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
(得失之患)↘ 緊張不安、心痛如割 ↙—→轉折2:請求撤銷
(六)教后感:
第二課時一、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理解寓言的含義 2,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3,正確地把握人生態度,對待人生際遇
二、教學重點:
理解寓言含義,學習精美的表達
三、教學難點:
理解寓言含義四、課前準備:根據學習第一首寓言的方法,自學第二首五、教學過程:(一)復習回顧: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白兔和月亮》,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明確:擁有巨大的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二)研讀《落難的王子》自學分組討論,出示問題:1,這篇寓言講的什么故事? 明確:略2,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明確:《落難的王子》的寓意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3,請在文中劃出本文的主旨句明確: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頭上,誰都得受著,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4“我”在情節的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 明確:線索人物。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 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似乎寓言里描述的并不是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是某人的親身見聞。使讀者自然產生聯想,“假如明天我也遭遇厄運該怎么辦……”5,“天哪,太可怕了,這件事落在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這句話在課文反復出現過三次,都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有什么意義? 明確: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復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厄運一旦落到自己頭上怎么辦,有王子的經歷在前,這樣的故事又好像在不斷重復,對人很有啟發。這句話表現了一個旁觀者對不幸者的嘆息。第一次是王子對天災人禍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對王子落難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對“我”遭受厄運而言。這是嘆息者未經磨難的一種虛妄的假設。(其實未必如此,假如災難真的落到了人們的頭上,誰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課文中反復出現三次,揭示了它在現實中的普遍性。 6,王子落難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明確:開始很脆弱,后來堅強起來。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7,“我”是王子落難全過程的見證人,然而,厄運也落到的“我”的頭上,這一情節說明了什么? 明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訴讀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災難可能不期而至,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勇敢面對。這樣寫加強了寓言的真實性,又讓人意識到類似的故事在現實中不斷重演,給人啟發,耐人尋味8,文章結尾給人怎樣的啟示? 明確:王子落難的故事還會不斷發生,而旁觀者的嘆息也將無限循環地延續下去。只有經歷厄運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間的災難,無論落到誰的頭上,誰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9,只有落難后才能戰勝脆弱,這是一條定律嗎? 沒有遭遇過厄運的人應該怎樣培養堅韌的意志?明確:說“才能”,意味著只有遭遇厄運,才能戰勝脆弱,別無他法了,這個規律不能成立。要培養堅韌的意志,必須自覺地尋找艱苦,在艱苦的條件下刻苦的磨練。比如,長跑,并非厄運,但是需要堅韌的意志,是可以鍛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