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
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梳理詳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
3、學習小說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4、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5、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課時:兩課時
自學內容:
1、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會復述故事情節。
2、找出文中出現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
3、找出你喜歡的語句和不理解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童年引讀。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哪位同學愿把自己最難忘的經歷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迅的小說《社戲》,那又是怎樣的一件事,一種感受呢?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理清故事情節。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圍繞線索將全文分為三大部分。(1)看戲前(1—3段)——(2)看戲中(4—30段)——(3)看戲后(3l一49段)
2、圍繞“看戲中”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討論明確: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二層(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三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四層(22—30段):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三、研讀課文。
文章結尾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那夜的豆并不好吃,戲也普通,那么難忘的是什么呢?
小組討論,明確:難忘人美、景美、生活美、人情美。
(一)分析人物。
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你最喜歡哪個人物?他具有怎樣的品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其他描寫的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雙喜:看戲前,當“我”因為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伙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干。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后,雙喜認為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還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