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學習目標是教師“設定”還是學生“探索”?
教后反思:
傳統的“教學目標”對學生“想什么,怎么想,學什么,怎么學”考慮太少,過于強調教師對學生未來的“規定”,而忽視了學生對自己學習要求的把握和選擇,這是導致“注入”式教學局面的重要因素。某未來學家曾說過“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要創造的地方;通往未來的道路不是我們沿著別人的指引走出來的,而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讓學生“自定”、“探索”學習目標,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增強學生“為自己而學習”的意識,促進其知識的“內化”,并能從中培養和提高他們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促進了他們在“最近發展區”上的發展;也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進行結合,通過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結合和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使他們從中“感受”歷史,提高歷史責任感,使之學有所得,學有所思,學有所用,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遠比教師“獨霸課堂”,對學生的單一“說教”效果好得多。這是將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關系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有效嘗試,這種教學策略的實施,如果長期堅持下去,將有助于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