的方法。
(一)個體形象---------楊志
1、楊志有沒有"智"?他的"智"體現在哪里?從文中找出來并概括。
明確:更變起行時間
催促軍健趕路
斥責虞侯頂撞老督管
三問棗客
警惕賣酒者
2、楊志為什么要這樣做?
明確:一方面是楊志為人謹慎的表現;另一方面因為這次押送是他唯一的機會,他一心想做官,想飛黃騰達,光宗耀祖。害怕擔當責任,只為自身考慮,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可見他十分自私。
3、概括楊志的性格特征
精明、能干、蠻橫、剛愎自用、自私、官迷(不必苛求詞語相同,能夠概括楊志的性格即可。)
4、楊志為什么會失敗?
明確:主要是楊志一方內部的分崩離析,楊志與軍健、虞侯、老督管的矛盾沖突十分尖銳。其中最關鍵的是楊志與老督管的矛盾,老督管實際上是梁中書的代表,梁中書只是看中楊志的高強武藝,是在利用楊志以確保生辰綱的安全,并非真心識才任用。正因為如此,老督管是瞧不起楊志這個"遭死的軍人",站在軍健、虞侯一方,孤立楊志。生辰綱被奪后,老督管伙同虞侯、軍健把全部責任都推給了楊志。
楊志內部的不團結反襯出了晁蓋、吳用等八位好漢的團結一致。楊志的"智"固比不上吳用的"智",以楊志一人的"智"對晁蓋等八人的"智",以不團結的集體對團結的集體,這導致楊志最終失敗的必然性。
(二)群體形象----------晁蓋、吳用等八位英雄
1、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概括出晁、吳等人的"智"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1)智用天時----酷熱的天氣
a .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天氣炎熱的語句
直接描寫:天氣、時間、太陽、天空等
間接描寫:人物(軍健、虞侯、老督管、白勝等人)的語言、動作
b.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烘托氣氛
有助于刻畫人物
推動情節發展
(2)智用地利----山岡樹林
黃泥岡,是兩條線索的交匯點
(3)智用矛盾----楊志的內部矛盾
軍健
虞侯 楊志
老督管
(4)智用計謀(播放《水滸傳》的精彩片段,創設情境)
明確:喬裝打扮--消除楊志的戒心
酒為誘餌--難以抗拒的誘惑
巧妙賣酒--天衣無縫的計策 [賣而不賣----喝酒買酒----饒酒奪酒----巧下蒙汗藥(欲擒故縱)]
2、小結
小說運用襯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晁蓋、吳用、白勝、公孫勝、阮氏三兄弟八位英雄的群體形象:足智多謀、隨機應變、團結戰斗。整部小說在這里開始轉折,由個體斗爭轉向集體斗爭。
四、總結
通過這樣一場"智"的激烈斗爭,我們在小說中清楚地看到了不同類型的矛盾沖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這里有個體形象,又有群體形象,作者把他們放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去展現自我,并且通過人物自身的語言、行動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正是由于《水滸傳》塑造了眾多英雄人物的卓越成就,文人競相學習、仿效,形成明中葉以后英雄傳奇小說的創作繁榮,出現了說唐系列、楊家將系列、說岳系列等不同的作品,而且對其他題材的作品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五、討論:
生辰綱被奪對于楊志而言是他人生一個轉折點,從此落草為寇,最終歸梁山。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梁山的一百零八將中有許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讓我們從中選擇幾個人物(林沖、楊志、魯智深)相比較,來看一看他們的被"逼"有何不同?
板書:
智取生辰綱
襯托
楊志 吳用
送 取
智
天 地 人 謀
《智取生辰綱》 篇5
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樓上王孫把扇搖。”
那漢子口里唱著,走上岡子來,松林里頭歇下擔桶,坐地乘涼。眾軍看見了,便問那漢子道:“你桶里是甚么東西?”那漢子應道:“是白酒。”眾軍道:“挑往那里去?”那漢子道:“挑去村里賣。”眾軍道:“多少錢一桶?”那漢子道:“五貫足錢。”眾軍商量道:“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正在那里湊錢。楊志見了,喝道:“你們又做甚么?”眾軍道:“買碗酒吃。”楊志調過樸刀桿便打,罵道:“你們不得灑家言語,胡亂便要買酒吃,好大膽!”眾軍道:“沒事又來鳥亂。我們自湊錢買酒吃,干你甚事,也來打人。”楊志道:“你這村鳥理會的甚么!到來只顧吃嘴,全不曉得路途上的勾當艱難。多少好漢,被蒙汗藥麻翻了。”
我且問你: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這七個。卻才那個挑酒的漢子,便是白日鼠白勝。卻怎地用藥?原來挑上岡子時,兩桶都是好酒。七個人先吃了一桶,劉唐揭起桶蓋,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們看著,只是教人死心塌地。次后,吳用去松林里取出藥來,抖在瓢里,只做趕來饒他酒吃,把瓢去兜時,藥已攪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勝劈手奪來,傾在桶里。這個便是計策。那計較都是吳用主張。這個喚做。
《智取生辰綱》 篇6
課前預習務:
1.借助課文注解或工具書理解文中較生僻詞語的意思,如:綱、權且、趲行、端的、 舒頭探腦、尷尬、去處、兀自、口淺、卻才、計較等。
2.復印《水滸傳》第12~18回故事情節給學生自讀,了解與課文相關的故事內容。
3.預習思考題:
(1)課文直接寫\\\'熱\\\'的有二十處之多,間接寫\\\'熱\\\'的也不下十處,為什么要這樣寫?
(2)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3)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從而\\\'貽誤\\\'終身,是否在他身上確實無\\\'智\\\'可言呢?
(4)如楊志并非無智,那么試分析他失敗的關鍵癥結在哪里?
(5)你覺得楊志是一個怎樣的人?試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點。
(6)如文中題目,能否改為\\\'劫取生辰綱\\\'?試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去分析。
4. 在閱讀中注意標示出自己的疑問。
教學目的:
一.了解《水滸傳》-書的主題,成就等。
二.理清課文故事情節。
三.圍繞題目中的\\\'智\\\'字,分析討論雙方是怎樣斗智斗謀的?(難點)
四.概括楊志的思想性格特點。
五.解疑釋惑。
教學方法:以學為主,以讀為本,讀、思、議、問、寫相結合,以學促教,教學相長。
教具:投影儀。
教學課時 一節課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分鐘)
大家知道劉歡唱的《好漢歌》,哪一部電視劇的主題曲?(學生:《水滸傳》)對,就展現了108梁山好漢\\\'風風火火闖九州\\\'的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節選《水滸傳》第十六回中的《智取生辰綱》。
二、了解《水滸傳》的主題、成就等。(4分鐘)
<用投影儀顯示以下內容>
作者與《水滸傳》簡介
施耐庵生平事跡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
《水滸傳》是明代長篇小說,中國古代小說:\\\'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并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在民間口頭傳說、藝人講說演唱的基礎上,由文人加工編撰而成。全書前半部分寫\\\'官逼民反\\\',好漢林沖、魯智深等一個個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領導了幾場反土豪、打官軍的戰爭;后半部分寫宋江被招安、攻遼、打方臘,最后以悲劇結局。它反映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的規律。起義英雄的行動,是由小到大,由個人反抗到集體行動,由無組織到有組織,最后匯成一股浩浩蕩蕩的起義大軍。作者對起義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謳歌,特別是對一些出身下層社會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們受剝削壓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強,為了正義事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些朝廷的叛逆,所謂\\\'不赦\\\'的罪人,個個可敬可愛,光輝動人。對封建階級的黑暗勢力則盡情揭露,從最基層的鄭屠、西門慶等,到上層的梁中書、高廉之流,以及他們的靠山蔡京、高俅,將他們寫得丑惡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鮮明的對比。本書結構嚴整,以官逼民、替天行道為主線,每一個故事如林沖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綱等章回,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語言以口語為基礎,明快、洗練、準確、生動。敘事繪聲繪色,極為傳神。
《水滸傳》有多種版本,現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還有清代金圣嘆評點的70回本。
《水滸傳》是我國最優秀的英雄傳奇小說。英雄傳奇與歷史演義以描寫歷史事件的演變為主,重在敘事,以事件為中心,因事以寫人;而英雄傳奇則是以描寫歷史人物為重點,以人物為中心,因人而運事,它比歷史演義小說有更多虛構,富有傳奇色彩,可以寫某一歷史時期的一個人,也可以寫幾個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滸傳》的卓越成就,文人競相學習、仿效,形成了明中時以后英雄傳奇小說的創作繁榮,出現了說唐系統、楊家將系統、說岳系統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對其他題材的白話小說如《金瓶梅》,也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同《三國演義》一樣,《水滸傳》也是群眾創作與作家創作相結合的產物。
三、由題啟思.(5分鐘)
<用投影儀顯示以下問題>
1、請同學們想想這\\\'生辰綱\\\'按理應該說屬誰的?( )
a、楊志 b、吳用等七人 c、梁中書 d、蔡京
2、能否運用\\\'生辰綱\\\'一詞,并聯系上a、b、c、d中的人物,用簡潔的語言造出一句能夠概括出本文的主要故事情節的話來。
答:
(此題旨在檢查學生對課文預習的整體把握情況,并有意訓練學生對全文的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
小結:(略)
四.理清課文的敘事線索。(6分鐘)
1.接著,大家講講課文在敘事上具有什么特點?
<用投影儀顯示全文線索圖>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雙線結構:
2.結合練習一思考:作品是怎樣處理這兩條線索的?這樣處理有什么效果?
〈通過以上問題的討論、講解,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情節結構的理解〉
小結:(略)
五.討論預習思考題。(13分鐘)
<用投影儀逐題顯示,逐題討論。>
(1)課文直接寫\\\'熱\\\'的有二十處之多,間接寫\\\'熱\\\'的也不下十處,為什么要這樣寫?
(2)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3)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從而\\\'貽誤\\\'終身,是否在他身上確實無\\\'智\\\'可言呢?
(4)如楊志并非無智,那么試分析他失敗的關鍵癥結在哪里?
(5)你覺得楊志是一個怎樣的人?試概括一下他的思想性格特點。
(6)如文中題目,能否改為\\\'劫取生辰綱\\\'?試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去分析。
(這個單元的重點是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和小說語言,亦是本課學習的重點、難點。而要具體落實這個學習的重難點,可以通過討論、分析、解決以上問題來實現,因為這些問題都緊緊圍繞人物形象、情節構思、作品語言等方面去設計的,真正幫助學生對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
小結: (略)
六.學生自由思考與提問。(10~12分鐘)
<學生問題選錄>
1.文中的老都管姓什么?他是梁中書的什么人?
2.\\\'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這首詩在此有沒有特別的社會意義?或者有什么作用?
3.\\\'……一個客人把錢還時,一個客人便去揭桶蓋,兜了一瓢酒,拿上便吃。那漢去奪時,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漢趕將去。只見這邊一個客人從松林里走將出來,手里拿一個瓢,……\\\'請問這里的幾個\\\'客人\\\'是否同指一人呢?
4.酒一般是用來驅寒保暖的,怎么可以用來解渴呢?而且在文中寫明是\\\'白酒\\\'(見p93頁第一行),看來不會是假冒偽劣商品吧?(這個問題提得很令人感到意外,獨到而有深度,說明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
5.為何要到最后一段才把這八人的姓名交待出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這環節旨在改變學生長期來處于被問的學習狀態,實行教學民主,促使學生養成積極思考、主動善問、勇于探索的品質,更好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回答:(略)
七.課外練筆。(2分鐘)
大家試想:假若吳用、晁蓋等八人在黃泥岡直接用\\\'力取\\\'的辦法,能否奪得生辰綱?請大家大膽展開想象,在寫作中重點突出\\\'力取\\\'的場面描寫。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學寫的小說最精彩。
(通過設計這道題引導學生由課內學習走向課外創新,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興趣。)
八.小結。(1分鐘)
今天只是學習了《水滸傳》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其實,還有許多精彩的地方需要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去仔細鑒賞。
《智取生辰綱》 篇7
[導學新概念]
《水滸傳》作為在話本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小說,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畫人物時細致入微的筆法,矛盾沖突也成為人物展現個性特征的重要環節。中既有個體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細咀嚼,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現于紙上,使人感到親切、自然。
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文題或有關情節尋找突破口,深入體味人物的特征和命運,從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資料顯示屏]
《水滸傳》是我國最優秀的英雄傳奇小說。英雄傳奇與歷史演義都屬于歷史題材的小說,只是歷史演義以描寫歷史事件的演變為主,重在敘事,以事件為中心,因事以寫人;而英雄傳奇則是以描寫歷史人物為重點,以人物為中心,因人而運事,它比歷史演義小說有更多虛構,富有傳奇色彩,可以寫某一歷史時期的一個人,也可以寫幾個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滸傳》的卓越成就,文人競相學習、仿效,形成了明中葉以后英雄傳奇小說的創作繁榮,出現了說唐系統、楊家將系統、說岳系統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對其他題材的白話小說如《金瓶梅》,也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同《三國演義》一樣,《水滸傳》也是群眾創作與作家創作相結合的產物。
(摘自《水滸傳》前言)
設計A
1.思路:抓住題目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取者無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綱者就愚鈍到極點了嗎?引導學生從問題的兩個不同方面(或矛盾的雙方)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
2.導語 設計:我們周圍許多同黨都比較喜歡收集印有《水滸》中梁山一百單八好漢圖像的精美畫片,收集較全者往往引以為豪。我想,大家欣賞的不僅是畫片,更主要的是佩服這些好漢的英雄豪氣。梁山好漢們殊途同歸,但他們各自的出身、地位、命運、投奔梁山的動機卻不盡相同。他們當中不乏武藝高強、具有一定教養的軍官,青面獸楊志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今天我們就來閱讀、學習楊志命運轉折的關鍵一節。
3.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人新課(見導語 設計)。
第二步:介紹與(水滸傳》有關的文學常識及與楊志故事相關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為學生將課文(第十六回)的內容與前面的故事內容很快銜接掃清障礙。
第三步:解釋課文中較生僻詞語的意義(解釋略)。綱、權且、趲行、端的、舒頭探腦、尷尬、去處、兀自、口淺、卻才、計較
第四步:在學生通讀全文、細讀全文之后,設計三個關鍵問題,讓學生充分思考,展開討論。
思考題1: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思考題2: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從而"貽誤"終身,是否在他身上確實無“智”可言呢?
思考題3:如楊志并非無智,那么試分析他失敗的關鍵癥結在哪里?
以上三題實際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雙方(晁蓋等人與楊志),次要矛盾的雙方(楊志與軍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節,環境描寫的作用等諸多方面。學生如能做出較為貼切的回答,將會有助于對小說內涵的理解。
討論后明確:
1.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們使用的"智"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智用天時。楊志押送生辰綱正趕上酷熱的季節,"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過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云彩,其實十分大熱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里無半點云彩,其實那熱不可當"。在短短幾行文字中便出現兩次"熱",天氣的特征已得到極其鮮明的表現。所以軍漢們一見到迎面的土岡子,便"都去松樹下睡倒了"。暑熱加上一路疲憊使楊志的隨從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而晁蓋、吳用等人卻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勞,可以說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蓋等人選擇了山岡和樹林作為劫取生辰綱的最佳地點,自然有其中原因。黃泥岡可以作為掩護,松林既可引誘急欲避暑歇息的楊志一行人進入,又可模糊敵人的視線,使他們看不清松林內的真切情況。小說中"只見松林里影著一個人"一句中的"影著"足以說明問題。這前兩"智"充分說明晁蓋、吳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調查研究了楊志一行人的行進時間、速度和路線。他們斷定在近正午時分,楊志一行人將抵達黃泥岡,而且軍漢們將急于進人松林避暑歇息。晁蓋、吳用等人為楊志一行人畫好了他們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將進入的"伏擊圈"。
三智用矛盾。同樣通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晁蓋等人發現了楊志一行人內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這一矛盾。楊志擔心生辰綱出事,推遲每天動身時間,讓軍漢們擔著百余斤擔子在烈日下行走,還時常用藤條鞭打他們,唯恐在休息時會發生意外,軍漢們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樣對楊志有強烈不滿,楊志一行內部矛盾已達激化。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無人再去理會楊志的打罵。矛盾致使內部分裂,給了晁蓋等人可乘之機。此智更能說明晁蓋等入運用一二兩智的高明、得當,此智亦與前兩智密切相關。
四智用計謀。前面所有"智"的最終實現靠的就是"半瓢酒"。在雙方眾目睽睽之下,晁蓋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楊志、眾人得的是藥酒,劉唐與白勝的表演天衣無縫,不能不說是吳用的計謀用到了家。楊志等人在"倒也"聲中眼睜睜地看著生辰綱被劫持而去就是動彈不得。
2.楊志并非無"智"。從以下幾方面可以看出楊志是個十分精細、警覺且有智謀的"押解官"。
(1)楊志在"人家漸少"之后,推遲每天動身時間且提前休息(由原來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為"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他寧可逼迫軍漢冒酷熱前行而落得怨聲載道,也要保全生辰綱,無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襲。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動。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楊志也盡量減少中途休息,唯恐軍漢們心生懶怠,一旦有情況難以應敵。
(3)楊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選擇了連強盜也不愿行走的艱難路徑,以此來保護生辰綱。
(4)楊志在黃泥岡提醒軍漢們此地險要,發現劉唐頓生疑心,唯恐白勝酒中有蒙汗藥……
以上諸多方面表現楊志用心、用智良苦,實非常人可比。
3.楊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終輸給晁蓋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這一關鍵癥結就在楊志內部分化,而晁蓋內部團結一心。老都管斥責楊志的一番話,順應了軍漢、虞侯的心愿,而使楊志最終妥協,同意軍漢們買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見,楊志的“智"敗于晁蓋、吳用的"智"下,有諸多的外在因素。
總之,通過"智"的"決斗",我們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類型的矛盾,又較準確地把握了個體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設計B
1.思路:以對小說中主要人物楊志的分析為主線,以對老都管分析為副線,看梁世杰對楊志命運的決定作用,從而深入理解小說的內涵。
2.導語 設計(同設計A)
3.教學步驟: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同設計A)。
第四步:設置歸納總結性題目。提供材料,由學生歸納總結,最后得出結論。
第一組材料:
(1)楊志改變行程時間:
原:五更一日中
現:辰牌一申時
(2)"那十一廂禁軍,擔子又重,無一個稍輕;天氣熱了,行不得,見著林子便去歇息。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鞭打,逼趕要行。"
(3)"一路上趕打著,不許投涼處歇……老都管聽了,也不著意,心內自惱他。"
第二組材料:
(1)楊志道:"這里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誰敢在這里停腳!"
(2)楊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楊志又問道:"你等莫不是歹人?"
(3)眾軍欲買酒吃,楊志調過樸刀桿便打……
(4)楊志尋思道:"俺在遠處望著……胡亂容他們買碗吃罷。"
問題:以上兩組材料能表明楊志怎樣的心理狀態?
明確:第一組材料表明楊志在押運生辰綱途中時時小心,不敢怠慢。第二組材料表明楊志抵達黃泥岡后,對地形、對人、對事件的高度警覺。
總結:無論是"時時小心"還是"高度警覺",都表明楊志一種急功近利的心理。他太在乎此行的成功了,他太想出色地完成押解生辰綱這個任務了。因為他急于靠功而獲"賞",改變自己現在的罪犯身份,從而穩步上升,落個"封妻蔭子"。楊志急于抓住這個契機,實現自己命運的轉折,仍舊保持"將門之后幾世忠臣"的美好聲譽。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楊志把"賭注"重重押在了護送生辰綱這一行上,所以他不惜使用任何方法,只求生辰綱別出事。
第五步:從老都管之口,看梁世杰對楊志的"用"。
老都管雖不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的作用舉足輕重,至關重要。由以下幾方面可見其身份:
(1)老都管道:"我自坐了走,你自去趕他眾人先走。"(楊志無可奈何)
(2)老都管喝道:"楊提轄,且住!……不是我口淺,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只顧把他們打,是何看待!"(楊志只能辯解)
(3)老都管道:"四川、兩廣,也曾去來,不曾見你這般賣弄!"(語氣十分強烈):
(4)老都管竟來對楊志道:"那販棗客人已買了他一桶吃……岡子上端的沒處討水吃。"(楊志只能依從)
明確: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①老都管身份不同一般,是梁世杰的親信。
②梁世杰派老都管隨行,相當于"督押",是對楊志的監督。
③老都管言語中充滿對楊志的渺視,足見梁世杰對楊志的態度。
總結:老都管是梁世杰的代言人。梁世杰對楊志信任不足,懷疑有余,他用的是楊志的"藝",而非楊志的"人"。楊志的悲劇也正在于此。楊志在"失意得志"之后,最終等到的是"幻滅"。梁世杰對他的"用",決定了他的"賊寇"命運。總之,力圖通過此設計來理解以梁世杰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與農民起義英雄間的矛盾,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
設計C、
1.思路:在執行設計.A或B的前提下,為理解、體會小說人物形象的刻畫技巧和《水滸傳》結構有機結合又獨立成篇的特色,附加閱讀茅盾先生的文章《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以助閱讀、理解功效。
2.導語 設計、教學步驟同前。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年2月
教案點評;
《水滸傳》作為在話本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小說,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畫人物時細致入微的筆法,矛盾沖突也成為人物展現個性特征的重要環節。中既有個體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細咀嚼,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現于紙上,使人感到親切、自然。
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文題或有關情節尋找突破口,深入體味人物的特征和命運,從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智取生辰綱》 篇8
[導學新概念]
《水滸傳》作為在話本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小說,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畫人物時細致入微的筆法,矛盾沖突也成為人物展現個性特征的重要環節。中既有個體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細咀嚼,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現于紙上,使人感到親切、自然。
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文題或有關情節尋找突破口,深入體味人物的特征和命運,從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資料顯示屏]
《水滸傳》是我國最優秀的英雄傳奇小說。英雄傳奇與歷史演義都屬于歷史題材的小說,只是歷史演義以描寫歷史事件的演變為主,重在敘事,以事件為中心,因事以寫人;而英雄傳奇則是以描寫歷史人物為重點,以人物為中心,因人而運事,它比歷史演義小說有更多虛構,富有傳奇色彩,可以寫某一歷史時期的一個人,也可以寫幾個人或一群人。由于《水滸傳》的卓越成就,文人競相學習、仿效,形成了明中葉以后英雄傳奇小說的創作繁榮,出現了說唐系統、楊家將系統、說岳系統等不同系列的作品;除此之外,對其他題材的白話小說如《金瓶梅》,也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同《三國演義》一樣,《水滸傳》也是群眾創作與作家創作相結合的產物。
(摘自《水滸傳》前言)
設計A
1.思路:抓住題目中的"智"字,由此做深入挖掘。取者無疑用了"智",而失陷生辰綱者就愚鈍到極點了嗎?引導學生從問題的兩個不同方面(或矛盾的雙方)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
2.導語 設計:我們周圍許多同黨都比較喜歡收集印有《水滸》中梁山一百單八好漢圖像的精美畫片,收集較全者往往引以為豪。我想,大家欣賞的不僅是畫片,更主要的是佩服這些好漢的英雄豪氣。梁山好漢們殊途同歸,但他們各自的出身、地位、命運、投奔梁山的動機卻不盡相同。他們當中不乏武藝高強、具有一定教養的軍官,青面獸楊志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今天我們就來閱讀、學習楊志命運轉折的關鍵一節。
3.教學過程:
第一步:導人新課(見導語 設計)。
第二步:介紹與(水滸傳》有關的文學常識及與楊志故事相關的十二、十三回故事梗概,為學生將課文(第十六回)的內容與前面的故事內容很快銜接掃清障礙。
第三步:解釋課文中較生僻詞語的意義(解釋略)。綱、權且、趲行、端的、舒頭探腦、尷尬、去處、兀自、口淺、卻才、計較
第四步:在學生通讀全文、細讀全文之后,設計三個關鍵問題,讓學生充分思考,展開討論。
思考題1: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用"智"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思考題2:楊志最終失陷生辰綱從而"貽誤"終身,是否在他身上確實無“智”可言呢?
思考題3:如楊志并非無智,那么試分析他失敗的關鍵癥結在哪里?
以上三題實際上涉及了主要矛盾的雙方(晁蓋等人與楊志),次要矛盾的雙方(楊志與軍健、老都管、虞侯),故事的主要情節,環境描寫的作用等諸多方面。學生如能做出較為貼切的回答,將會有助于對小說內涵的理解。
討論后明確:
1.晁蓋;吳用等人劫取生辰綱毋庸置疑是用了"智",他們使用的"智"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智用天時。楊志押送生辰綱正趕上酷熱的季節,"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過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云彩,其實十分大熱眾軍人看那天時,四下里無半點云彩,其實那熱不可當"。在短短幾行文字中便出現兩次"熱",天氣的特征已得到極其鮮明的表現。所以軍漢們一見到迎面的土岡子,便"都去松樹下睡倒了"。暑熱加上一路疲憊使楊志的隨從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而晁蓋、吳用等人卻早已等候在此,以逸代勞,可以說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二智用地利。晁蓋等人選擇了山岡和樹林作為劫取生辰綱的最佳地點,自然有其中原因。黃泥岡可以作為掩護,松林既可引誘急欲避暑歇息的楊志一行人進入,又可模糊敵人的視線,使他們看不清松林內的真切情況。小說中"只見松林里影著一個人"一句中的"影著"足以說明問題。這前兩"智"充分說明晁蓋、吳用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調查研究了楊志一行人的行進時間、速度和路線。他們斷定在近正午時分,楊志一行人將抵達黃泥岡,而且軍漢們將急于進人松林避暑歇息。晁蓋、吳用等人為楊志一行人畫好了他們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將進入的"伏擊圈"。
三智用矛盾。同樣通過仔細的觀察和分析,晁蓋等人發現了楊志一行人內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這一矛盾。楊志擔心生辰綱出事,推遲每天動身時間,讓軍漢們擔著百余斤擔子在烈日下行走,還時常用藤條鞭打他們,唯恐在休息時會發生意外,軍漢們早已怒忿在胸。虞侯、老都管同樣對楊志有強烈不滿,楊志一行內部矛盾已達激化。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無人再去理會楊志的打罵。矛盾致使內部分裂,給了晁蓋等人可乘之機。此智更能說明晁蓋等入運用一二兩智的高明、得當,此智亦與前兩智密切相關。
四智用計謀。前面所有"智"的最終實現靠的就是"半瓢酒"。在雙方眾目睽睽之下,晁蓋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楊志、眾人得的是藥酒,劉唐與白勝的表演天衣無縫,不能不說是吳用的計謀用到了家。楊志等人在"倒也"聲中眼睜睜地看著生辰綱被劫持而去就是動彈不得。
2.楊志并非無"智"。從以下幾方面可以看出楊志是個十分精細、警覺且有智謀的"押解官"。
(1)楊志在"人家漸少"之后,推遲每天動身時間且提前休息(由原來的"五更起身日中歇息"改為"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他寧可逼迫軍漢冒酷熱前行而落得怨聲載道,也要保全生辰綱,無非是怕有人晨光或暮色中偷襲。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動。
(2)即使在光天化日下,楊志也盡量減少中途休息,唯恐軍漢們心生懶怠,一旦有情況難以應敵。
(3)楊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選擇了連強盜也不愿行走的艱難路徑,以此來保護生辰綱。
(4)楊志在黃泥岡提醒軍漢們此地險要,發現劉唐頓生疑心,唯恐白勝酒中有蒙汗藥……
以上諸多方面表現楊志用心、用智良苦,實非常人可比。
3.楊志既不乏智,那么他的"智"最終輸給晁蓋等人的"智"的原因何在呢?這一關鍵癥結就在楊志內部分化,而晁蓋內部團結一心。老都管斥責楊志的一番話,順應了軍漢、虞侯的心愿,而使楊志最終妥協,同意軍漢們買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見,楊志的“智"敗于晁蓋、吳用的"智"下,有諸多的外在因素。
總之,通過"智"的"決斗",我們既清楚地看到了不同類型的矛盾,又較準確地把握了個體形象和英雄群像的特征。
設計B
1.思路:以對小說中主要人物楊志的分析為主線,以對老都管分析為副線,看梁世杰對楊志命運的決定作用,從而深入理解小說的內涵。
2.導語 設計(同設計A)
3.教學步驟: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同設計A)。
第四步:設置歸納總結性題目。提供材料,由學生歸納總結,最后得出結論。
第一組材料:
(1)楊志改變行程時間:
原:五更一日中
現:辰牌一申時
(2)"那十一廂禁軍,擔子又重,無一個稍輕;天氣熱了,行不得,見著林子便去歇息。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輕則痛罵,重則藤條鞭打,逼趕要行。"
(3)"一路上趕打著,不許投涼處歇……老都管聽了,也不著意,心內自惱他。"
第二組材料:
(1)楊志道:"這里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誰敢在這里停腳!"
(2)楊志喝道:"你等是甚么人?"楊志又問道:"你等莫不是歹人?"
(3)眾軍欲買酒吃,楊志調過樸刀桿便打……
(4)楊志尋思道:"俺在遠處望著……胡亂容他們買碗吃罷。"
問題:以上兩組材料能表明楊志怎樣的心理狀態?
明確:第一組材料表明楊志在押運生辰綱途中時時小心,不敢怠慢。第二組材料表明楊志抵達黃泥岡后,對地形、對人、對事件的高度警覺。
總結:無論是"時時小心"還是"高度警覺",都表明楊志一種急功近利的心理。他太在乎此行的成功了,他太想出色地完成押解生辰綱這個任務了。因為他急于靠功而獲"賞",改變自己現在的罪犯身份,從而穩步上升,落個"封妻蔭子"。楊志急于抓住這個契機,實現自己命運的轉折,仍舊保持"將門之后幾世忠臣"的美好聲譽。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楊志把"賭注"重重押在了護送生辰綱這一行上,所以他不惜使用任何方法,只求生辰綱別出事。
第五步:從老都管之口,看梁世杰對楊志的"用"。
老都管雖不是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但他的作用舉足輕重,至關重要。由以下幾方面可見其身份:
(1)老都管道:"我自坐了走,你自去趕他眾人先走。"(楊志無可奈何)
(2)老都管喝道:"楊提轄,且住!……不是我口淺,量你是個遭死的軍人,相公可憐,抬舉你做個提轄……只顧把他們打,是何看待!"(楊志只能辯解)
(3)老都管道:"四川、兩廣,也曾去來,不曾見你這般賣弄!"(語氣十分強烈):
(4)老都管竟來對楊志道:"那販棗客人已買了他一桶吃……岡子上端的沒處討水吃。"(楊志只能依從)
明確: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①老都管身份不同一般,是梁世杰的親信。
②梁世杰派老都管隨行,相當于"督押",是對楊志的監督。
③老都管言語中充滿對楊志的渺視,足見梁世杰對楊志的態度。
總結:老都管是梁世杰的代言人。梁世杰對楊志信任不足,懷疑有余,他用的是楊志的"藝",而非楊志的"人"。楊志的悲劇也正在于此。楊志在"失意得志"之后,最終等到的是"幻滅"。梁世杰對他的"用",決定了他的"賊寇"命運。總之,力圖通過此設計來理解以梁世杰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與農民起義英雄間的矛盾,理解小說的深刻內涵。
設計C、
1.思路:在執行設計.A或B的前提下,為理解、體會小說人物形象的刻畫技巧和《水滸傳》結構有機結合又獨立成篇的特色,附加閱讀茅盾先生的文章《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以助閱讀、理解功效。
2.導語 設計、教學步驟同前。
《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2年2月
教案點評;
《水滸傳》作為在話本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小說,尤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在刻畫人物時細致入微的筆法,矛盾沖突也成為人物展現個性特征的重要環節。中既有個體形象,又有英雄群像,仔細咀嚼,這些人物便如浮雕般凸現于紙上,使人感到親切、自然。
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文題或有關情節尋找突破口,深入體味人物的特征和命運,從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
《智取生辰綱》 篇9
《智取生辰綱》(下稱《智取》)故事情節波瀾迭起扣人心弦,人物刻畫細膩入微形象生動,環境描寫逼真簡練恰到好處。可從以上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對《智取》進行藝術欣賞。
一、自讀:了解楊志故事及《智取》在《水滸傳》中的地位。
課前瀏覽《水滸傳》第12回至第17回,了解楊志?事跡和楊志性格。楊志事跡(學生概述):①原為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綱丟官;②淪落東京,因盤纏使盡賣祖傳寶刀,無奈殺潑皮牛二,流配東京大名府充軍;(以上第12回)③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恩赦楊志,安排比武,楊志斗武出色,被梁中書提拔做管軍提轄使;(第13回)④受梁中書重托,押運生辰綱,在黃泥岡失陷;(第16回)⑤走投無路,落草二龍山寶珠寺。(第17回)
楊志性格(教師歸納):\'失意、得志、幻滅\'(茅盾語)是楊志性格發展的三部曲。失陷生辰綱是楊志命運的轉折點。楊志最終走上了反抗官府的道路。
《智取》是以晁蓋、吳用為核心的好漢群體第一次向貪官\'出手\',與\'官家\'沖突,是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前奏。
二、改寫:熟悉課文,把握故事線索和主要情節。
要求:①以晁蓋一行\'智取\'為主線,將末段補敘內容插入敘述之中。②在規定時(六月初四)空(黃泥岡)范圍內敘述故事。③500字左右。(投影示例)
六月初四,未及晌午,紅日當天,十分大熱。晁蓋吳用一行七人潛伏在黃泥岡松林里歇涼。\'來也!來也!\'眼尖的,早見十五人沿著一條僻路,慢慢走上岡來。內中一個,頭戴涼笠,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記,手持藤條揮舞。眾人知道,此人便是江湖上人稱\'青面獸\'的楊志。(開端)
十五人上得岡來。晁蓋一行隱身松林,聽得松林那邊一場爭說:原來楊志不準在岡上停留,眾軍士公然抗命。爭得不可開交之際,吳用吩咐一人去林邊舒頭棵腦價望,卻故意讓楊志瞧見。楊志果然拿了樸刀,趕入松林。七人指著地上排開的七輛江州車兒,稱是濠州販棗商客。楊志去疑,同意眾軍士在岡上暫息。(發展)
這時,白勝挑著一擔酒,唱著山歌走向高岡。天熱難當,眾軍士要買酒止渴。見楊志制止軍士買酒,晁蓋一行掏出五貫錢,頃刻喝光一桶。劉唐從另一桶兜了一瓢,拿上便吃。白勝趕上制止,追入松林。吳用趁機去松林里取藥抖在瓢中,便去桶中兜酒。卻被回頭的白勝劈手奪過,傾在桶里--此時,蒙汗藥已當著楊志之面不知不覺下于酒中。楊志見剩下一桶酒已被吃過,料酒中無藥,同意眾軍士買酒。楊志自也吃了半瓢。(高潮)
白勝挑著空桶唱著山歌下岡。晁蓋、夾用一行指著楊志等十五人喊道:\'倒也!倒也!\'只見十五人一個個頭重腳輕,軟倒在地,動彈不得。晁蓋一行推出江州車兒,將十一擔金銀珠寶裝上車子,叫聲\'聒噪\',揚長而去。(結局)
三、比較:探究《智取》結構、人物、場面與改寫文字的不同。
1.懸念:讀完最后一段補敘文字,吳用妙計始真相大白。以楊志失陷生辰綱為主線敘寫,令讀者在閱讀緊張曲折的情節時,始終留有不解之謎。最后懸念解除,出乎意料之外,又本乎情理之中。
2.人物:小說充分展示出楊志這一人物在押、丟生辰綱中表現出的性格。作者從楊志對形勢的分析和采取的對策上,寫出其人之機警干練。表現在:①押運時間的選擇,\'辰牌起身,申時便歇\'。②深知黃泥岡乃\'強人出沒之處\',不許軍漢在此歇涼。③看到形跡可疑之人,\'趕人松林\',進行盤查。④軍漢們要買酒吃,堅持不允。像楊志這樣精明強干的人,卻一步步陷入吳用預設的圈套,用楊志之\'智\'來映襯晁蓋一行之\'智\',正是\'水漲船高\'之法。如此寫,也不至于貶低楊志英雄本色--盡管此時楊志還是梁中書的奴才。
3.場面:小說寫兩個場面,即押送場面和失陷場面。前者為后者作鋪墊。寫楊志與都管、虞候的矛盾,不但令晁蓋一行有機可趁,而且寫出楊志失敗之必然。
四、討論:欣賞《智取》情節設置環境描寫藝術。
題為\'智取\',根據課文內容,具體說明吳用之\'智\'表現在哪些地方。
制訂\'軟取\'策略。充分考慮時、地、人三個因素:天氣炎熱,押運者必有懈怠之處,利用\'天時\',以藥酒作武器;黃泥岡為必經之途,人煙稀少,易于動作,于此設伏,占有\'地利\';楊志為人精細武藝高強,\'硬取\'一時未必得手,得手未必順利脫身。實施\'軟取\'計劃。①喬裝歇涼黃泥岡販棗客,麻痹楊志一行。②白勝挑酒故意不賣,販棗人買下一桶,當面吃盡,顯示酒中無藥,迷惑楊志一行。③在另一桶饒酒,一人搶吃一瓢,另一人再來舀酒,巧下麻藥,蒙騙楊志一行。④白勝賭氣不賣,販棗人\'好心\'調解,提酒與眾軍漢吃,引誘楊志一行--以上計劃,皆吳用精心設計。精明如楊志,亦不能不入其彀中。
2.《智取》如何表現\'天熱\'?對\'天熱\'的描寫有何特點?
《智取》寫\'天熱\'二十余處,有的通過作者介紹直接寫,有的通過人物語言、動作間接寫。天熱方須歇涼,歇涼才會飲酒,飲酒終于中計。從某種意義上說,\'天熱\'是智取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楊志一行敗于\'天熱\',而晁蓋一行成于\'天熱\'。描寫特點:①渲染氣氛,增強實感。\'紅日當天,沒半點云彩\',挑夫如何不怨?②文不在多,妙在傳神。\'那石頭熱了腳疼\',一句七字,熱極之苦,描畫已盡。③烘托心理,形神畢現。\'眾軍人看那天時……\',天氣之炎熱難當,軍健之怨怒悵恨,俱從四字道出。④轉換場景,發展情節。\'赤日炎炎似火燒\',眾軍漢口渴難當,白勝所唱山歌恰好唱入眾軍漢之耳,另一場面展開,推動情節發展。
五、評點:品評《智取》人物描寫藝術。(示例。僅列三則)
1.老都管喝道:\'楊提轄,且住,你聽我說……\'(個性化語言)
評點:著一\'楊\'字,已見生分,\'喝\'住楊志,仗勢欺人。先尚能\'耐他一耐\',此時卻是\'耐\'不得了。此寫老于世故的謝都管對楊志咄咄相逼。
2.\'兩個客人去車子前取出兩個椰瓢來\'、\'一個客人從松林里走將出來,手里拿一個瓢\'。(精彩的細節)
評點:\'瓢\'是\'道具\',布設文中,絕非閑筆。\'瓢\'有瓢的妙用,無瓢如何舀酒?舀酒,正為相機下藥。\'椰瓢\'多次出現,不是憑空布設,游離情節之外,而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成為\'軟取\'的有機組成部分,令情節搖曳多姿。
3.\'只見這邊,便來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漢看見,搶來劈手奪住,便蓋了桶蓋,望桶里一傾,持瓢往地下一丟,口里說道……\'(戲劇性動作)
評點:寫\'智取\'成功的核心一招--下藥,用了一系列動詞。吳用拿瓢舀酒,白勝奪瓢傾酒,藥已瞞天過海下于酒中。動作連貫緊湊,瞞過了楊志眼睛,也瞞過了讀者眼睛。到底如何中計,想楊志那廝上了梁山方可明白。
--備課資料--
1.官制執掌
中書--宋代的內閣侍讀。清梁章鉅(稱謂錄內閣各官古稱):\'宋稱內閣侍讀為中書檢正。\'
提轄--宋代州郡多設置提轄,或由守臣兼任,專管統轄軍隊,訓練教閱,督捕盜賊。《宋史•職官志七》:\'崇寧中,復制提舉兵馬、提轄甲兵,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
都管--總管,管家。《水滸傳》六十一回:\'那一個為頭管家私的主管,姓李名固……教他管顧家間事務。五年之內,直抬舉他做了都管。\'
虞候--唐代后期有都虞候,為軍中執法的長官,五代時都虞候為侍衛親軍的高級軍官。宋代沿置,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步軍司均置都虞候,位次于都指揮使和副都指揮使。此外又有將虞候、院虞候等低級武職。
〈〈漢語大詞典》縮印本第256、3698、6187、5084頁)
2.人物綽號
青面獸楊志--\'那漢子頭戴一頂范陽氈笠……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記,腮邊微露些少赤須。\'(十二回)
赤發鬼劉唐--\'晁蓋把燈照那人臉時,鬢邊一搭朱砂記,上面生一片黑黃毛。\'(十四回)
托塔天王晁蓋--\'那時晁蓋得知了大怒,從溪里走將過去,把青石寶塔獨自奪了過來東溪邊放下。因此人皆稱他做托塔天王;\'(十四回)
人云龍公孫勝--\'因為學得一家道術,亦能呼風喚雨,駕霧騰云,江湖上都稱貧道做\'入云龍\'。\'(十五回)
注:魯迅在《五論\'文人相輕\'--明術》一文中寫道:\'梁山泊上一百另八條好漢都有諢名……著眼多在形體,如\'花和尚魯智深\'和\'青面獸楊志\',或者才能,如\'浪里白條張順\'和\'鼓上蚤時遷\'等……\'\'青面獸\'是從形體而起的綽號,\'托塔天王\'是從才能而起的綽號。其余人物綽號由來,類此。
3.麻藥之謎
那婦人(孫二娘)那曾去切肉?只虛轉一遭,使出來拍手叫道:\'倒也!倒也!\'那兩個公人只見天旋地轉,噤丁口撲地便倒。……只聽得笑道:\'著了!由你奸似鬼,吃了老娘的洗腳水!\'
(《水滸傳》第二十七回)
小說家嘗言:蒙汗藥人食之昏騰麻死,后復有藥解活,予則以為妄也。昨讀周蘋窗《癸辛雜志》云,回回國有藥名押不廬者,土人采之,每以少許磨酒飲人,則通身麻痹而死,至三日少以別藥投之即活,御院中亦儲之,以備不虞。又《齊東野語》亦載,蘋烏未同一草食之即死,三日后亦活也。又《桂虞衡志》載,曼陀羅花,盜采花為末,置人飲食中,即皆醉也。據是則蒙汗藥非妄。
(郎瑛《七修類稿》卷下,事物類)
注:明代郎瑛舉押不廬、草烏末、曼陀羅花三種具有麻醉性能的藥草,斷言蒙汗藥非小說家虛妄之談,可信。\'押不廬\'似不多見,\'草烏末\'麻醉后不能自行蘇醒。曼陀羅花,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曼陀羅的花冠,即中醫所稱洋金花、風茄花。看來,孫二娘\'洗腳水\'中所放,便是曼陀羅之花冠粉末。
《智取生辰綱》 篇10
時值六月,天氣炎熱,挑著生辰綱的軍漢在崎嶇小路上行走,個 個氣喘噓噓,汗水淋漓,苦不堪言。有的走慢了,楊志就用藤條抽打 ,喝令∶“快走!”
他們到了黃泥岡。小路兩邊是松林,軍漢實在走不動了,都放下 擔子,到樹蔭下躺倒休息。楊志喝道∶“這是什么地方,敢在這里乘 涼,起來快走!”眾軍漢叫苦說∶“你把我們剁成八塊,我們也走不 動了。”
兩個虞侯和老都管喘著氣慢慢走上來。老都管見楊志打軍漢,勸 道∶“楊提轄,實在熱得走不動了,別怪他們吧。”楊志說∶“這是 黃泥岡,正是強人出沒的地方,怎敢在這里停腳!”
楊志不理軍漢的哀告,舉起藤條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 他剛要打下,忽見松林里有人探頭觀望,便急忙放下藤條拿起樸刀, 追進松林喝道∶“你好大膽子,敢來看我的貨物!”
楊志近前一看,林中一字兒擺著七輛江州車子,晁蓋七人假扮推 車的在乘涼。楊志問道∶“你們是干什么的?”晁蓋道∶“我們是販 賣棗子到東京去的。”楊志這才放下心來。
白勝挑了一擔酒桶走上岡來,邊走邊唱∶“赤日炎炎似火燒,野 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樓上王孫把扇搖。”他走到松林邊 上,放下酒擔乘涼。
眾軍漢見白勝是賣酒的,便說∶“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酒吃 ,也解暑氣。”楊志聽了訓斥道∶“你們這些村鳥知道什么,全不知 路途上艱險,多少好漢給蒙汗藥麻翻了。”
晁蓋七人出來說∶“口渴得很,賣給我們一桶酒喝。”白勝說∶ “好,五貫錢一桶。只是沒有碗,就用兩把酒瓢舀著喝吧!”眾人一 邊吃棗子,一邊喝酒。吳用舀了半瓢酒,說去取點棗子,進松林里去 了。
吳用到樹林里,把酒倒掉,從衣袋里掏出紙包,把蒙汗藥倒在瓢 里,走出松林。
晁蓋見吳用出來,說∶“一桶酒喝得干干凈凈了。”吳用拿酒瓢 到另一桶酒里舀出一瓢說∶“我再喝一瓢。”白勝一把奪過吳用手中 的酒瓢,放在酒桶里攪了兩下,說∶“你這客人有頭有臉的,卻不是 君子。”
眾軍漢見賣棗子的喝了酒,都說∶“我們也買一桶吧!實在太熱 太渴了。”老都管也說∶“岡子那邊沒處討水喝,就讓大家買了喝吧 !”楊志見賣棗子的喝了沒事,就說∶“既然老都管說了,就去買了 喝吧!”
眾軍漢湊了五貫錢去買酒,白勝卻說∶“不賣了,這酒里有蒙汗 藥。”眾軍漢陪笑道∶“那是說笑話,何必當真。”吳用把白勝一推 ,說∶“大家都出門在外,做點好事吧!”說著把酒桶送給軍漢。
吳用又拿些棗子說∶“給你們下酒。”眾軍漢謝了,輪流用瓢喝 酒。連老都管、虞侯和楊志都喝了。頃刻間,楊志等十五人個個頭重 腳輕,先后軟倒了。
晁蓋等七人馬上推著小車從松林里出來,把棗子倒在地上,把十 一擔金銀珠寶裝進車里推著就走。
楊志酒喝得少,先醒了,他爬起來,看見其他人都倒在地上動彈 不得,財寶全無,指著罵道∶“都是你們不聽我的話,遭人暗算,丟 了生辰綱,連累灑家。”拿起樸刀,嘆了口氣,下岡去了。
眾人這才醒過來,老都管說∶“生辰綱失了,楊志也走了,我們 怎么辦?”有人說∶“就說是楊志和強人串通一氣,用蒙汗藥把我們 麻翻,把金銀珠寶全搶走了。”眾人立時收拾停當,回去稟報去了。
再說楊志走到一片樹林里,突然一個赤裸上身、背上刺著花的和 尚對他喝道∶“你這混蛋,是哪里來的?”楊志反問∶“你是哪里的 和尚?”那和尚不回話,掄起禪杖就打,楊志挺起樸刀相迎。兩人就 在樹林里打了起來。
那和尚賣個破綻跳出圈外,喝聲∶“且慢!你這青面漢子是什么 人?”楊志道∶“俺是青面獸楊志。”和尚道∶“俺是花和尚魯智深 。”
楊志笑道∶“你不是在相國寺嗎?怎么來到這里?”魯智深道∶ “因俺救了林沖,高俅不許相國寺收留俺,俺想上二龍山寶珠寺安身 ,寨主鄧龍不肯,俺打敗了他,他就跑上山去,把住關口,俺攻不上 去。”
楊志引魯智深住進操刀鬼曹正開的酒店。曹正和楊志相識,聽說 他倆要上二龍山,就說∶“我有一計,不知兩位中不中意?”楊志道 ∶“愿聞良策。”曹正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遍,二人決定依計而行。
次日,曹正和打扮成鄉下人的楊志把魯智深用活結繩索捆了,押 著來到二龍山關口。曹正對鄧龍說∶“這胖和尚說要請梁山泊來打二 龍山,還要掃平附近村莊,我把他灌醉捆了獻給大王。”鄧龍大喜, 開關讓他們上山。
曹正等人上了山,就把捆著魯智深的繩索結頭偷偷一抽。魯智深 松開手臂,拿過楊志手中的禪杖,掄起一杖將鄧龍打死,眾嘍羅紛紛 跪地投降。魯智深和楊志從此當了山寨寨主。
《智取生辰綱》 篇11
智取生辰綱
設計意圖:
按照教材編排意圖,《智取生辰綱》篇在于繼續培養學生小說欣賞的能力。小說欣賞包括方方面面,因課時有限,僅能涉及一、二。本篇名為“智取”,“斗智”便是欣賞的關鍵。“智”體現在如何麻痹對手,如何下藥,這“天氣”與“酒”又是“斗智”的關鍵。因此,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理解“天氣”與“酒”的關系及它們在小說情節發展、展示人物性格上所起的作用。同時,作為課文又必須承擔訓練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責任,教學本篇也要講求綜合效應。
教學目的:
1、 培養學生欣賞小說巧妙構思的能力。
2、 拋磚引玉,激發學生閱讀《水滸》全篇。
教學重點:
理解“天氣”與“酒”的關系及其作用。
教學方法:
1、 探究討論
2、 點撥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課前預習:
熟讀課文后,注釋詞語并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概述楊志等人黃泥岡被劫經過(故事梗概,鍛煉縮寫能力)。
二、 導入 新課:
1、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我們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實際上各有其獨特之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智取生辰綱》一文,仔細品嘗《水滸》的滋味。下面我們先檢查一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
2、下列詞語的正確讀法與意義是?
趲行 怨悵 虞侯 慪氣 恁地 羅唣 省得 逞辯 氣喘 聒噪 還言語 吹噓 干系 不爭
3、 學生交流所寫故事梗概。
4、 老師范讀自己所寫的故事梗概,以求教與學交流促進。
三、思考:
1、本文反復描述天氣炎熱,請用“-------”劃出來,回顧《在烈日和暴風雨下》中描寫天氣的作用。本篇運用白描,寫得極簡約,其在小說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黃泥岡賣酒有幾個過程,“酒”在這里起到什么作用?
四、討論:
本文中“天氣”的描寫和”酒”在小說中的關系和作用。
(之后,老師或學生小結,引起學生閱讀《水滸》全篇的欲望。)
《智取生辰綱》 篇12
17 智取生辰綱
教學目標:
一、了解作品的雙線敘事線索的結構藝術。
二、分析楊志和晁蓋、吳用等人的形象特點,掌握設置矛盾沖突刻畫人物的方法。
三、學習本文環境描寫的藝術手法。
教學設想:
《智去生辰綱》選自《水滸傳》情節簡單,因是用古代白話文寫作的,通俗易懂,所以學生在理解文意上沒有太大障礙。只是需要對楊志的經歷作必要的介紹,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楊志這一人物形象。同時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科學地、充分地預習課文,設計了導學綱要來指導學生,幫助學生,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發放《導學綱要》,指導學生預習
第二課時
一、導入
播放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關于《智取生辰綱》的片斷
提問:1、片斷中主要涉及到那些人物?
2、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二、整體感知,把握課文的主要矛盾沖突,理清情節結構線索
1、學生速讀課文,把握主要人物、主要情節
主要人物:楊志、老督管、虞侯、軍健
晁蓋、吳用、白勝、公孫勝、劉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節:楊志押送生辰綱,晁蓋、吳用等人設計奪取生辰綱。
明確:雙線結構: 楊志押送金銀擔----明線
吳用智取生辰綱----暗線
2、課文中有哪些矛盾沖突?
明確:楊志押送與晁、吳等人奪取的矛盾沖突----主要矛盾沖突
楊志與軍健、虞侯、老督管之間的內部矛盾沖突----次要矛盾沖突
三、緊扣住\'智\',分析小說中的個體形象和群體形象,體會作者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的方法。
(一)個體形象---------楊志
1、楊志有沒有\'智\'?他的\'智\'體現在哪里?從文中找出來并概括。
明確:更變起行時間
催促軍健趕路
斥責虞侯頂撞老督管
三問棗客
警惕賣酒者
2、楊志為什么要這樣做?
明確:一方面是楊志為人謹慎的表現;另一方面因為這次押送是他唯一的機會,他一心想做官,想飛黃騰達,光宗耀祖。害怕擔當責任,只為自身考慮,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可見他十分自私。
3、概括楊志的性格特征
精明、能干、蠻橫、剛愎自用、自私、官迷(不必苛求詞語相同,能夠概括楊志的性格即可。)
4、楊志為什么會失敗?
明確:主要是楊志一方內部的分崩離析,楊志與軍健、虞侯、老督管的矛盾沖突十分尖銳。其中最關鍵的是楊志與老督管的矛盾,老督管實際上是梁中書的代表,梁中書只是看中楊志的高強武藝,是在利用楊志以確保生辰綱的安全,并非真心識才任用。正因為如此,老督管是瞧不起楊志這個\'遭死的軍人\',站在軍健、虞侯一方,孤立楊志。生辰綱被奪后,老督管伙同虞侯、軍健把全部責任都推給了楊志。
楊志內部的不團結反襯出了晁蓋、吳用等八位好漢的團結一致。楊志的\'智\'固比不上吳用的\'智\',以楊志一人的\'智\'對晁蓋等八人的\'智\',以不團結的集體對團結的集體,這導致楊志最終失敗的必然性。
(二)群體形象----------晁蓋、吳用等八位英雄
1、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概括出晁、吳等人的\'智\'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1)智用天時----酷熱的天氣
a .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天氣炎熱的語句
直接描寫:天氣、時間、太陽、天空等
間接描寫:人物(軍健、虞侯、老督管、白勝等人)的語言、動作
b.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烘托氣氛
有助于刻畫人物
推動情節發展
(2)智用地利----山岡樹林
黃泥岡,是兩條線索的交匯點
(3)智用矛盾----楊志的內部矛盾
軍健
虞侯 楊志
老督管
(4)智用計謀(播放《水滸傳》的精彩片段,創設情境)
明確:喬裝打扮--消除楊志的戒心
酒為誘餌--難以抗拒的誘惑
巧妙賣酒--天衣無縫的計策 [賣而不賣----喝酒買酒----饒酒奪酒----巧下蒙汗藥(欲擒故縱)]
2、小結
小說運用襯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晁蓋、吳用、白勝、公孫勝、阮氏三兄弟八位英雄的群體形象:足智多謀、隨機應變、團結戰斗。整部小說在這里開始轉折,由個體斗爭轉向集體斗爭。
四、總結
通過這樣一場\'智\'的激烈斗爭,我們在小說中清楚地看到了不同類型的矛盾沖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這里有個體形象,又有群體形象,作者把他們放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去展現自我,并且通過人物自身的語言、行動刻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正是由于《水滸傳》塑造了眾多英雄人物的卓越成就,文人競相學習、仿效,形成明中葉以后英雄傳奇小說的創作繁榮,出現了說唐系列、楊家將系列、說岳系列等不同的作品,而且對其他題材的作品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五、討論:
生辰綱被奪對于楊志而言是他人生一個轉折點,從此落草為寇,最終歸梁山。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梁山的一百零八將中有許多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讓我們從中選擇幾個人物(林沖、楊志、魯智深)相比較,來看一看他們的被\'逼\'有何不同?
板書:
智取生辰綱
襯托
楊志 吳用
送 取
智
天 地 人 謀
《智取生辰綱》導學綱要
[學習目標]
一、了解作品的雙線敘事線索的結構藝術。
二、分析楊志的思想性格,掌握設置矛盾沖突刻畫人物的方法。
三、學習本文環境描寫的藝術手法。
[基礎知識]
1、標出下列字詞的讀音。
嗔( )怪 廝( ) 直恁( )地 喃喃吶( )吶
聒( )噪 慪( )死 剜( )口 忒( )認真
2、解釋下列詞語:
趲行: 端的:
搬口: 干系:
兀自: 聒噪;
3、填空:
《智取生辰綱》選自《水滸》即《 》,又名《 》,是我國古代描寫農民革命斗爭的長篇 小說,屬長期累積型小說。
[解題]
生辰:生日。綱:舊時成批運輸貨物的組織。這里的“生辰綱”是指運送為蔡家祝壽的大量禮品。“智”點出了奪取的方式。
[閱讀思考]
1、小說有哪兩條線索?兩條線索的交匯點在哪里?
2、文中有哪些矛盾沖突?
3、找出文中關于天氣的描述的語句。文中反復描寫炎熱的天氣作用何在?
4、楊志是怎樣一個人?他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5、楊志有沒有“智”?如果有,體現在什么地方?
6、晁蓋、吳用的“智取”的“智”體現在哪些方面?
7、全文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敘事方式?這一段有什么作用?
[思考討論]
梁山的一百零八將中有許多英雄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參照補充材料中的介紹,試比較《水滸傳》中楊志、林沖、魯達三個人物形象,看一看有何不同。
[能力訓練]
1、下列各句中,修辭手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這般天氣,兀的不曬殺人!
b、你便將我千刀萬剮,其實去不得了!
c、農夫心內如湯煮。
d、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職,直得恁地逞強。
2、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水滸》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它藝術地概括了歷史上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失敗的過程,謳歌了農民的反抗精神和優秀的品質,描繪了農民革命的理想,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b、《水滸》是一部由文人獨立完成的作品,它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施耐庵。它的敘述方式帶有說書人的痕跡,如“話說”“且把閑話休提,只說正話”等。這種形式的好處是既可以因為故事發展的需要安排許多巧合,也可以打斷故事進程發一通議論。
c、《智取生辰綱》圍繞一個“智”展開明暗兩條線索一起發展,之所以能“智取”,是因為晁蓋一方占著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周密的計策。
d、從寫作特色上看, 《水滸》語言、行為描寫非常出色,許多地方盡管沒有具體點明有關人物的名姓,但我們仍然能夠通過聽其語言、觀其形來判別出那些人物是誰。
閱讀下列文字,完成3-6題
沒半碗飯時,只見遠遠的一個漢子,挑著一副擔桶,唱上岡子來,唱到: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那漢子口里唱著,走上岡子來,松林里頭歇下擔桶,坐地乘涼。眾軍看見了,便問那漢子道:“你桶里是什么東西?”那漢子應道:“是白酒。”眾軍道:“挑往哪里去?”那漢子道:“挑出村里賣。”眾軍道:“多少錢一桶?”那漢子道:“五貫足錢。”眾軍商量道:“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正在那里湊錢,楊志見了,喝道:“你們又做甚么。”眾軍道:“買碗酒吃。”楊志調過樸刀桿便打,罵道:“你們不得酒家言語,胡亂便要買酒吃,好大膽!”眾軍道:“我們自湊錢買酒吃,干你甚事?也來打人!”楊志道:“你理會的什么?到來只顧吃嘴!全不曉得路途上的勾當艱難,多少好漢,被蒙汗藥麻翻了!”
3、解釋加線的詞語。
言語: 胡亂:
理會: 吃嘴:
4、“赤日炎炎”的絕句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們自湊錢買酒吃,干你甚事?也來打人!”眾軍的這些言語說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這個“買酒的漢子”到底是誰?他在“智取”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水滸》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片段,完成7--9題。
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林沖道:“這屋如何過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里喚個泥水匠來修理。”向了一回火,覺得身上寒冷,尋思卻才老軍所說,二里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來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銀子,把花槍挑了酒葫蘆,將火炭蓋了,取氈笠子戴上,拿了鑰匙出來,把草廳門拽上,出到大門首,把兩扇草場門反拽上鎖;帶了鑰匙,信步投東,雪地里踏著碎瓊亂玉,迤儷背著北風而行。那雪正下得緊。
6、關于草屋的描寫的意義或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象征著這社會正如這草屋,動蕩、腐朽、行將蹦塌。
b、寫草屋被“朔風吹撼”,“搖振”,突出風雪之烈之大。
c、屋破風寒,烘托當時林沖的凄涼心境,為他的反抗作鋪墊。
d、引出下文草屋被雪壓倒,林沖寄居神廟的情節,即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7、林沖打算修理草屋,這說明了什么?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林沖認為看管草料場差使不錯,產生了長期干下去的想法。
b、林沖不知敵人設下毒計,因而有長期看管草料場的想法。
c、林沖怕在這里無法過冬,所以想到要修理草屋。
d、林沖沒有完全識破敵人毒計,對敵人還有一定幻想,有隨遇而安的想法。
8、對上文畫線句分析最恰當的一項( )
a、這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人物唯恐出事、小心謹慎、安分守己的性格特點。
b、這一系列動作描寫了人物膽小怕事和隨遇而安的思想性格。
c、這一系列動作描寫是為后來人物報仇血恨作鋪墊。
d、這一系列動作描寫是為了反襯陸虞侯等人的粗心大意。
9、對“那場雪正下得緊”一句,魯迅贊賞說它寫出了神韻,對上分析正確的一項( )
a、一個“緊”字,寫出了風狂雪稠,寫出了大雪的氣勢。
b、一個“緊”字,一語雙關,象征著黑暗勢力對林沖的迫害加緊了。
c、作者通過通感手法,把視覺轉化為感覺來寫。
d、“緊”字既寫出了大雪氣勢,也襯托了林沖這個落難英雄的處境。
[補充材料]
1、施耐庵與《水滸》
施耐庵的生平事跡不詳,一般認為是元末明初人。傳說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原名耳,后名子安,字耐庵。錢塘人,又一說揚州。曾在錢塘為官二年,因與當權者不合,棄官還鄉,閉門著書。又傳,曾參加元末在蘇州起義的張士誠軍,因目睹朝政腐敗,遂作《水滸傳》以抒胸中之憤。
《水滸傳》明代長篇章回白話小說,它的作者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農民起義全過程的長篇小說,并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在民間口頭傳說、藝人講說演唱的基礎上,由文人加工編撰而成。小說真實地描寫了起義斗爭的發展過程:從個人發展到集體反抗,從分散斗爭到有組織的斗爭,以及起義失敗的結局。《水》的藝術成就很高:首先在結構上注意整體與局部的結合。每一位好漢走上梁山的道路都是獨立的,但這種局部的獨立反抗又成為整體的一部分。其次是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的典型形象。再次,作品中的人物語言切合其身份、地位和性格特點。《水滸傳》對后世的影響深遠。《水滸傳》有多種版本,現存有明代100回本和120回本,還有清代金圣嘆評點的70回本。
2、楊志
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十七位,
梁山軍馬里做馬軍八虎騎兼先鋒使,排行第三。林沖來到梁山,王倫不容,要他先下山取“投名狀”殺一人上山。不想正巧碰見青面獸楊志,兩人拔刀大戰三十余回,不分勝負。原來楊志是楊老令公(楊繼業)楊家將的后代,本來是殿帥府制使,因押送花石綱在黃河里翻了船畏罪逃避。與林沖不打不相識,被王倫一起邀上梁山。但楊志一心想到東京找個官做,不肯入伙。楊志到了東京被高俅排擠,不被任用,又花光了身上的錢,只好去賣祖傳寶刀,與潑皮牛二發生爭吵,不得已殺了牛二,被發配到大名府充軍。梁中書看中了他的武藝,派他護送生辰綱去東京,不料生辰綱又被晁蓋等所劫。無奈之下楊志和偶遇的魯智深打上二龍山,做了山寨之主。后歸了梁山泊。征討方臘時在歸途中病故。
3、林沖的故事
林沖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一日帶美貌的妻子張氏逛廟會,偶遇魯智深倒拔垂楊柳,兩人一見如故。不料林沖的妻子在廟會被高衙內調戲,這高衙內是太尉高俅之子,林沖只好作罷。然高衙內要除去林沖,霸占張氏,高俅設下毒計,騙林沖帶刀進入白虎堂,林沖被發配滄州。高又買通差役要在發配途中結果林沖,幸好魯智深聞訊趕到野豬林救下林沖,并護送至滄州。一計未成,高俅再施毒計,買通牢營管營和差撥,故意讓林沖去看管草料場,又派陸謙等人火燒草料場,欲致林沖于死地,即使燒不死林沖,林沖也難逃死罪。誰知林沖因大雪壓塌了草屋,搬到山神廟,恰好在廟中聽到陸謙等人的談話,憤怒之下殺死陸謙等人,風雪之夜奔上梁山。征討方臘勝利時中風癱瘓。
4、魯智深的故事
魯智深本是渭州經略府的提轄,生性豪爽,好打抱不平。為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屠戶鎮關西,為躲避緝捕,在趙員外的幫助下于五臺山出家。但魯智深屢犯寺規,不服管教,酒后大鬧寺院,被趕出寺院,前往東京大相國寺。途中為救劉太公之女,大鬧桃花山,因與桃花寨主李忠、周通不和,不愿留下落草。又在赤松林瓦罐寺懲治惡僧崔道成、惡道丘小乙。魯智深到相國寺做職事僧,看管菜園,并制服了一批潑皮無賴。偶遇林沖,結拜為兄弟,在野豬林救下林沖,得罪高太尉,被迫離開大相國寺,在二龍山落草,后上梁山。征討方臘之后,在杭州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