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一家(通用13篇)
我兒子一家 篇1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能概括說出課文的思想內容。
2.理解并說出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進而領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并學習本文富有情味的語言。
2.難點:概括說出課文的思想內容以及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正確、清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下列詞語,并注意加點字的音、形。
窺見(kui1):暗中看出來或覺察到。
諧音(xie2):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聲(han1):打呼嚕的聲音。
唏噓(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澀(se4):又干又澀。指水分很少,不滑潤。
揉碎(rou2):用手來回擦或援而使物體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內心很歡喜。
面面相覷(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磨磨贈蹲(ceng4ceng4):緩慢地向前行進,比喻做事動作遲緩。守株待兔:傳說
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農具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在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你覺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嗎?請二位同學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員之間相處的情況.(自由舉手,教師選擇)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一個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簡介: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廈門市人。1969年到閩西山區插隊,后當工人。1981年調福建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其中《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詩集優秀獎,奠定了她以“朦朧詩”的身份入主詩壇的地位。她的詩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有美麗雋永的意象。近年來,她的散文也頗受人們關注,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課文
1.朗讀:全文共有18個自然段,我們請9位同學,每人各朗讀兩段,注意按平時要求的方法去讀。讓我們再次熟悉一下課文內容,同時請全班同學為他們正音正字,并說說他們朗讀的優缺點。
評及正音:先請幾位評價,再抽查幾個注音.
2.思考:請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思考后提問,(對能說出一二的給予表揚和鼓勵)
歸納: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多,材料比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樣集中寫一件事,而是隨著“我”的思緒,從過去寫到現在,從未出生寫到五歲,把其間有趣的、有情的、有意義的事或詳或略地寫出來。從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實、美好、有趣的形象。我們大體上可以對本文的內容作以下的歸納: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從小成長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間的和膝關系。
第四部分(14-18):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3.思考: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寫出中心思想。
思考討論提問并歸納:本文從兒子的視角寫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瑣事,表現了這個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生動、健康的情趣。
4.討論:作者以兒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此文,這樣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后討論,教師給予點撥和提示:
參考:起碼有三點好處。第一,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現得特別單純、美好,使作品充滿純潔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來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語言洋溢著童稚、童趣,讓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為敘述者組織材料,結構的自由度更大。因為讀者不會苛求一個孩子的思維要如何地嚴謹、完美,只要大體合順敘就可以了
由此可見,以孩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是有許多好處的,許多成熟的作家都嘗試過用兒童為第一人稱未構思和寫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視角和風格。我們都是健康純潔的少年兒童,我們寫作文更應該忠實于自己的心靈,寫自己認識的生活,說自己想說的話,堅決摒棄假話、套話。只要我們用自己一顆健康、活潑的童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我們就一定能寫出一篇篇活潑、生動,充滿童真童趣的好作文來的。
5.提問:感受理解體會這篇課文優美些語學生先找,并說明理由,教師適時給予肯定:
參考:語文學習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學習語言。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充滿情趣。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語句。
(1)“姨姨氣急:‘我姐姐千辛萬苦,哪怕養出個蟑螂來,你都該叫好極了!"—句中“哪怕養出個蟑螂來……”實屬有趣而可愛的夸張,表現
姨姨“氣急”的情狀,透露她對“我”媽媽的極端同情和對“我”爸爸的不滿和揶揄。句子充滿生活情趣。
(2)“…奶奶認不得,以一票否決。”
句中“一票否決”是個極富時代特色的政治術語,用在家庭生活中,顯得十分幽默,也表現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發布新聞……”
明明只說一件小事,卻用“發布新聞”這樣鄭重其事的詞語,名、實之間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時也表現奶奶為兒孫的聰明、成就而有點沾沾自喜(當然,奶奶表現出的是人之常情,我們不能苛責于她)。
四、小結
舒婷是個詩人,她的詩美麗雋永,熱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詩一樣地熱情浪漫和美麗雋永,讓人讀了心生美麗,心生熱愛。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能如詩人舒婷那樣熱愛生活,領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種種情趣,對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們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我兒子一家 篇2
重點:
1.體味理解“散”的材料通過“線”(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題)有機組合的方法。
2.認真把握本文的線索。
3.學習本文生動、風趣、口語化的語言。
難點:
本文“人稱錯位”的寫法和作用。
教學過程 :
1.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寫了幾件事?(用幾個字或一句話概括)
2.討論哪些是詳寫?為什么要詳寫?
提示:(1)媽媽坐月子;(2)熄燈前與熄燈后;(3)“學玩”;(4)爸爸的鼾聲是詳寫。這些之所以詳寫,是因為最能突出表現主題。
3.速讀課文(兩分鐘)回答:
(1)寫的是哪一類的事?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點?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來?請學生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舉例說明。
提示:本文寫的都是家庭生活瑣事。這些事的共同特點是:充滿情趣。反映了“我”的
家庭生活和諧的情趣。(具體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過一個什么線索貫患起來的?(參見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這條主線之外,還有沒有另外一條線索,這篇文章記述的事件是誰觀察到的?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條線索?
提示: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我”的親聞親見。所以“所聞所見”應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正是由于我的親聞親見,才使事件那樣生動,真實可信。
(4)“所聞所見”這條線索對于有機地組織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輯”了十多個家庭生活“鏡頭”這些鏡頭都相對獨立,作者在寫作時有時,有時也沒有著意安排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過渡。但我們讀來并無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順暢。這除了“情趣”主線的貫串作用外,“所聞所見”這條線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為每件事都是通過“我”發生的,我是第一“證人”,所以真實可售。無論講哪一件事,都無需著意過渡。
4.這篇文章語言有什么特點?請學生結合課文舉例,并稍加分析說明。
提示:因為文章以一個五歲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寫的,所以口語化,天真、生動、活潑、新穎是其重要特點。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當然這個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純真無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體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兒子卻成了第一人稱,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教學難點 :人稱錯位) 如果把人稱改一改,讓作者(文中的媽媽)做第一人稱,兒子做第二人稱,效果會如何?試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與改后的表達效果比較一下,看哪一個更好。(讓學生改寫第三段,然后進行比較)
提示:這樣安排便于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因為孩子的眼光和筆法與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點和優勢,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特點和優勢,使得文章生動、活潑、天真、風趣。
6.歸納總結。
①文章線索 ②文章主題 ③文章語言特點 ④文章人稱的妙換。
提示:讓學生歸納,不再贅述。
手段
閱讀方法的訓練與朗讀相結合
板書設計
可將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蘆形狀的圖標串起來,如圖示意。
線索:情趣
1. 媽媽坐月子:①媽媽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兒 ④起名字。
2. 媽媽是燈泡廠的
3. 背作家姓名能得大獎
4. 爸爸的鼾聲
5. 家中來客
6. 媽媽的“三怕”
7. 腦袋與板車把手
8. 熄燈前與熄燈后
9. 媽媽“怕”爸爸
10. 一個孩子和五個孩子
11. 唐阿姨的貓死了
12. “學玩”
長大不討老婆了
點評
本文的語言特點要通過多讀來體會,而多讀也應是講授本節課的主線。在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緊緊扣住原文,表述自己的觀點時要從課文出發,盡量讀原文,然后做點分析。這樣,既能練習朗誦,又能培養學生尊重文本不空談的好習慣。
我兒子一家 篇3
重點:
1.體味理解“散”的材料通過“線”(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題)有機組合的方法。
2.認真把握本文的線索。
3.學習本文生動、風趣、口語化的語言。
難點:
本文“人稱錯位”的寫法和作用。
教學過程:
1.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寫了幾件事?(用幾個字或一句話概括)
2.討論哪些是詳寫?為什么要詳寫?
提示:(1)媽媽坐月子;(2)熄燈前與熄燈后;(3)“學玩”;(4)爸爸的鼾聲是詳寫。這些之所以詳寫,是因為最能突出表現主題。
3.速讀課文(兩分鐘)回答:
(1)寫的是哪一類的事?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點?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來?請學生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舉例說明。
提示:本文寫的都是家庭生活瑣事。這些事的共同特點是:充滿情趣。反映了“我”的
家庭生活和諧的情趣。(具體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過一個什么線索貫患起來的?(參見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這條主線之外,還有沒有另外一條線索,這篇文章記述的事件是誰觀察到的?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條線索?
提示: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我”的親聞親見。所以“所聞所見”應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正是由于我的親聞親見,才使事件那樣生動,真實可信。
(4)“所聞所見”這條線索對于有機地組織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輯”了十多個家庭生活“鏡頭”這些鏡頭都相對獨立,作者在寫作時有時,有時也沒有著意安排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過渡。但我們讀來并無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順暢。這除了“情趣”主線的貫串作用外,“所聞所見”這條線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為每件事都是通過“我”發生的,我是第一“證人”,所以真實可售。無論講哪一件事,都無需著意過渡。
4.這篇文章語言有什么特點?請學生結合課文舉例,并稍加分析說明。
提示:因為文章以一個五歲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寫的,所以口語化,天真、生動、活潑、新穎是其重要特點。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當然這個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純真無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體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兒子卻成了第一人稱,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教學難點:人稱錯位) 如果把人稱改一改,讓作者(文中的媽媽)做第一人稱,兒子做第二人稱,效果會如何?試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與改后的表達效果比較一下,看哪一個更好。(讓學生改寫第三段,然后進行比較)
提示:這樣安排便于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因為孩子的眼光和筆法與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點和優勢,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特點和優勢,使得文章生動、活潑、天真、風趣。
6.歸納總結。
①文章線索 ②文章主題 ③文章語言特點 ④文章人稱的妙換。
提示:讓學生歸納,不再贅述。
手段
閱讀方法的訓練與朗讀相結合
板書設計
可將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蘆形狀的圖標串起來,如圖示意。
線索:情趣
1. 媽媽坐月子:①媽媽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兒 ④起名字。
2. 媽媽是燈泡廠的
3. 背作家姓名能得大獎
4. 爸爸的鼾聲
5. 家中來客
6. 媽媽的“三怕”
7. 腦袋與板車把手
8. 熄燈前與熄燈后
9. 媽媽“怕”爸爸
10. 一個孩子和五個孩子
11. 唐阿姨的貓死了
12. “學玩”
長大不討老婆了
點評
本文的語言特點要通過多讀來體會,而多讀也應是講授本節課的主線。在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緊緊扣住原文,表述自己的觀點時要從課文出發,盡量讀原文,然后做點分析。這樣,既能練習朗誦,又能培養學生尊重文本不空談的好習慣。
我兒子一家 篇4
重點:
1.體味理解“散”的材料通過“線”(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題)有機組合的方法。
2.認真把握本文的線索。
3.學習本文生動、風趣、口語化的語言。
難點:
本文“人稱錯位”的寫法和作用。
教學過程:
1.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寫了幾件事?(用幾個字或一句話概括)
2.討論哪些是詳寫?為什么要詳寫?
提示:(1)媽媽坐月子;(2)熄燈前與熄燈后;(3)“學玩”;(4)爸爸的鼾聲是詳寫。這些之所以詳寫,是因為最能突出表現主題。
3.速讀課文(兩分鐘)回答:
(1)寫的是哪一類的事?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點?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來?請學生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舉例說明。
提示:本文寫的都是家庭生活瑣事。這些事的共同特點是:充滿情趣。反映了“我”的
家庭生活和諧的情趣。(具體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過一個什么線索貫患起來的?(參見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這條主線之外,還有沒有另外一條線索,這篇文章記述的事件是誰觀察到的?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條線索?
提示: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我”的親聞親見。所以“所聞所見”應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正是由于我的親聞親見,才使事件那樣生動,真實可信。
(4)“所聞所見”這條線索對于有機地組織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輯”了十多個家庭生活“鏡頭”這些鏡頭都相對獨立,作者在寫作時有時,有時也沒有著意安排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過渡。但我們讀來并無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順暢。這除了“情趣”主線的貫串作用外,“所聞所見”這條線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為每件事都是通過“我”發生的,我是第一“證人”,所以真實可售。無論講哪一件事,都無需著意過渡。
4.這篇文章語言有什么特點?請學生結合課文舉例,并稍加分析說明。
提示:因為文章以一個五歲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寫的,所以口語化,天真、生動、活潑、新穎是其重要特點。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當然這個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純真無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體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兒子卻成了第一人稱,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教學難點:人稱錯位) 如果把人稱改一改,讓作者(文中的媽媽)做第一人稱,兒子做第二人稱,效果會如何?試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與改后的表達效果比較一下,看哪一個更好。(讓學生改寫第三段,然后進行比較)
提示:這樣安排便于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因為孩子的眼光和筆法與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點和優勢,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特點和優勢,使得文章生動、活潑、天真、風趣。
6.歸納總結。
①文章線索 ②文章主題 ③文章語言特點 ④文章人稱的妙換。
提示:讓學生歸納,不再贅述。
手段
閱讀方法的訓練與朗讀相結合
板書設計
可將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蘆形狀的圖標串起來,如圖示意。
線索:情趣
1. 媽媽坐月子:①媽媽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兒 ④起名字。
2. 媽媽是燈泡廠的
3. 背作家姓名能得大獎
4. 爸爸的鼾聲
5. 家中來客
6. 媽媽的“三怕”
7. 腦袋與板車把手
8. 熄燈前與熄燈后
9. 媽媽“怕”爸爸
10. 一個孩子和五個孩子
11. 唐阿姨的貓死了
12. “學玩”
長大不討老婆了
點評
本文的語言特點要通過多讀來體會,而多讀也應是講授本節課的主線。在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緊緊扣住原文,表述自己的觀點時要從課文出發,盡量讀原文,然后做點分析。這樣,既能練習朗誦,又能培養學生尊重文本不空談的好習慣。
我兒子一家 篇5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能概括說出課文的思想內容。
2.理解并說出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進而領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并學習本文富有情味的語言。
2.難點:概括說出課文的思想內容以及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正確、清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下列詞語,并注意加點字的音、形。
窺見(kui1):暗中看出來或覺察到。
諧音(xie2):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聲(han1):打呼嚕的聲音。
唏噓(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澀(se4):又干又澀。指水分很少,不滑潤。
揉碎(rou2):用手來回擦或援而使物體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內心很歡喜。
面面相覷(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磨磨贈蹲(ceng4ceng4):緩慢地向前行進,比喻做事動作遲緩。守株待兔:傳說
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農具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在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你覺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嗎?請二位同學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員之間相處的情況.(自由舉手,教師選擇)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一個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簡介: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廈門市人。1969年到閩西山區插隊,后當工人。1981年調福建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其中《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詩集優秀獎,奠定了她以“朦朧詩”的身份入主詩壇的地位。她的詩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有美麗雋永的意象。近年來,她的散文也頗受人們關注,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課文
1.朗讀:全文共有18個自然段,我們請9位同學,每人各朗讀兩段,注意按平時要求的方法去讀。讓我們再次熟悉一下課文內容,同時請全班同學為他們正音正字,并說說他們朗讀的優缺點。
評及正音:先請幾位評價,再抽查幾個注音.
2.思考:請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思考后提問,(對能說出一二的給予表揚和鼓勵)
歸納: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多,材料比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樣集中寫一件事,而是隨著“我”的思緒,從過去寫到現在,從未出生寫到五歲,把其間有趣的、有情的、有意義的事或詳或略地寫出來。從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實、美好、有趣的形象。我們大體上可以對本文的內容作以下的歸納: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從小成長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間的和膝關系。
第四部分(14-18):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3.思考: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寫出中心思想。
思考討論提問并歸納:本文從兒子的視角寫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瑣事,表現了這個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生動、健康的情趣。
4.討論:作者以兒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此文,這樣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后討論,教師給予點撥和提示:
參考:起碼有三點好處。第一,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現得特別單純、美好,使作品充滿純潔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來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語言洋溢著童稚、童趣,讓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為敘述者組織材料,結構的自由度更大。因為讀者不會苛求一個孩子的思維要如何地嚴謹、完美,只要大體合順敘就可以了
由此可見,以孩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是有許多好處的,許多成熟的作家都嘗試過用兒童為第一人稱未構思和寫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視角和風格。我們都是健康純潔的少年兒童,我們寫作文更應該忠實于自己的心靈,寫自己認識的生活,說自己想說的話,堅決摒棄假話、套話。只要我們用自己一顆健康、活潑的童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我們就一定能寫出一篇篇活潑、生動,充滿童真童趣的好作文來的。
5.提問:感受理解體會這篇課文優美些語學生先找,并說明理由,教師適時給予肯定:
參考:語文學習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學習語言。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充滿情趣。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語句。
(1)“姨姨氣急:‘我姐姐千辛萬苦,哪怕養出個蟑螂來,你都該叫好極了!"—句中“哪怕養出個蟑螂來……”實屬有趣而可愛的夸張,表現
姨姨“氣急”的情狀,透露她對“我”媽媽的極端同情和對“我”爸爸的不滿和揶揄。句子充滿生活情趣。
(2)“…奶奶認不得,以一票否決。”
句中“一票否決”是個極富時代特色的政治術語,用在家庭生活中,顯得十分幽默,也表現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發布新聞……”
明明只說一件小事,卻用“發布新聞”這樣鄭重其事的詞語,名、實之間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時也表現奶奶為兒孫的聰明、成就而有點沾沾自喜(當然,奶奶表現出的是人之常情,我們不能苛責于她)。
四、小結
舒婷是個詩人,她的詩美麗雋永,熱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詩一樣地熱情浪漫和美麗雋永,讓人讀了心生美麗,心生熱愛。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能如詩人舒婷那樣熱愛生活,領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種種情趣,對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們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我兒子一家 篇6
媽媽懷我不到三十天開始大吐特吐,胃都吐出血來,慌忙去住院輸液,一住幾個月,還是止不住吐。生我后第二天,外公送來一碗豬肝面線,她把碗底刮得干干凈凈,還問:“有這么好吃的東西嗎?”
住院期間,爸爸每日去圖書館借五六本驚險小說供應媽媽,說是能減少嘔吐次數。媽媽高臥在床,左邊一握書一本一本飛快地移到右邊去,不到天黑,全部看完。立刻逼爸爸再去換,可借圖書館已經關門。我還不會說話就已迷上一切機動車輛,后來發展為熱愛槍支刀劍和飛車走壁,爸爸說是由于媽媽的胎教。
媽媽的體質不好,懷孕時又吃了這么多苦頭,所以我出生那天來了不少親友看望她。姨姨從門縫窺見我被倒拎著,大喊:“是男孩!”爸爸額然應聲:“糟了!”姨姨氣急:“我姐姐千辛萬苦,哪怕養出個蟑螂來,你都該叫好極了!”每逢我淘氣,父親老是搖搖頭:“若是女孩就好了。”
我還沒出生就已有一長列名字,左邊媽媽擬的女孩名字,右邊爸爸擬的男孩名字。等證實我是男孩,爸爸辛辛苦苦翻字典查來的字由于太古怪,奶奶認不得,以一票否決。臨時決定取一字“思”,說是懷念在菲律賓的爺爺。爸爸和媽媽互相安慰,說陳思兩字可諧音為誠實、沉思、成詩等十多層意思,于是皆大歡喜。
我兩歲,奶奶推我去海邊散步,游客眾多,有人摸摸我的腦瓜順口問:“這是誰家的孩子?”我立即應聲:“詩人舒倍的兒子。”那人卻是知道我媽的,又是夸獎我又是給我拍照。奶奶回家喜滋滋發布新聞,爸爸媽媽一聽面面相覷,告誡我:“以后不許你這樣說。如果有人問你媽媽在哪里工作,就說在廈門燈泡廠。”我牢牢記住了。上了幼兒園,我興沖沖向媽媽報告:“我們班有兩個小朋友的媽媽和媽媽同廠。”媽媽眉毛挑得高高:“同什么廠?”咦,她自己倒忘了。
我出生不到兩天,就有老詩人王辛笛和鄒獲帆到醫院來看我。家里作家客人多,我老是像念兒歌似的滾瓜爛熟背誦這些作家名字。媽媽對爸爸開玩笑說,如果搞一個兒童背誦作家名字大獎賽,我準能得頭獎。
爸爸一沾枕頭就有鼾聲,媽媽總不斷地翻身,翻得渾身熱乎乎。我無論何時醒來,看到媽媽都是大睜著雙眼,而爸爸依然打鼾。但是媽媽卻允許爸爸賴床,說爸爸半夜失眠。我根本不失眠,他們卻強迫我一起午睡。中午一個小時他們不過在床上繼續失眠,爸爸有時制造一些鼾聲,說是可以培養睡眠。這時候如果有客人來,爸爸媽媽就磨磨路路起身,不情愿去開門。那個下午和那個晚上,媽媽就要在各個房間游魂似的飄來飄去,抱怨說是中午沒有休息的緣故。
家中客人真多,有時來客衣冠隨便,滿口土畜,媽媽忙不迭地泡茶端糖,還親自做飯燒菜,隨他們愛坐多久,都開心地陪到底。有時來的客人走路極莊嚴,講話聲聲響亮,媽媽卻悶坐在椅子上,以她自己形容的叫眼看鼻子鼻子看嘴巴,用單音節回答一切問題,如果還不奏效,就看手表。
媽媽說她平生有三怕:一怕記者采訪,二怕與人談詩,三怕講座和開會發言。
怕采訪怕發言還說得過去,當一個詩人,不愿與人談詩真是太不講道理了,我的媽媽。
只要有機會,媽媽到哪里都把我帶在身邊。如果她只身去外地,一定要打長途電話回來,查問我有沒有每天洗澡。媽媽為各種雞毛蒜皮的事做惡夢。前幾天鼓浪嶼發生了唯一的交通事故:一輛飛奔的手拉板車把我們幼兒園的一個小朋友撞死了。媽媽唏噓好幾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腦袋,似乎試探它能不能硬過板車的把手。
人多的時候,爸爸不愛說話,媽媽只好說個沒完沒了。客人走后,特別是飯桌上,奶奶、爸爸和我爭著同媽媽說話,直到我雙手將媽媽的臉扳向我為止二爸爸爭不過我,就在熄燈之后拼命講話,只有當他注意到我沒有睡著也聽得出神的時候,就習慣地命令我:轉過去,快睡著。
人家說一定是爸爸怕媽媽,其實是媽媽怕爸爸。每晚媽媽陪我上床,都帶著一本書看。爸爸一走進臥室,媽媽趕緊把書藏在被窩里。那書的封面不是畫著一支手槍,就是畫著一具血淋淋的尸體。爸爸發現后就擺出在課堂講課的架勢教育媽媽。媽媽不服氣,說她這是休息,她不能“守桌待詩”。我說媽媽錯了,是守株待兔。
等爸爸去教書,媽媽腳踮在爸爸的硬木太師椅上,近視眼貼著書櫥,把爸爸的大書一部一部搬下來。雙手撐著頭唉聲嘆氣地讀著,茶喝得很多,好像那是什么干澀的東西,可以用水送下。如果我的小朋友找我玩,媽媽立刻丟下燙金硬殼面大書,和我們在院子里跳繩,踢球,玩老鷹抓小雞。媽媽知道的游戲和幼兒園阿姨一樣多。爸爸說媽媽可以去幼兒園陪我讀。媽媽可憐巴巴回答:“我真想多要幾個孩子,帶一個和帶五個是一回事。”
可是我干媽干爹來,媽媽卻勸干媽不要生孩子/搬子小時候,你為他把心都揉碎了。就算他長大了,你再揉碎心都幫不了他。到他們這一代,同性戀、愛滋病、戰爭、吸毒,什么都可能發生。”我干媽也是個作家,叫唐敏。養的貓病死后她到我家哭訴。媽媽說,如果養一個孩子病死了,她不是要把眼淚哭干?
我們班有很多小朋友家里買了鋼琴。和我同歲的小表姐每個星期天都要拉小提琴,從早上九時到晚上九時,拉得她小小年紀就喊活著沒意思。經常有人問我媽:“你兒子學什么?”媽媽回答:“學玩。”媽媽總說要讓我有個快樂的童年,她和爸爸都不要我成為神童什么的。我有段時間愛畫畫,媽媽買了一大堆蠟筆、彩色鉛筆和水彩。我扔下畫筆去剪紙,媽媽又給我買小剪刀和彩紙。再后來我迷上踢足球,媽媽就辛辛苦苦陪練,當過真正的足球運動員的爸爸,有時忍不住出現在陽臺上,居高臨下地把媽媽的腳法批評得一無是處。來家的叔叔們常問我長大了干什么,像媽媽當個詩人?我才不呢!當作家整天趴在桌上多沒意思,我要當司機。媽媽爸爸聽了都大大高興起來。媽媽到國外給我帶的玩具全是各種汽車。現在我的機動車輛有六七十種。媽媽說等夠一百部了,就開個汽車博覽會。
我今年五周歲了。有位伯伯來家里,說起他兒子結婚后想搬出去獨立住,但是伯伯心里舍不得。媽媽勸他說:“孩子成家就應該離開父母。小思長大后我也要讓他走。
但是,如果他們愿意讓我幫忙帶孫子,十個八個我也不嫌多。”晚上我不睡覺,媽媽坐在我的小床邊,問我怎么啦。
我說,媽媽,等我長大了也要和你一起住。媽媽笑著把爸爸叫來,向我保證,等我長大還要很多很多天,這以前我們三人決不分開。
但是,我下了決心,干脆不討老婆算了。媽媽摸摸我的臉說,可是我要孫子呀。
我兒子一家 篇7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能概括說出課文的思想內容。
2.理解并說出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進而領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并學習本文富有情味的語言。
2.難點:概括說出課文的思想內容以及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正確、清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下列詞語,并注意加點字的音、形。
窺見(kui1):暗中看出來或覺察到。
諧音(xie2):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聲(han1):打呼嚕的聲音。
唏噓(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澀(se4):又干又澀。指水分很少,不滑潤。
揉碎(rou2):用手來回擦或援而使物體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內心很歡喜。
面面相覷(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相望著,都不說話。
磨磨贈蹲(ceng4ceng4):緩慢地向前行進,比喻做事動作遲緩。守株待兔:傳說
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樁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農具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在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二、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你覺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嗎?請二位同學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員之間相處的情況.(自由舉手,教師選擇)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一個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簡介: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廈門市人。1969年到閩西山區插隊,后當工人。1981年調福建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其中《雙桅船》獲全國第一屆新詩詩集優秀獎,奠定了她以“朦朧詩”的身份入主詩壇的地位。她的詩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有美麗雋永的意象。近年來,她的散文也頗受人們關注,今天我們要學的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課文
1.朗讀:全文共有18個自然段,我們請9位同學,每人各朗讀兩段,注意按平時要求的方法去讀。讓我們再次熟悉一下課文內容,同時請全班同學為他們正音正字,并說說他們朗讀的優缺點。
評及正音:先請幾位評價,再抽查幾個注音.
2.思考:請簡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思考后提問,(對能說出一二的給予表揚和鼓勵)
歸納: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多,材料比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樣集中寫一件事,而是隨著“我”的思緒,從過去寫到現在,從未出生寫到五歲,把其間有趣的、有情的、有意義的事或詳或略地寫出來。從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實、美好、有趣的形象。我們大體上可以對本文的內容作以下的歸納: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從小成長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間的和膝關系。
第四部分(14-18):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3.思考: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寫出中心思想。
思考討論提問并歸納:本文從兒子的視角寫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瑣事,表現了這個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生動、健康的情趣。
4.討論:作者以兒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此文,這樣有什么好處?
學生思考后討論,教師給予點撥和提示:
參考:起碼有三點好處。第一,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現得特別單純、美好,使作品充滿純潔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來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語言洋溢著童稚、童趣,讓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為敘述者組織材料,結構的自由度更大。因為讀者不會苛求一個孩子的思維要如何地嚴謹、完美,只要大體合順敘就可以了
由此可見,以孩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是有許多好處的,許多成熟的作家都嘗試過用兒童為第一人稱未構思和寫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視角和風格。我們都是健康純潔的少年兒童,我們寫作文更應該忠實于自己的心靈,寫自己認識的生活,說自己想說的話,堅決摒棄假話、套話。只要我們用自己一顆健康、活潑的童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我們就一定能寫出一篇篇活潑、生動,充滿童真童趣的好作文來的。
5.提問:感受理解體會這篇課文優美些語學生先找,并說明理由,教師適時給予肯定:
參考:語文學習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學習語言。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充滿情趣。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語句。
(1)“姨姨氣急:‘我姐姐千辛萬苦,哪怕養出個蟑螂來,你都該叫好極了!"—句中“哪怕養出個蟑螂來……”實屬有趣而可愛的夸張,表現
姨姨“氣急”的情狀,透露她對“我”媽媽的極端同情和對“我”爸爸的不滿和揶揄。句子充滿生活情趣。
(2)“…奶奶認不得,以一票否決。”
句中“一票否決”是個極富時代特色的政治術語,用在家庭生活中,顯得十分幽默,也表現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發布新聞……”
明明只說一件小事,卻用“發布新聞”這樣鄭重其事的詞語,名、實之間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時也表現奶奶為兒孫的聰明、成就而有點沾沾自喜(當然,奶奶表現出的是人之常情,我們不能苛責于她)。
四、小結
舒婷是個詩人,她的詩美麗雋永,熱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詩一樣地熱情浪漫和美麗雋永,讓人讀了心生美麗,心生熱愛。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能如詩人舒婷那樣熱愛生活,領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種種情趣,對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們一定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我兒子一家 篇8
媽媽懷我不到三十天開始大吐特吐,胃都吐出血來,慌忙去住院輸液,一住幾個月,還是止不住吐。生我后第二天,外公送來一碗豬肝面線,她把碗底刮得干干凈凈,還問:“有這么好吃的東西嗎?”
住院期間,爸爸每日去圖書館借五六本驚險小說供應媽媽,說是能減少嘔吐次數。媽媽高臥在床,左邊一握書一本一本飛快地移到右邊去,不到天黑,全部看完。立刻逼爸爸再去換,可借圖書館已經關門。我還不會說話就已迷上一切機動車輛,后來發展為熱愛槍支刀劍和飛車走壁,爸爸說是由于媽媽的胎教。
媽媽的體質不好,懷孕時又吃了這么多苦頭,所以我出生那天來了不少親友看望她。姨姨從門縫窺見我被倒拎著,大喊:“是男孩!”爸爸額然應聲:“糟了!”姨姨氣急:“我姐姐千辛萬苦,哪怕養出個蟑螂來,你都該叫好極了!”每逢我淘氣,父親老是搖搖頭:“若是女孩就好了。”
我還沒出生就已有一長列名字,左邊媽媽擬的女孩名字,右邊爸爸擬的男孩名字。等證實我是男孩,爸爸辛辛苦苦翻字典查來的字由于太古怪,奶奶認不得,以一票否決。臨時決定取一字“思”,說是懷念在菲律賓的爺爺。爸爸和媽媽互相安慰,說陳思兩字可諧音為誠實、沉思、成詩等十多層意思,于是皆大歡喜。
我兩歲,奶奶推我去海邊散步,游客眾多,有人摸摸我的腦瓜順口問:“這是誰家的孩子?”我立即應聲:“詩人舒倍的兒子。”那人卻是知道我媽的,又是夸獎我又是給我拍照。奶奶回家喜滋滋發布新聞,爸爸媽媽一聽面面相覷,告誡我:“以后不許你這樣說。如果有人問你媽媽在哪里工作,就說在廈門燈泡廠。”我牢牢記住了。上了幼兒園,我興沖沖向媽媽報告:“我們班有兩個小朋友的媽媽和媽媽同廠。”媽媽眉毛挑得高高:“同什么廠?”咦,她自己倒忘了。
我出生不到兩天,就有老詩人王辛笛和鄒獲帆到醫院來看我。家里作家客人多,我老是像念兒歌似的滾瓜爛熟背誦這些作家名字。媽媽對爸爸開玩笑說,如果搞一個兒童背誦作家名字大獎賽,我準能得頭獎。
爸爸一沾枕頭就有鼾聲,媽媽總不斷地翻身,翻得渾身熱乎乎。我無論何時醒來,看到媽媽都是大睜著雙眼,而爸爸依然打鼾。但是媽媽卻允許爸爸賴床,說爸爸半夜失眠。我根本不失眠,他們卻強迫我一起午睡。中午一個小時他們不過在床上繼續失眠,爸爸有時制造一些鼾聲,說是可以培養睡眠。這時候如果有客人來,爸爸媽媽就磨磨路路起身,不情愿去開門。那個下午和那個晚上,媽媽就要在各個房間游魂似的飄來飄去,抱怨說是中午沒有休息的緣故。
家中客人真多,有時來客衣冠隨便,滿口土畜,媽媽忙不迭地泡茶端糖,還親自做飯燒菜,隨他們愛坐多久,都開心地陪到底。有時來的客人走路極莊嚴,講話聲聲響亮,媽媽卻悶坐在椅子上,以她自己形容的叫眼看鼻子鼻子看嘴巴,用單音節回答一切問題,如果還不奏效,就看手表。
媽媽說她平生有三怕:一怕記者采訪,二怕與人談詩,三怕講座和開會發言。
怕采訪怕發言還說得過去,當一個詩人,不愿與人談詩真是太不講道理了,我的媽媽。
只要有機會,媽媽到哪里都把我帶在身邊。如果她只身去外地,一定要打長途電話回來,查問我有沒有每天洗澡。媽媽為各種雞毛蒜皮的事做惡夢。前幾天鼓浪嶼發生了唯一的交通事故:一輛飛奔的手拉板車把我們幼兒園的一個小朋友撞死了。媽媽唏噓好幾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腦袋,似乎試探它能不能硬過板車的把手。
人多的時候,爸爸不愛說話,媽媽只好說個沒完沒了。客人走后,特別是飯桌上,奶奶、爸爸和我爭著同媽媽說話,直到我雙手將媽媽的臉扳向我為止二爸爸爭不過我,就在熄燈之后拼命講話,只有當他注意到我沒有睡著也聽得出神的時候,就習慣地命令我:轉過去,快睡著。
人家說一定是爸爸怕媽媽,其實是媽媽怕爸爸。每晚媽媽陪我上床,都帶著一本書看。爸爸一走進臥室,媽媽趕緊把書藏在被窩里。那書的封面不是畫著一支手槍,就是畫著一具血淋淋的尸體。爸爸發現后就擺出在課堂講課的架勢教育媽媽。媽媽不服氣,說她這是休息,她不能“守桌待詩”。我說媽媽錯了,是守株待兔。
等爸爸去教書,媽媽腳踮在爸爸的硬木太師椅上,近視眼貼著書櫥,把爸爸的大書一部一部搬下來。雙手撐著頭唉聲嘆氣地讀著,茶喝得很多,好像那是什么干澀的東西,可以用水送下。如果我的小朋友找我玩,媽媽立刻丟下燙金硬殼面大書,和我們在院子里跳繩,踢球,玩老鷹抓小雞。媽媽知道的游戲和幼兒園阿姨一樣多。爸爸說媽媽可以去幼兒園陪我讀。媽媽可憐巴巴回答:“我真想多要幾個孩子,帶一個和帶五個是一回事。”
可是我干媽干爹來,媽媽卻勸干媽不要生孩子/搬子小時候,你為他把心都揉碎了。就算他長大了,你再揉碎心都幫不了他。到他們這一代,同性戀、愛滋病、戰爭、吸毒,什么都可能發生。”我干媽也是個作家,叫唐敏。養的貓病死后她到我家哭訴。媽媽說,如果養一個孩子病死了,她不是要把眼淚哭干?
我們班有很多小朋友家里買了鋼琴。和我同歲的小表姐每個星期天都要拉小提琴,從早上九時到晚上九時,拉得她小小年紀就喊活著沒意思。經常有人問我媽:“你兒子學什么?”媽媽回答:“學玩。”媽媽總說要讓我有個快樂的童年,她和爸爸都不要我成為神童什么的。我有段時間愛畫畫,媽媽買了一大堆蠟筆、彩色鉛筆和水彩。我扔下畫筆去剪紙,媽媽又給我買小剪刀和彩紙。再后來我迷上踢足球,媽媽就辛辛苦苦陪練,當過真正的足球運動員的爸爸,有時忍不住出現在陽臺上,居高臨下地把媽媽的腳法批評得一無是處。來家的叔叔們常問我長大了干什么,像媽媽當個詩人?我才不呢!當作家整天趴在桌上多沒意思,我要當司機。媽媽爸爸聽了都大大高興起來。媽媽到國外給我帶的玩具全是各種汽車。現在我的機動車輛有六七十種。媽媽說等夠一百部了,就開個汽車博覽會。
我今年五周歲了。有位伯伯來家里,說起他兒子結婚后想搬出去獨立住,但是伯伯心里舍不得。媽媽勸他說:“孩子成家就應該離開父母。小思長大后我也要讓他走。
但是,如果他們愿意讓我幫忙帶孫子,十個八個我也不嫌多。”晚上我不睡覺,媽媽坐在我的小床邊,問我怎么啦。
我說,媽媽,等我長大了也要和你一起住。媽媽笑著把爸爸叫來,向我保證,等我長大還要很多很多天,這以前我們三人決不分開。
但是,我下了決心,干脆不討老婆算了。媽媽摸摸我的臉說,可是我要孫子呀。
我兒子一家 篇9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能概括說出課文的思想內容。
2理解并說出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進而領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
和諧、快樂的氛圍和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并學習本文富有情味的語言。
2.難點:概括說出課文的思想內容以及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
文的好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
1·正確、清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下列詞語,并注意加點字的音、形。
窺見( ):暗中看出來或覺察到。
諧音 ):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聲(h n):打呼啃的聲音。
索噓(XT XO):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澀(Se):又干又澀。指水分很少,不滑潤。
揉碎(r u):用手來回擦或搓而使物體破碎。
喜滋滋 ZI):形容內心很歡喜。
面面相覷(q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
相望著,都不說話。
磨磨蹭路(ceng ceng):緩慢地向前行進,比喻做事動作遲緩。
守株待兔:傳說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樁上
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農具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免于。比
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二、導人
作者簡介:舒好,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廈門市人。1969年到
閩西山區插隊,后當工人。1981年調福建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雙
桅船》、《會唱歌的鳶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其中《雙桅船》獲全國
第一屆新詩詩集優秀獎,奠定了她以"廢俄詩"的身份人主詩壇的地位。
她的詩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有美麗雋永的意象。近年來,她的散文
也頗受人們關注,今天我們要學的《我兒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正課
1.全文共有18個自然段,我們請9位同學,每人各朗讀兩段。讓
我們再次熟悉一下課文內容,同時請全班同學為他們正音正率,并說說
他們朗讀的優缺點。
2.提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并歸納: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多,材料比較零碎。它不像《散步》
那樣集中寫一件事,而是隨著"我"的思緒,從過去寫到現在,從未出生
寫到五歲,把其間有趣的、有情的、有意義的事或詳或略地寫出來。從而
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實、美好、有趣的形象。我們大體上可以對本文
的內容作以下的歸納:
第一部分(1-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從小成長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 11- 13):"我"一家四口之間的和睦關系。
第四部分(14-18):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寫出中心思想。
討論并歸納:本文從兒子的視角寫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瑣事,
表現了這個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生動、健康的情趣。
4.提問:作者以兒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此文,這樣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起碼有三點好處。第一,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可
以把生活表現得特別單純、美好,使作品充滿純潔的童真。第二,以孩子
的口吻來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語言洋溢著童稚、童趣,讓人耳目一新。第
三,以孩子為敘述者組織材料,結構的自由度更大。因為讀者不會苛求
一個孩子的思維要如何地嚴謹、完美,只要大體合順敘就可以了。
由此可見,以孩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是有許多好處的,許多成熟的
作家都嘗試過用兒童為第一人稱未構思和寫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獨
特的視角和風格。我們都是健康純潔的少年兒童,我們寫作文更應該忠
實于自己的心靈,寫自己認識的生活,說自己想說的話,堅決摒棄假話、
套話。只要我們用自己一顆健康、活潑的童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我
們就一定能寫出一篇篇活潑、生動,充滿童真童趣的好作文來的。
5.提問:這篇課文有哪些語句值得我們學習和積累?
討論并歸納:語文學習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學習語
言。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充滿情趣。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中的~些
精彩語句。
1)"姨姨氣急:'我姐姐千辛萬苦,哪怕養出個蟑螂來,你都該叫好
凸凸凸凸凸凸面面
極了!"'
--句中"哪怕養出個蟑螂來……"實屬有趣而可愛的夸張,表現
姨姨"氣急"的情狀,透露她對"我"媽媽的極端同情和對"我"爸爸的不
滿和挪偷。句子充滿生活情趣。
(2 )".... "奶奶認不得,以一票否決"
--句中"一票否決"是個極富時代特色的政治術語,用在家庭生
活中,顯得十分幽默,也表覷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奶奶回家喜滋滋地發布新聞 "
--明明只說一件小事,卻用"發布新聞"這樣鄭重其事的詞語,
名、實之間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時也表現奶奶為兒孫的聰明、成就而有
點沾沾自喜(當然,奶奶表現出的是人之常情,我們不能苛責于她)。
四、小結
舒婷是個詩人,她的詩美麗雋永,熱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
的詩一樣地熱情浪漫和美麗雋永,讓人讀了心生美麗,心生熱愛。希望
我們每個同學都能如詩人舒停那樣熱愛生活,領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
的種種情趣,對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們一定會成
為一個幸福的人。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 )窺見 xie2 音 han1 聲
(rou2)_碎 干(se4)_喜(zi1 zi1)_ 唏(Xu1)_面面相qu4 _守(Zhu1)_待兔
磨磨(ceng ceng)
(H)積累好詞句3-5個,并模仿造句。
我兒子一家 篇10
閱讀下文,回答后面的問題。
會飛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夏初,常常和媽媽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開著一叢叢火紅的杜鵑、鵝黃的迎春、淡紫的牽牛……我快活地拍著小手,蹦蹦跳跳采摘這些五顏六色的花兒,可媽媽卻總是輕輕地挽著我走到山坡的另一側,那里開滿著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兒怪逗人的:圓圓的腦袋,白白的茸毛,風一吹,就輕________(y0ng)地飛了起來,飛呀飛,飛得老高老高的,我費了好大的勁,才抓住一朵飛在空中的小白花。
媽媽說:“這是蒲公英,她從不滿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歡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擬人,賦予蒲公英思想、性格)
話,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夢見自己變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廣闊的世界上空飄蕩。(媽媽帶“我”去看蒲公英,說出蒲公英的性格特點)
不久,我上小學了,媽媽縫了個花書包給我,書包上繡著幾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還歪歪斜斜地繡著幾個字——會飛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樂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學校的山路上飛來飛去。
一個有風的黃昏,我從學校跑回家,高興地拉著媽媽來到開滿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師剛剛教的兒歌《蒲公英的種子》唱給媽媽聽,我一邊唱一邊在蒲公英叢中跳來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聲中輕輕飄上了天空。神情有些激動,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隨著那一朵朵飄飛遠去的小白花。
從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個夢: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輕風的吹送下,飛呀飛,飛過一間間古舊的小木屋,飛過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飛進金色的陽光中……
(“我”上小學,媽媽縫了繡著蒲公英的書包給“我”。)
(“我”拉著媽媽到山坡上看蒲公英。)
帶著這個白色的夢,我考上了中學。那個繡著蒲公英的花書包舊了破了,有幾個深夜,媽媽把花書包放在書桌上,望了好久好久。后來媽媽又守著小油燈,為我做了一件藍色連衣裙,裙上繡著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著藍色的連衣裙,在學校和山村的大馬路上飛來飛去。
(“我”上中學,媽媽給我做繡著蒲公英的連衣裙)
幾年以后,一張從遙遠的地方飛來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使我那關于蒲公英的夢更真切了。臨別前的一個黃昏,風很大,媽媽和我不知不覺來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飛得比以往更高了。我驚訝地睜大了雙眼,媽媽站在離我不遠的地方,眼睛里含著淚花。暮色漸濃,我和媽媽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時,媽媽拉了拉我的手,輕輕地說:“孩子,你算是一朵會飛的蒲公英了,但你還要飛得更高一些。”
從此,我牢牢記住了話,開始盡情地在大學的林蔭小道上飛來飛去。(“我”考上大學,我和媽媽一起來到山坡看蒲公英,媽媽要我飛得更高一些)
一年后,我把從林蔭小道上飛進報紙和雜志的詩行寄給了山里的媽媽,并寫了一段話:“媽媽,從你身邊飛出的那朵嬌________(n8n)的蒲公英,不僅學會了飛,而且還懂得怎樣才能飛得更高了。”
很快,媽媽回信了,信里夾了一幅水彩畫:一片藍色的天空下,有一座開滿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畫上題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從這幅畫里,我讀出了媽媽心中那片誠摯的向往——
藍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雙眸,癡癡的凝望著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歡快地唱著:我是一顆蒲公英的種子……(“我”的詩發表,媽媽回信)
這不正是每一個山里母親期待的嗎?(照應開頭,深化主題)
(選文有改動)
1.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輕________(y0ng) 嬌________(n8n)
2.文章第一段寫“火紅的杜鵑、鵝黃的迎春、淡紫的牽牛……”有什么作用?(和文章中主要描寫的蒲公英有什么關系?)
3.文章中最能體現蒲公英性格(“性格”是關鍵詞語)特點的一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成長的不同時期,媽媽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有關。媽媽這樣做的用意是________。(從媽媽做的事情中分析用意)
5.文章中三次運用了“飛來飛去”這個詞語,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詞語的表達作用要聯系句段篇的意思)
6.文章以“會飛的蒲公英”為題,有什么含義?(題目的含義和全文內容相關。)
7.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個山里母親期待的”是什么?(山里母親和“我”的母親的期待是一致的。注意“每一個山里”五個字)
(2001年河北省中考試題)
思路分析與詳解
1.盈嫩
這道題看起來很容易,但是得分率卻不很高。在作文中,因錯別字失分也不少。怎樣才能少寫或不寫錯別字呢?主要*平時積累這方面的知識。錯別字多出現在同音字和形近字上。平時,遇到容易寫錯的同音字和形近字,把它們寫在一個本子上,或者做一些卡片,注上音、義,用這些字組一些詞。作文時,考試前,翻一翻本子或卡片,大有好處。另外,掌握一些形旁表示的意思,也有助于消滅錯別字。如樓、摟、簍、耬、螻、髏;這些字聲旁相同,讀音相近,但是形旁不同,意思就大不一樣。木字旁的“樓”和木頭相關,早先的兩層以上的房子都要用木頭來搭建;手字旁的“摟”和手相關,是用手的一個動作;竹字頭的“簍”和竹子相關,簍子多用竹子編成;耒字旁的“耬”和農具有關,古代稱犁上的木把為耒;蟲字旁的“螻”一定和昆蟲有關;骨字旁的“髏”和骨頭有關。積累一些形旁方面的知識,有利于消滅錯別字。
2.襯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或平凡)。
這道題主要考查分析景物描寫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寫的作用主要有:1.交代故事的背景;2.襯托;3.渲染氣氛。襯托,有時用此景物襯托彼景物,有時用景物襯托人物的心情。這里就是用“火紅的杜鵑、鵝黃的迎春、淡紫的牽牛”襯托“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蒲公英。襯托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正面襯托,另一種是反面襯托。這里用的是反面襯托,用杜鵑、迎春、牽牛的艷麗的色彩襯托蒲公英的淡雅。
3.它從不滿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歡到外面的世界去闖蕩。
這道題考查的是閱讀題目和文章內容的能力。首先要注意題目里的“性格”“特點”兩個詞,尤其要注意“性格”一詞。如果只看到“特點”,就可能答錯。因為在文章里既寫了蒲公英的性格特點,也寫了蒲公英外在的特點。“白色的小花”“圓圓的腦袋,白白的茸毛,風一吹,就輕盈地飛了起來”,這些地方就寫出了蒲公英淡雅、輕盈的特點;然而這些不是蒲公英的性格特點。“性格”是內在的,一般說“性格”是人物所獨具的,因此這個題目已經暗示文章用了擬人的寫法。抓住了“性格”這個詞,答案就容易找到了。另外要注意的是這題的答案要求:從原文中找。
4.蒲公英;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樣,不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這道題主要考查確定文章線索的能力、對文章中心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線索,比喻事物發展的脈絡或探求問題的途徑。文章的題目“會飛的蒲公英”;童年,媽媽帶我到山坡看淡雅的蒲公英,說蒲公英的性格特點;上小學,媽媽縫了繡著蒲公英的書包給我;上中學,媽媽為我做了繡著蒲公英的藍色的連衣裙;考上大學,媽媽要“我”“飛得更高一些”;上大學,信里夾了一幅水彩畫,畫的是藍天下開滿了蒲公英的山坡。從以上幾個方面不難看出,在我成長的不同時期,媽媽為我做的事都離不開蒲公英。
媽媽這樣做的用意也就是這篇文章中心的最重要的方面,希望孩子能像蒲公英那樣成長,希望孩子具有蒲公英不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不斷取得新的成就的性格。這要從媽媽做的事情上分析,還要從媽媽說的話上分析,才能答全,答準。
5.生動傳神地寫出了“我”在教育下求知、成長、努力進取的情景。
這道題考查的是詞語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詞語,首先要從內容上理解分析。在理解詞語本身的意思之后,要遵循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的原則,分析其表達作用。“飛來飛去”用了三次,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但是做的事情是一致的,求學,求知。從小學到大學,三個時期聯系起來看,這是一個成長、不斷進取的過程。另外,分析詞語要從詞語的表達形式上看,“飛來飛去”本來是描寫蒲公英的,一般是描寫小鳥兒的;這里用來描寫“我”的小學、中學、大學的生活。這里用了擬物的寫法,活潑生動。
6.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親對我的殷切期望。
題目的含義要聯系全文的內容分析。這道題的答案有兩個要點,要答全。同學們在答這道題的時候容易顧其一,不顧其二。
7.每一個山里的母親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樣飛出大山,飛向更廣闊的天地。
這道題考查理解文章結尾蘊涵的深意的能力。答這道題,要注意“每一個山里”五個字,而不是“所有的”。“我”的母親是“山里母親”之一,“我”的母親的期望代表著“山里母親”的期望。體現“我”的母親期望的話在文章的第二段。第3題的答案是原文,那么這道題的答案就應該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生:這一組試題中4、6、7題,答案有些接近。怎么才能答準呢?
師:要注意兩點:一是仔細分析題目中的關鍵詞語,找到問題的不同點;二是避免重復,在一份試卷中答案不可能重復。第4題,問的是媽媽做的事的用意,答題就要緊緊扣住媽媽做的事、媽媽在這幾件事中所說的話。答第6題,為不和第7題重復,就不要答出期望的具體內容。當然,母親的期望也包括希望孩子在取得成績的時候,不要忘了自己是“山里的孩子”,是平凡的、質樸的、不斷進取的蒲公英。能答出這一點,應看作有創意。
我兒子一家 篇11
重點:
1.體味理解“散”的材料通過“線”(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題)有機組合的方法。
2.認真把握本文的線索。
3.學習本文生動、風趣、口語化的語言。
難點:
本文“人稱錯位”的寫法和作用。
教學過程 :
1.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寫了幾件事?(用幾個字或一句話概括)
2.討論哪些是詳寫?為什么要詳寫?
提示:(1)媽媽坐月子;(2)熄燈前與熄燈后;(3)“學玩”;(4)爸爸的鼾聲是詳寫。這些之所以詳寫,是因為最能突出表現主題。
3.速讀課文(兩分鐘)回答:
(1)寫的是哪一類的事?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點?從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來?請學生結合課文具體內容舉例說明。
提示:本文寫的都是家庭生活瑣事。這些事的共同特點是:充滿情趣。反映了“我”的
家庭生活和諧的情趣。(具體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過一個什么線索貫患起來的?(參見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這條主線之外,還有沒有另外一條線索,這篇文章記述的事件是誰觀察到的?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條線索?
提示: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發生的,是“我”的親聞親見。所以“所聞所見”應是文章的另一條線索。正是由于我的親聞親見,才使事件那樣生動,真實可信。
(4)“所聞所見”這條線索對于有機地組織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輯”了十多個家庭生活“鏡頭”這些鏡頭都相對獨立,作者在寫作時有時,有時也沒有著意安排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過渡。但我們讀來并無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順暢。這除了“情趣”主線的貫串作用外,“所聞所見”這條線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為每件事都是通過“我”發生的,我是第一“證人”,所以真實可售。無論講哪一件事,都無需著意過渡。
4.這篇文章語言有什么特點?請學生結合課文舉例,并稍加分析說明。
提示:因為文章以一個五歲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寫的,所以口語化,天真、生動、活潑、新穎是其重要特點。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當然這個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純真無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體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兒子卻成了第一人稱,作者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教學難點 :人稱錯位) 如果把人稱改一改,讓作者(文中的媽媽)做第一人稱,兒子做第二人稱,效果會如何?試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與改后的表達效果比較一下,看哪一個更好。(讓學生改寫第三段,然后進行比較)
提示:這樣安排便于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因為孩子的眼光和筆法與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點和優勢,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這一特點和優勢,使得文章生動、活潑、天真、風趣。
6.歸納總結。
①文章線索 ②文章主題 ③文章語言特點 ④文章人稱的妙換。
提示:讓學生歸納,不再贅述。
手段
閱讀方法的訓練與朗讀相結合
板書設計
可將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蘆形狀的圖標串起來,如圖示意。
線索:情趣
1. 媽媽坐月子:①媽媽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兒 ④起名字。
2. 媽媽是燈泡廠的
3. 背作家姓名能得大獎
4. 爸爸的鼾聲
5. 家中來客
6. 媽媽的“三怕”
7. 腦袋與板車把手
8. 熄燈前與熄燈后
9. 媽媽“怕”爸爸
10. 一個孩子和五個孩子
11. 唐阿姨的貓死了
12. “學玩”
長大不討老婆了
點評
本文的語言特點要通過多讀來體會,而多讀也應是講授本節課的主線。在討論過程中,要求學生緊緊扣住原文,表述自己的觀點時要從課文出發,盡量讀原文,然后做點分析。這樣,既能練習朗誦,又能培養學生尊重文本不空談的好習慣。
我兒子一家 篇12
《我兒子一家》(新編初中語文第一冊)從文體上說屬于散文,細分之應歸入敘事散文一類。以敘事散文的傳統和常規特征而言,記事是它的基本性質。這類散文我們一般讀過很多:有的側重于“事”的過程,自然在行文中要注意對象在時間過程上的完整性;有的敘事散文,則是有意突出“事”背后的“意味”,這樣就會用“意味”來選擇若干“事”從而托出“意味”的完整性。若從敘事散文里“事”的作用上看,一般不外乎專于“事”、或以“事”襯人兩類。簡言之,敘事散文總是圍繞“事”而展開的。
但僅僅以上述這些基本的特點來閱讀作品,只能了解一篇作品“寫什么”的問題,卻難以把握相同文體、相同題材的敘事散文千差萬別的根本原因。我們在閱讀相同文體作品時,不同作品所給我們的“感受”差異,很多不是“事”的不同帶來的,而在于對“事”的寫法不同,即“怎么寫”的問題。如教材中的《背影》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者給人以“美”的“憂傷”,后者則多是一種思考的啟迪。這種“意味”“情韻”的差異,即與作者所苦心選擇的敘事口吻、敘事觀點和敘事策略大有關系這應當是閱讀文學作品最需用力的地方。
《我兒子一家》在上述三方面都體現出作者的追求。即使我們粗讀一遍作品,也能覺出其中很濃很鮮的活潑而又不乏幽默、尋常俗景而又有雅然的“情趣”,說白了就是作品作為對象,在我們閱讀中自然走進內心,并在感情層次上體味到“意味”。這“意味”,有的可以說得出,有的則難以表達。《我兒子一家》的“情趣”是如何來的呢?我看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體會。
一是“敘述口吻”。這句話初看很陌生,其實內涵并不復雜,無非是說一篇作品(主要是指敘事類作品)的“事”是由“怎樣一個人”講出來的,這個人也可以稱作“敘事角色”。“角色”不同的年齡、閱歷,與“事”的不同關系及對“事”的不同評價態度等等,都能在“口吻”上表現出來。《我兒子一家》,從題目上看,“事”的講述者(角色)似乎應當是“父母”,但在實際作品中,說“事”的人卻是“兒子”。通常說,題目應當與正文一致,如此,題目應當改為“我的一家”或“我父母一家”。這種題目與正文在“視角”上的錯位,正好啟示讀者,作品的“敘事角色”的背后,還有一個指導“角色”的人,用現代敘事學的概念說,這個“指導者”稱為“隱含作者”。本文正文的敘事采用“擬兒化”方式,這里的“擬兒化”指有意采用兒童、幼年者來說“事”,這種方式可以說是作者預先就設計好了,它在作品中起一種規范、限制的作用,即必須用“兒童”或“幼年者”的眼光來看待“事”、感受“事”,對“事”的敘述或描寫應當從“兒童”或“幼年者”最容易注意的方面入手。敘述“事”免不了帶出“體驗”,而這種“體驗”也必須是“兒童”式的,即有它的“范疇”、“深度”和“時間性”。為此本文緊緊圍繞“媽媽”“父母”與“我”的生命誕生、成長的過程,其“視野”絲毫未超出“我”能觀察到的范圍,“對話”內容也全部是與“我”有關聯的,這樣就為作品給人以真實感創造了前提。文中又以“我”在敘事中的“成人化”用語,比如“大吐特吐”、“供應媽媽”、“高臥在床”等等,在“錯位”中形成“幽默”。
二是“視點”。“視點”就是視角,通俗說就是作品中的敘事角色是站在什么位置上來向讀者講述“事”的。這一點與敘事角色的“能力”有關。本文采用“擬兒化”方式,規定了“視點”。這“視點”,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幼年者目光”,是站在與成人相比較的“兒童”位置;二是“家庭”,這也可以稱為“視域”,即視能力可以延展的范圍。這個范圍,也顯然是根據“擬兒化”方式中的敘事角色的能力而定的,再通俗一點說,《我兒子一家》中的“視點”就是家中的“父母身邊”。為此我們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尤其是幾個“外人”,也是在他們走近“父母”或走進“我”家時,“我”才看到并進入敘述之中的。
三是“選擇”。這里講選擇,意思是說敘事角色對“事”,講什么,不講什么,這其中含著挑選、取舍、詳略等方面。如果按本文敘事的時間段來劃分,可分為三個單元一是“出生前”,二是“兩歲前”,三是“兩歲后”。文中這樣劃分,顯然有這樣幾個目的:首先是想借此敘述“我”生命誕生到初期成長的“完整性”;其次是為了寫出“我”對生活世界感受體驗的不同層次由簡單到復雜、由父母到家人及客人、由家庭到“兒童社會”(幼兒園)等;第三是為了表達“我”所感受到的生活情趣從相對簡淺走向豐富多彩,使作品的“情趣”也同樣達到“完整性”。當然,“選擇”也包括“語言”,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整篇作品的“擬兒化”口吻、視點與敘述過程中的“成人話語”之間所形成的意味。作者在口吻、視點方面嚴格按照“擬兒化”方式,而在敘述“事”的過程中卻有意雜糅一些“成人話語”進去,不但不別扭,反倒恰恰是作品活潑文風、幽默情趣得以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條件。閱讀作品應以整體感受為主,在敘事散文的閱讀中,我們對“事”拆開分析,是為了說明“整體性”是如何形成的,切不可以“分析”結論來代替“整體性”感受。
選自《語文世界》2000年第4期
我兒子一家 篇13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能概括說出課文的思想內容。
2理解并說出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文的好處。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進而領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
和諧、快樂的氛圍和情趣。
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并學習本文富有情味的語言。
2.難點:概括說出課文的思想內容以及以兒子為第一人稱寫作此
文的好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
1·正確、清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下列詞語,并注意加點字的音、形。
窺見( ):暗中看出來或覺察到。
諧音 ):字詞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聲(h n):打呼啃的聲音。
索噓(XT XO):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澀(Se):又干又澀。指水分很少,不滑潤。
揉碎(r u):用手來回擦或搓而使物體破碎。
喜滋滋 ZI):形容內心很歡喜。
面面相覷(q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驚懼或無可奈何而互
相望著,都不說話。
磨磨蹭路(ceng ceng):緩慢地向前行進,比喻做事動作遲緩。
守株待兔:傳說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樁上
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農具在樹樁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免于。比
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二、導人
作者簡介:舒好,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廈門市人。1969年到
閩西山區插隊,后當工人。1981年調福建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雙
桅船》、《會唱歌的鳶花》、《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其中《雙桅船》獲全國
第一屆新詩詩集優秀獎,奠定了她以"廢俄詩"的身份人主詩壇的地位。
她的詩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有美麗雋永的意象。近年來,她的散文
也頗受人們關注,今天我們要學的《我兒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正課
1.全文共有18個自然段,我們請9位同學,每人各朗讀兩段。讓
我們再次熟悉一下課文內容,同時請全班同學為他們正音正率,并說說
他們朗讀的優缺點。
2.提問: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討論并歸納:這篇課文的內容很多,材料比較零碎。它不像《散步》
那樣集中寫一件事,而是隨著"我"的思緒,從過去寫到現在,從未出生
寫到五歲,把其間有趣的、有情的、有意義的事或詳或略地寫出來。從而
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實、美好、有趣的形象。我們大體上可以對本文
的內容作以下的歸納:
第一部分(1-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從小成長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 11- 13):"我"一家四口之間的和睦關系。
第四部分(14-18):媽媽愛"我";"我"也愛媽媽。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寫出中心思想。
討論并歸納:本文從兒子的視角寫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瑣事,
表現了這個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的氛圍和生動、健康的情趣。
4.提問:作者以兒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此文,這樣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起碼有三點好處。第一,以孩子的視角來觀察生活,可
以把生活表現得特別單純、美好,使作品充滿純潔的童真。第二,以孩子
的口吻來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語言洋溢著童稚、童趣,讓人耳目一新。第
三,以孩子為敘述者組織材料,結構的自由度更大。因為讀者不會苛求
一個孩子的思維要如何地嚴謹、完美,只要大體合順敘就可以了。
由此可見,以孩子為第一人稱來寫作是有許多好處的,許多成熟的
作家都嘗試過用兒童為第一人稱未構思和寫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獨
特的視角和風格。我們都是健康純潔的少年兒童,我們寫作文更應該忠
實于自己的心靈,寫自己認識的生活,說自己想說的話,堅決摒棄假話、
套話。只要我們用自己一顆健康、活潑的童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我
們就一定能寫出一篇篇活潑、生動,充滿童真童趣的好作文來的。
5.提問:這篇課文有哪些語句值得我們學習和積累?
討論并歸納:語文學習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學習語
言。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充滿情趣。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中的~些
精彩語句。
1)"姨姨氣急:'我姐姐千辛萬苦,哪怕養出個蟑螂來,你都該叫好
凸凸凸凸凸凸面面
極了!"'
--句中"哪怕養出個蟑螂來……"實屬有趣而可愛的夸張,表現
姨姨"氣急"的情狀,透露她對"我"媽媽的極端同情和對"我"爸爸的不
滿和挪偷。句子充滿生活情趣。
(2 )".... "奶奶認不得,以一票否決"
--句中"一票否決"是個極富時代特色的政治術語,用在家庭生
活中,顯得十分幽默,也表覷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奶奶回家喜滋滋地發布新聞 "
--明明只說一件小事,卻用"發布新聞"這樣鄭重其事的詞語,
名、實之間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時也表現奶奶為兒孫的聰明、成就而有
點沾沾自喜(當然,奶奶表現出的是人之常情,我們不能苛責于她)。
四、小結
舒婷是個詩人,她的詩美麗雋永,熱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
的詩一樣地熱情浪漫和美麗雋永,讓人讀了心生美麗,心生熱愛。希望
我們每個同學都能如詩人舒停那樣熱愛生活,領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
的種種情趣,對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們一定會成
為一個幸福的人。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題。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一)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 )窺見 xie2 音 han1 聲
(rou2)_碎 干(se4)_喜(zi1 zi1)_ 唏(Xu1)_面面相qu4 _守(Zhu1)_待兔
磨磨(ceng ceng)
(H)積累好詞句3-5個,并模仿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