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薺菜》教案
教學目的1.了解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學習本文的對比寫法。
3.學習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對比的寫法。
(2)學習邊敘邊議,敘議結合的表達方式。
難點:理解“我”對養菜的特殊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薺菜(ji)薔薇(qiang wei)掰手(bai)琥珀(hupo)
綻(zhan)碼(ma)莧(xian )和煦(xu)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l)廣闊無垠:廣大寬闊,沒有邊際。垠:邊際。
(2)遷就:勉強湊合別人。遷:改變,引申為改變初衷。就:湊近,湊合。
(3)漫不經心: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隨便。經心:留心,在意。
(4)五味瓶:裝著甜、酸、苦、辣、咸的瓶子,什么滋味都有。比喻不是味道。
(5)出土文物:原指被發掘出來的,有關文化發展的有價值的古代器物。本課是“老古董、背時貨”的意思。
二、導入
l.作者簡介:
張潔,生于1931年,1960年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后,長期在經濟管理部門工作。 1978年,發表《從森林里來的孩子》,這篇處女作和后來的《誰生活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都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創作獎。她的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曾改編為電視劇。1981年,創作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此外,還有中篇小說《方舟》《七巧板》《祖母綠》等。
2導語:
同學們可能沒有吃過“薺菜”這種野菜,可是在舊社會,這種野菜是窮人們的美味佳肴。《抱養菜》這篇課文寫一位關心兒女成長的母親,回憶她童年的苦難,向孩子們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過新!日社會的對比,消除兩代人之間的隔膜,與孩子們成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
三、正課
1.閱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討論并歸納:本文按時間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節)回憶解放前童年時代的苦難生活,寫出“我”對薺菜有一種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 11節到完)寫解放后“我”和孩子們對挖薺菜、吃薺菜的不同態度和心情,以及“我”的感慨和希望。
2.提問:文章開頭僅有一句“我對養菜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號,而用省略號,這是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綱摯領,總領全文的作用,用省略號更富有詩意,使人感到余味無窮。
3.提問:課文第2自然段不講養菜的事,卻從“饞”字說起,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樣寫是不是離題?
討論并歸納:課文寫“饞”到“饞丫頭”的得名,是因為“餓”,又由“餓”引出了一次危險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餓”寫出造成“餓的原因——剝削制度的罪惡。在此基礎上,再來寫“挖芥菜”,寫出了“挖”的辛酸,表現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這樣寫不但不算離題,而且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達。
4.提問:文章寫到“我”擺脫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時有一段景物描寫,這段景物描寫與“我”當時的處境是否相稱?這樣寫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