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七下21
《社戲》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
2.體會江南水鄉(xiāng)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習俗。
3.學習小說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2.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和結構。整體把握故事情節(jié)。
3.學習理解小說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寫和表達方法。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4.學習分析小說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特點。
情感目標:
1.體會農(nóng)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nóng)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2.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體驗反思,培養(yǎng)學生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品德。
【重點難點】
1.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2.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現(xiàn)勞動人民的純樸可愛和懷念社戲的關系。
【教學設想】
1.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憶美好的童年往事,教學時要以此為重點。
2.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習俗,開展語文活動。
3.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多媒體播放《童年》mtv
一首輕松活潑的歌曲,把我們帶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透過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可以領略到魯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小說《社戲》。
2.小說中的人物都是作者塑造的。寫的人與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從中看出魯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本文中的“我”(迅哥兒),不同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散文)中的“我”。小說 的“我”是作者塑造的,文中的“我”≠作者。而那個“我”就是魯迅自己。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樂園,《社戲》——樂土,
3.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省紹興市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4.題解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jīng)歷為依據(jù),用第一人稱寫“我”20年來3次看戲的經(jīng)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戲,一次是少年時代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
課文節(jié)選的是看社戲的部分。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xiàn)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特別是對農(nóng)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親是農(nóng)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nóng)民相親近。”他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少年時代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nóng)民,受到他們的啟發(fā)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農(nóng)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
二、課文感知
1.讀一讀,寫一寫
憚dàn 踱duó 棹zhào 歸省gu ī xǐng 行輩 háng bèi 攛掇cuān duō
鳧水 fú shuǐ 撮cuō 桕 jiù 楫jí 旺相wàng xi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