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為了忘卻的記念
教學要點:
1、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主旨。
2、學習文中夾敘夾議的方法和記敘、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綜
合運用。
3.學習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教學難點 :解題;文中難懂的字句;關于馮鏗的插寫及三個“疑心”。
教學時間: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理解第一部分。
一、導入 新課:
一年前,大家讀過一篇魯迅先生的紀念性散文,那是為祭奠先烈,激勵生者而作的。和藹的,常常微笑著的劉和珍的形象使我們難以忘懷,在那次慘案中還有四十幾名青年遇難。事隔五年后的1931年,柔石、白莽、馮鏗,李偉森、胡也頻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在上海龍華監獄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面對反動派的卑劣行徑.魯迅先生悲憤之情凝于筆端、寫下了又一篇紀念先烈的文章————為了忘卻的記念。不同于前一篇的是,
在記念的前面加了“為了忘卻”幾個字,這“忘卻”意味著什么?這是本文的重點,留待大家思考。
二、體裁:雜文,又叫紀念性散文.以記敘為主。溶抒情議論為一體,這里“記”同“紀”。
三、題目的語法結構:
a 為了忘卻的記念 介賓短語, 表目的
b 為了忘卻的記念 偏正結構, 名詞短語
四、聽錄音,根據第一部分內容質疑。
五、讀音:登載 zai 郵寄 you 愛憎 zeng 著落 zhuo
六、第一段,解題:
“忘卻一一輕松一一擺脫”:無限止地沉緬于悲憤中是令人窒息的,寫此文正是為了暫時擱置痛苦.從悲憤中擺脫出來。因為“夜正長,路也正長”,魯迅先生寫此文既要紀念被害青年,同時又要激勵后來者繼續他們未競的事業,因為作者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所以這“忘卻”是暫時的擱置.要化悲痛為力量,更好地投入戰斗,這正是寫此文的目的所在。這個目的在文章的開頭作了明確的交待,接下來就是寫與這幾位青年的相識與交往,主要寫白莽和柔石。第一部分寫白莽。
第二課時
一、閱讀分析:
作者是由報章不登載幾位青年作家遇害的消息引出白莽這個人物的。第二段除引出人物外,還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作了交持,當時的上海,是怎樣的情況呢?
1、分析第一句語法關系,提問關于報章的反應。
比較 | { | 不敢: | 同情但膽小 |
不愿: | 不同情, 認為與己無關 說明白色恐怖嚴重,政治黑暗 | ||
不屑: | 不值得, 反動文人 |
2、自讀3—6段,思考:
(1)三次交往有何不同?
第一次:送原文 拘謹
第二次:送譯稿 熟悉
第三次 出 獄 知交“不禁失笑”告命“革命者”
魯迅先生曾去信解釋,表現了對青年人的關心與愛護,三次交往的過程寫出了他們相互的了解和信任,表現了白莽的堅定與樂觀。
(2)為何寫兩本書?
贈書一一譯書一一失書
魯迅先生和白莽同樣曾是熱血青年,同樣曾熱愛彼得菲的詩,文學是紐帶,是媒介,是橋梁,是他們結識與相交的見證。作者寫出這兩本書的來之不易,才更覺失之可惜。作者無限痛惜:他失去的絕不僅僅是兩本集子,他還失去了文學上的朋友和革命的同志--那位剛剛出獄,穿著棉袍,汗流滿面的白莽,那個堅定樂觀地笑著的青年,這對魯迅那顆慈父般的心該是怎樣的刺痛啊!然而白莽的死留給作者的絕不僅僅是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悲哀.更多的是激勵和鼓舞,這種精神又在先生筆下不斷升華,激勵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的青年。
(3)結尾寫:這書還是托柔石送去的呢!這是一個巧妙的過渡,引出下文要寫的人物--柔石。
第三課時
一、檢查訂正字詞:
竦:向上, 通“聳” | 斐:顯著,斐然;有文采的樣子 | ||||
孺:子,幼兒 | 偈子:佛教中的唱詞 | 挈:攜帶 | |||
緇:黑色 | 錮:禁閉 | 苑:園地 眷眷 拳拳 | |||
抨擊 | 氣焰 | 朝花社 | 吮血 | 白化 | 版稅 |
信札 | 客棧 | 囚系 | 累及 | 什物 | 大王 |
1、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柔石的什么特點? 三、第三部分:雙線合一,寫他們一同被捕(左聯成員)。 四、第四部分:寫柔石白莽等人的被捕和遇害,是本文的重點部分。 一、分析第五部分:以強烈的抒情語句抒發自己的悲憤.與開頭遙相呼應,抒發了對烈士的懷念、尊敬之情。
二、分析第二部分:寫柔石
(1)模樣:硬氣“迂”倔強,耿直,幾分書生氣;
(2)辦刊物:熱情,無私,吃苦耐勞;
(3)看社會:書生氣十足,單純,幼稚,善良;
(4)個人生活:對女朋友“迂”古板;對魯迅:熱情,忠厚;作者議論:“損己利人”寫柔石的無私,更充滿感情。
(5)文學創作:“只要學起來”:進取,倔強,硬氣,高度評價;“真的學起來”轉而自責,否定“疑心”。
2、表達方式:敘議結合
3、不理解的句子?
本部分有兩條線索:
1、柔石等人被捕至犧牲的經過(敘)
2、作者的境遇和悲憤之情(敘、議)
這兩條線交織在一起,揭露反動派的殘忍卑鄙,歌頌烈士的堅定與高尚,表達作者對反動派的痛恨和對烈士的哀悼。
第一條線索為主:
柔石:被捕時間、地點,訣別,短信,被殺,回憶母子之情;
白莽:較熟,詩集譯文,為崇高的信仰而付出生命;
馮鏗:略寫;李偉森,胡也頻:略,不熟悉;
小結:由歌頌與控訴交織而成的悲憤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間,表現了作者對青年作家無限的關懷愛護,崇敬懷念,愛之愈深、失之愈病。這種情感通過記敘(有感情的記敘)、抒情(直抒胸臆)、和議論(高度評價,嚴厲譴責)等綜合表達方式得以表現。
I、過渡,由回憶到現實,由記敘到抒情。
2、揭露政治黑暗:“無寫處”。
3.控訴,點題呼應.表達堅定的信念.肯定烈士的價值與意義
二、寫作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線索“悼念烈士”,各部分巧妙過渡銜接。
2、記敘、議論、抒情的完美結合。
3、樸實、深刻、含蓄的語言。
4、使用典故.用以佐證。
5、七律“慣于長夜過春時”,背誦,理解。
三、質疑
四、訂正思考與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