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為了忘卻的記念
一、本周教學課時數為5課時。
二、本周教學進度:《為了忘卻的記念》
三、本周教學知識要點及能力要求:
(一)基礎知識方面
--1.字詞
--2.句式變換
--3.夾敘夾議
(二)閱讀方面
--1.把握作者思路和文章主旨。
--2.對重點段落,作細微分析。
(三)寫作方面
--1.寫復雜記敘文的能力
--2.能夠為所寫的復雜記敘文選材、剪裁及組材。
--3.嘗試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四、課文講析
五、為了忘卻的記念
(一)本課要點
--1.把握文章的思路與主旨
--2.夾敘夾議的表達方式
--3.典故的運用
(二)講析過程
----這是一篇合悼五位烈士(柔石、白莽、李偉森、胡也頻、馮鏗)的紀念性文章,是在烈士殉難兩周年紀念之際,寫下的這篇戰斗檄文。
----1.題解:“忘卻”與“記念”意義相反,連在一起,似乎矛盾,實際具有深刻的寓意。有人認為“忘卻”是反語,也有人認為“忘卻”即“擺脫”“擱置”之意,實質“忘卻”是要把無比的悲痛暫時忘卻,擱置一邊,使自己從極度的悲痛中掙脫出來,化悲痛為力量,以更有效地進行戰斗。“為了忘卻”實際是“為了戰斗”,唯有戰斗,才是對烈士最好的最有價值的紀念。而對敵人欠下的血債,永遠不會忘卻,對烈士的光輝業績,永遠不會忘卻。
----2.把握文章的思路與主旨
----怎樣把握文章的思路呢?
----記敘文思路的安排和議論文思路的安排是不同的,有其獨特的一面。一般來說,記敘文的思路根據表達的需要,依據一定的順序來安排的。
----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寫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再從部分來看,各部分寫的是什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特別是段落間的關系,這就是辨明關系;然后再來辨明層次,弄清某一個段落在文章中所處的邏輯地位及作用。同時,還可以借助記敘文的議論與抒情,了解文章的思路。
----怎樣概括文章的主旨呢?
----主旨即主要目的意義。主旨,或在文首,或在文尾,或在文中,一段的主旨,或在段首,或在段尾,或在段中。一般闡釋性的文章,全文的主旨或一段的主旨,大體可以在文中捕捉到主旨句(或中心句)。但表述方式上卻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有三種:
----(1)有明確概括的,便摘引原句。
----(2)模糊敘述,即有一定的表述,但不完整,便需改造原句。
----(3)隱含文中,即文中找不到任何現成的可供摘錄或借鑒的語句,便重新整理,加以概括。
----這種便是摘句概括法,擇要概括法和綜合概括法。
-----本文的結構是怎樣的呢?
-----全文由五節構成,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3節)描寫烈士被捕以前的情況
----第1節:表明寫作目的,回憶與白莽的接觸。
----說明寫作動機和心境(1)
----揭示當時的黑暗(2)
----回憶白莽(3-5):三次見面[一次:印象不深;二次:單純、直率、自尊;三次:樂觀、警惕、信任]
----與之日增的戰爭情誼(6)
----第2節:追憶與柔石的交往。
----對柔石的回憶(1-9)[與其親密的友誼(1);柔石的為人(2-8)—硬,迂]
----對馮鏗的印象(10-11)—體弱志堅
----第3節:交代白莽、柔石同時被捕。(過渡,鋪墊)
第二部分(第4節)記述烈士被捕遇害的經過(全文的重點)[本節主要為兩條線索:記事與抒情交織而成]
----追述柔石等人被捕、在獄中及壯烈犧牲的情況(1-7)
----抒發對戰友犧牲極度的悲和對反動派的兇殘極度的憤的感情(8-10)
----略及胡也頻、李偉森,引白莽詩作。(11-12)
第三部分(第5節)抒發對烈士的懷念之情,表達反動派必亡,革命必勝的堅強信念。
----再次闡明寫作目的,表達對戰友的懷念和內心的悲痛。
----借古喻今,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日漸黑暗的現狀。
----懷著堅定的信念,指出革命的路雖然曲折,但最終一定勝利。
----本文的主旨:文章通過對“左聯”五烈士的生平與遇難情況的回憶,抒發了對烈士沉痛悼念和無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反動派殘害革命作家的暴虐與卑劣的行徑,表達了與敵人不懈戰斗的決心和必勝的信心。
----3.典故的運用
----這是本文的難點,必須了解其用意。
----第一個是引用方孝孺的典故。
----方孝孺和柔石都是寧海人,柔石的家就在方孝孺的前面。方孝孺為人正直,博學多才,明太祖封為太傅,為太子小等助讀(太子小為后來的明惠帝)。惠帝時,他深受重視。后惠帝的叔父朱棣為奪皇位,帶兵攻陷了南京,惠帝自焚,方孝孺也被捕入獄,因他不肯給朱棣(即燕王)起草即位詔書而被殺,而且禍及宗族親友870多人。
----魯迅用此典故,一是為了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氣”和“迂”的特點。方孝孺為爭哪一個姓朱的該坐天下而喪命,還連累了那么多人,實在是“迂”。但他那種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的剛烈精神,幾百年來一直為后人敬仰、贊頌。正由于這點,魯迅用他來與柔石的精神作比較。二是講朱棣如此的慘無人道,誅殺無辜,現用朱棣的暴行來暗示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革命青年的罪行。這是對國民黨反動派深刻的揭露和控訴。
----第二個是高僧“坐化”的典故。魯迅引自《論岳全傳》。秦檜假傳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岳飛回來的途中到鎮江金山寺拜訪了道悅禪師。禪師預言“元帥此行恐防有牢獄之災,奸人陷害之事”,勸岳飛別回去。但岳飛未聽,回去后便被殺害了。后秦檜聽說禪師預言之事,大怒,便派何立去捉拿道悅。何立一到,道悅禪師便留下了一個偈(jì)子,“坐化”了。(“坐化”是佛教名詞。傳說有些高僧臨終之時,常常端坐而逝,稱為“坐化”)
----魯迅用此典故,是用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①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誰也不明白的”;②秦檜殺了岳飛后還要捉拿與岳飛有關系的道悅禪師,就因為道悅說了一句真話,而國民黨反動派抓了柔石又要抓魯迅,只因為一個明明白白的印書合同。這不是如出一轍嗎?可見,國民黨反動派的濫殺無辜與秦檜沒什么兩樣,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殘暴統治。魯迅先生引用這個典故,我們還看出,他不同意道悅的做法,對其是持批判態度的。魯迅先生決不像道悅那樣坐以待斃,而是“逃走”保存實力,發揚“韌”的戰斗精神,繼續戰斗。
----第三個是運用《思舊賦》的典故
----向秀的《思舊賦》,是為紀念好友嵇康、呂安而作的。嵇康、呂安都是被維護舊禮的司馬昭殺害的。白秀很悲痛,寫了《思舊賦》,寫此賦①從側面反映對現實深為不滿的情緒。②以含蓄的筆法,表述對友人的深情厚意。③用簡短的筆墨,隱晦曲折的表達自己哀傷激憤之情。
----魯迅先生用此典故,將自己的處境、心情與向子期相比,向子期面對的是司馬氏政權的高壓政策,魯迅先生面對的是國民黨反動派的殺戮政策,政治上同樣是極端黑暗腐朽的。在這樣的處境中,人偶有不慎,便會引來殺身之禍。當時的向子期毫無言論自由,不能直書其事來表達自己的哀思,而魯迅先生在“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的統治下,同樣無言論自由。“那時是確無寫處的”。
----總之,三個典故的運用,處處圍繞對革命烈士的贊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
----4.記敘、議論、抒情的完美結合。
----本文是一篇寫人的紀念性文章,寫的是“左聯”五烈士。為讓讀者了解五烈士的為人、精神,了解被反動派殺害的事實,就必須通過回憶。以記事為主,才會讓人讀來感人至深。但是,文章不是僅僅讓人知道真相而已,而要從中吸取教訓,認清反動派的本質。這樣,就處處離不開議論,使讀者從議論中受到教育,提高認識。然而,犧牲的是魯迅先生熱愛的青年,他們的犧牲使魯迅先生無比悲痛。他們的被害,讓魯迅先生無比憤怒。這真摯、深刻的感情不能不流于筆端,文章處處便凝聚著這強烈深沉的悼念之情。因此,文章便達到了記敘、議論、抒情的完美統一。
----前三部分重在敘事,第四部分敘事抒情結合。第五部分重在議論抒情,而每一部分敘事、議論、抒情都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夾敘夾議。
(三)本周教學內容同步自測題
--1.寫出注音全正確的一組()
----A.登載zǎi----書籍jí----拓片tuò----惴惴zhuì
----B.不屑xiè----氣焰yán----囚系qiú----淤積yū
----C.編輯jí----模樣mú----客棧zhàn----欣幸xìng
----D.供給gōng----禁錮jìn----吮血yǔn----永訣jué
--2.寫出下列字的讀音并組詞
----率_____( )----曲_____( )----省_____( )----朝_____( )
--3.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永訣----恩賜----眷戀----信扎
----B.緇衣----戳穿----禁錮----隔膜
----C.通輯----輕率----驛站----涅槃
----D.尋覓----欣幸----辨解----竦身
--4.下列刊物當中,屬于“左聯”刊物的是( )
----北斗、語絲、文藝新聞、拓荒者、奔流、莽原、前哨、現代評論、新青年
----A.北斗----語絲----拓荒者
----B.現代評論----文藝新聞----莽原
----C.北斗----前哨----拓荒者
----D.新青年----奔流----現代評論
--5.《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選自魯迅的作品集為( )
----A.《南腔北調集》----B.《墳》----C.《花邊文集》----D.《華蓋集續編》
--6.課文的標題是《為了忘卻的記念》,以下對標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忘卻”是“擺脫、擱置”的同義詞,題目的意思是把悲痛暫時擱置一邊,化悲痛為力量,以更有效地戰斗來紀念死者,而對反動派欠下的血債及烈士的業績,作者永不會忘記。
----B.“忘卻”指暫時忘掉“兩年以來時時襲擊我的心”的“悲憤”的情感,振作精神與敵斗爭,并以此作為對烈士最好的記念。
----C.“忘卻”與“記念”并不矛盾,“為了忘卻”實際上是“為了戰斗”,唯有戰斗才是對烈士最有價值的紀念。因此,題目的含義是為了擺脫悲哀,以利戰斗而寫的紀念文章。”
----D.標題反映了作者對死難烈士的真摯深切的感情、堅強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心。
--7.當作者得知烈士們被害的消息時,作者在行文中另起一段,而且只寫了“原來如此!……”來表達了感情,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原來如此”是說反動派竟是如此兇殘,如此卑劣,竟下這樣的毒手殘害無辜青年。表達了作者無比悲傷,無比憤怒的感情,百感交集,怒不可遏,觸鑄成這四個字。
----B.感嘆號表達了作者的悲哀、憤怒與震驚,以及為烈士討還血債的決心。
----C.省略號包含了許多難以盡述的憤怒、仇恨及對死者的思念痛悼之情。
----D.這句話雖短,卻包含有豐富的內涵,體現了作者樸實、深刻、含蓄的語言特點。
--8.作者寫柔石時聯想到明代的方孝孺,其用意是( )
----A.因為二人都是寧海人,柔石家就在方孝孺祠的前邊,加上二人“硬氣”和“迂”上相似,便自然想起方孝孺。
----B.此處用典故為了揭露和控訴國民黨反動派殘殺革命青年的罪行。
----C.此外用典故是為了指出,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的方孝孺,幾百年來一直為廣大人民敬仰、贊頌,柔石體現出來的精神是有其特定的歷史根源的。
----D.魯迅用此典故,以柔石與方孝孺比較,更形象地突出了柔石性格中的“硬氣”和“迂”的特征,從而贊頌柔石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同時,用朱棣的慘無人道、誅殺無辜來暗示國民黨反動派殘殺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深刻的揭露與控訴。
--9.句式變換
----(1)將下面幾個短句,組成一個并列關系的復句(可以刪去某些非主要的修飾成分)
----①我三十年前正當熱愛彼得斐時,特地托丸善書店從德國去買來他的散文、詩集各一本。
----②我決計把這兩本書送給白莽。
----③白莽是和我三十年前一樣熱愛彼得斐的詩的青年。
----④我送書給白莽,總算是給它尋得一個好著落。
----(2)將下面的長句改換成短句(可將“朋友”改為“人”)
----但那時我在上海也有一個唯一敢于隨便說笑,托他辦點像送書給白莽這樣私事的名叫柔石的朋友。
--10.閱讀下面兩段文字,按照后邊各項要求,分別作答
----甲段: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四十多個青年的血,( ),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以我的最大的哀痛顯示于非人間,使它們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將這作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獻于逝者的靈前。
----乙段: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1)從下列短語(或句子)中選擇恰當的,將序號分別填入兩段引文的括號內
----A.也當浸漬了親族,師友,愛人的心
----B.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C.層層淤積起來
----D.洋溢在我的周圍
--(2)按要求填空
----①甲段中的“逝者”是指______,“它們”是指______。
----乙段中的“他們”是指______。
----②在乙段中找出與甲段劃線句子意思相同的語句,它是______;甲段中與乙段劃線處意思相近的語句是______。
--(3)選擇正確說法
----乙段中說“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這“許多青年的血”是否包括甲段中所說的“四十多個青年的血?”對此,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前者包括后者,因為魯迅最關心青年的成長,支持青年的斗爭。
----B.前者不包括后者,因為徒手請愿是魯迅先生所不贊成的
----C.前者包括后者,因為乙段文章發表在甲段文章之后
----D.前者不包括后者,因為甲段文章發表在乙段文章之后
--(4)選出下面四個判斷錯誤的一項
----A.甲文中,“我已經出離憤怒了”,“出離憤怒”是指憤怒到了極點,甚至超出了極限,無法抑制,無法忍受了。
----B.甲文中,“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非人間”是指反動派統治下的黑暗社會,實為人間地獄。
----C.乙文中,“而在這三十年”的“三十年”是指作者棄醫從文,走上社會以來的三十年。
----D.乙文最后的省略號的作用是,表示還有許多沒有寫出來的話,發人深思。
參考答案:
----1.C.
----2.率lǜ--效率、速率----曲qū--曲解、曲線
--------shuài--率領、統率----qǔ--歌曲、曲調
-------省shěng--節省、省份----朝cháo--朝代、朝向
--------xǐng--省悟、省親--------zhāo--朝氣、朝夕
----3.B.4.C.5.A.6.B.忘的僅是“悲”,“憤”是不能忘的。
----7.B.8.D.
----9.(1)我決定把這兩本書送給那和我三十年前一樣熱愛彼得斐的詩的青年的白莽,總算是給它尋得了一個著落。
----(2)但那時,我在上海,也有一個唯一的不但敢于隨便說笑,而且還敢托他辦點事兒的朋友,那就是送書給白莽的柔石。
----10.(1)甲D;乙C
----(2)①劉和珍君等,反動勢力
-----------五個青年作家
---------②將我埋得不能呼吸
-----------我只覺得所住的并非人間
----(3)C
----(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