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
3. 小朋友們都去看戲了,“我”的情形怎樣?
“我”雖然不能和小朋們一同去看戲,心卻和他們一同去了。不但想到“戲已經開場了”,“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想到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一心只在戲上,以致“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郁郁不樂。這使得母親很為難,外祖母又氣惱起來。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氣氛更為濃重了。
4. 寫看戲前的波折,在情節發展上起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這樣寫看戲前的波折和解決波折,構成了曲折生動情節,并且再為去看戲作好鋪墊,表現出農家少年的熱情和聰明能干。
5. “我”去看戲時的心情怎樣?出發的情景怎樣?
“我”在出門的時候,“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戲而馬上變得心情暢快,渾身舒適,似乎都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了。
一出門,“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現出上船之快;上船后,雙喜、阿發拔篙,點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準備搖櫓,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練迅速;母親出來吩咐“要小心”時,已經“出了橋”,發船迅速。
船出橋后,架起兩支櫓,在“說笑的”、“嚷的”聲音中,“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船“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表現出一船聲音,一船歡樂,船進如飛。
6. 作者從哪些角度描寫看戲途中兩岸的景物?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從視覺、觸覺、嗅覺,運用比喻方法,描寫看戲途中的景物。
“河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寫河面:月色籠罩在浮起水氣的河面上,構成了朦朧的色調,清風吹著夾雜有植物清香的水氣撲面而來,使人心曠神怡。
“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寫連山:“踴躍的鐵的獸脊”,比喻兩岸淡黑色山巒起伏連綿;“向船尾跑去了”,表現出航船前進之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表現了急欲看到演戲的心情。
7. “我”在看戲途中產生過什么誤會?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一是把“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二是誤把“漁火”當作戲臺上的燈火。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趙莊看戲的迫切心情。
8. 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有什么樣的作用?
寫出夜航途中的如畫景物,這優美江南水鄉風光襯托著社戲,使“我”這次看戲更具有了獨特的韻味。 寫“我”急于到趙莊看戲的心情,并由此產生兩次誤會,在曲折情節中為寫趙莊看戲作好了充分的鋪墊,積蓄了充足的氣勢。
9. “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我”望到“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真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望見戲臺,疑為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
10. “我們”在看戲歸途中的心情怎樣?
“我”“回望戲臺在燈光中,卻又如初來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聽到悠揚的橫笛聲,“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表現出仍很留戀演出。小朋友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搖得那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這留戀演出、議論笑罵和搖船情形,表現了對看戲仍然興趣很濃,愉快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