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教案
初一語文第二冊教案
第一單元
單元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1. 學習整體感悟文章,提煉文章主旨。
2. 學習比較閱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3. 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時間安排】
第一課3課時,第二課兩課時,第三課兩課時,第四、第五課安排學生課外自讀。
第一課
【教學目標 】
1. 1.理解作者對“生命”的領悟和對生命的熱愛,從含蓄的語言中領會作者的主旨。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積極進取熱愛生活的情操。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比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設想】
1.文章的思想內容比較抽象,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難點,擬以揣摩文中的關鍵詞語為突破口,理清思路,整體感知課文。
2.以提問討論為主。
3.兩篇課文各用一課時,另用一課時來進行作業 訓練。字詞學習留待第三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
敬畏生命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直接進入課題,提示作者,提問引起學生注意:
問:生命是什么?為什么可敬?又怎么可畏?
二.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領會:
1.課文寫了件什么事?
2.作者從這件事中感悟到了什么?
三.提問討論。
1.根據剛才的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把課文分為兩個部分,并歸納大意。
〖第一部分(1、2段):描寫所見到的景象。
第二部分(3、4、5段):書寫自己的感受。〗
2.請一個學生復述作者所看到的景象。要求說出開始時的神情,隨后的變化,第二天的情態,并說清楚其原因。
〖突出:幾棵樹、飄散──云庫──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都是
不經意──吃驚──詫異和震撼〗
3.第二部分作者書寫了自己的感受。找出表達作者感受的詞語和句子。(主要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領會作者的感受。相關的詞語同時要求學生翻書理解。)
〖詞有:折服、敬畏、碰撞、感動。句子有:1我幾乎第一次遇見生命。2我不能不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3那顆種子曾遇見了一片土地,在一個過客的心之峽谷里,蔚然成陰,教會她怎樣敬畏生命。〗
4.作者為什么“折服”、“敬畏”?
〖因為我“被生命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投資所感動”,為“造物者驚心動魄的壯舉”所感動。
5.為什么說生命的“投資”是“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
〖因為樹不分晝夜的飄送種子,為播撒后代竭盡全力,而成功率卻極小,或許其中“只有一顆種子足以成樹”。〗
6.為什么說“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
〖作者以前對生命的形式和意義并不經意,只是把它看作一種具體的物的生存方式,而沒有去思考它們的作為“生命”的本質意義。而這次飛絮飄種的情景,引發作者第一次對“生命”的本質意義的感悟,她感悟到生命的本質意義在于──無私地傳遞生命,不惜代價,不求回報,頑強執著的,驚心動魄的精神。“生命”在這里已不是一種具體的植物或動物,而是一種普遍的抽象的生命,即本質意義上的生命,或生命的本質意義。〗
7.文章最后一句話應怎樣理解?(這個句子比較復雜,可以分成幾個小問題去啟發學生理解。)
〖“土地”比喻心田,即“心之峽谷”;“敬畏”應是“敬重,不敢輕視”的意思。這個句子含蓄地寫出了由樹木飛絮飄種所得到的人生感悟──敬畏生命,即生命是神圣的、無私的、頑強的,要熱愛生命、敬重生命。這種感悟經過作者長期的觀察和深思,已經形成了一種深刻的理性認識,所以把它比喻為成長在心之峽谷的一棵蔚然成陰的大樹,不僅讓“我”懂得了敬畏生命,而且還讓“我”懂得了“怎樣敬畏生命”。〗
8.作者在文章末尾表達的情感與前面有甚么不同?
(理解文章情感發展的線索)〖不經意──吃驚──詫異和震撼──折服、敬畏──蔚然成陰〗
四.總結。(提問回顧前面講過的重點)
1.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表達了一種什么情?
2.文章以什么為線索?(略)
3.在你所感受到的生命現象中,有什么讓你感動的地方嗎?(如有時間可讓學生討論。)
五.布置作業 。
1.解釋預習提示要求積累的詞語,并分別造句。
2.回答練習第一題的兩個問。
附板書設計 :
敬畏生命
張曉鳳
第一部分(1、2段):描寫所見到的景象。
幾棵樹、飄散——云庫——整個下午、整個晚上、漫天都是
第二部分(3、4、5段):書寫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即生命是神圣的、無私的、頑強的,要熱愛生命、敬重生命。
感情線索:不經意──吃驚──詫異和震撼──折服、敬畏──蔚然成陰
第二課時
熱愛生命
蒙田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直接進入課文,然后簡介作者。
(先要求學生讀注釋1,再補充: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被馬克思稱為“產生巨人”的時代,一大批解除的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如哥白尼、伽利略、哥倫布、麥哲倫,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但丁、薄伽丘、拉伯雷、莎士比亞,及培根、蒙田等等。《熱愛生命》是蒙田晚年寫的一篇隨筆。現在我們認真讀讀課文,體會一下此文的“生命”與上文的“生命”有什么異同。
二、學生朗讀課文(由兩個學生分段讀),并正音。
三、提問討論,理解課文內容和詞語含義。
1.《敬畏生命》與《熱愛生命》中的“生命”含義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指普遍的、抽象的生命,指生生不息的生命現象,具體歌頌的是生命繁衍的無私、執著、頑強的本質特征;后者指人的生命,具體指的是人生、生活,倡導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2.文中哪些語句表現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要求學生熟悉課文,能說出主要句子。)
3.作者在第一段運用了對比的寫法,表現在哪些地方?
〖首先,把日子分為兩種,一是令人不快的時候,一是風和日麗的時候(即“壞日子”和“好日子”)。然后,對兩種不同的日子采取兩種不同的度日態度和方法,“壞日子”要“消磨”、“要飛快的去‘度’”;“好日子”要“慢慢地”“細細地”“賞玩”、“領略”、“品嘗”。最后再把那些“哲人”和“我”對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對比,他們“打發”、“消磨”、“無視”它,認為生命是“苦事”、“賤物”;“我認為生命是”“值得稱頌”、“富有樂趣”,是“自然的厚賜”,“是優越無比的”。〗
4.怎樣理解“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
〖人的生命是經過數十億年的時光演化而來的,是自然的哺育,也是自然的杰作,無可比擬。〗
5.對待生命的不同態度,會導致怎樣不同的結果?
〖“糊涂人一生枯燥無味”,樂觀者充滿生活樂趣。〗
6.第二段談到“享受生活要講究方法”,文中談到了哪些方法?
〖抓緊時間和有效的利用時間。只有正確認識生命,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活,關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這是對生命的認識和態度問題)。〗
7.作者為什么說“我對隨時告別人生,毫不惋惜。只有樂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惱”?
〖因為樂于生的人好好地享受了生活,對于死亡就不會感到遺憾。而“我”熱愛生活,“比別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當需要告別人生的時候,“我”會毫不惋惜。〗
8.兩段內容各有什么側重點?(這個問題擬再分成幾個小問題來引導學生逐步完成。)
〖第一段側重從不同的生活態度,表明為什么要熱愛生活。第二段著重從生與死,生命的短暫談怎樣熱愛生命──抓緊時間、有效利用時間、使生命過得豐盈充實。〗
四、比較兩文的異同。(引導學生從題材、主旨、表達、風格幾方面比較。)
〖同:主旨相通,談生命,表達珍愛生命的情感。
異:前文著重談對生命的本質特征的認識,表現生命繁衍的無私、執著、頑強、令人敬畏。后文著重談對人生的態度,倡導以積極進取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人生。前文以描寫抒情為主,寫得細膩含蓄。后文以議論為主,直抒胸臆,樸素深刻。〗
五、布置作業 。
1.書面完成練習第二題。
2.做《文段閱讀》中第一課的作業 。
3.如有時間可課內做“一課一練”。
附板書設計 :
熱愛生命
蒙田
度日: 壞日子 消磨 飛快地去“度”
好日子 慢慢地賞玩 細細品嘗
“哲人”:打發 消磨 回避 無視它 苦事 賤物 糊涂人一生枯燥無味
“我”:稱頌 富有樂趣 無比優越 樂觀者充滿生活樂趣
第一段側重從不同的生活態度,表明為什么要熱愛生活。
第二段著重從生與死,談怎樣熱愛生命──抓緊時間、有效利用時間、使生命過得豐盈充實。
同:主旨相通,談生命,表達珍愛生命的情感。
異:前文著重談對生命的本質特征的認識,表現生命繁衍的無私、執著、頑強、令人敬畏。
后文著重談對人生的態度,倡導以積極進取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人生。前文以描寫抒情為主,寫得細膩含蓄。后文以議論為主,直抒胸臆,樸素深刻。
第三課時
練習課
一、針對前兩節課的作業 ,進行講評和訂正。重點是造句。
二、繼續完成“一課一練”的作業 并訂正。
三、根據前兩節課的情況,查漏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