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剃光頭發微(通用3篇)
第二冊剃光頭發微 篇1
【學習目標】
1、 學會從平凡的生活現象中引發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2、 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文章主旨。
3、 品析雜文的漫畫語言和寓深意于諷刺與幽默之中的意味。
【重點難點】
1、 理解本文的寫作主旨。
2、 學習以小見大的寫法。
3、 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4、 理解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設想】
1、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作者的思路,尤其要仔細分析文章的最后兩節。
2、 指導學生反復品讀文中重要語句,體會文章諷刺與幽默的意味。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師生互致問候。
二、 上節作業 糾錯,導入 新課:
敏銳的作家,尤其是雜文家,大都能用銳利的眼光來觀照社會現象,并能透過這一看似平凡的現象,進行冷靜的思考,而后給人一個觸目驚心的啟示。著名作家何滿子通過“剃光頭”這一小現象,反映了社會生活中的大問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雜文。
板書標題。
三、 出示學習目標。
四、 自學要點:
1. 找學生介紹作者及相關背景。教師補充。
〖何滿子〗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何滿子,曲名。這是一首描寫宮女哀怨感嘆的詩。詩歌沒有正面批判葬送宮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從詩人對宮女的這種深刻同情中,人們不是會很自然地厭惡那深鎖的宮門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作者簡介:何滿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審,參編《唐宋詞鑒賞辭典》等書,上海雜文學會顧問。
2. 學生查字典,掌握基礎知識,積累字詞 。
發髻:在頭頂或腦后盤成的各種形狀的頭發。
不羈:不受束縛。
睥睨: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差池:差錯。也作“差遲”。
切膚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木。文中指人頭頂光禿禿的樣子。
悻悻而去:憤怒地離開。
3. 弄清題意 :標題中的“發微”是什么意思?
發微,發,探究之意;微,奧妙。剃光頭發微,即要探究剃光頭一事中所潛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會現象,以及現象后的內在本質。
4. 閱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
明確:文章總體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1---6節):由理發引出濟南市一家理發店工人拒絕給一個“鄉下佬”剃平頭的事,并對原因加以分析,表現作者極大的憤慨。
第一層(1—2節):談及古代理發師的地位。
第二層(3節):濟南市一家理發店的理發工人拒絕給一個“鄉下佬”剃平頭。
第三層(4節):古代剃光頭的原因。
第四層(5--6節):現代剃平頭的原因以及濟南理發工人拒絕給“鄉下佬”剃平頭的原因。
第二部分(7—8節):由“剃光頭”一小事,談到掌權這一重大的社會問題。
5. 課文分析: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 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頭”聯想到哪些事情?
提示:聯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許多國家的罪犯剃光頭。
② 古代的“髡”刑實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區別開來。
③“既不是”后呼應的常常是“也不是”,為什么作者不用,卻用了個“也肯定不會是”
提示:因為下文是站在“鄉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辭,并不是在陳述事實,所以這么說。
④ 作者說理發師不給鄉下佬剃平頭,“倒是從美觀這面著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帶有一種調侃的意味,表達了自己對理發師做法不以為然的態度。
⑤ 括號中為什么說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為什么不把這“文章”揭示出來呢?
提示:這種瞧不起實質上折射了階級的、城鄉的、職業的有著極其深刻的偏見。不寫,是因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⑥ 理發師本來就沒有大權,作者為什么要說“幸虧他只有這么點兒小權”?
提示:是為了由此及彼,因小及大,為了將矛頭指向社會上有權力的人。
⑦“直到像剃光頭那樣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連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上“有權就耍”的人的深惡痛絕和對糾正不正之風的迫切呼聲。
6. 討論:如果本文只保留關于剃光頭的讀者來信和結尾談掌權這兩部分文字,把其他內容全部刪去,也能構成一篇文章,但這樣對文章的主旨和結構有什么影響?
明確:(1)從對文章的主旨而言。如果文章只保留這兩部分,有礙文章主旨的表達。
a. 文題為“剃光頭發微”,這“發微”二字,就要求文章不能就事論事,應當就“剃光頭”這一話題,加以聯想和發揮,否則文章就顯得單調。
b. 開頭兩節的引述部分,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尤其在舊社會理發室地位低下,受到社會的歧視,作者為之不平,同時也為下文理發師拒絕給一個“鄉下佬”剃平頭這一事形成對比,突出了作者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憤恨。
c. 4、5兩節的原因分析,有利于深化主題。沒有這些分析,就沒有文尾的結論,也缺少雜文的諷刺色彩。
(2)從對文章的結構而言。如果文章只保留這兩部分,文章寫關于剃光頭讀者來信,開篇顯得倉促,缺少引述,顯得突兀。沒有4、5兩節的分析,古今的對比論述,就缺少說服力,也就沒有“原因簡單之至:剃頭刀在他手里。”同時這樣也不符合議論文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要求。
7. 品讀鑒賞:雜文是用文字描繪的漫畫,寓深意于諷刺與幽默之中。試體會下列句子的諷刺與幽默意味。
(1)“鄉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頭,以及什么模樣的人才配剃平頭,這問題夠深奧的,我答不上來。
明確:“這問題夠深奧的,我答不上來。”用了反語,什么“深奧的”,實為“膚淺的”,我一眼就看出來,就是由于“剃頭刀在他手里”,就是它有這么點小權。
(2)……但要我“小心求證”卻求不到。這很抱歉,胡適博士的考據方法只能學到一半。
明確:這是作者用謙遜的語句委婉地進行諷刺。這方法無需學習,這個問題已明擺著的,不用小心求證。
(3)如果有權就想弄權,就順著自己的意思胡來,那么,至少要在“讀者來信”欄里給他亮亮相,直到像剃光頭那樣地把他剃下去。這個叫做“試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
明確:表明了作者對那些利用職權的人的深惡痛絕。“亮亮相”,尤其“試看剃頭者,人亦剃其頭。”語言含蓄幽默,作者也堅信“弄權”者,必無好下場,其頭也將被人剃。
五、歸納總結:
一件細微的剃光頭事件引發作者的感慨:要警覺改革開放中“有權就耍”的現象不能任其泛濫。文章起筆從古代一些關于頭發驚心動魄的故事寫起,聯想到與頭發關系最密切的理發工人,轉錄了《人民日報》刊登的一封讀者來信,即“剃光頭”事件。并對其原因進行考證、分析,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權”在作怪。文章結尾指出要對“權”進行監督。
第二冊剃光頭發微 篇2
【教學目標 】
1. 理清全文脈絡,整體把握文意,進而理解主旨。
2. 體會本文因小見大的寫法,理解文章借“剃光頭”這一平凡的生活現象所闡發的深刻道理。
3. 品味本文語言的幽默與諷刺意味,逐步提高鑒賞能力。
【教學設想】布置預習思考題:(1)作者怎樣從剃頭這件事一步步引到談掌權的?(2)從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到本文的幽默意味?課上引導學生閱讀討論。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從一首詩導入 )
何滿子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講解:何滿子,曲名。這是一首描寫宮女哀怨感嘆的詩。故鄉遠隔三千里,(別了兄弟父母);深宮幽閉二十年,(好比籠中鸚鵡)。聽一聲何滿子曲,(不禁想我身世);雙眼落淚在君前。(你害得我多苦)!首句寫宮女離家遙遠;二句寫入宮多年;三句寫悲憤到達極點;四句寫君前落淚以示抗議。一般宮怨詩多寫宮女失寵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詩卻一反其俗,寫在君前揮淚怨恨,還一個被奪去幸福與自由的女性的本來面目。這是獨到之所在。 全詩只用了“落”字一個動詞。其他全部以名詞組成,因而顯得特別簡括凝煉,強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數目字,把事件表達得清晰而明確。詩歌沒有正面批判葬送宮女青春、生命力的皇帝,但從詩人對宮女的這種深刻同情中,人們不是會很自然地厭惡那深鎖的宮門和作威作福的皇帝么? )
二、作者簡介
何滿子,曾任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審,上海雜文學會顧問。
三、檢查預習
積累字詞:
1.發髻:在頭頂或腦后盤成的各種形狀的頭發。
2.不羈:不受束縛。
3.睥睨:眼睛斜著看。形容高傲的樣子。
4.差池:差錯、錯誤。也作“差遲”。
5.切膚之痛:切身感受到的痛苦。
6.牛山濯濯:本形容山上光禿禿的,沒有樹木。文中指人頭頂光禿禿的樣子。
7.悻悻而去:憤怒地離開。
四、弄清題意
發微,發,探究之意;微,奧妙。從細微的事物說開去。剃光頭發微,即要探究剃光頭一事中所潛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會現象,以及現象后的內在本質。
五、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文章著重談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明確:“剃光頭”和“掌權”兩方面。
2.說說本文從“剃光頭”談到“掌權”的行文脈絡。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一件細微的剃光頭事件引發作者的感慨:要警覺改革開放中“有權就耍”的現象不能任其泛濫。文章起筆從古代一些關于頭發驚心動魄的故事寫起,聯想到與頭發關系最密切的理發工人,轉錄了《人民日報》刊登的一封讀者來信,即“剃光頭”事件。并對其原因進行考證、分析,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權”在作怪。文章結尾指出要對“權”進行監督。
3.研讀最后兩段
學生齊讀最后兩段。提問:本文所談的重大的社會問題是什么?
明確:指少數人玩弄權術、以權欺人,為所欲為,危害民眾利益,破壞黨的形象。
六、合作研討
提問:如果只保留掛怒剃光頭的讀者來信和結尾處談掌權這兩部分文字,把其他內容全部刪去,也能構成一篇文章,你覺得這樣改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討論,各自闡述自己的理由。
七、體味語言
品讀課文,體味語言的幽默與諷刺的意味。結合文后練習二交流討論答案。
八、總結特色
本文在立意選材上的最大的特色就是:因小見大,從平凡的生活現象“剃頭”落筆,聯想的掌權這樣重大的社會問題。語言幽默,富于諷刺意味。
九、重點語段(4—6節)閱讀訓練
“鄉下佬”是不是只配剃光頭,以及什么模樣的人才配剃平頭……只能學到一半。
時至今日……為所欲為?
原因簡單之至……人亦剃其頭。
思考回答:
① 第一段中作者由“剃光頭”聯想到哪些事情?(提示:聯想到古代的髡刑和許多國家的罪犯剃光頭。)
② 古代的“髡”刑實施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在于政治上或人格上和其他人區別開來。)
③“既不是”后呼應的常常是“也不是”,為什么作者不用,卻用了個“也肯定不會是”
(提示:因為下文是站在“鄉下佬”角度的揣想之辭,并不是在陳述事實,所以這么說。)
④ 者說理發師不給鄉下佬剃平頭,“倒是從美觀這面著眼的”,有什么意味?
(提示:作者帶有一種調侃的意味,表達了自己對理發師做法不以為然的態度。)
⑤ 中為什么說這里面“大有文章”?作者為什么不把這“文章”揭示出來呢?
(提示:這種瞧不起實質上折射了階級的、城鄉的、職業的有著極其深刻的偏見。不寫,是因為文章的中心不在此。)
⑥ 發師本來就沒有大權,作者為什么要說“幸虧他只有這么點兒小權”?
(提示:是為了由此及彼,因小及大,為了將矛頭指向社會上有權力的人。)
⑦“直到像剃光頭那樣地把他剃下去”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示:用了拈連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上“有權就耍”的人的深惡痛絕和對糾正不正之風的迫切呼聲。)
十、布置作業
補充閱讀以小見大類雜文。
第二冊剃光頭發微 篇3
【學習目標】
學會從平凡的生活現象中引發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明確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有一副對聯:提起刀人人沒法;拉下水個個低頭。這是寫哪個行業的?
此為舊日理發店聯,聯語采用了諧音雙關法,上聯在“法”字上大作文章,粗讀“沒法”,即沒有辦法,又指沒有頭發的意思。下聯雖無諧音字,依然一語雙關,“拉下水”會被人誤解為受人賄賂、動搖思想之意;這里則是說洗頭時,無論地位貴賤,你都得聽理發師的。品味此聯,一定會對我國漢字的妙用嘆服不已,同時又讓我們覺得理發師好象也有點不小的權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由理發引發感想的雜文《剃光頭發微》。
二、閱讀課文
讀后說明字音等。“余生也晚”應該讀成:余生也/晚。
三、討論思考
小組討論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刪去1、2和4段文字可以嗎?
本文和《我若為王》在中心上有相關或相似嗎?
四、分析課文
(一)文章中心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確:要警覺改革開放中“有權就耍”的現象不能任其泛濫。
這里有必要先弄清題意。發微:(1)發,探究之意;微,奧妙。(2)從細微的事物闡發開去。(3)闡發自己的細微看法。剃光頭發微,即要探究剃光頭一事中所潛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會現象,以及現象后的內在本質。
換句話說,雜文的寫作規律之一是以小見大。那么本文的“小”和“大”是指——?
板書:
小:理發師——握刀——拒絕理頭
大:當權者——掌權——辦事沒門
本文就是這樣從平凡的小的生活現象中引發對重大的社會問題的思考。
本文是寫于1983年,那么現在還有沒有有權就弄權的現象呢?(有)舉個事例說說。
可見,這篇雜文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刪去1、2和4段文字可以嗎?
提問:本文的中心既然是談弄權的話題,那么如果只保留關于剃光頭的讀者來信和結尾處談掌權這兩部分文字,把其他內容全部刪去,你覺得這樣改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回答:
文題為“剃光頭發微”,這“發微”二字,就要求文章不能就事論事,應當就“剃光頭”這一話題,加以聯想和發揮,否則文章就顯得單調。
開頭兩節的引述部分,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尤其在舊社會理發室地位低下,受到社會的歧視,作者為之不平,同時也為下文理發師拒絕給一個“鄉下佬”剃平頭這一事形成對比,突出了作者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憤恨。
如果文章只保留這兩部分,文章寫關于剃光頭讀者來信,開篇顯得倉促,缺少引述,顯得突兀。沒有4、5兩節的分析,古今的對比論述,就缺少說服力,也就沒有“原因簡單之至:剃頭刀在他手里。”同時這樣也不符合議論文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要求。
雜文雜文,就應該雜一點。
如果只有那么點文字,文章未免單薄。
如果沒有那些文字,文章一竿子到底,缺乏迂回曲折的美感。
有了那些文字,文章更有看頭,更給人以豐富的信息。
……
明確:刪去也能構成一篇文章。但是最好不要刪去。
(三)比較閱讀《我若為王》
本文和《我若為王》在中心上有相關或相似嗎?讀了兩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
明確:有點相關,都是談權。《我若為王》否定王權,本文則否定有權弄權。
《我若為王》也談了一個人不能有奴才意識。
要消滅王權,要想消滅有權就弄權的現象,要加強法制建設,以法治國,以法治政。就現實文章結尾說的,要對“權”進行監督。
……
五、布置作業
完成本單元練習;讀完語文讀本上所有雜文。
說明:時間多的話,教師補充閱讀一二篇以小見大類的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