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回小記者》教案(精選2篇)
《做一回小記者》教案 篇1
華羅庚實驗學校 馬云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實踐采訪的幾個要求:了解對象,創設氛圍,提問具體。教學重點:創設采訪氛圍。
板書設計:
采訪的一般要求:
1、了解對象。
2、創設氛圍。
3、提問具體。
4、文明得體。
課前準備:
1、排練采訪節目。
2、設計并完成被訪教師簡況登記表。
教學步驟:
一、學習采訪的一般要求,明確本課重點。
二、實踐記者采訪要求。
三、聽課老師簡況登記表姓名:年齡:工作單位:任職:興趣愛好:您的孩子性別:年齡:您對下列哪一個話題最關心?請打上“√”。
a、中學生喜歡睡懶覺,您是怎么看的?
b、如何看待學生打游戲機?
c、您喜歡貪玩的孩子嗎?為什么?
d、有些學生愛好穿著打扮,您認為好嗎?
《做一回小記者》教學小結
華羅庚實驗學校 馬 云
《做一回小記者》是江蘇版初中七年級(下)語文課本第一單元的一篇知識短文。新課程要能夠在課堂上出現新的氣象,最為關鍵的是我們語文教師要能夠在平時教學活動過程中,敢于創新、善于創新,要能夠把新的課程理念化為教學的自覺行為。縱觀《做一回小記者》公開教學觀摩課的全過程,我又從中得到如下一些啟示:
一、教師應當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同一篇教材,由不同的教師處理,教學效果是不同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傳統的教學是教師把教材當作靜止的知識來傳授,把教材拆成若干個零部件,然后批量復制,再硬塞給學生。這樣的課,實是實,然而,它的效果是*學生堅強的意志來實現的。這就是教教材,教師對教材沒有精細的加工,教師的教學行為缺少研究的含量,其課堂教學效率可想而知。新課程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教材”與“用教材”雖只有一字之差,實質上是反映了不同的教學觀。傳統的教學是“教教材”,其教學行為是受“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理念支配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記住教材中的知識,至于這些知識能不能被學生靈活運用,則是另一回事。而“用教材”教(或訓練)學生則不同,其教學行為是受“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支配的,其教學目的不但要讓學生熟悉教材中的知識,更要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前者是要把知識復制給學生,后者是把知識活化成學生的能力。
《做一回小記者》這篇知識短文,除去練習部分,只有1頁篇幅,若再除去法拉奇采訪鄧小平的例子,內容少得很,概括其要點,至多可以用16個字表述:了解對象、創設氛圍、提問具體、文明得體。讓學生讀這篇短文,只要三分鐘左右的時間,要學生記住這幾點知識,也不是難事。但要學生僅僅記住這些要點而不能將它們化為實際能力,又有什么用處呢?在《做一回小記者》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婁廣定老師引導學生一起“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引自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下稱“初中《語文課程標準》”)。
整節課分兩大部分。前半節課,在使用教材的互動過程中,讓學生建構知識。首先從文本出發,讓學生概括采訪的要求,明確學習的目標;接著讓學生討論文本中的例子,突出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了解對象,創設氛圍;然后觀看、討論不成功的采訪,讓學生記取采訪不成功的教訓,從反面促成學生對文本知識的掌握。后半節課,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加大難度,安排了不同形式的采訪活動:先是讓個別學生主動站起來,運用剛剛學來的知識采訪本班的學習標兵;接著讓所有學生互相采訪;最后根據課前登記的調查表,分組合作設計采訪聽課老師的方案,并推選代表進行采訪,爾后讓學生評述各小組代表采訪優劣的理由。這個過程,看似脫離文本,實則實踐文本中的知識,是讓學生把從文本中獲得的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能力。
二、教師應該優化教學環節,有效地組織學生活動
什么樣的課堂學生學習效率最高?讓學生的思維處在高度亢奮狀態的課堂,效率最高。課堂上,學生的思維能否處于高度亢奮狀態,完全取決于課堂的教學環節是否優化,教師是否有效地把學生組織起來活動。在語文課上,只要學生的思維在運作,無論是用口說,用眼看,還是用手寫,他都是在使用語言文字,也就是說,只要學生參與活動,他的語文能力就會得到訓練、提高。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中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做一回小記者》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婁老師始終讓學生處在活動之中,圍繞“了解對象、創設氛圍”的學習重點,組織學生剖析文本,表演并評述不成功的采訪,表演并評述對學習標兵的采訪,同桌之間互相采訪,最后采訪聽課老師。學生的活動面非常廣泛,全班同學參與。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充當了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聽課者一致認為,在活動中,學生理解并掌握了做記者的采訪要求,把“了解對象、創設氛圍、提問具體、文明得體”的采訪知識轉化成了采訪能力。
說到課堂上組織學生活動,我們要防止片面的理解和為活動而活動的做法。在實施新課程的課堂上,應景的小組討論、小主持人活動等場面經常出現,而實際效果卻無從談起。所以課堂上組織學生活動,一定要強調三點:一是必要,二是有效,三是多樣。
三、教師應當積極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部分中告訴我們:“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從大語文的角度看,學語文、用語文的場所幾乎無時不在,無處沒有。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到處都有值得我們開發與利用的語文課程資源。
《做一回小記者》的課堂教學中,班上的學習標兵、同座、聽課老師都成了課程資源。這些資源,經過婁廣定老師的開發與利用,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對于課程資源,走進新課程的我們語文教師應當實行拿來主義: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要這樣,我們的教師才會成為“新教師”,我們的教育才會成為“新教育”。
《做一回小記者》教案 篇2
執教者:馬云時間:2005年3月 華羅庚實驗學校七年級(1)班 一、導入。(多媒體課件顯示“做一回小記者”的圖片和文字;學生請聽課老師登記簡況表并放至講臺。)
師:同學們,今天學做一回小記者行嗎?
生(齊):好!
師:做記者少不了要采訪,采訪有什么要求呢?書上怎么說的?
二、學習采訪的一般要求
1.學習課本文字材料
生1:采訪的要求是:一要盡可能多地了解采訪對象,了解得像“未見面的老朋友或親人” 一樣。二要自信、放松、熱情、誠懇,要努力創造交談的融洽氣氛,設法打開對方的話匣子。另外,采訪人物時所提問題要具體,要有特點,要扣住采訪目的,切忌簡單、膚淺、籠統,缺乏系統性。
師:很好,預習得很好。口齒很清楚,聲音很響亮。我歸納一下,(點擊課件,顯示:采訪的一般要求:1、了解對象。2、創設氛圍。3、提問具體。)請大家齊讀。
生:(齊讀采訪的一般要求。)
師:不過,我覺得還須再加一點。(點擊,顯示:4、文明得體。)
生:(齊讀第4點。)
師:這點本文未提到,但我們認為這是采訪應加以注意的基本要求。文章不僅簡述了采訪的一般要求,還重點記了一則采訪──
生:(自由插嘴)法拉奇采訪鄧小平。
師:這則采訪成功嗎?
生(自由插嘴):成功。
師:成功在何處呢?
生2:采訪的氣氛很輕松,氛圍創設得很好。
生3:法拉奇很了解鄧小平,知道他的生日,看過他的傳記。
生4:法拉奇說話很幽默、活潑。她說:我父親也是76歲,如果我對他說那是一個衰退的年齡,他會給我一巴掌呢!
師:很好。同學們,問鄧小平的生日,是不是法拉奇采訪的目的?
生(自由插嘴):不是。
師:那她真正要采訪什么問題呢?
生(自由插嘴):文中沒有寫。
師:法拉奇可能請鄧小平闡述對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看法,也可能請鄧小平談中英香港問題,這些都沒提,只寫了采訪前的一個片斷。我想不通,法拉奇為什么提鄧小平的生日?
生5:是要不然了解鄧小平。
生6:是找個話題,很輕松地交談。
生7:是為了創設一個融洽的采訪氛圍。
師:那么她成功了嗎?
生8:成功了,鄧小平很愿意與她交談。
生9:不成功。鄧小平說:“我已經76歲了,76歲是衰退的年齡啦!”說明鄧小平內心悲哀,不想談了。
師:說得好!從問生日到這里,法拉奇確實在創設氛圍,也確實不成功。但法拉奇作為一位出色記者,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作了個出色的表現──
生(自由插嘴):她說,我父親也是76歲,如果我對他說那是一個衰退的年齡,他會給我一巴掌呢!
師:對。法拉奇的話
生10:很活潑,調皮。
師:說得鄧小平一聽,就
生(自由插嘴):很高興。
師:至此,氛圍創設──生(自由插嘴):成功了。
師:記者采訪,創設氛圍非常重要。氛圍創設好了,就能順勢提出正題。本課我們著重學習的重點是如何創設氛圍。
2.觀看采訪節目
師:下面大家看吳家根采訪唐靜是如何創設氛圍的。
吳家根(上前,高聲):喂,你好!
唐靜(漠然):你好。
吳:你的衣服真漂亮!
唐(不高興):不,不漂亮。
吳:你喜歡打游戲機嗎?我很喜歡。
唐(不耐煩地):對不起,我不喜歡打游戲機!請問,你到底有什么話要說?
吳(趕緊):大家都說你脾氣好,不斤斤計較,能團結同學,學習又優秀,作業又認真,請你談談看法。
唐(厭煩地):對不起,我的脾氣并不好,我還要聽婁老師講課呢!(走下)
師:采訪成功嗎?
生(齊):不成功。
師:什么原因?
生11:唐靜生氣了,走了。
生12:吳家根采訪沒有禮貌,他就叫人家“喂”。
生13:吳家根不了解唐靜。唐靜不愛好穿著他卻夸她衣服漂亮,唐靜不喜歡打游戲機他卻跟她談游戲機。
師:說得好。吳家根,你為什么問唐靜那些問題些呢?
生14:我夸她衣服漂亮是因為女孩子一般都愛漂亮,想讓她高興。可是她沒有高興。我就想我喜歡打游戲機她也應該喜歡吧,可是她還是不喜歡。我沒有辦法了。
師:可見,要創設好氛圍,必須了解對方。吳家根的教訓大家要記住。
三、實踐記者采訪的要求
1.采訪班級學習標兵
師:下面我布置一項采訪任務,要求人人都要努力完成,看誰完成得好。采訪對象:學習標兵耿煜。采訪話題:介紹學習方法學習經驗。注意,本課我們學習的重點是──
生(齊):創設氛圍。
師:給大家兩分種準備。開始!(學生構思。也有局部小聲討論。)
師:哪位小記者先采訪?(生15舉手)湯立。
湯:耿煜同學,你好。
耿煜:你好。
湯:玩,是孩子們的本性。你喜歡玩嗎?
耿煜:喜歡。
湯:我們也喜歡玩,可是我們成績不好。你也喜歡玩,可是成績卻很好。你是用了什方法呀?
耿煜:其實玩與學習并不矛盾。不過上課要認真聽講。
湯:(望著老師和同學,坐下。同學們笑。湯立又站起。快速地說)謝謝你。(又坐下。同學們又笑。)
師:同學們,你們為什么笑?
生16:耿煜采訪后不謝謝人家就坐下。后來說“謝謝”時說得太快,人家聽不清。
師:湯立采訪成功嗎?
生17:不成功。耿煜看上去不高興。
生18:他好像沒有怎么說別的話,就直接提出學習的問題了。
師:但是湯立是不是一開始就直接地提出采訪的問題的呢?
生18:不是。
師:他先是從什么問題說起的?
生(自由插嘴):從玩說起的。
師:這說明他也在努力創設氛圍了。只是太簡短,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誰再來試試?
生19(舉手。)
師:臧健。
臧健:耿煜同學,你好。(握手。)
耿煜:你好。
臧健:你看過電視《情深深雨蒙蒙》嗎?
耿煜:看過,我很喜歡看。
臧健:你喜歡何書桓陸依萍嗎?
耿煜:喜歡,他們是主人公。
臧健:聽過陸依萍唱歌嗎?
耿煜:聽過,她唱的歌很好聽,我很佩服她。
臧健:陸依萍沒經過怎么訓練就能唱出這么好聽的歌;正如你,我們并沒見到你怎么認真學習可你的成績卻又這么的好。你能給我介紹介紹方法嗎?
耿煜:其實也沒什么,就是上課認真聽講。
臧健:謝謝你,耿煜同學。(學生鼓掌)
師:臧健采訪成功嗎?
生(齊):成功!
師:成功在何處呢?
生20:他不是直接提出問題,而是先從電視《情深深雨蒙蒙》談起。
生21:他對劉生威很了解,知道他看過《情深深雨蒙蒙》,喜歡陸依萍。
生22:他說話也很文明得體。
生23:他揀耿煜喜歡的說,劉生威很高興。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
2.采訪同桌
師:下面請你采訪同桌。要求:自己確定采訪話題,思考如何創設氛圍,時間不超過4分鐘。(學生采訪同桌。氣氛比較熱烈。)
(下課鈴響。)
師:同學們,剛才四位同學為什么會取得這樣好的效果呢?原因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我們通過簡表了解了這些老師。
師:好,要想采訪成功,必須創設氛圍;要想創設好氛圍,就必須了解好對象。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