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重視教學引言想到的
在現行初中歷史教課書,即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每一單元的前面都有一個精辟的引言,均是對本單元內容的概括和介紹。這種引言在某些課文中也會出現。有些教師在上課中,可能對這些引言視而不見,不加運用。或許他們認為引言中的內容在后面每課的課文中都會出現,再講就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曾幾何時,我也有過這樣的想法。但一學期下來,我對引言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認識。引言是對該課內容的集中概括,是每一單元內容的結構和框架,而且引言中還可能出現課文中不再出現的知識點。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引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絕對不能忽略的。并且,對引言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也會取得不同的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在第三冊第四課《洋務運動》的教學中,我對引言的認識是這樣強化的。
按照教學內容,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洋務運動的內容。我先介紹了電視劇《走向共和》里的部分細節,然后參照教參,把后人對洋務運動的不同評價現介紹給學生,試圖引起學生的共鳴,在爭論中達到探究學習的目的。但事與愿違,學生們面面相噓,也沒有形成爭論,更沒有達到探究。學生只說了以下的“問題”。
學生1:“老師,我不知道什么是洋務運動?”
學生2:“我雖然喜歡看歷史方面的電視劇,家長說影響學習,不讓我看,您說的我沒有看過。”
怎么辦?我只好按部就班地把課文講完。至于清政府為何要辦洋務,效果如何,雖然也介紹給學生了,我估摸絕沒有通過讓學生探究后自己得出的結論記憶深刻。
課后我反思:初二學生的理論素養不是太高,概括思維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忽視了學生的實際,也就是說,清政府為什么要辦洋務,洋務運動到底指什么,在授課前學生沒有一點感性認識,讓他們開始就爭論,顯然達不到自己的意圖。不如先讓學生帶著問題看第一頁和課文第31頁的引言。引言內容是“鴉片戰爭促使中國的有識之士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采西學’、‘制洋器’、‘求強’、‘求富’等主張的提出,顯示中國思想界已與封建社會后期相對封閉時代劃開了界限;而以興辦工廠、新式學堂和新式海軍為主要內容的洋務運動的展開,更表明中國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簡練的語言,鮮明的線索,起到了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引言中把洋務運動放到大的歷史背景中去,學生讀后就有了對洋務運動的初步認識,探究起來也就順利多了,學生的爭論也就有價值了。
我考慮,正因為引言有極高的概括性,是本課內容的高度概括,在上課時有必要將引言向學生講解一下,可以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總的框架和了解,對各課、各單元內容之間的聯系有所認識,理清歷史發展的線索,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學習時不至于處在片面和盲目的狀態下。因此,我們對每單元前面的引言部分既不能因為認識不到位而忽略不提、視而不見,又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其中的知識點會在各課中會完全出現。正確的做法是把它重視起來,把它作為化解本課內容的一把鑰匙,用它來啟發和引導學生學習。
反思后,我現在對于引言的處理,嘗試著用了幾種方法:
第一種:把引言放在整個單元的前面講解。這種方法能夠使學生對整個單元內容有所了解,對各課之間的聯系也可一目也然,從而確定正確的學習方向,尤其對于初學者,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第三冊第一單元的引言,清政府的衰落和工業革命后的英國造成了強烈反差,沒落的封建制度和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也造成了強烈反差。面對列強的侵略和國內農民運動,迫使國內的有識之士,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中國正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第二種:把引言分割開來,用引言中相應的話來引入和介紹某課內容。這種方法,能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概括的了解,從而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也為探究式學習找準方向。如第三冊第三單元的引言,把孫中山的革命歷程化解到相應的課文中,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孫中山為何履受挫折,從而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學習埋好伏筆。
第三種:把引言放在整個單元教學內容完畢之后再講解。這種講法能夠達到對本單元內容進行復習和總結的效果,起到提綱挈領和畫龍點睛的作用,用高度概括的語言使學生對本單元內容來一個再認識和升華,從而對本單元內容認識和掌握得更充分,理解得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