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六則
(廣東省珠海市第六中學語文科組招明樂 e-mail:
目的要求
一、理解六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二、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要點難點
一、誦讀時讀準字音,正確停頓;
二、閱讀注釋,正確理解詞語的意義;
三、理解語錄的含義,受到啟發。
寫作背景
孔子所處的社會,是動蕩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之間的爭霸戰爭連年不斷。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此時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得到發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隸社會走向崩潰。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先世為商后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官。魯定公時(孔子約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滿意魯國執政季桓子所為,離魯而周游衛、宋、陳、蔡、楚列國,都不為時君所用,歸死于魯。曾長期聚徒講學,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72人。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經典,可能曾作過某種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動,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學派,對后世有重大影響。他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手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政治態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權勢者維持舊秩序的要求。通過自漢代董仲舒以來儒家的補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經過系統化,成為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歷代統治者奉為至圣先師。
段落大意
課文六則分為六段,實為六章,分屬于《論語》中的四篇。
第一則,講學習方法,態度和個人修養。
第二則,講學習方法,指出復習舊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知新、創新。
第三則,講學習方法,講明學習與思考的關系。
第四則,講學習態度,稱贊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態度。
第五則,講治學態度,為人師的條件。
第六則,講學習態度,主張向任何人學習,但不是肓目的學習。
主題思想
孔子很重視學習態度,強調要終身“好學不厭”。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學”,而且謙虛地說自己都沒有做到“學而不厭”。他還特別提倡互相學習的態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種“樂”,是與朋友相互學習,研討之樂,是增長學識之樂。最可貴的是孔子提倡“不恥下問”的精神,他肯定了學生孔圉“不恥下問”的精神,其實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當然不會都是強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從之”,對于“不善者”要引以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點。這里指出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傳說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學習,他就是一個虛心求教善于學習的人,所以才成為古今聞名的大教育家。
寫作特點
《論語》主要記言,是語錄體散文。所選六則中,五則直錄孔子的言論,第四則記錄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每則字數不多,僅三言五語,所記述的言論,直起直落,僅提出觀點或提出結論,并沒有論據或論證。
由于語言凝煉,思想內容極其深刻,所以一些語句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成語,至今仍活躍在人民的語言中。如“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等。
另一些名句,在人們不斷引用的過程中又被簡化、緊縮,形成了成語、典故,如“溫故知新”、“擇善而從”。
作業 練習
一、朗讀下列各句,指出停頓錯誤的一句。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c.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d.是以/謂之“文”也。
( )
二、“溫故而知新”可以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是:溫習舊知識可以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學習了解新的知識。第二種理解是什么?你試著說說看。
三、下面短語或句了,翻譯時要調整詞序,試著把它們譯成現代漢語。
1.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2.不恥下問
3.何有于我哉!
四、朗讀以下格言般的警句,自己再搜集一些警句抄在筆記本上。
知識就是力量
——培 根
智慧是經驗之母
——達·芬奇
無知識的熱心,猶如在黑暗中遠征。
牛 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岳 飛
業精于勤,荒于嬉。
——韓 愈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 子
答案:一、b
二、多次的溫習可以對舊知識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三、1.孔文子,為什么稱他為“文”呢?
2.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羞恥。
3. 在我身上有哪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