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中學生反思學習學法指導
5.教材為什么這樣說?
有的學生對課本上的概念一知半解,甚至不理解。這直接影響到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要引導學生及時反問:這句話什么意思?為何這樣說?
如:書上提到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如何理解?(革命對象、領導階級、主力、指導思想、奮斗目標)為什么說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主要是領導階級發生了變化)這樣,學生對新民主主義這個概念有了了解,也對書上的這段話有了充分的認識,記憶也更加深刻。
再如:課本上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性質是這樣敘述的:是一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憲法。為什么這樣講?(因為它維護的是資產階級利益,實行的是資產階級專政,政體形式是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這樣學生也就掌握了對憲法性質的分析方法。
經常提出這些問題,有助于學生促使自己的思維由問題水平轉移到加工過程的水平,激發元認知加工的過程,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以指導未來的學習。
三、要求學生課后反思
1.知識、技能反思
每上完一節內容后,要回頭整理,本節內容共講了哪些問題?我掌握了哪些?達到了預期目標了嗎?學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還需進一步改進?
2.情感反思
檢查自己的情感體驗,我上課是否注意力集中?我對此節內容感興趣嗎?為何會開小差?以后如何克服?該怎樣使自己的學習情緒調整到最佳狀態?
四、指導學生階段反思
上完一階段內容后,帶領學生回想目錄,登高望遠,反問自己:我這階段學到了什么?本階段內容有哪些?階段特征是什么?然后分專題歸類,點、線、面結合,構成知識網絡。這階段學習興趣、勁頭自我感覺如何?有無動力和毅力?如何改進?
如:上完中國近現代史第一、二章內容后,就要反問自己:這兩章的主要線索是什么?(屈辱史: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索史:地主階級“師夷長技以制夷”和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農民階級太平天國革命和義和團運動、民族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以此為界,資本主義列強侵華方式有何變化?(此前,以武裝侵略、發動戰爭簽訂不平等條約為主。此后,扶植清政府為侵華工具。)導致中國政局發生什么變化?(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侵華工具。中國人民的斗爭矛頭直接指向清政府,掀起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辛亥革命)那么,五次侵華戰爭有何異同?(原因、目的、進程、性質、結果、影響等方面分析)兩次地主階級的探索有何異同?(背景、目的、代表人物、主張、實踐、結果、影響等方面分析)兩次農民階級探索有何異同?(背景、綱領、性質、結果、意義、失敗原因、教訓等方面分析)民族資產階級為何登上歷史舞臺?(民族危機深重、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此時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同以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主要區別是什么?(政治體制)我是如何歸納的?為何沒有得出這些認識?怎樣才能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五、引導學生考后反思
每次考完試后,一定要指出學生的錯誤和錯誤的根源。尤其是概念模糊類的、分析不全面的典型錯誤,要深分析。讓學生糾正錯誤的看法,掌握答題方法。然后,讓學生以書面形式總結:我的問題在哪里?是功夫不深、記憶不牢?是概念不清?是復習方法不正確還是答題方法不正確?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以后應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