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拿來主義
【背景材料】
一、關于雜文
雜文是一種文學體裁,一般采用議論的表達方法。它短小、活潑、鋒利、雋永,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凡是有關社會生活、事件動態、日常工作、學習的雜感、雜談、雜論、隨筆、短評、札記(包括一部分讀后感),都可以歸入雜文一類。
在我國,雜文是一種“古已有之”、源遠流長的文體。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這樣的文章。歷代作家的作品,如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龔自珍的《病梅館記》,也都是雜文。“五四”以來,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作家,為了戰斗的需要,對敵人和有害的事物,揭微顯隱,痛下針砭,廣泛地運用了雜文這種體裁。這些雜文,有如匕首、投槍,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和高度的藝術性,形成雜文的新傳統和新風格。解放以后,雜文作家,一方面繼承了戰斗雜文的傳統,對有害事物迅速給以諷刺和抨擊;另一方面又運用雜文的形式,熱情支持、歌頌新生事物(如陶鑄的《松樹的風格》),或談論人們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如馬南邨的“雜文四則”),使雜文的寫法有了新的變化和發展。
閱讀雜文要注意如下幾點:
1.了解雜文內容的針對性。我們讀一篇雜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時候寫的,是針對什么人、什么事寫的。是魯迅式的戰斗性很強的雜文,還是談工作、談學習或批評人民內部種種消極的現象一類的雜文。這些,都會決定一篇雜文的寫法、議論基調和語言風格。例如《文學和出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是魯迅 20 年代和 30 年代針對當時的反動文學觀和反動輿論寫的,所以采用揭微顯隱的寫法來“立刻給以反響和抗爭”,語言的格調是冷嘲熱諷,幽默雋永。馬南邨的“雜文四則”是 60 年代初為幫助人們解決工作、學習中的問題寫的,宗旨是“提倡讀書,豐富知識,開闊眼界,振奮精神”,所以用豐富的引證來引人入勝,處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輝;語言的格調則是娓娓而談,平易親切。
2.注意雜文寫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別是說理的形象性。雜文的一般寫法是“從實入手,以實論虛”,即常從一個人、一樁事,甚至一句話、一首詩、一條諺語、一個故事、一種現象、一段傳說入手,通過對照、聯想、借喻、類比等方法來揭示隱藏在里面的意義。雜文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見大”,即從有重要意義的事件中選取一個側面或一點來做文章,“從一滴水里看世界”。例如《文學和出汗》,就是抓住梁實秋宣傳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偉大的作品之基礎”的幾句議論,通過聯想、類比、借喻等方法來揭露其議論的虛偽性和荒謬性。批判的雖然只是梁實秋的幾句話,揭示的卻是當時文化斗爭中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不要秘訣的秘訣》也一樣,從書店里常見《讀書秘訣》《作文秘訣》的現象入手,通過聯想和豐富的引證,談的卻是治學態度、治學方法的重要問題。雜文要寫得輕巧活潑,鋒利雋永,說理必須形象。比喻、比方、類比的靈活運用,就是為了加強形象性;上下古今,多方引證名言、事例來說理,也是為了增強形象性。雜文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它要靈活、綜合地運用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在議論時,綜合運用各種論證方法,魯迅“雜文兩篇”、馬南邨“雜文四則”就是這樣。可以說,雜文是一種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多種論證方法的文體。
3.要注意雜文豐富多彩的語言風格。雜文,正如它的形式多樣一樣,語言也因作者不同,針對的對象不同,談論的問題不同,寫作的社會背景不同而呈現出多種多樣的風格。有的隱晦曲折,言近旨遠;有的明白曉暢,酣暢淋漓;有的亦莊亦諧,尖銳潑辣;有的感情奔放,筆姿縱橫;有的凝煉含蓄,耐人尋味;有的恬淡明麗,清新雋永;有的娓娓而談,親切動聽。盡管風格不同,但具有藝術的魅力,則是一致的。
在這里要特別提到魯迅雜文的語言。魯迅的雜文,不但取材廣泛,思想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超越了其他作家,語言造詣,也是別的作者難以比擬的。例如《文學和出汗》,全篇用的是“諷刺”和“幽默”的筆調。仔細分析,又可體會出二者雖非截然不同,但卻是有區別的。如第二段揭露對方論據的荒謬性,完全是用的冷嘲熱諷筆調,而以“香汗”、“臭汗”為喻一段則是在談笑風生中說理,是一種“輕松的諷刺”的筆調,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幽默”。嘲諷語和幽默語的運用,既是戰斗的需要,又充滿給讀者“以愉快和休息”的藝術魅力,顯示了雜文語言的最高成就。
二、時代背景
二十世紀 30 年代的中國,國民黨反動派對外實行屈膝投降的賣國政策,對內采取高壓政策,進行反革命的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文化界反動文人的復古主義逆流,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的“全盤西化”思維甚囂塵上,為了促進革命文化的健康發展,1934 年前后在左翼文藝隊伍中進行了對文藝大眾化和文藝新舊形式等問題的討論。許多人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著錯誤認識和糊涂觀念。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澄清錯誤認識,魯迅先生提出了“拿來主義”的主張,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創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詞,它反映了無產階級對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觀點和科學態度。因此為什么要“拿來”和“怎樣拿來”,是我們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三、 拿來與送來(林默涵)
近來,很有些人把魯迅先生所提倡的‘拿來主義”拿來,為自己搬進西方的現代主義、存在主義等等作辯護。其實,這是對“拿來主義”的誤解。
“拿來”是與“送來”相對稱的。自從帝國主義者發現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以后,首先送來的就是鴉片煙,其數量逐年增加,結果不但撈走了大量銀兩,而且使中國出現了許多面黧肌瘦的“大煙鬼”。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較有識見的官吏,也擔心這樣下去,“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不得不起來抵制鴉片輸入了。然而,帝國主義者硬是要“送來”,并且用槍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這就是有名的“鴉片戰爭”。鴉片戰爭不止一次,還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領,第二次圓明園被燒了。
除了最先送來的英國的鴉片外,接著還“送來”了許多東西: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這就使清醒的人們,對于洋貨發生了恐怖。魯迅先生說:這是因為那些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所以,他提倡“拿來主義”。
“拿來”是“要運用腦髓”,根據我們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亂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來”的東西。這就是魯迅先生所主張的‘拿來主義”。拿來是有辨別,有選擇的,他舉了一個例子:比方一個窮青年,由于某種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對宅子里的東西就要區別對待,看見有營養的東西,可以拿來吃掉;看見鴉片當然不必丟進毛廁,可以送到藥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來大吸剩下的鴉片,那就是廢物了。
我們歷來主張向外國先進的科學文化學習和借鑒,而且已經這樣做了;但我們也歷來反對盲目照搬外國,全盤西化,——事實證明,這是極端有害的。在今天,我們更要引進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四化”建設之用,但不能把資本主義社會沒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當作奇貨搬進來。我們要如魯
迅先生所說的“沉著,勇敢,有辨別,不自私”,才能從復雜紛繁的外國文化藝術中,汲取對我們有益的東西,這才是真正實行魯迅所主張的“拿來主義”。
現在,還有沒有“送來”的東西呢? 還是有的。比如,淫穢書刊和黃色錄相帶之類,就是別人極力要“送來”的,其毒害程度不亞于鴉片煙。雖然送來者不敢象過去那樣明目張膽,并且強迫你接受了。但若渾渾噩噩,不加以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濫,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這種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廢物了。
【示范教案】
2 拿 來 主 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在初中掌握議論文三要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懂得“觀點和材料統一”的知識。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學習掌握閱讀議論性文章的基本方法,先從總體上抓住中心和要點,理清作者思路,再從中歸納要點,選擇那些重點、難點或關鍵處作深入理解,從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習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等方法把深奧抽象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形象生動的論證藝術。
2.構成本文章辛辣的諷刺力量的是作者的語言,形象含蓄、幽默、犀利,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它豐富的內容和深層含義。
(三)德育滲透目標
本文觀點,不僅適用于其他方面,對當今的改革開放的借鑒意義也是極大的。因此要學會運用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并能運用正確的觀點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作者對“送去主義”的論述,是理解的難點,因此要講清作者對“怎樣對待文化遺產”這個問題的論述,是把它放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的,只有講清了“送去主義”的做法和危害,才能使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體現出來,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領會課文,而不是從預習提示中照搬,使學生懂得結論是從材料的分析中來,從而樹立起從實際出發的事實求是的唯物主義觀點,同時也使學生明白觀點和材料如何統一。
教學重點是文中有關拿來主義的論述和比喻論證的方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教材中又沒有這方面的解釋,因此老師要力求講得深入淺出,使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
(一)課文前半部分是難點,著重使學生認識“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重點放在課文后半部分,讓學生理解比 喻論證和諷刺語句的含義,明確什么是“拿來主義”。
(二)課文內容豐富,含義深刻,教學時注意設計富有啟發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討論,重要語段加強朗讀訓練,以加深對文章主要觀點和語言特點的理解。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著名作家馮驥才,前幾年赴法國訪問時,遇到了這樣一件事,在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問道:“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不但心變成資本主義嗎?”同學們請設想一下,如果是你,會怎樣回答呢? 我們應采取怎樣的方法和態度才是正確的呢?(多方啟發,讓學生充分發揮)。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的一篇雜文《拿來主義》,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讓我們了解一下,魯迅先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提示,讓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二、指導預習。
讀“預習提示”。“提示”有兩段,第 1 段寫什么?學生回答后要求思考: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之前,為什么先批“送去主義”?由此理出文章結構層次,歸納每部分的大意。第 2 段寫什么?學生回答后,要求閱讀課文時勾畫出犀利、幽默的詞語和比喻論證的語段,并體會其含義。
三、研習新課。
1.分析寫作思路和課文結構層次。
提問:作者要論說的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課文前半部分寫“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討論、明確:作者要論說的是“拿來主義”,但它是針對歷史和現實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近代的“閉關主義“必然導致“現在”的“送去主義”。“送去主義”是一種有往無來的賣國行徑,必然導致國勢日弱,被動挨打,從長遠看,將造成亡國滅種。因此,采取與“送去主義”針鋒相對的“拿來主義”就刻不容緩。“送去主義”和“拿來主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破”正是為了“立”,“破”得徹底,“立”得才牢靠。這個問題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結構層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 段):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嚴重后果。
第 1、2 段是揭露批判國民黨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義”的媚外求榮和欺世惑眾的可恥行為。
第 3、4 段是揭露“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 5—9 段):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第 5 段正面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
第 6 段揭示“送去主義”的危害和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
第 7 段揭示“拿來主義”的含義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 8 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
第 9 段從正面具體而形象地闡明“拿來主義”的原則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 10 段),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于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2.研習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體會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的表現力。
(1)提問:第 1 段“別的且不說罷”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來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媚外丑態的?
討論,明確:這一句把所要揭露、論述的范圍加以嚴格的限制,只講文化上的事。本文寫于 19345 年 6 月 4 日,那時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經伸到了東北、華北,國民黨政府推行賣國主義政策,變本加厲地出賣國家的領土、資源和主權,確實“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因此,用“別的且不說罷”的句子,不僅使論述的范圍明確,而且增強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舉了三個“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
展覽,“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無回。這是媚外的可恥行徑;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掛過去,“捧”何其鄭重、恭敬,媚態可掬,幾張畫“一路的掛”,何其賣力,何其寒愴可笑,“發揚國光”,反語,諷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征主義’……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用這種方式來顯示一點進步,多么可憐,暗示“學藝”上的東西已經相當貧乏。作者諷刺批判的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賣國媚外的反動當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間充滿著僧惡和鄙視。
(2)提問。一味奉行“送去主義”會產生什么嚴重后果及危害?
討論,明確:作者以尼采自詡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作類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不是“豐富”,還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樣是愚蠢可笑的。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幾百年之后呢”z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磕頭”、“討”和“殘羹冷炙”、“獎賞”等詞語,形象、深刻地寫出了“送”的結果是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問:“拋來”和“拋給”有何區別?
討論,明確: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懷有什么不良的動機或目的。
拋給——指有目的的、帶惡意的輸出。
(4)小結:作者、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放在歷史和現實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開始便從“閉關主義”說起,一進而揭露國民黨政府在“學藝”上實行“送去主義”的種種媚外求榮,欺世惑眾的事實,揭示“送去主義”必然使中國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慘境地。因此,“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3.布置作業 。
(1)給加點的字注音并解釋:禮尚往來 自詡 殘羹冷炙 冠冕 (2)完成課文后“思考和練習”四。
(3)預習課文后半部分,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義。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給加點字注音并解釋:禮尚(shàng;崇尚,重視。)
自詡(xǔ ;夸耀,說大話。)
殘羹(gēng;有濃汁的食品。)冷炙(zhì ;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為體面。)
二、研習新課。
1.研讀第二部分:理解“拿來主義”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1)提問:第 5 段中哪些詞語含有諷刺意味?第 6 段的“送來”與“拿來”有何區別?第 7 段的“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怎么理解?
討論,明確:“摩登”是針對上文“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而言的,把賣國媚外的行徑說成“時髦”,一味地“送去”說成“趕時髦”,其諷刺意味是很濃烈的。“吝嗇”是針對上文“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鮮明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送來”是帝國主義對我國進行的經濟、軍事、文化侵略。掠奪,是“拋給”的同義語;“拿來”是根據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質不同,內容迥異。
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擇,自己拿。
(2)提問:第 8 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哪幾種錯誤態度?第 9 段闡述了“拿來主義”者應采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運用比喻論證說明有什么作用?
討論,明確:“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怕;徘徊不敢走進門(逃避主義)——孱頭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虛無主義)——昏蛋。
羨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義)——廢物。
以上三種人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都是錯誤的。
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選”。“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無從“挑選”;“挑選”是關鍵,不“挑選”,“占有”就毫無意義。
“挑選”的具體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使用,吃掉)。
鴉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存放,供治病)。
煙槍、煙燈——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掉)。
姨太太——比喻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腐朽淫靡的東西(走散)。
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
2.研讀第三部分:要求學生朗讀文章最后部分,簡要說出每句話的內容。
第 1 句話;結論是我們要拿來。第 2 句話: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第 3 句話:拿來主義的結果。第 4 句話:拿來主義者應具備的條件。第 5 句話:從反面指出拿來主義的意義。
提問:這一段共 5 句話,如果這 5 句話是 5 個問題的答案,那么應該是哪 5 個問題(“思考和練習”二)?
明確:①究竟應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②對文化遺產應該怎樣區別對待?③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么積極意義?④要處理好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具備哪些條件?⑤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點,歸納中心:本文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派的 賣國主義政策和一些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了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確的繼承和借鑒乃是建設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魯迅對文化遺產的見解,跟毛澤東同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的意見是一致的。時至今日,這篇文章仍然放射著思想光輝,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2)由學生討論,歸納寫作特點。①先破后立,破立結合;②運用貼切的比喻闡明抽象、深奧的道理;③語言犀利、幽默。每一條要求能舉出實例,并結合自己的感悟作簡要分析。
總結、擴展
在透徹掌握中心篇目基礎上,擴展閱讀,印發魯迅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采用課外閱讀方式,讓學生運用課內所學知識分析文章,然后在課上討論交流,最后老師歸納小結。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全文有兩個論述層次;第一層,以國民黨反動派由信“地”信“物”,一變為信國聯,再變為求神拜佛的事實作論據,論證“中國人現在是發展著“自欺力”。第二層,以中國古來的光輝人物及現在正在前仆后繼戰斗著,可歌可泣的人物為論據,進一步論證說中國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兩個論述層次,滲透著辯證的分析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是這對比中,作者有力地提出了自己的總觀點——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完成思考與練習“一”、“二”、“三”
2.談談本文所提倡的對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對今天的改革開放有什么現實意義。
附:板書設計
拿 來 主 義
魯迅
閉關主義:落后挨打
破 先送——古畫 實質:媚外、投降
送去主義:舉例 還有——古董 危害:亡國、貽害
還要送——活人 子孫
拿來主義 怕:徘徊不敢走進門——孱頭
破 怒:放一把火燒光——昏蛋
喜:接受一切——廢物
立 “吃掉”
立: 占有、挑選 “薦”
“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