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
一、課文導讀(一)、文題詮釋
演社戲時我國浙東一帶農村集鎮過去的一種民俗。“社”,“示”旁加“土”,是個會意字。“示”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在紹興地區,后來發展為以演戲就稱為“社戲”。本文的標題“社戲”既是全文故事情節發展的線索,又是故事內容的概括。
(二)、謀篇立意
本文以到趙莊看社戲為線索,先略寫在平橋村的快樂生活,再詳寫從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戲的全過程。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勞動人民純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展示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層次劃分
全文共40個自然段,可分為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隨母小住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及其鄉間趣事。
第二部分(第4—30自然段):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分個四層次。
第一層(第4—9自然段):戲前波折(平橋村)。
第二層(第10—13自然段):夏夜行船。
第三層(第14—21自然段):船頭看戲(趙莊)。
第四層(第22—30自然段):月夜歸航。
第三部分(第31—40自然段):六一公公送豆。
(四)、寫作特點及借鑒
寫作特點
1、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青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婉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干凈,生動傳神。此外,作者還運用了各種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的:“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啊浪花里躥”,這些描寫,有的化靜為動,烘托人物看戲的急切心情,有的創造出童話般的意境,增強了景物描寫的效果,給讀者以美的享受。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純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特別是雙喜,他聰明能干、考慮周到、辦事果斷、善于為他人著想。這群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船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著墨很少,但幾筆勾勒極其準確,寫出他寬厚、純樸、好客、熱誠。“我”之所以認為這一夜的戲好、豆好,原因就在于這片樂土上的人好。
3、語言生動形象,詞語運用準確傳神。如“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句中的“輕松”“舒展”兩詞的運用就極其傳神,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我”歡喜輕快的心情。再如寫去趙莊看戲,寫小伙伴們開船的動作,運用了“點”“磕”“退后”“上前”“出”等幾個動詞,使人如身臨其境,顯示了這些少年能干利落的撐船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