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朋友(2課時)
教學目標:1.用生動的語言從不同角度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2.感受外祖母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中外祖母對高爾基的深遠影響。
3.掌握人物的描寫方法,品味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生動傳神的語言描寫。
2.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的寫作技巧。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學生熟悉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大意,從文中找出描繪外祖母的語句并對外祖母的形象加以概括分析。
第二課時:外祖母對“我”的影響以及體會優美的語言。
教學過程:
導入:用周華健《朋友》的歌詞導入課文。
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關本課的資料:
作者簡介
高爾基(1868-1936),蘇聯著名作家。他出身貧苦,5歲喪父。外祖母成了他最親近的人,飽嘗底層生活艱辛的外祖母以他獨特的方式給予了高爾基最大的關愛,對高爾基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高爾基的自傳體長篇小說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其他著作有散文詩《鷹之歌》、《海燕》,長篇小說《母親》等。
寫作背景的展示:
高爾基5歲時,做木匠的父親去世,于是他寄居在開設染坊的外祖父家。幼年的高爾基常常陷入日漸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們兇狠的爭吵斗毆中。在高爾基的童年,曾是織花邊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親近的人。不知道多少個夜晚,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爐沿上,望著被小洋燈的亮光照耀著的小外甥,滔滔不絕地講述著童話故事。這些童話正如高爾基后來回憶的“我的頭腦里充滿了外祖母的童話,就像蜂房里充滿甜蜜一樣。”高爾基筆下的外祖母形象是俄羅斯乃至世界文學中最光輝、最有人性、最有詩意、最有藝術魅力的形象之一。
一、 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大聲朗讀課文,互相解決字詞問題,老師做檢測。
1.判斷讀音的正誤。
噗噗地響【pū】 果脯【pǔ】 一綹【lǚ】頭發 懲【chěng】罰面頰【xiá】 嗅【xiù】東西 皺【zòu】紋 褲兜【dōu】 鬃【zōng】毛 辯【biàn】子 詛【jǔ】咒【zhòu】顫zhàn動
2.解釋詞語。
咕噥 詛咒 顫動 皺紋 五光十色
老師提示:
咕噥:小聲說話。
詛咒:原指祈禱鬼神加禍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罵
顫動:短促而頻繁的振動。
皺紋:物體表面上因收縮或揉弄而形成的一凸一凹的條紋。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鮮艷,樣式繁多。
3.合上課本,根據自己所讀的內容,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外祖母的形象
敘述模式:外祖母 (文中的語句),因此,我認為外祖母是一個 的人。
例如:外祖母也許是生活的艱辛,她習慣于皺著眉頭,愛自言自語的咕噥,她在梳頭發時還詛咒自己的頭發為馬鬃。因此我認為外祖母是一個愛發牢騷但又有點幽默感的人。
學生思考,交流,互評。
老師總結:在孩子的眼里,外祖母肥胖、慈愛、溫柔、純樸、勤勞、堅強、樂觀。她是“我”最珍貴,最知心的朋友。
二、 再讀課文:
(導入)接上:所以在全文中最能概括全文中心內容的就是文章最后一段,讓我們齊讀最后一段,同時思考:
(一)作者把外祖母當作了自己的朋友,同時文章的題目也是“童年的朋友”,這個題目合適嗎?文章哪些內容可以體現出兩人的關系是朋友?請找出這樣的話并說說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