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學習目標是教師“設定”還是學生“探索”?
新課程十分強調教師的自我反思。教學反思是開展教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教學中的反思具有監控性,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學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
教學案例:
當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特別強調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十分重視學生對知識的主動選擇和自主探究。由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目標是實現其主體性地位的一種有效途徑。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我便以高中《中國近現代史》(下冊)第二章《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為突破點,針對這一教學復習與高考命題中的重點和熱點問題,改變了以往高三復習時由教師為學生設定“教學目標”的包辦做法,轉換成由學生探索“學習目標”的自主嘗試。
師:今天,同學們想體驗一下當教師的感受嗎?
生:想。ó惪谕暎。但不知道怎樣當呀?(學生們有些疑惑)
師:好的,下面我就先說明一下要求,作一具體安排:今天,你們以“老師”的身份,同桌的兩位同學或前后桌的四個同學分為一個小組在一起共同學習、研討,就這節課的復習內容進行交互學習和討論(進行“備課”),然后提出“學習目標”(你們認為應該達到的目的和程度)。這些學習目標要包括四個層次:要掌握哪些基本的知識點(認知目標);要形成怎樣的一種能力(能力目標);要運用什么方法來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方法目標);從中有何特殊的感受(思想目標)(這是新課程下教學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統一目標)。這樣三個層次目標和1個待發展的目標(指經過你們討論后還一時無法解決,需要求助教師或其他同學幫助解決的問題)。除了這個待發展的問題外,你們所制定的其他學習目標應該是你們自己已經掌握了的內容。
師:下課的時候,你們將自己探索的“學習目標”交上來好嗎?
生:好。▽W生們得到老師的信任和期待,興高采烈,躍躍欲試,表現出從未有過的參與熱情,往日較沉悶的課堂氣氛變得異;钴S)
師:巡視、調控課堂秩序,了解與掌握學生在學習與討論中遇到的共同困惑點和普遍疑難點(指“待發展的目標”)
(學生們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有的確實有獨到之處,有的甚至達到較高水準。我們老師在教學中總是喜歡包辦代替,老是“獨斷專行”,不相信學生,不放心學生,其實這些都是弊大于利的看法和做法。)
下列摘選一篇學生自主探索和制定的“學習目標”:
認知: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正面戰場的抗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日本侵華和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共產黨堅持抗戰、抗日戰爭的反攻與勝利。(可見學生梳理基礎知識及其線索的能力不一般)
能力:怎樣看待國民政府在抗戰防御階段的抗日活動?(點評:學生提出的另外的一些問題,是我們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容易注意到的。如:“如何理解抗日戰爭時期,我國階級矛盾要服從民族矛盾?”“ 怎樣分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既然存在矛盾斗爭為何又能堅持到抗戰勝利?.”等都顯示出了他們的非凡能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示意圖從中國共產黨實行人民戰爭路線來分析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的后果和對整個抗日戰爭的影響。(點評:這是培養“結合地圖、依據過程分析問題”的方法。有的學生還會用遷移方法來分析解答“敵后抗日根據地與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分布有何不同?為什么會不同?”這個問題,確實不簡單)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日軍對中國侵略的歷史,談談你如何認識“2004年1月1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任職期間第四次參拜靖國神社”一事?(點評:學生能基本認識到日本右翼勢力得到政府支持,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等實質問題,實屬不易)
待發展的問題:國民政府如果不實行片面抗戰,在抗戰初期正面戰場組織的四大會戰就不會失敗嗎?(點評:學生能運用逆向思維提出問題,水平高)
(離下課還有10分鐘。)
師:同學們,怎么樣了?
生:好了。ㄖ挥袀別的學生沒有回應?磥泶蠹也畈欢嗔。)
師:你們想知道老師事先為你們設置的“學習目標”嗎?
生:想知道!(我猜想學生們是急于知道結果,想和我比一比“高低”吧)
師:(出示在課堂巡視時發現的學生中存在的比較集中的三個“待發展的問題”)這是我對你們提出的目標要求,現在請你們進行搶答,哪些同學能回答這些問題?(學生們隨即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先后有二道題: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什么失?抗日戰爭,中國又為什么會勝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革命統一戰線相比,有哪些不同點?被解決。剩下的一個問題:中共在處理皖南事變和西安事變的策略上有何不同?結果有何差異?為什么?(學生們在教師點撥下,最后也給予解決了。學生們比較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
師:關于同學們其它那些自己“待發展的問題”留到課后繼續探討。
(40分鐘的學生課堂自主學習和探究就這樣愉快地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