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
魯 迅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本文通過言行、心理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體會景物描寫對渲染環境、烘托形象、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2.理解本文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3.感受作者對兒時歲月的誠摯情感,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理解課文熱愛勞動人民、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課文提示】
1.這篇課文選自魯迅的小說《社戲》。《社戲》最初發表于1922年12月《小說月報》第13卷第12號上,后由作者收入小說集《吶喊》。“社”原指土地廟。從前,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社戲》雖然是寫童年生活,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的藝術創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兒)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來的。原作是一篇回憶性小說,先寫在北京看了兩回中國戲的經過及印象,寫對“北京戲”沒有好感,襯托出“我”對“社戲”的喜歡。接下來回憶“我”幼年時與農民孩子看“社戲”的情景。這是小說的主要部分,課文選的就是這一部分。
2.本篇用第一人稱敘寫幼年的“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故事。重點在敘事有詳有略,主要敘寫夜晚航船去趙莊看戲。本篇側重敘事,寫的是農家少年的群體。寫得曲折生動,展現出農村生活畫面,描寫出一群淳樸善良、好客能干的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對那段生活的懷念和對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開頭和結尾是學習的難點,二者對表達中心又很有作用。
【正音正字】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xù 怠dài
攛掇cuānduo 鳧fú 潺chán 蘊藻yùnzǎo 眷juàn
舀yǎo 踱duó 躥cuān (旺)相xiàng 撮cuō 楫jí
【積累詞語】
早出晚歸 裝模裝樣 不識好歹
【朗讀課文】
【結構層次】
課文以《社戲》為題,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前后還寫了一些活動:開頭,寫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平橋村是“我”的樂土。結尾,寫六一公公送豆。
按故事情節發展、時空轉移,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寫小住平橋村得到優待和一般樂事。
第二部分(“至于我在那里”到“各自回去了” ),寫夜晚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依據情節的發展,第二部分又可以分為四層:
第1層(開頭至“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寫去看戲前的波折。
第2層(“我的很重的心”到“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寫看戲途中的情景。
第3層(“最惹眼的”到“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寫在趙莊看戲的情形。
第4層(“月還沒有落”到“各自回去了” ),寫看戲歸來路途中吃羅漢豆的歡樂情景。
第三部分(“第二天”到篇末),寫看戲次日的情形。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進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閱讀魯迅的作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采用討論法,逐段理解課文內容。)
平橋村是個怎樣的地方? 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不滿三十家、都是種田打魚的、只有一個雜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