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教案
*結尾部分三個破折號的作用:
明確:解釋說明;聲音的延長;意思的遞進。
(2)完成課后練習三。
(3)討論:在\'最后一課\'中,韓麥爾先生的感情有怎樣的起伏變化?
上課一開始,他用\'柔和又嚴肅\'的語調說話。\'柔和\'表明他對祖國、同胞、學生的滿腔深情;\'嚴肅\'說明亡國的悲痛。當課上小弗郎士背不出書來的時候,他不責備學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這正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勇敢真誠地作自我批評,痛心地檢查自己的過錯,表現了高度的責任感和深厚的愛國熱情。接著,又深情地贊美了祖國的語言,贊美了祖國。當學生專心書寫的時候,他又陷入了沉思,體味著深沉的亡國之痛。當\'最后一課\'結束時,他盡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憤。
\'深情、悲痛——思索、內疚——沉思、悲憤\'是韓麥爾先生感情的變化,從中蘊含著他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無比的痛恨。
形成板書:
情節人物
小弗郎士韓麥爾先生
上學路上(序幕)幼稚、怕提問
課前(開端)疑惑、詫異線深情、悲痛
課上(發展)難受、懊悔索思索、內疚
下課(高潮和結局)悲憤、懂事沉思、悲憤
心理肖像、動作、語言
3.環境描寫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序幕中的兩處環境描寫:
明確:\'天氣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畫眉在樹林邊宛轉地唱歌,鋸木廠后邊草地上,普魯士兵正在操練。\'
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門時所見到的場景,包括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點明了《最后一課》的具體時間和時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環境描寫,它真實而又十分簡練地交代了國土已被侵略軍所占領,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殘酷的社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看見許多人站在布告牌前\'這一環境描寫又表明什么?
明確:布告牌上貼著的雖然只是一張公文,但它威力極大,逼迫人們不得不法執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導致了\'最后一課\'。
(3)課前的環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烘托出\'最后一課\'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又進一步加深懸念。
(4)“屋頂上鴿子咕咕咕咕地低聲叫著”描寫的作用?
明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現出小弗郎士對被迫不能學習祖國語言的悲憤,對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韓麥爾先生小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明確:表達出這位教了四十年法語的老師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4.解題: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復“最后一課”,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樣的作用?
明確:韓麥爾先生在開課時宣布:“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們上課了……今天是你們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幾句話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靈里轟然炸開,鎮公所門前的布告,教室里異乎尋常的情景,現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這句話,單獨成節,表達了他難過、憤慨的心情。“啊!這最后一課,我真永遠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對“最后一課”的嚴肅意義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經由天真幼稚變得懂事成熟起來了。重復出現,既緊扣課題,又表達了對這最后一課的眷戀,對將要失去祖國語言的難舍。
5.拓展閱讀:
(1)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