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師》教案3
我的老師教學目標
1. 從文章內容的感悟分析中,了解劉老師的人物特點和內心世界,學會與文本對話。
2. 感受作者的感受,了解作者心目中的劉老師,學會與作者對話。
3. 了解本文寫作上的一些特點,掌握一些寫作知識與方法。
4. 結合文章內容與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作者的情感體驗。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從上學到現在,大家接觸過的老師一定不少,其中肯定有給你留下深刻印象,讓你尊敬愛戴的老師,你能說說他們是誰?為什么讓你尊敬愛戴嗎?(學生答)今天我們也將看到一位老師,他究竟怎樣?請看——
二、 整體感知:
1、 學生自由讀課文,可以朗讀,也可以默讀。
2、 本文主要寫了些什么?
選取了三個內容:劉老師的外貌、劉老師的教學、劉老師放風箏。這三個內容從外到內,逐步深入地展現了劉老師的特點。
3、 把握文章脈絡,劃分文章層次。
文章回憶部分分為兩層,一部分是記敘劉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留給“我”的印象,另一部分是記敘課外活動時劉老師放風箏的兩個場景。可以通過關鍵句理清思路,體味作者的寫作重點,從而理解“用那雙寫了無數個粉筆字的手,放飛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風箏”的含義。
三、探究主旨:
1、回憶老師,不重點寫老師教學和奉獻,卻大寫老師和學生一起放風箏,這是為什么?
因為老師身體殘疾,缺了一條腿,通過放風箏,“拄著拐杖,蹦跳著去追趕繩端”充分地表現了老師生命的頑強;放風箏后的滿足與喜悅,可以看出老師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正是老師這種頑強的生命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的性格及精神感染了作者,才致使三十年后還不能忘懷。同時,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2、怎樣理解“用那雙寫了無數個粉筆字的手,放飛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風箏。”這句話的含義?
這里的“風箏”已經不再是實指的風箏,而是引申了一個概念,他暗示我們,劉老師的頑強生命和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影響了作者的人生理想。
第二課時
一、 分析劉老師的形象:
1、 學生在文中畫出描寫或敘述劉老師外貌、語言、動作的句子,并進行交流。
2、 討論:這些內容表現了劉老師什么樣的特點?
3、 學生發言,每組派代表1人。
明確:劉老師是一位身有殘疾的老師,但他超越了殘疾:課堂上機敏的自嘲,顯示他并未被殘疾帶來的精神壓力所控制;板書時的跳躍旋轉,表明身體的缺陷并未影響他的工作;對祖國的深情、對學生的親切,讓人感受到他那博大的愛心,親手把風箏送入藍天,更袒露出他那顆赤子之心,袒露出他生命的健康和強壯。
二、 細節賞析:
1、句段①: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天里盡情飄舞,舒展著自己的腰身。連翹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向著春天吹奏著生命之歌。而藍天上,一架架風箏在同白云戲耍,引得無數的人仰望天穹,讓自己的心也飛上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