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范文(通用4篇)
初一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范文 篇1
【學習目標】
1、飽含深情地誦讀課文,發現并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2、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作用,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積累優美的語句。
3、培養學生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4、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別是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
2、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發。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我們欣賞了春天那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后,今天我們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領略冬日的景色。(板書課題)說起冬,尤其是北中國的寒冬,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朔風怒號、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天寒地凍的蕭條畫面。但在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中,卻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就讓我們在老舍的引領下一起去觀賞濟南冬天的水墨畫,去體味浸蘊其間的濃郁情致,體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一、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之美
⒈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做到:
(1)讀準字音,讀清句讀,熟悉課文,這是朗讀好的前提。
(2)細心體會,理解課文,建立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內心視象,這是朗讀好的基礎。
(3)以情帶聲,隨課文思想內容與作者情感軌跡,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輕重緩急,讀出作品的美感。
⒉根據所讀內容,解析文章題目
文章以“濟南的冬天”作標題,表明所寫的是濟南這個特定環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是全文的結束語,抒發了作者對“冬天”這個特定時令里的濟南的總的觀感。意思是:這溫暖如春、秀麗如畫、天明水凈的藍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濟南啊!這樣的結尾,既和開頭“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相呼應,又點了題,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余地。
小結:作者緊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鋪展出三幅畫面: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和空靈水晶圖。文章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二、研讀精彩語段,學習寫景方法
1.齊聲誦讀第3段,思考:
(1)全段的中心句是: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全段分為三層: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矮松山尖草色陽光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樹尖用“頂”,山尖用“鑲”,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幾個字各得其所。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青黑,白,藍,銀,暗黃,微黃,粉色。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化靜為動的主要技巧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
(7)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主要是擬人,文中的三個“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2.歸結本段的寫景特色。
歸納: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松、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看護婦”是對雪后矮松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松寫出雪的形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雪色嬌美的情態。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畫面色彩的鮮明悅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松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4.感情朗讀第3語段。
三、揣摩優美語句,品析寫景藝術
1、默讀全文,畫出文中給人以美感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分析好在哪里。
2.對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作簡析。
⑴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太陽,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醍。
⑵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⑶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學生討論評析:
⑴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濟南老城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的特點。
⑵先運用擬人手法,用“臥”字來寫村莊,寫雪,寫它們的情態、仿佛是寫活物,活靈活現。接著又用比喻,以“水墨山水畫”來表現城外遠山雪景的淡雅之美。
⑶運用擬人,“不忍得”將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靈氣,更寫出了“綠的精神”之珍貴、可愛、美麗。
3、本文語言樸實清新,娓娓道來,情懇辭切,除體現在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外,同時在遣詞造句上還非常講究,值得仔細玩味。
思考:(1)“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去掉“聲”字可以嗎?為什么?
(2)“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這里為什么用“臥”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應?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不可以。“沒有風聲”并不是沒有風,濟南的冬天只是沒有那種令人戰栗的呼嘯的北風而已,如果去掉“聲”就說成了“沒有風”,那是不切合實際情況的。
(2)用“臥”字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表達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與文章基調相調諧,有一字傳神之效。和前文“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相呼應。
四、對比閱讀思考,學習寫景技巧。
思考:《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與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篇?說出理由。
提示:兩篇散文都通過幾幅具體生動的畫面來表現特征。《春》一文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五幅畫面,體現了春的“新、美、力”的特點。而《濟南的冬天》同樣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描繪了陽光下的濟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畫面,表現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結束語:
老舍極盡筆墨,傳神地為我們描繪了濟南的山景、水色,使得濟南冬天的山、水、陽光、白雪……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在那如詩如畫的美景中,浸透著老舍的喜愛、贊美之情。
初一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范文 篇2
學習目標:
1、通過研究學習認識并把握:抓住景物主要特征,運用生動形象的寫作手法和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突出描述的方法。
2、體會作者蘊含在文章中的熱愛自然的深摯情感。
教學設計:
學習一課時,在指導預習的基礎上,組織課堂問題思考和討論,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難點知識的突破,引導學生自己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然后進行歸納強化,在此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的.情感引導,并進行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的指導。
(課后利用活動實踐課組織學生進行景物描寫的口頭小作文比賽,對所學習知識進行進一步領會和練習鞏固)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預測:
學生以前接觸過景物描寫的文段,對景物描寫有一定的了解。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思考討論時,可能會一時難以抓住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教師要靈活地進行簡單有效的引導,但不能一概代之,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悟、實踐解決問題。
課前要求學生了解的資料:
1、作者簡介
2、濟南的山水
3、字詞音義資料
組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生活在祖國的北方,經歷了不少北國的冬天,哪些同學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北方冬天都有哪些特點?
(學生發言,教師要注意充分肯定其正確的描述,目的是激活學生形象思維,使學生產生急于了解文章內容、特點的欲望。)
很好,很多同學準確生動地描述了北方冬天的特點,這說明同學們都很善于觀察,很善于表達。那么,我們的省會濟南地處北國,它的冬天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著名作家老舍的文章,看他是怎樣描述濟南的冬天的。出示課題(幻燈片1)
二、引導學習
1、展示學習目標(幻燈片2)
2、老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教師范讀的過程中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幻燈片3)
①濟南冬天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
②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③你認為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都運用了哪些恰當的方法?
④讀了文章,你體會到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教師注意把握范讀的節奏與語感,要提示學生在課本或筆記表上做出相應的標記或批注,)
三、組織引導解決問題
(這是本課的重要環節,要注意觀察學生理解知識的情況,隨時調整進度,問題①、②只需引導學生了解,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為解決后面兩個問題掃清內容障礙,同時指導學生注意整理筆記,理清并把握解決問題的思路,為今后學習打基礎。)
解決問題①:濟南冬天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個體回答:濟南冬天的最顯著的特點是什么?
(3--5名學生回答,如果抓不住要點,教師要及時靈活引導學生發現濟南冬天與其他地方冬天的不同,如:為什么作者說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得出“溫晴”的結論。)
這個特點,作者是通過什么描寫手法展現的?
(學生集體討論回答,得出結論:景物描寫)
解決問題②: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3人一組討論總結,每組選一人回答。
學生回答時可能抓不住中心——空間順序。教師要適當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的描寫總結:陽光——山——雪——水。
解決問題③:請同學們反復誦(默)讀“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一段,然后談一談:你認為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運用了哪些恰當的方法?
(學生集體誦讀、學生個體朗讀3--5遍)
(這是整節課的知識核心,采取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歸納的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學生提出的有特色的理解,都要予以鼓勵。在分析完例句后,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從課文中再找出類似用法的句子,并自己進行簡單分析)
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做進一步要求,進行引導:請同學們再讀課文,討論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⑴分析下面的句子,看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都用了哪些形象化的手法?有什么好處?(幻燈片4)
a、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白花,好象日本看護婦。
(把握要點:比喻手法:生動形象,恰到好處——形似)
b、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把握要點:擬人手法:把事物人格化,使景物富有個性化,生動貼切——神似)
(學生討論,指名回答集體訂正,請學生自由發言,找出文中類似的用法并簡要分析優點)
⑵對比體會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運用的特點和妙處,歸納作者描寫景物的語言有什么特點?(幻燈片5)
a、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山尖全白了,給藍天畫上一道銀邊。
b、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山上布滿了花紋。
(把握要點:準確生動——用詞講究,精妙恰切,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
(學生討論,指名回答集體訂正,請學生自由發言,找出文中類似的用法并簡要分析這樣寫的好處)
解決問題④:讀了文章,你體會到作者在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這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感情由學生體會,寫法由教師導學,強調學生在今后作文中應注意領會運用)
(蘊含的情感——喜愛、贊美。)
四、總結歸納
同學們都對課文有了更深的了解,體會到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為什么如此優美呢?正因為作者抓住了景物主要特征,運用生動形象的寫作手法和準確生動的語言進行了突出描述,從而表達了自己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所以,整篇文章讀來給人以親切、溫馨的感受,充滿畫意,飽含真情,使人回味無窮。今后的學習和寫作中,我們要注意努力做好這些方面,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和寫作水平。〈幻燈片6〉
五、強化鞏固
請同學們做一個練習,口頭小作文:抓住秋天氣候的主要特點,描繪你所觀察到的景物,并表達你對秋天景物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幻燈片7〉
(要求簡練明確,語言準確,生動形象,)
六、課外練習作業
課后觀察周圍的景物,寫2-3則觀察日記或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景物描寫的作文。
初一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方法。
3、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比喻擬人在寫景中的表達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反復朗讀,體會詩化意境,把握作者抒發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品味濟南冬之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寫的方法,品味比喻、擬人等修辭在寫景中的表達作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由老師的一段話語讓學生篩選出有關課文和作者的信息,明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就是《濟南的冬天》,這節課就讓我們追隨老舍先生的足跡,去領略濟南冬天的美。
一、作者簡介
由一位同學介紹,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二、讀文過字詞關
1、指名讓學生讀第一段,其他同學聽讀,指出不準的`字音,及時糾正。
2、在本段中,有三個修飾天氣的近義詞,找出來并辨析。
通過學生的辨析,導出濟南的冬天是溫情的,正因為與別的地方天氣進行對比,作者稱贊濟南是個寶地。
3、歸納品讀
讓學生速讀剩余文段,歸納出所寫的主要內容山和水。
三、品文尋美
1、設置問題
(1)作者寫山景抓住什么特征來寫的?怎樣突出這個特點的?
(2)寫山的特點又是怎樣賦予其不同的情態?
學生試著說出自己的見解,師酌情指導。
2、找一找
作品為了讓我們對濟南“溫情”的冬天有個具體可感的印象,在描寫景物時發揮想象寫處了不少富有情趣的句子,請在文中找出這些語句,選擇你最喜歡的語句說說喜歡的理由。
(可從修辭、詞語的運用、色彩等方面來說)
3、用類似的方法學習寫水的文段。
由學生自行得出濟南的冬天水色綠、清、亮的特點,同時品味學習寫景所運用的擬人和比喻的妙處。
四、拓展延伸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學了《濟南的冬天》一文,相信我們對山水之美有所感受,請你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一下家鄉的冬天的美景吧!
展示冬天特有的圖片,指導學生將本文所學的寫景方法即:詞語的準確運用,色彩的處理,還有比喻、擬人的妙用應用到習作當中,從而使自己筆下的景物富有情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板書設計:略。
初一語文濟南的冬天教案范文 篇4
教材分析
《濟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語言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文章選取了一個個獨特的角度,描繪了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寫景物時,語言準確生動,充滿了對濟南的熱愛之情。從本單元教材編排的意圖來看,學習本課,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學到的比喻、擬人的修辭,另一方面是讓學生學習文中“情景交融”的寫法,從而能更好地掌握寫景抒情散文的技法。
學情分析
對于剛剛跨入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數的學生應該都喜歡寫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詞語,品味、積累語言,品味濟南冬天的“溫晴”之美。
2、學習作者對景物特點的多方面描寫,更好地掌握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熱愛家鄉和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抓住特征運用貼切手法描寫自然景色的寫法。
2、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細膩傳神的景物描寫的技法,從而提高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方法
品讀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法
設計思路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寫之中,寄寓了自己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這篇課文處于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以人與自然為主,主要是向學生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通過文章美的語言的描寫,進一步感悟祖國的美好河山。學習本課重在引導學生領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細致描繪的寫法,感受濟南冬天的溫晴之“美”,體會作者借景抒發的贊美之情。而若要達此目的,就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反復誦讀,使學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進行個性化解讀。為此,本設計圍繞“讀”字做文章,抓住“讀”字開展系列語文學習活動,從而達到讀中悟,悟后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和豐富的想象力。此外,初一學生應當適時提高自我感知閱讀能力,因此討論法也必不可少。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學習本篇課文之前呢,我想讓同學們先看兩張圖片。這兩張圖片,一張是瑞士的夏景圖,一張是西湖的春景圖,同學們,這兩張圖好看嗎?其實讓同學們看這兩張圖是因為老舍先生曾經如此說過:“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今天我們就跟隨老舍先生的步伐,一起來領略濟南冬天的特有魅力吧!
二、整體感知感受美
1、了解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明白作者為什么會對濟南有著如此深厚的感情。
2、學生默讀課文,給文章劃分段落,并說明這樣劃分的原因以及每個層次的段落大意。
3、帶著問題聽教師朗讀,把不懂的字詞的拼音或意義找出來。
a、濟南冬天的天氣有什么特點?采用了什么手法?
b、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樣的特點?
c、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a、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溫晴的寶地。
b、寫對濟南的總體感:“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
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溫暖
寫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再寫城外的遠山——淡雅,
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寫水藻之綠,襯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濟南冬天之美,又寄寓
對祖國山河真摯的`感情)
4、全班齊讀課文,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
三、品讀美文發現美
1、聽錄音朗讀,讓同學們在聽的過程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2、讓學生起來朗讀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自己喜歡的原因。
3、創新延伸
假如你是導游,要給一個從沒到過濟南的人講講濟南美麗的冬天,你將分哪幾個方面來介紹?先列講述提綱,設計一下導游詞,然后說給同桌聽聽,再找三名學生到班上給大家當導游。(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是:以當導游這種活潑的活動方式,讓每個學生都有口語交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從總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此環節可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整體感知課文是品味妙詞佳句的前提,可為下節課研讀課文奠定基礎,抓思路教學能綱舉目張。)
4、《濟南的冬天》無處不美。那么,老舍先生是如何運用藝術的筆法,來描寫景物之美的呢?下面讓我們再次齊讀課文,感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然后大家一起來尋找以下的美,在文章中找出能體現這些美的句子,并畫出來:
修辭運用之美
俯瞰仰視之美
動靜結合之美
景物映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