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青春萬歲》教案
4.“在聲音的世界里”,孩提時代的作者喜歡哪些音樂?
聽雨聲、學唱歌、聽單弦、聽梅花大鼓、河南墜子、河北梆子等地方戲曲。
5.大自然的聲音也是—種優美的樂音,作者細膩地描繪了大自然的雨聲,寫了哪幾種類型的雨聲?它們帶給作者的感悟相同嗎?
有小雨聲、中雨聲、大雨聲,它們帶給作者的感悟各不相同。
6.你怎樣理解:“風聲雨聲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憂思中而又躍躍欲試。”
突然的風聲讓人感覺到蕭瑟、惶恐,大雨聲則讓人豪情滿懷,風雨混合在一起則讓人時而惴惴不安、思慮萬千時而又滿懷豪情,讓人躍躍欲試。
7.所以作者認為“聲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全班齊讀第2自然段。
8.作者孩提時代對聲音的喜好往往帶著淡淡的憂郁,你能從文中找到例證嗎?
如第4自然段中的“我學唱歌,所有動人的歌曲似乎都帶有—點感傷……即使是最激越、最歡快的歌曲,一個人唱起來,不也有點寂寞嗎?”再如第6自然段中的“哦,我的燕越故鄉,你太壓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氣了。”
9.聯系上下文推測一下原因。
作者的孩提時代是很不幸的,父母失和、家庭不睦。從小身體瘦弱,很難和同齡的男孩玩到一起。七歲那年還獨自到棺材店閑逛,詢問價格。當他聽到算命瞎子如泣如訴的笛聲,引發了強烈的共鳴,至今難忘。所以孩提時代對音樂的感受充滿矛盾和憂郁。
10.到了青年時代,作者的視野更為廣闊,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有所變化,他接觸了哪些音樂呢?
有西洋音樂、蘇聯歌曲,還有流行歌曲、通俗歌曲。
11.對這些音樂,作者持什么態度?找出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加以說明。
喜愛、肯定如第8自然中的“一首接一首明朗、充實、理想、執著的蘇聯歌曲掀起了我心頭的波浪,點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奮飛的雙翅。”……
12.第9自然段“所有他們的作品都給我一種神圣,一種清明,一種靈魂沐浴的通暢爽潔,一種對于人生價值包括人生的一切困擾和痛苦的代價的理解和肯定。”聯系上下文,你如何理解這句話?
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日漸豐富,思想的日趨成熟,作者在音樂的熏陶下,對音樂、對人生的理解更加積極向上,充滿激情,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13.作者說“藝術是屬于弱者、失敗者的”,然后又說“藝術又是屬于強者的”,這兩者有沒有矛盾?你認為藝術(音樂)屬于什么樣的人?
二者沒有矛盾,這實際上是作者不同時期、不同經歷的人生感悟的反映。同時也說明音樂對人的影響和教化作用。音樂應該屬于每個人,從哭鬧的嬰孩凝神聆聽母親的兒歌到垂暮老人隨身攜帶的收音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因為有了音樂而更加精彩。
14.如果我們用兩個詞分別概括作者不同時期對音樂的感悟的話,你會怎樣概括?
孩提時代——彷徨、感傷、消極;青年時代——激越、明朗、積極等
15.作者為什么喜歡音樂?結合課文最后—段話,說說你對音樂的認識和體會。
音樂伴隨著作者成長,讓他體會到了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或者用文中的話答)
(四)總結、擴展
1.總結:實際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人生經歷
兒童時期的天真爛漫,少年時期的莽撞和彷徨,青年時期的激情、豪邁和自信,中年時期的穩健和平和,老年時期的豁達和安詳。“音樂能給人洗澡,使人凈 化”,“給人以更好的享受和休息”。讓我們更多地去了解音樂、欣賞音樂、熱愛音樂吧!因為“—個沒有音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個不愛音樂的人也算不上 完全的愛著生活。”(王蒙的話,可以投影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