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自讀課,主要教學目的是在理解字詞句基本意思的基礎上,把握陶潛在本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背誦全文。在設計教學過程 中,我力求突出兩點技巧:一是在每個教學環節,盡量用陶潛的詩句來連綴,以求擴充容量,擴大視野。二是運用藝術的手段,讓學生在詩、書、畫、樂的意境中,得到感悟,得到陶冶,提高記憶質量,提升人文素養。
二、過程展示
[導入 ]同學們,現在正是青陽中學第十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今天我們的學習,也想動用點藝術手段,算是為藝術節助助興吧。
(意圖: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同時為教學手段的運用埋下伏筆。)
我給大家做兩個廣告。宋代歐陽修曾說:晉朝只有一篇文章,那就是《歸去來兮辭》。《昭明文選》又說:觀《歸去來兮辭》,貪夫可以廉。看來,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還是廉政教育的好材料呢。
(意圖:課文導入 通過“廣告”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透露出了文章的基本意向和信息。)
[作者介紹]教師問:陶潛在《歸園田居》中有詩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作者把做官比作“誤落塵網”,并且一下就是三十年。可書本下面的注釋卻說,陶潛只做了80多天的彭澤縣令,時間是否矛盾呢?學生答:不矛盾。
(意圖:意在讓學生仔細去看注解,因為注解還說到了陶潛在做彭澤令前,還做過祭酒和參軍等職。同時,教師還點出作者是三仕三隱,此次是最后一次隱退,讓學生對背景知識有必要的了解。)
[教師范讀]教師范讀(背)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讀音和節奏。
學生解釋疑難字、詞、句,掃除文字障礙。同時,教師對解釋不怎么到位的學生,引用陶潛《五柳先生傳》一文中的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并進而引出下一步教學環節。
(意圖:學生已預習兩到三遍,教學建議上也不要求串講,因此沒必要從頭到尾通釋字詞。)
[學生讀課文]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提供三支曲子,并分別用一句話對三支曲子的特點進行概括。三支曲子即《漁舟唱晚》《高山流水》《梅花三弄》,作為學生朗讀的背景音樂,讓他們挑選。
(意圖:通過音樂,體現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創設氛圍,促使感悟。)
[內容分析]陶潛《飲酒》詩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下面我們就來誦讀分析這篇文章,領略其奇妙之處。
大家首先要讀好三句話即“歸去來兮”“歸去來兮”“已矣乎”。
(意圖:三句話,分別出現在第一節、第三節和最后的第四節。抓三句話,實際就是抓住全文思想感情發展的線索。讀好三句話,巧妙地把文章的主要內容串連了起來。)
通過師生共同研究,學生得出了結論:第一段中的“歸去來兮”是開門的第一句,作者“久在樊籠里”,當決定返回故里了,那真是釋放了一口悶氣,大呼一聲“回去吧”。學生注意到了,這句話后面編者用的是感嘆號,所以讀起來很是豪邁。
要想讀好第三段中的“歸去來兮”,就必須弄清第二、第三兩段的內容。第三段主要內容是通過“途中、室中、園中”三層意思,表達“回家的感覺真好”的情懷,所以心情特別愉快。第三段起始就說“歸去來兮”,從承上來看,有不少高興的成分。接著又重申了一下自己的決心,并繼續寫自己在農村出游的喜悅情形。應該說,作者心情是比較輕松的。這時的“歸去來兮”,是在自己反思之后說出來的,愉悅而又較為平靜。
最后一節的起始語是“已矣乎”,意思是“算了吧”。接著作者表露了自己對人生和宇宙的一種透悟。在這種心境中,的確有消極的因素流露出來,所以表達的心情有一種解脫的感覺,讀的時候,既要放松又有些無奈。
[寫法研究]教師問:陶潛在《桃花源記》中設計一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的世外桃源,作者有沒有指斥當時社會的黑暗呢?學生答:沒有。師說:這用的是寫作上所說的“折射法”。盡管作者沒寫,但我們從他尋找桃花源來看,實際上就是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本文中作者要寫辭官歸田,有沒有直說諸如“官場腐敗,物欲橫流,人心不古”之類的話呢?學生回答“沒有”。教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得出結論:陶潛的思想:潔身自好。陶潛的文風:灑脫飄逸。
(意圖:通過巧設問題,讓學生更進一步熟悉文章的內容,同時也了解了寫作特點,更關鍵的是了解了陶潛的思想情操,解決了課文后的第一道練習題。)
[內容總結]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四幅人物畫像,即屈原、陶潛、李白、蘇軾。每幅像下面,分別有他們的代表名句。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陶潛像的下面是空白,讓學生選一句本文的話附在下面。
(意圖:選擇另外三人,其因有三:一是文體,屈原創制了“楚辭”,本文是“辭”;二是仕途的經歷;三是文風和寫作特點,讓學生注意課內課外聯系。同時進一步讓學生熟悉課文,把自己認為最能代表陶潛品質的句子找出來。實際上是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讀完了課文后,感受最深的語句是什么。)
[背誦]主要選的是第二節,當堂背誦。因為第二節最長,學生反映也最難。背誦前,教師提供給學生關于“辭”的知識。其中有一條是“辭,押韻。韻變,意思也變”。第二節,分別押“ui”“en”和“an”韻,又正好是相應的三個層次,意思也分別是“途中”“室中”和“園中”,學生在掌握規律后,基本上按時背誦了全節。
(意圖:從內容和形式上,讓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和技巧。在背誦中升華對陶潛的領悟。同時又對其他小節的背誦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全文總結]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了兩幅書法作品:一幅是現代書法家的,字體飄逸瀟灑;另一幅是明代四名人之一的文徵明的作品,恬靜平淡。兩幅都書寫的是《歸去來兮辭》。
教師說:“一幅飄逸,一幅恬淡,正好是陶潛思想和人格魅力之所在。”
最后,整節課在誦讀中結束。
(意圖:通過書法作品,再一次給學生藝術的熏陶,讓學生增長見識,積淀人文底蘊,體現了古代文人注重詩、樂、畫、書四位一體的藝術理念。在誦讀中結束,也進一步突出了讀中悟理、讀中悟情的文言文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