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教版《石壕吏》教案3
教學目標:1、 了解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感懷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懷。2、 初步了解杜甫詩歌沉郁頓挫的風格教學重點:了解詩人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感懷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懷。教學難點:如何藏問于答、言外見意。教學方法:質疑法教學過程:一、 簡介背景,導入新課:這首詩是杜甫著名組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中的一首。公元757年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安慶緒所殺,長安、洛陽等地被唐將郭子儀收復,安慶緒退守鄴城。公元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率六十萬大軍圍攻鄴城。唐肅宗害怕九節度使“難相統屬”,因而不置元帥,只用宦官魚朝恩充當“觀軍容宣慰處置使”,這樣,圍攻鄴城的六十萬大軍便陷于“進退無所稟”的無政府狀態,以致“城久不下,上下解體”。第二年3月,反被史思明援軍擊敗,全軍潰退,郭子儀退守洛陽,洛陽一帶告急。唐王朝為了挽回危局,便在洛陽至潼關,特別在臨近前線的石壕、新安一帶,不擇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老少男女,都被抓去充服兵役。這時候,杜甫正在回華州任所途中,親眼看見了兵燹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憂憤交加,于是創造了“三吏”、“三別”這兩組優秀的現實主義詩歌。二、 整體感知:1、 默讀課文,請談談你的初步感受?2、 抽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的意思 一何 前致詞 新戰死 長已矣 無完裙 逾墻走 語聲絕 泣幽咽 登前途 2)注意“逾”、“戍”、“嫗”、“咽”等字讀音。3、 請同學口述故事:將這首敘事詩擴展成—個故事。三、 分析鑒賞:1、根據插圖請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并一起分析討論: 老婦的“致詞”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嗎?據此想象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 明確:老婦的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從“致詞”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u”,“i”.“en”、“u”四個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學生對吏與老婦對話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齊讀第二部分,再齊背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