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通用11篇)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理解詩人的情感,感受詩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詩歌,感受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和偉大品格。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理解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和偉大人格。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簡介詩歌寫作背景。
1、談話:今天我們要學習劉禹錫的一首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借此來認識一下這位不服輸不言敗執著而又樂觀的一代詩豪。
2、學生讀注解,介紹本詩創作背景
劉禹錫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永貞革新。失敗后,一再遭貶。寶歷二年(826年)冬,劉禹錫在和州刺史(刺史是唐朝對州最高長官的稱呼,相當于太守)任期滿,被召回京。返回洛陽途中,經過揚州,與蘇州刺史任滿罷職也回洛陽的白居易相逢。
兩人才華橫溢,經歷相似(被貶),他鄉相逢,格外興奮。在相逢后的一次酒席上,兩人詩詞唱和(席間唱和、相互酬答,是當時文人慣例的雅興和禮節)。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贈給劉禹錫,對他長期被貶表示同情。劉禹錫讀后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白居易。
二、指導朗讀。
1、學生自讀(要求:讀注解,圈點勾畫自己已讀懂或未讀懂的內容)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老師朗讀的'語調和情緒。
3、生齊讀師領讀全詩。
4、學生自讀這首詩,然后指名讀。
三、結合誦讀,體會詩人感情。
1、朗讀全詩,找到關鍵詞,說說詩人的處境。
凄涼地棄置身
2、試揣摩詩人此時的情感
凄涼:詩人參與改革,本是為國為民,誰料卻被貶到這荒涼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涼。凄涼的不是“巴山楚水”這個地方,而是詩人的內心。
棄置:詩人這一被貶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幾個這樣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為的一段大好時光就這樣虛度了,詩人感覺自己就像被朝廷拋棄了一樣,內心中的酸楚與痛苦簡直無法言傳。
3、在這漫長的二十三年中,詩人是怎樣度過的呢?詩人內心的情感又如何呢?懷舊空吟
空:詩人“懷舊”應該是懷念當初一同參與改革的舊友,可自己身處“巴山楚水”,又怎能與舊友相見,再三吟誦《思舊賦》又有何用?更何況這些舊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個“空”,隱含了詩人內心的無奈和對統治者迫害舊友的不滿。
4、無數個漫漫長夜,詩人思緒萬千。二十三年的離別,二十三年后重回故鄉,等待他的是什么呢?
翻:回到家鄉,本應該倍感親切,家鄉的人與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戀啊。可二十三年的別離,家鄉變化太大了,已經無人相識。“翻”在這應該是“卻”的意思,寫出了自己回到家鄉恍如隔世的感覺,暗示自己被貶時間之長,這其中同樣滿含著的是酸楚與痛苦啊。
談話拓展:物是人非啊!這不由得讓我們想到賀知章的詩《回鄉偶書》(展示比較)
5、朗讀前四句,讀出詩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涼”“棄置”“空”“翻”)
6、詩人的遭遇,引起了朋友的不平,白居易在酒酣耳熱之際擊盤而歌。(展示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7、指導學生誦讀后四句詩,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引導學生發現:由沉郁到昂揚)通過誦讀表現出來。
8、深入體會“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感受詩人豁達樂觀的胸懷。此時的詩人想到了什么?
“寄浮游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間,你我只不過是一蚍蜉而已,我劉夢得今日雖已是“沉舟病樹”,可我之后,依舊千帆競發,萬物爭春啊!一個為國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貶長達二十幾年的人,還能淡定的說出這般理智的話,可見其內心是多么的強大多么頑強!多么的積極和樂觀。后人對這一千古名句推崇備至,一是詩句中包含著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內心的豁達樂觀和不屈不撓不怕打擊的倔強意志。
9、《酬樂天詠老見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不要說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這里詩人用一個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意思是說:不要說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這里詩人用一個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10、帶有感情的再讀后四句詩。
11、再讀完整的詩。引導學生注意詩中詩人情感的變化;前四句要讀的沉郁艱澀,后四句要讀的昂揚樂觀。
四、總結歸納。
劉禹錫通過這首詩感慨世事滄桑,抒發了被貶的悲憤,又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表現出劉禹錫對未來充滿信心,奮發昂揚地重新投入新生活的熱情,體現了劉禹錫歷經磨難而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這就是劉禹錫。
五、試背整首詩,結束本課學習。
板書設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凄涼千帆過
棄置萬木春
空歌一曲
翻長精神
憤懣凄苦豁達樂觀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詩歌中表達的憤激和滄桑感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陳代謝的自然哲理,以及現在對名句的新的理解
3、對學生進行詩歌賞析的訓練,學習寫簡單的賞析文章。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訓練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朗讀、賞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重現情景,導入新課。
敬宗寶歷二年(826)冬,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后,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也回洛陽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經歷遭遇,使兩人有了共同的`語言。席間,白居易把箸擊盤吟詩一首,為劉禹錫的長期被貶鳴不平。劉禹錫回憶往事,感慨萬千。
席間,白居易(略顯醉態):劉兄。你遠在巴山楚水凄涼之地,過著寂寞的生活,滿朝那么多官員,唯獨你多次被貶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卻偏偏遭逢不公的對待,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來來來!你為我倒酒,我為你擊盤而歌!(邊舉杯喝酒,邊用筷子擊盤吟誦)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眼含熱淚):白兄。好久不見了。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你老了我也老了,青春年華就這樣逝去了。我在邊遠之地寂寞倒是不覺得苦啊!苦的是我滿腔熱情無處可施啊!心中可感慨萬千了。
二、解題。
酬,這里是酬謝的意思。樂天,白居易的字。對“初逢”二字,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未見過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別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種理解,現在尚無定論。我個人采用的是第二種理解。“席上見贈”是對白居易的詩的回贈之說。
三、教師范讀課文,師生共同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提醒學生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前二首詩
2、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能抑揚頓挫地朗讀和背誦詩歌,初步培養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學法指導:
初步了解一些詩人的生平事跡,體會他們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名句作一些淺顯的分析
教師導學:
一、學習第一首《回鄉偶書》
知識目標: 學會偶 鬢 衰三個生字,了解古詩大意。
能力目標:理解領悟詩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把握作者的思鄉之情,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情感目標:想象古詩所表現的情景,體會作者憂傷之情。
二、作者簡介及導入課題:賀知章,以寫七絕為見長。他一生仕途順利,直到八十六歲才告老還鄉,在離開京城時,文武百官都來送行,直到城門外,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真夠風光榮耀。當他以一個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闊別了五十年的故鄉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揭示題目: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回鄉偶書》。(師板書課題)
三、據題質疑:
⑴這里的“偶書”是什么意思?詩人并非著意作詩,只是把回鄉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記下來
⑵看了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師根據學生所提問題,進行副板書,并梳理歸納)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師: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⒈ 生自學,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么?
⒉ 檢查反饋:⑴①出示生字新詞,指名讀,師生糾正②齊讀生字新詞。
⑵①指名讀詩②范讀,生畫節奏③分組讀詩④齊讀古詩
㈢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思考:1、幾十年后作者還回到家鄉來這時他的心情如何?
指導朗讀: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闊別多年后又返回到養育了自己的家鄉與故鄉的人們團聚,想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時一定會興奮不已。現在誰能用讀出作者此時的喜悅心情?(指名讀、齊讀)
總結學法: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行詩句。
2、當兒童笑問客人的時候。你能想像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嗎?(無奈、憂傷) 誰能通過朗讀來表達這種感情? 指導朗讀古詩
3、串講詩意,體會情感: ⑴誰能用自己的話把全詩的意思講一講? (指名講,同桌互講,全班交流) ⑵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板書:思鄉) ⑶小結:是啊,“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了才得以重返家鄉,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情厚意,同時又有淡淡的憂傷,那么我們就帶著對家鄉的思念,懷著淡淡的憂傷讀一讀這首詩。
4、主題:《回鄉偶書》通過寫詩人年老回鄉的感慨和見聞,表達了他深感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物是人非、無所適從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夜雨寄北》
1、學生齊讀詩歌。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李義山詩集》。作者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人。唐代詩人。25歲時中了進士,因受到黨爭的牽連,屢遭排斥,沒有擔任過重要官職,一生窮愁潦倒。他的詩多表現個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傷感哀苦的情緒以及對愛情的追求。但他開創了詩歌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藝術技巧上他對我國的古典詩歌有所發展和豐富。
這首詩是李商隱留滯巴蜀時寄懷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說是寫給友人的。
3、品味感悟:
3、思考:①“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誰在問誰?
是妻子在問丈夫。這樣一問一答,足見夫妻之間的感情是多么真摯。但這問答,并非一處,是彼此相隔一方;不僅超越了時間,也超越了空間。“巴山夜雨漲秋池”,說明自己身處的環境,不僅遙遠,亦且慘淡,透露出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
②“何當”體現出主人公一種怎樣的心情?
體現主人公當時急切回家見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悶、孤寂和內心的相思之苦。
4、主題:《夜雨寄北》通過寫巴山夜雨景象和詩人對妻子的思念,表達了游子羈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鄉之情。
課堂小結:《回鄉偶書》抒寫久客傷老之情。這首詩不事雕琢,言辭親切平和,卻深情表達了回鄉的喜悅和對歲月流失的感傷。《夜雨寄北》(又稱《夜雨寄內》),是愛情詩,表達詩人思念妻子的感情。詩人把秋雨夜景與思念家人的愁緒結合起來寫,寫得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淡淡的四句小詩,產生了不凡的藝術感染力。
作業:背誦這兩首詩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后三首詩
2、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
3、能抑揚頓挫地朗讀和背誦詩歌,初步培養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學法指導:
初步了解一些詩人的生平事跡,體會他們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對名句作一些淺顯的分析
教師導學:
一、《淮上與友人別》
1、詩人簡介,見課文。
2、齊讀全詩。
3、品析詩句:
4、思考:①詩中第①②句寫了哪里東西?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別的時間和地點,美好的春光。在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間卻要分手,心中的離情別緒,恰好與這大好的春光形成鮮明的反差。那依依裊裊的柳絲,那蒙蒙渺渺的楊花,喚起一層層浪跡天涯、不堪羈旅的愁思。“愁殺”二字,將友人間依依惜別的思緒寫到極致。
②詩中的“風笛”、“離亭”有什么意蘊?
烘托了離人的特殊的情境。
5、主題:《淮上與友人別》通過寫春天里的離別,表達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別之情。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聽讀詩文,劃分節奏
放錄音,要求學生邊聽邊用筆在課本上劃分節奏,可以小聲跟讀,注意
兩詩的節奏劃分規律。
2、學生回答,總結規律
教師引導,詩歌從內容上可劃分為為敘事詩和抒情詩、寫景詩等。從體
裁上可分為律詩和絕句,而律詩有八句,絕句四句。劃分節奏的規律分別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學生齊讀,體會詩歌節奏,掌握讀詩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淮上與友人別》這兩首詩都寫了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比較一下,它們在表達方式與格調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從大處落筆,氣勢雄渾,對將要離別的友人是寬慰和勸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達了一種豁達的態度,詩的格調比較昂揚。《淮上與友人別》就近寫景,情景交融,表達的是分別上路、愁上心頭的惜別,詩風比較細膩、哀婉。
5、主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過對別離赴任友人的寬慰和勸勉,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豁達態度。
三、《酬樂天揚州動遷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842),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評點:
4、名句賞析:①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余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在當時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遠的。
②懷舊空吟聞窗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③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胸懷。也有人認為這句是對比了自己的沉淪與新貴的得勢,詩人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兩種觀點各有依據,講授時不必強求理解的一致性)
④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點明酬贈之意,同時又友人共勉。體現出作者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5、主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通過寫自身的坎坷遭遇和無限感慨,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進取精神。
附:
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相關練習
2、默寫背誦詩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詩歌中表達的憤激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陳代謝的自然哲理,以及現在對名句的新的理解
3、對學生進行詩歌賞析的訓練,學習寫簡單的賞析文章。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訓練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朗讀、賞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景表演激趣,導入新課。
情景:小剛和小強是一對好朋友。初中畢業后,兩人都沒有考上高中。轉眼已經有三年沒有見面了。今天,在母校門口偶遇了,他們會有怎樣的舉動呢?請兩位同學上來表演一下。
(預設表演:握手、擁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別后的生活;回憶當年的學習生活等)。
(設計此環節主要是想讓學生發揮想象,發揮潛力,通過表演來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 詩歌背景介紹。
感謝兩位同學的精彩表演。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板書)詩中也有兩位故人,他們是著名的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
敬宗寶歷二年(826)冬,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后,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也回洛陽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經歷遭遇,使兩人有了共同的語言。席間,白居易把箸擊盤吟詩一首,為劉禹錫的長期被貶鳴不平。劉禹錫回憶往事,感慨萬千,因此,寫了這首詩,以答謝白居易。
三、 解題。
酬,這里是酬謝的意思。樂天,白居易的字。對“初逢”二字,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未見過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別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種理解,現在尚無定論。我個人采用的是第二種理解。“席上見贈”是對白居易的詩的回贈之說。
四、 聽錄音或教師范讀課文,師生共同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五、 發揮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美。
(一) 分組說話,生生互動。請每個同學在自己的小組里,用優美的語言把頭腦里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同學之間互相評價,互相學習,力求全面理解詩歌的意境。
(二) 老師作簡潔的詩歌賞析介紹,目的是幫助同學們深入地理解詩歌。
(這首詩歌的首聯直抒胸臆。劉禹錫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而遭貶。被貶到“巴山蜀水凄涼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載”,其間苦楚可以想見。“凄涼地”和“棄置身”兩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詩人抑制已久的憤激之情表現了出來。頷聯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聞笛賦》,另一個是“爛柯人”。“懷舊”句表達了對受害的戰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鄉”句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頷聯用典貼切,感情深沉。頸聯承頷聯而來。“沉舟”和“病樹”是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己,而“千帆”和“萬木”則比喻在貶謫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后來的欣賞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樹”自比了,而只采取這一聯所表達的哲理,來表明:沒落的事物就讓它沒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發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暇美好的道理。這種與詩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為時代不同,欣賞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這是很自然的。,尾聯看似平淡,其實是點睛之筆。“長精神”三字,含義深刻,表現了詩人意志不衰,堅忍不拔的氣慨。)
板書:
首聯:直抒胸臆。 “凄涼地” “棄置身” 憤激之情
頷聯:運用典故。 《聞笛賦》 “爛柯人” 感嘆之情
頸聯:千古名句。 “沉舟” “病樹” 自比之意
尾聯:點睛之筆。“歌一曲” “長精神” 堅忍之慨
(三)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多遍。
六、 學習詩歌的“藝術特色”,感受詩歌的結構美。
(詩中運用了層層遞進的手法,首聯自敘被貶的遭遇,為全詩定下基調,頷聯悼念戰友,自己回故鄉的情景,使憤激之情更進一步深化,頸聯把自己的沉淪和新貴們的得勢進行對比,使自己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尾聯急轉直下,以自勉、自勵來結束全詩。全詩言簡意深,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堪稱劉禹錫的代表作品。)
七、 背誦大比拼。規定5分鐘的時間,看誰背得最快最好。請背得快的同學介紹經驗。
八、 作業;
(1)默寫這首詩
(2)結合對“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理解,寫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賞析文章。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詩歌中表達的憤激和滄桑感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陳代謝的自然哲理,以及現在對名句的新的理解
3、對學生進行詩歌賞析的訓練,學習寫簡單的賞析文章。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訓練體會詩歌表達的意境和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朗讀、賞析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本劇表演:情景表演激趣,導入新課。
時間:早上
地點:揚州
人物:劉禹錫、白居易。(由學生們推選兩個表演出色的學生來演)
服裝和道具:報紙折的唐朝的帽子兩頂。紙折疊的腰帶兩根;酒壺一個,酒杯兩個,盤子一個。
表演背景:(由班上一個同學來介紹):敬宗寶歷二年(826)冬,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后,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也回洛陽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經歷遭遇,使兩人有了共同的語言。席間,白居易把箸擊盤吟詩一首,為劉禹錫的長期被貶鳴不平。劉禹錫回憶往事,感慨萬千。咱們表演就從這里開始。
臺詞:白居易(略顯醉態):劉兄。你遠在巴山楚水凄涼之地,過著寂寞的生活,滿朝那么多官員,唯獨你多次被貶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卻偏偏遭逢不公的對待,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來來來!你為我倒酒,我為你擊盤而歌!
(邊舉杯喝酒,邊用筷子擊盤吟誦)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劉禹錫(眼含熱淚):白兄。好久不見了。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你老了我也老了,青春年華就這樣逝去了。我在邊遠之地寂寞倒是不覺得苦啊!苦的是我滿腔熱情無處可施啊!白白在這個偏僻的地方浪費了我的青春!不過,我們還要往前走。今天我聽了白兄的一首詩,很是感慨!罷罷罷!我也吟詩一首來酬和一下。
(筷子擊盤吟誦):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感謝兩位同學的精彩表演。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板書)
二、解題。
酬,這里是酬謝的意思。樂天,白居易的字。對“初逢”二字,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未見過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別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種理解,現在尚無定論。我個人采用的是第二種理解。“席上見贈”是對白居易的詩的回贈之說。
三、放配樂音樂背景教師范讀課文,師生共同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提醒學生這首詩的節奏和韻律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趣。
2.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3.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形式上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2.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國古代詩歌在體裁上的特點。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探究古代詩歌的分類常識,詩、詞、曲的特點。
2.了解各位詩人的生平。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以誦讀為主。這五首詩詞曲,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因此,教學本課,首先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落實背誦的要求。在讀、背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默寫的練習。通過默寫,使學生更熟練地識記這五首詩詞曲。基本上是按照“讀——品——背”的順序進行,精講多讀,以讀帶品。 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無限辛酸、憤懣不平以及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氣,《過零丁洋》中的憂國之痛和愿死國難的滿懷豪情,《水調歌頭》中的纏綿悱惻與樂觀曠達,《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對國計民生的憂慮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詩歌常常用最精練的語言來展示世界的萬千氣象,形象而含蓄地抒發復雜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五首詩詞曲都是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通過精練的語言要表達怎樣的內涵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走進詩歌優美的意境,來品味我國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吧!二、研習詩歌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朗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注意讀出節奏、感情。
2.作家作品簡介。
這首詩選自《全唐詩》,作者劉禹錫(772—846),字夢得,洛陽(現河南省洛陽)人,唐代詩人。他曾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后,一再遭貶。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被罷去和州刺史,北歸京師,途經揚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寫了《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對劉長期遭受貶謫表示同情。劉禹錫寫了這首詩答謝他。酬,答詩。使君,是對刺史的稱呼。
3.師生共同讀品詩句。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詩人在二十余年的貶謫生活中,多次遷徙邊遠地區,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連州、夔州、和州等邊遠地區。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嵇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于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人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沉舟”“病樹”為詩人自喻。這兩句針對白居易贈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而發。白詩的意思是您是個這么有才能的人長期被貶邊遠地區。寂寞地閑望山水風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職將由誰來承擔呢?而劉詩答的意思是雖然我一人被貶遠遷,但后繼者仍大有人在。何必為我一人可惜?顯示了詩人開朗的
胸懷。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聽到您(指自居易)詩歌《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著酒聽著歌不禁覺得精神振作。
本詩是劉禹錫回贈自居易的詩作,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齊讀這首詩。
(二)《赤壁》。
1.指名朗讀《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么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要點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
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于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議論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7 .
要點提示: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3.齊讀背誦這首詩。
(三)《過零丁洋》。
1.指名朗讀《過零丁洋》。
2.四人一小組,思考探究:
(1)這首七言律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幾件大事?
(2)頷聯上下兩句有何聯系?都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3)頸聯中的“惶恐”“零丁”有雙層含義,請談談有哪兩層含義。
(4)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請同學們談談中國歷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點提示:
(1)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人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2)國家山河分裂,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暗示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3)一是兩個地名,另一層意思是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
(4)表明詩人舍身取義,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
(5)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等等。(學生能談多少談多少,不宜作統一要求。)
3.齊讀這首詩。三、布置作業
1.背誦今天所學的三首古詩。
2.品析下面的詩句。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全班集體或指名背誦前三首詩。二、研讀作品
(一)《水調歌頭》。
1.學生試讀,老師示讀,學生再朗讀,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及詞義。
宮闕(que4) 綺戶(qi3) 嬋娟(chan2)
2.解題。
先看《水調歌頭》四字,它是詞牌名,它的作用是規定了一首詞的每句的字數平仄等。接著讀序言,問:它有哪句話告訴了我們這首詩的題旨和信息?——對,“中秋”“兼懷子由”告訴了做詞的時間和目的。那么農歷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團圓。要點提示:當時子由被貶謫到離蘇軾約數百公里的山東濟南,兄弟七年沒有見面了。
3.師生共同品讀這首詞。
(1)閱讀講析詞上片。詞人以拿酒問月開端:明月什么時候就有了?‘天上的宮殿今晚是何年何月?(體現蘇軾屢受打擊后在“出世”與“入世”之間徘徊的困惑心態。)于是想乘風飛往月官去,可是又擔心在高寒的月宮自己難以承受,(借神話傳說中的仙女相比,表達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宮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說明蘇軾愿意在人間為國家出力,這顯現蘇軾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上片大意:敘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閱讀講析詞下片。先是講自己徹夜難眠:月影移動,轉過紅色的樓閣穿過雕花的門窗。這樣寫的目的是——承上啟下,自然轉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了。接著問月:為什么偏偏在人們分離時團圓呢? ‘
提問:
①什么語氣?
要點提示:反詰埋怨。
②懷念誰?
要點提示:弟弟子由。
接著由己推人,人間有悲歡離合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沒有完美無缺的。
③提問:用什么語氣、態度?
要點提示:對離人的同情撫慰,更是賦予哲理,表現詩人曠達的心胸和情懷。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達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歲歲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④提問:這樣的名句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
要點提示:深摯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發對弟弟的懷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關懷古》。
1.揭示課題:簡單了解曲是詩詞以外的另一種文學作品。
2.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天凈沙》《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3.教師范讀,學生自由散讀一次后齊讀,教師發現問題進行糾正。
4.教師簡要講解。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這首曲劃分為幾個層次? 。
(2)這首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后兩句來理解。)
(3)你認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試說明理由。
4.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于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5.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而免官,復官至禮部尚書,又辭官隱居濟南云莊,天歷二年(1329年),征拜陜西行臺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張養浩自幼好學,上自儒家經典,下至諸子百家,唐詩、宋詞、筆記小說,無所不讀,又詩賦、文章無所不能,尤長于散曲。他隱居濟南云莊8年期間,登華不注,游大明湖,覽龍洞,賞泉水,“寄傲山林,縱情詩酒”,創作了大量詩文散曲。其作品流傳下來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詩近400首,各類文近百篇。二、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為我行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
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
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作者郵箱: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7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作品原文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①
巴山楚水凄涼地,②二十三年棄置身。③
懷舊空吟聞笛賦,④到鄉翻似爛柯人。⑤
沉舟側畔千帆過,⑥病樹前頭萬木春。⑦
今日聽君歌一曲,⑧暫憑杯酒長精神。⑨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酬:這里是以詩相答的意思。
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
(2)巴山楚水:泛指今重慶和兩湖一帶,是作者當年接連被貶之地。
(3)二十三年:作者被貶外地到回歸京城長安的時間約為二十三年。
(4)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
(5)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序文中說:自己經過嵇康舊居,因寫此賦追念他。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6)翻似:反而像。
(7)爛柯人:傳說晉人王質進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看到局終,童子問王質為何不去,王質才驚悟過來,見斧柄已經腐爛。回到家鄉,已歷百年,無人相識(見《述異記》)。劉禹錫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8)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
(9)長(zhǎng):增長,振作。[1]
作品譯文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我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帆駛過,病樹的前頭卻是萬木爭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杯美酒振奮精神。
[編輯本段]
創作背景
劉禹錫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變革,失敗后被貶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歷二年)初,劉禹錫由和州(今安徽和縣)返回洛陽,途經揚州時,遇到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寫了一首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贈他,他就寫了這首詩作為答謝。[2]
[編輯本段]
作品賞析
“樂天”,白居易的表字。“見贈”指白居易贈給作者的詩,那首詩的最后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的這首答謝詩就是從這里開頭的:“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意思是他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二十三年就如同棄置在道旁一樣。劉禹錫想改革時弊,遭到打擊,被貶到朗州(在今湖南省)、連州(在今廣東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夔州屬于古代巴國。朗州、連州等屬于古代楚國。這些地區古代都很荒涼,所以用“巴山楚水凄涼地”來概括。“凄涼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區。這兩句寫出了作者長期被貶的憤慨心情。貶謫到異地,空有懷念老朋友的心情也無由見面,一再吟誦《思舊賦》也沒有用,所以說“空吟”。
“聞笛賦”,指向秀的《思舊賦》。西晉時,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向秀很悲痛,一次他從嵇康的舊居路過,聽到有人在吹笛子,笛聲使他想起被殺害的好友,就以悲憤的心情寫了一篇《思舊賦》來悼念嵇康,從側面顯示出對時政的不滿。劉禹錫借這個典故寄托了他對因參與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懷念。“爛柯人”的典故見《述異記》,傳說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兩個兒童在那里下棋,他就在一旁觀看。一局棋剛完,兒童對他說,“你的斧柄(柯)已經爛了。”王質回到家鄉,見同代的人都已死了,原來已經過去一百多年了。作者借這個典故來比喻自己長期貶謫在外,乍回家鄉,仿佛有隔世之感。[2]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之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他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并沒有使他消沉頹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詩里所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沉舟”二句描寫形象生動,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變化發展規律,因而成為廣為傳誦的名句。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3]
末尾兩句又回到席上酬答贈言上來,意思是:“今天聽到您唱的這支歌曲(指白居易贈給他的詩),就暫且憑借酒的力量,來增長我繼續努力的精神吧!”作者沒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筆鋒一轉,又相互勸慰,相互鼓勵了。他對生活并未完全喪失信心。詩中雖然感慨很深,但讀來給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卻是振奮。
總體來說,詩的首聯以傷感低沉的情調,回顧了詩人的貶謫生活。頷聯,借用典故暗示詩人被貶時間之長,表達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以后生疏而悵惘的心情。頸聯是全詩感情升華之處,也是傳誦千古的警句。詩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樹”,意思是自己雖屢遭貶謫,新人輩出,卻也令人欣慰,表現出他豁達的胸襟。尾聯順勢點明了酬答的題意,表達了詩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堅忍不拔的意志。
全詩起伏跌宕,沉郁中見豪放,是酬贈詩之上品。[4]
教學目的要求:
1. 反復誦讀,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 聯系學過的送別詩,進行比較鑒賞。
3. 背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教學目的要求1、3
難點: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 導入課文
背誦《贈汪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導入
二、學生自由讀古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三、說說讀這首詩的初步感受。
四、講解古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從詩的標題看,這是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回贈之作。兩位詩友闊別多年后在揚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贈詩相贈,
劉乃作此酬答。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的心情。
詩的開頭一、二句回首往事,抒發感慨。
三、 四句用兩個典故表達回歸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樹”自比,固然感到憂傷,卻又相當達觀。
末兩句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
五、小結
在這首詩里,詩人抒寫長期貶居生活的艱辛和對世事滄桑、親朋凋零的傷感,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不平。但詩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積極
進取的人生態度,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
六、學生背誦學過的送別詩。
簡要說說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異同。
七、當堂背誦、默寫這首詩。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8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作者:劉禹錫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在巴山楚水這些凄涼的地方,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念故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船的旁邊正有千帆駛過,病樹的前頭卻是萬木爭春。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懷美酒振奮精神。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9
教學目的要求:
1. 反復誦讀,理解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 聯系學過的送別詩,進行比較鑒賞。
3. 背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教學目的要求1、3
難點: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 導入 課文
背誦《贈汪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導入
二、學生自由讀古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三、說說讀這首詩的初步感受。
四、講解古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從詩的標題看,這是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回贈之作。兩位詩友闊別多年后在揚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贈詩相贈,
劉乃作此酬答。詩中曲折地表達了詩人遭受政敵打擊,長期遠貶異地的憤慨不平的心情。
詩的開頭一、二句回首往事,抒發感慨。
三、 四句用兩個典故表達回歸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樹”自比,固然感到憂傷,卻又相當達觀。
末兩句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
五、小結
在這首詩里,詩人抒寫長期貶居生活的艱辛和對世事滄桑、親朋凋零的傷感,含蓄地表達了內心的不平。但詩人并未
因此消沉下去,而是振作精神面向未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聯,以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積極
進取的人生態度,揭示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
六、學生背誦學過的送別詩。
簡要說說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異同。
七、當堂背誦、默寫這首詩。
作者郵箱: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10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七年級上)復習指南(背誦、賞析篇目)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注釋:
1.題解:這是一首酬贈詩。公元826年冬,詩人與白居易在揚州相逢,白居易作《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為他的坎坷際遇鳴不平。劉禹錫遂作此詩作答。酬:答詩。樂天:即白居易。見贈:送給我。2.巴山楚水:指詩人被貶謫所到之地。3.二十三年:詩人遭貶的時間。4.聞笛賦:指晉人向秀所作《思舊賦》。三國操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后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鄰人吹笛, 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5.翻似:倒好像。6.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王質進山打柴,見兩童子下棋,看到局終,手中的斧柄已經腐爛。下山回到村里,發現已經過去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柯,即斧柄。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二十三年的感慨。7.長精神:振作精神。
詩句大意:
首聯:我被貶謫,被棄置到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方,已經度過了漫長的二十三年。(從空間、時間的角度表達自己被貶謫的辛酸和悲涼。)
頷聯:(如今回來,)老友已逝,空有無盡的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如隔世之人。(用典故表達悲痛悵惘,感慨萬千之情。)
頸聯: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比喻,以“沉舟”、“病樹”為反襯,描繪出富有生機的景象,表現出詩人的豁達襟懷。)
尾聯:今日聽到你為我所作的詩歌,暫且就靠著這杯酒振作精神吧!(點明“酬贈”題意,既是對友人的關切表示感謝,也是與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樂觀的精神。)
主題思想:
詩人通過寫自己貶謫歸來的感受,表達自己對仕宦浮沉,世事變遷的豁達樂觀之情。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教案 篇11
學習本文,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體會景物描寫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三、識記每篇文章的出處,作者及所處的年代。
四、背誦詩詞曲五首。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從和州返洛陽,途經揚州時,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贈他,他就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作為答謝。
\'樂天\'是白居易的字。
關于作者:
劉禹錫,唐代詩人,哲學家。他和柳宗元同中進士,一起參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團,在當政的幾個月內實現了一些改革。 失敗后,一再遭貶。 他與白居易同年(772)生。兩人在長安認識, 互相唱和詩達數十篇之多,世稱\'劉白\'。
思考:
1、詩的開頭兩句\'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是什么意思?
這兩句意思是寫作者自己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二十三年就如同棄置在道旁一樣。劉禹錫想改革時弊,遭到打擊,被貶到凄涼荒僻之地。這兩句寫出了作者長期被貶的憤慨心情。
2、本文運用了典故,請同學們把它找出來。
本文有兩個典故,一個是\'聞笛賦\',一個是\'爛柯人\'。
3、關于本文的主題。
本文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現了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
4、\'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本意和比喻義是什么?
這兩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樹比喻作者自己,是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陳代謝的哲理,使詩句具有了普通意義。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詩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無比美好,社會總是向前發展。
二、《赤壁》
1、關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詩人。他生活在日趨衰落的晚唐時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負是恢復唐王朝天寶以前的興盛景象。他反對最高統治者窮奢極欲、不恤國事,更痛恨藩鎮割據和回紇、吐蕃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認為唐王朝必須除去這兩大禍患,加強統一,收復失地,國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減輕。但他始終沒有得到統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負,所以一直慨嘆憂郁。杜牧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顯著,后人稱盛唐時期的杜甫為\'老杜\',稱晚唐時期的杜牧則為\'小杜\'。著有《樊川集》。
2、關于本文的主題。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了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3、如何理解\'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
三、《過零丁洋》
《過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官至丞相兼樞密使,封信國公。他在職時,正值元蒙軍隊大舉南侵,南宋處于亡國邊緣。為了救亡圖存,他積極組織抗戰,不幸兵敗被俘,英勇就義。他在獄中寫有《正氣歌》長詩,表現了他的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
1、關于本文的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時所寫。后來元軍統張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時,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節。
2、關于本文的主題。
作者通過追憶自己抗元的艱辛經歷,表現了詩人憂國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
3、寫出《過零丁洋》表達作者視死如歸的赤膽忠心的詩句是: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月》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寫的。當時王安石當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壓抑,所以詞中頗有消極傷感的情緒。但他畢竟有著曠達的胸襟,對人生哲理的探討中達到了自我解脫。
學習本詞,要體會詞人的思想感情。
思考:
1、這首詞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交代寫作緣由,引出下文。
2、這首詞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之情。
3、請寫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表示時間變化的句子是: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乃寫景之句。\'轉\'、\'低\'是從人的視角看月,這使我們聯想起李白的《靜夜思》中的什么詩句,寫的是思鄉之人,抒的是思鄉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5、在蘇軾這首詞中\'無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思念遠方親人的作者自己。
6、雖然月圓人難\'圓\',但是豁達的詩人還是祝愿: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五、《山坡羊·潼關懷古》
1、關于本文作者。
張養浩,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元代散曲家。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陜西行臺中丞的途中所作。
2、\'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封建王朝的興還是亡,帶給老百姓的都是苦!在作者看來,封建王朝\'興\'時,怎樣?亡時,又怎樣?
在作者看來,封建王朝\'興\'時,必大興土木,剝削壓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時,老百姓因戰禍流離失所,百姓更遭殃!
3、本文的主題。
本文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測試題
1、下列表述中,錯誤的一項是( )
a、《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作者是劉禹錫
b、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貶謫之地四川、湖北、貴州一帶。
c、《赤壁 》在現在湖北省境內,是周瑜大敗曹操之處。
d、水調歌頭是詞牌名。
2、本課所選的五部作品中,有哪幾部是詩( ) (多選)
a、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b、赤壁
c、水調歌頭
d、過零丁洋
e、山坡羊 潼關懷古
3、下列各句中解釋完全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意為: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將被關進銅雀臺中了。
b、\'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愿人與人之間感情長久,永遠相隔千里,共享月光。
c、\'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文天祥面對元朝統治者威逼利誘毫不屈服,在從容就義前留下的詩句,表現了詩人崇高的氣節,成為激勵后人為正義而獻身的名言。
d、\'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意為:沉沒江底的船邊無數新帆駛過,破浪遠航,枯木朽株的前面萬木欣欣向榮,百花竟放。
4、按原文填空:
a、巴山楚水凄涼地,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嘆零丁。
c、明月幾時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古難全。
e、峰巒如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西都,____________ 。傷心秦漢經行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
參考答案
1、b 解析: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貶謫之地四川、湖北、湖南一帶,是\'湖南\'而非\'貴州\'
2、abd 解析:分清本文所選作品的體裁
3、b 解析:背誦并深刻理解本課中千古傳誦的名句。
4、略。
課外拓展
關于蘇軾及其代表作
蘇軾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詩文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帶有那個時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詩文的發展及其成就,蘇軾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詩文是中國封建時代正統文學的尾聲,這時市民文學已經出現,躍躍欲試地將要取正統詩文的地位,這傾向到了元明兩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學的優勢了。而宋代則還是過渡時期,這時正統詩文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陣地,一方面表現為濃厚的保守傾向,一方面則力求不辱沒過去黃金時代中所曾經獲得的光榮;一種中年人潔身自好的要求,一種近于清秋氣象的心情,便成為詩、文、圖畫甚至于哲學(例如理學)的共同的基調。這時代的特征,說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創造時代已不再來;但是還力圖在往日的基礎上別開生面;這在詩文方面,蘇軾就是一個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詩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經不復成為澎湃的力量;這時要想推陳出新,自成一個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兩者的力量結合起來,想要寫出一種近于詩的文,與近于文的詩,也就是要說理中帶有抒情,而抒情中帶有說理。這傾向開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與韓愈的\'以文為詩\',到了宋代就成為普遍的發展。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等屬于前者,蘇軾的《赤壁賦》等屬于后者,二者間的距離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罷了。
封建時代的正統文學是以游宦生活為中心的,蘇軾的一生寫作也不例外;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態度,也正是蘇軾的政治態度;蘇軾在政治上的保守傾向與其局限性是無可諱言的,然而他想為國家為人民做一番事業,不慕榮利不追逐富貴,這也是無可諱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預生活的詩篇,像《吳中田婦嘆》等。這一類近于諷諭詩的寫作,在蘇集中并不在少數。然而限于那個時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認識,最后他終于愛上了陶淵明,自號\'東坡居士\',這個元結、顧況、白居易都曾經走過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這樣的基礎上,繼承著屈原宋玉以來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詠懷\',與莊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現了蘇軾行云流水般的風格與超塵出俗的造詣,這里有著那流傳人口的前后《赤壁賦》;其中尤以《前赤壁賦》,詩情與理趣融會無間,成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們如果能夠理解《前赤壁賦》,也就不難理解《水調歌頭》與《念奴嬌》,所謂:
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這不正是《水調歌頭》的上闋嗎?所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這里一方面是政治態度的高潔,一方面是政治抱負與政治生活的懷念;而《前赤壁賦》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緊接著說: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這又正是\'我欲乘風歸去\'的另一種寫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這不正是整首\'大江東去\'的主題嗎?
蘇軾的天才成就,當然也還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處,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風格。蘇軾肯定是一個有著可喜的性格與風格的作家。這\'可喜\'究竟是為什么呢?如果這里沒有我們覺得值得肯定的東西,那么它就不會讓我們覺得可喜。而追究這個原因,我們就會發現蘇軾是一個帶有鮮明浪漫氣質的作家,這浪漫氣質對于封建時代來說,乃是一種要求個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淵明、鮑照,以至唐代的許多詩人們,都曾以不同的面貌體現了這個氣質。這里有反禮教,反庸俗,反等級,反權貴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識與感情,當然這種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的事物,然而它卻是那個時代中民主的力量,而這些又都通過詩人們的個性表達出來,這個性因此不只是屬于個人的,而是與時代的脈搏相匯通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覺得可喜的緣故。而對于宋代來說,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開始,這種浪漫氣質就尤其難能可貴,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為孤單的。蘇軾\'行云流水\'的風格以至于\'大江東去\'的豪放氣概,說明了個性的解放,而前人對于蘇軾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評語,又深刻地說明了他在那個時代中的孤單。所謂: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正是他的豪放。所謂: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正是\'不食人間煙火\'了。這感受事實上貫穿著蘇軾很多的作品,它使我們真正接觸到一種\'遺世獨立\'的感情;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滿腔的熱情化為潔身自好的形象,所謂\'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過蘇軾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現出來的。
前面說到宋人詩文中把說理與抒情統一起來的特色,然而真正能達到\'理趣\'的造詣,也還是蘇軾所特有的(后來豪放派詞人中,也偶有這個特點),所謂\'理趣\'就是說理或發議論又是通過形象的思維表達出來。好發議論原是宋詩一般的特色,在蘇軾的作品中自然也到處可見,《水調歌頭》的下半闋,就可以說是完全在發議論,然而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應該是發議論而沒有發議論的痕跡,《廿四詩品》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才是\'理趣\'的造詣,這里我們應當說《水調歌頭》的上半闋的成就遠遠高過于它的下半闋。蘇軾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定;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也就是前人譽之為\'不食人間煙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會\'不食人間煙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尋味的\'理趣\'。這是一種說理的形象語言,他仿佛認識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種從一般概念中發人猛省的體會,一種洞徹心脾的觀察力的實感,于是把千言萬語都化為生動的形象;而從這個形象之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有多少的議論要脫口而說出啊。而《水調歌頭》下半闋中的議論,其實就正是這上半闋中思維的脫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脫口而出而已,詩人的全部議論是發不完的,千言萬語則仍然是在那上半闋的詩句中。
從《前赤壁賦》說,詩人是把傳統的\'賦\'散文化了,這也就是詩與文的統一。從《水調歌頭》和《念奴嬌》說,詩人則是把帶有市民文學傾向的詞,詩文化了,這個我們只要一對照柳永的詞就會明白。詞在中唐以來是與市民文學同時發展起來的,它的以愛情為中心的主題是同于市民文學的,它的終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學發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詞向這個方向推動,然而這也就是意味著要脫離正統詩文的軌道。蘇軾很看不起柳永的詞,說它太俗,其中心的緣故就在這里。而蘇軾自己卻是要把詞的發展拉回到正統詩文的軌道上去,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詞從生活較小的領域中接觸到正統詩文已經獲得的廣闊天地,而另一方面則究竟是一種文學史上保守的傾向,在這里有助于蘇軾的則仍舊是他的浪漫氣質。這浪漫氣質使得蘇軾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統詩文的局限,與市民文學有了共同的基調,這在《念奴嬌》一詞中表現得最為明白。
《念奴嬌》的主題是一個歷史憑吊,而這個憑吊是通過對于\'千古風流人物\'的向往而表達的,而這個\'風流人物\'雖然還是繼承了\'魏晉風流\'的傳統,卻又增加了新的東西,那就是特別強調\'周瑜\'這樣\'少年英俊\'的人物,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統文化中得到了一種青春的活力。像:
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這乃是正統詩文中所從來不重視的,而在詞曲中則被廣泛的歌唱著,這里詩人在古老的歷史憑吊中彈出了新鮮的調子,它的風流豪放,與一個\'周郎\'這樣的典型性格統一起來,也就是正統的詩文與新興的詞的統一。這里有著封建時代文學中浪漫氣質的更為豐富的涵義。
浪漫的氣質,豪放的風格,壯闊的波瀾,發人猛省的理趣,這些就構成蘇軾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語言,為宋代的詩文平添了無限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