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剃光頭發微
【學習目標】
學會從平凡的生活現象中引發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明確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
有一副對聯:提起刀人人沒法;拉下水個個低頭。這是寫哪個行業的?
此為舊日理發店聯,聯語采用了諧音雙關法,上聯在“法”字上大作文章,粗讀“沒法”,即沒有辦法,又指沒有頭發的意思。下聯雖無諧音字,依然一語雙關,“拉下水”會被人誤解為受人賄賂、動搖思想之意;這里則是說洗頭時,無論地位貴賤,你都得聽理發師的。品味此聯,一定會對我國漢字的妙用嘆服不已,同時又讓我們覺得理發師好象也有點不小的權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由理發引發感想的雜文《剃光頭發微》。
二、閱讀課文
讀后說明字音等。“余生也晚”應該讀成:余生也/晚。
三、討論思考
小組討論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刪去1、2和4段文字可以嗎?
本文和《我若為王》在中心上有相關或相似嗎?
四、分析課文
(一)文章中心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確:要警覺改革開放中“有權就耍”的現象不能任其泛濫。
這里有必要先弄清題意。發微:(1)發,探究之意;微,奧妙。(2)從細微的事物闡發開去。(3)闡發自己的細微看法。剃光頭發微,即要探究剃光頭一事中所潛在的人的心理,所反映出的社會現象,以及現象后的內在本質。
換句話說,雜文的寫作規律之一是以小見大。那么本文的“小”和“大”是指——?
板書:
小:理發師——握刀——拒絕理頭
大:當權者——掌權——辦事沒門
本文就是這樣從平凡的小的生活現象中引發對重大的社會問題的思考。
本文是寫于1983年,那么現在還有沒有有權就弄權的現象呢?(有)舉個事例說說。
可見,這篇雜文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刪去1、2和4段文字可以嗎?
提問:本文的中心既然是談弄權的話題,那么如果只保留關于剃光頭的讀者來信和結尾處談掌權這兩部分文字,把其他內容全部刪去,你覺得這樣改好不好?為什么?
學生回答:
文題為“剃光頭發微”,這“發微”二字,就要求文章不能就事論事,應當就“剃光頭”這一話題,加以聯想和發揮,否則文章就顯得單調。
開頭兩節的引述部分,也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尤其在舊社會理發室地位低下,受到社會的歧視,作者為之不平,同時也為下文理發師拒絕給一個“鄉下佬”剃平頭這一事形成對比,突出了作者對這一社會現象的憤恨。
如果文章只保留這兩部分,文章寫關于剃光頭讀者來信,開篇顯得倉促,缺少引述,顯得突兀。沒有4、5兩節的分析,古今的對比論述,就缺少說服力,也就沒有“原因簡單之至:剃頭刀在他手里。”同時這樣也不符合議論文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要求。
雜文雜文,就應該雜一點。
如果只有那么點文字,文章未免單薄。
如果沒有那些文字,文章一竿子到底,缺乏迂回曲折的美感。
有了那些文字,文章更有看頭,更給人以豐富的信息。
……
明確:刪去也能構成一篇文章。但是最好不要刪去。
(三)比較閱讀《我若為王》
本文和《我若為王》在中心上有相關或相似嗎?讀了兩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
明確:有點相關,都是談權。《我若為王》否定王權,本文則否定有權弄權。
《我若為王》也談了一個人不能有奴才意識。
要消滅王權,要想消滅有權就弄權的現象,要加強法制建設,以法治國,以法治政。就現實文章結尾說的,要對“權”進行監督。
……
五、布置作業
完成本單元練習;讀完語文讀本上所有雜文。
說明:時間多的話,教師補充閱讀一二篇以小見大類的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