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社戲
背景資料:
1.寫作背景:
《社戲》一文寫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夠徹底,在封建軍閥的統(tǒng)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緊緊地禁錮著大家的頭腦,封建的禮教制度牢牢地束縛著人們的手腳,一切都沒有進步,一切都沒有朝氣。在這種氣氛之下,兒童教育就更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了。枯燥無味的教育內容,僵化呆板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發(fā)展,而且備受摧殘。少年兒童們渴望自由,追求發(fā)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風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融洽友愛互助的關系。魯迅先生的《社戲》,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以一個少年兒童觀察社會,觀察人情的角度,生動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發(fā)出了時代的吶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fā)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xiàn)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社戲》的故事情節(jié)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2.關于社戲:
演社戲是我國浙東一帶農村集鎮(zhèn)過去的一種民俗。舊時鄉(xiāng)村里分為一個一個的“社”,每個社有社廟。社廟大多臨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對面臨河筑一個永久性的戲臺,臺柱用石頭做的,戲臺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戲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戲時間一般在豐收后的農閑季節(jié),各社出錢請戲班演戲,一連演好幾天,非常熱鬧。
備課資料:
1.更多關于江南水鄉(xiāng)和社戲的知識請瀏覽“武進中語網(wǎng)”—“教學參考”:
2.關于《社戲》的教學建議:
3.課文擴讀材料:《聽戲》/梁實秋
梁實秋用幽默詼諧的筆調描繪了看戲之樂。看戲之樂,似乎不在戲的本身,而在看戲的氛圍、看戲的過程,當然還有對戲法的模仿。本文與《社戲》有許多相通之處,可作為課文的補充資料,以便我們更好地了解—個兒童執(zhí)著于看戲的真正目的,對舊時戲園的演出也會增添一些見識。
具體文字見:
社 戲(第1課時)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和主要情節(jié)。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樂土之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絢爛的圖畫,猶如一個個歡快活潑的音符,有說不盡的樂趣,道不完的喜悅(請多名同學說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闡發(fā),意在勾起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