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欣賞古詩《蟬》《孤雁》《鷓鴣》—蘇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誦讀欣賞 古詩《蟬》《孤雁》《鷓鴣》(2) 教案設計 誦讀欣賞 古詩《蟬》《孤雁》《鷓鴣》(蘇教版七年級下冊)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三首古代詠物詩,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 2.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3.熟記詩歌。感受祖國燦爛的民族文化。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讀準字音結構。 2、了解一般詠物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反復吟詠誦讀,讀準字音、節奏。 2、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3、品析鑒賞、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導言: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不少古代詩歌了,這些詩歌可以說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給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們再一起來欣賞三首古詩。同學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三首古詩安排到了一個單元,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以動物為題。這些詩歌在內容上說,屬于詠物詩。 誦讀欣賞(一)蟬
蟬
虞世南
垂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誦讀 1、 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2、 要正確讀音、斷句。 3、 識別詩體。 二、誦讀 1、 應用多種方式誦讀 2、 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3、 提出質疑,師生互助解答疑問。 4、 提出問題:(1)這首詩寫了蟬哪些特點? (2)作者針對“蟬”的特點發表了什么樣的議論? 三、誦讀 1、 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自由誦讀 2、 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詩下提示,然后提出問題: (1) 你從“蟬”的哪些特點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潔的人”? (學生各抒己見) (2) 你知道作者這樣寫的原因嗎? (即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又體會了詩歌的深層含義。) 四、誦讀 1、 采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情感的把握,朗讀比賽。 2、 讓學生歸納詠物詩的一般特點。 (借物抒懷,托物言志。) 教師小結:誦讀欣賞詠物詩關鍵是要仔細推敲詩句背后深藏的寓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和志,知人論詩,這樣才能達到誦讀的目的。 誦讀欣賞(二)孤雁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
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
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
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這是一首悲傷而執著的孤雁: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飛著、叫著,追尋它的同伴。詩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實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詠物詩寫于大歷初杜甫居夔州時。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體物曲盡其妙,同時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稱佳絕。 1.全詩的詩眼是(孤 ) 詩骨是(飛鳴聲念群 ) 2.頷聯“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單的雁影 ,遺失在萬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憐意”:“一片”、“萬重”對比,構成極大的反差,極言其“孤”;“誰憐”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詩人對孤雁的憐憫之情。頷聯兩句形象地寫出了路遠雁孤、同伴難尋的凄苦之情。 一、用誦讀欣賞的方法自己體會詩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將《孤雁》改寫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誦讀欣賞(三)鷓鴣
鷓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 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 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 苦竹叢深日向西。 晚唐詩人鄭谷,“嘗賦鷓鴣,警絕”(《唐才子傳》),被譽為“鄭鷓鴣”。可見這首鷓鴣詩是如何傳誦于當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