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通用13篇)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全面正確評價人物
能力目標:培養運用所學過的知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學習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情感目標:了解古代聰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中華民族守信、有禮等傳統美德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1、課文的朗讀、背誦
2、文言詞語的積累
3、把握人物性格,全面正確評價人物
教學難點
1、自主閱讀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決問題
2、感悟守信、有禮等美德的現實意義,反思自身日常行為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CAI課件學生:預習課文,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步驟
一、導入引趣
CAI課件:播放出自《世說新語》里的成語故事——《道旁苦李》,展示七歲少年王戎的聰明;引出《世說新語》一書(教師出示實物書),簡介此書作者、特點,并向學生推薦閱讀;引起學生學習《世說新語》里同樣也是表現七歲少年聰穎機智的另一則故事——《陳太丘與友期》的`欲望
二、熟讀悟趣
1、(聽一聽)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找應注意讀音的字詞,清除字詞障礙
2、(想一想)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個主要人物?課文用什么描寫方法來描寫人物?(語言描寫)想一想人物的對話應該怎樣讀?
3、(試一試)學生找出人物對話的語句并隨意模仿文中人物語氣自由朗讀文中人物對話
4、(品一品)CAI課件:播放課文Flash動畫、朗讀錄音,幫助學生把握朗讀語氣并初步理解課文大意
5、(讀一讀)學生有感情的齊聲朗讀課文教師再次點撥、正音
三、探究解趣
1、學生分組自主、合作、探究地研習課文,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派代表寫在黑板上(教師指導學生提出好問題)
2、全班一起先解決黑板上字、詞、句等有關疏通文意的問題
3、課件顯示本課重點文言詞語,教師適當拓展,學生掌握并積累
期:約定 君:您,有禮貌的稱呼對方
委:舍棄 尊君:對別人父親的尊稱
去:離開 家君:對人謙稱自己的父親
4、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里的故事,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全文大意
5、小組再次探究、解決課件顯示的問題(大致與黑板上剩下的問題類似,均為理解性的問題)
課件顯示:a、假如你是陳太丘,會先走嗎?為什么?
b、元方共指出友人的哪兩個錯誤?
c、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談談你的看法
d、友人是個怎樣的人?元方是個怎樣的人?
小組派代表選自己喜歡的問題發表看法
四、反思添趣
1、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討論、交流學習課文后的感悟、收獲、啟示,并反思自己日常行為有無做到守信、有禮
2、課件顯示教師贈送的有關守信、有禮的名言,學生誦讀、默記
a、言必行,行必果——孔子
b、青少年從小要培養有禮的良好習慣——約翰、克洛
五、背誦記趣
1、師生討論背誦古文的方法
課件顯示背誦方法:a、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
b、抓關鍵句子背:客問元方→答曰
友人便怒→元方曰
c、按敘事線索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門外戲)……→引之(入門不顧)
2、教師按背誦方法帶學生背誦
3、學生按方法自由背誦全文
4、集體背誦全文
5、學生自薦背誦全文,檢驗是否活學活背
六、拓展生趣
1、課件顯示教師推薦的其他聰明少年的故事題目,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
故事推薦:曹沖稱象、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少年宰相甘羅……
2、課件顯示讀書筆記,引導學生課后小結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世說新語》是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較多的反應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風氣。我們認為處理這篇教材在整體感悟內容的基礎上,要充分重視語文教學對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作用。《陳太丘與友期》一文主要通過陳元方與來客的對話,宣講古人所崇尚的美德——守信、有禮,而這一傳統美德在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
學生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了順應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要求,在質疑中求真知,在質疑中求進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積極開動腦筋,在自我探求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感受學習的樂趣,加之前四個單元已學了三篇文言文,小學時也接觸過少量文言文,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
據以上兩個方面分析,我們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積累“期、去、引、顧”幾個常用的文言詞語。
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意。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
3、感受古人崇尚守信、有禮的美德。
教學重點
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意。
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
教學難點
初步培養學生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
教學互動過程
(一)示范質疑
出示課題《陳太丘與友期》老師提問:本文的作者是誰?
部分學生會回答:劉義慶。
于是老師提出第一個疑問,明確編者與作者是兩個不同概念。
學生通過閱讀注釋①學生發現本文選自余嘉錫的《世說新語箋疏》,而本文的總課題是《兩則》,從而提出第二個質疑,明確“箋疏”一詞的含義。
《朱子語類》卷十《讀書法上》:“看文字須子細,雖是舊曾看過,重溫亦須子細。每日可看三兩段,不是于那疑處看,正須于那無疑處看,蓋工夫都在那上也。”
(二)讀順語句
出示讀懂一篇文章第一層次要求:讀順語句
學生自由朗讀——推薦朗讀——學生教讀——抽查朗讀
(三)讀懂文意
出示讀懂一篇文章第二層次要求:讀懂文意
請同學們對照注釋,利用工具書讀懂文意;
準備從元方或友人的角度復述內容。
要求學生從元方的角度復述,從友人的角度復述,通過復述能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加深對文章內容和要點的理解或記憶,同時分角色復述為下一個環節討論人物形象,讀出疑問打下基礎。
(四)讀出疑問
到此同學們真正讀懂文章了嗎?不,讀懂文章還要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做學問要在無疑處有疑”——胡適
“在可疑處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有疑。”——《大學原下》
接下來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走進課文,用心鉆研,發現問題。
教師巡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個大致的了解。
學生提問,教師匯總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再次討論,啟發學生解決問題
(五)讀明啟示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元方是個聰明機智的孩子,同時我也該認識到信與禮的重要性,誠信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應繼承并發揚這一光榮傳統,讓我們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板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
無元方機智剛正
疑友人無信無禮信
處知錯就改
有陳太丘守信禮
疑教子有方
課前設計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引導學生思考,首先老師要認真思考。設計本節課教學時我們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特點和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規律,主要教會運用質疑法解讀文本,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在探索質疑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升能力,陶冶情操。但是在長期老師負責提問、學生負責回答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不習慣提問,不善于提問,難以提出契合文本的.問題,難以提出有價值有深度的問題,這是本節課中老師一個難以把握的問題,所以必須在方法指導上,氣氛渲染上下點心思,不然一堂課容易信馬由韁,學生不知所學(常說的叫失敗的課)。但我以為課堂應該是學生思維的碰撞,學生的學才是最主要的,我們教師教學的起點應是學生的心靈,過多的預設和框框必然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束縛學生的個性,與其上一堂步步為營、邏輯嚴密、思維嚴謹的課,不如上一堂可以讓學生自由思維,能產生不少問題的課。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3
《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嘗試采用“讀一讀、譯一譯、議一議、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學法,側重學法指導(誦讀、疏通、復述、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特點如下:
1、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不禁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將收到很好的效果。
2、對于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并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于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4、字詞積累練習,講究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出示沒有加標點符號的《陳太丘與友期》,告訴學生這是83年高考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課文。
二、整體感知
(一)疏通課文
1、分組自學課文,提出自學要求。
2、采用競賽形式誦讀、疏通、復述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二)分析課文
1、思考問題:請同學們討論課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參考論題:
(1)陳太丘未能堅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夠守信?
(2)友人知錯而“慚”說明友人是什么樣的人?
(3)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2、在理解的基礎上,探討作者寫作意圖。
這篇文章為什么歸入《世說新語·方正》?文章如何體現“方正”這個主題的?
三、拓展遷移:
這個故事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實際意義?
四、指導背誦課文。
(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本文)
五、字詞積累練習。
這個環節主要是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文言詞語,領悟文意。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①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②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陳太丘與友期》
一、導入
出示司馬光砸缸的畫面,表現了少年司馬光的機智聰明,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表現機智聰明少年的文章《陳太丘與友期》,選自《世說新語》。
二、復習與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三、課文學習
1、聽讀課文,注意停頓;
2、全班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得流暢。
3、感知文意,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4、搶答下列紅體字的意思
1.陳太丘與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時年七歲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則是無信10.下車引之11.元方入門不顧
四、文言常識積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
古今異義:
1.陳太丘與友期古:約定今:日期
2.太丘舍去古:去,離開今:前去,前往
3.下車引之古:拉今:引用
4.元方入門不顧古:回頭看今:照顧或顧客詞類活用:日期(名詞) 約定(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
五、拓展思維:課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
六、問題探究:
1.把文中缺少人稱的句子補充完整。
2.你怎樣評價元方和友人這兩個人?
3.結尾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七、課堂延伸
學了這則文章,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在人際交往中,它給我們一個什么啟示?請用幾句話寫出自己的想法。
八、課外延伸:有關誠信的名言積累
九、作業:
1、默寫《陳太丘與友期》;
2、整理本文的重點實、虛詞;
3、請你收集10條關于“誠信、禮貌”的名言抄在練筆上。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5
一、導入
同學們,小學里學過司馬光砸缸這篇課文嗎?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故事,看多媒體文字、圖片,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則這樣的小故事《陳太丘與友期》(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
師:這則故事出自《世說新語》這部書是南朝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找一名同學念屏幕)
三、師范讀課文
師: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讀節奏,并把自己容易讀錯的字注上音。
師:大家發現哪個字的讀音和平時不同?
這個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書:不通否
四、學生齊讀課文
五、學生分組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做好準備踴躍發言。
先提問重點字解釋,再指名翻譯。
六、揣摩、品讀
師:大意我們理解了,下面我們再來看文中主要刻畫了幾個人物?主要運用什么描寫?找出對話部分討論客人和元方的對話應該分別用怎樣的語氣讀?說出你的看法。
明確:客人一處詢問,很客氣;一處憤怒,音調很高,元方一處有禮貌,客氣的說;二處聲調不高,但義正辭嚴。在提高同時利用反復品讀體會人物形象。
七、問題探究
通過剛才的朗讀,同學們已大體感悟到兩個人物形象了。
1、你認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樣的人?請作一個評價。在評價時我們先用一個詞語或成語來形容一個人,然后結合課文中內容作一個具體的闡述。
學生邊總結老師邊板書。
2、有人認為客人既已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是否也應算作“無禮”?希望同學們各抒己見。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誠實守信或無禮無信的例子嗎?談一談并說說你的`看法。
2、對照課文,檢點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樣做?
九、布置作業
1、做完練習二、三題;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誠信,請收集或自己創造幾句有關誠信的佳句。
教學反思:
1、通過這次備課講課,我深刻體會到了品讀的重要性,設計本課時,我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決定讓學生體會元方與客人兩次對話時的語氣,課堂上的分析討論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讀,人物形象頓時呼之欲出。而學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環節的討論,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
2、結尾處延伸拓展沒有回到積極的主題上來,學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過于消極,而現在提倡和諧社會,引導學生多舉些誠實守信的例子,弘揚主旋律。
3、課堂氛圍還不夠熱烈,有些問題僅靠兩三個同學回答,還應想方法調動學生參與,這樣討論會更加全面、深入。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
1 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并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所學知識的運用。
2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
3、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重難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嘗試采用“讀一讀、譯一譯、議一議、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學法,側重學法指導(誦讀、疏通、復述、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特點如下:
1.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不禁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將收到很好的效果。2、對于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并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于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本,再從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4.字詞積累練習,講究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激趣導入 。出示沒有加標點符號的《陳太丘與友期》,告訴學生這是83年高考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出課文。
二、整體感知
(一)疏通課文
1、分組自學課文,提出自學要求。
2.采用競賽形式誦讀、疏通、復述課文。理解課文大意。
(二)分析課文
1、思考問題:請同學們討論課文,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參考論題:
(1)陳太丘未能堅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夠守信?
(2)友人知錯而“慚”說明友人是什么樣的人?
(3)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2、在理解的基礎上,探討作者寫作意圖。
這篇文章為什么歸入《世說新語·方正》?文章如何體現“方正”這個主題的?
三.拓展遷移:這個故事對我們今天有什么實際意義?
四.指導背誦課文。(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本文)
五、字詞積累練習。
這個環節主要是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六、小結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7
學習內容:
人教版七上第五單元第25課《兩則》之《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想:
《陳太丘與友期》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兩則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級語文上冊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
這篇短文選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淺顯,情節簡單而饒有趣味。對剛剛接觸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篇短文不僅有趣,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而且易懂,通讀數遍,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對于文章的主旨——或者自發地,或者受參考書影響——很多同學認為文章主要講述了“信”和“禮”的重要性;其實不然,《世說新語》主要刻畫人物的精神風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學生預習此文后,在課堂上主要以學生自學和質疑問難的形式解決字詞問題,并通譯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義。然后以課堂劇表演、人物風貌品評的形式,讓學生明白,此文表現了陳寔、陳紀面對尊者、長者時,不論身份高低,堅持原則,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質。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自學中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評價人物,獲取情感體驗。
3、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堅持原則,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質。
學習重點:
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品評人物風貌
學習難點:
評判“元方入門不顧”這一行為。
課前預習:
1、朗讀并讀準字音,初步把握朗讀節奏。
2、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世說新語》、劉義慶及文中出現的三個人物。
課堂學習:
一、聆聽老師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導入: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司馬。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亮設誘譎萬方,宣王果大忿,將欲應之以重兵。亮遣間諜覘之,還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黃鉞,當軍門立,軍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雖然司馬懿是上司、主將,但是既然司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軍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們來學習《世說新語》“方正”篇中的另一則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講的也是不論身份差別,只看行事對錯的人。
說明:諸葛亮與三國故事,這個話題應該能夠吸引中學生的興趣。然后用這個不為人熟知的故事,與《陳太丘與友期》類比,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時,能有意識地從“方正”的角度解釋。
二、展示我們的預習
1、寫出你所了解的內容:
(1)《世說新語》:
(2)劉義慶:
(3)陳太丘、陳元方、“友人”
明確:(1)《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我國南朝宋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全書原八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為人正派,是一種好品格。
(2)劉義慶: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荊州刺史,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3)陳太丘、陳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寔曾經是那里的行政長官,所以后人稱他為“陳太丘”。這人為官清廉,家里簡陋到連拉車的仆役都沒有。有一次去拜訪荀淑,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著老爺子抱著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后挑著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設宴招待他們。荀淑有八個兒子,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后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關于“友人”:老師也查了很多資料,但是沒有這個人的詳細資料。只知道大概是一個比陳太丘職位高的官員。
說明:首先檢查文學常識的預習情況,其目的在于進一步讓學生形成這樣一個印象:《世說新語》著重刻畫的是人物的精神風貌,而《陳太丘與友期》刻畫的是“方正”的品質。
2、多朗讀幾遍,你會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齊讀一遍,有沒有還拿不準的字?提出來共同解決。
(2)聽聽同學的朗讀,你覺得怎么樣?
(3)讓我們一起再讀一遍。提示:這一遍相信你不會讀錯字,也能夠把節奏讀出來。
注:第一遍檢驗讀音是否正確無誤。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讀法。在學生對其他同學朗讀的評價中,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節奏。
說明:學生經過預習,多數人已經能夠順利地朗讀。經過齊讀、賞讀和再次齊讀,應該能夠達到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3、用自己的話,給大家復述一下故事的內容吧!
說明:這個問題的設計意圖,在于檢驗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況,并通過已理解學生的復述,使所有同學了解故事內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義
1、你還記得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嗎?在下面寫出來。
明確:
留:人名、地名、物名、職稱
補:補出省略的地方
換:用現代語言代替文言
加:把單音節變成雙音節
調:調整倒裝句語序
說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我已經在翻譯的過程中明確了以上幾點常用方法。現在回顧一遍,既是對學習方法的鞏固,也為學生接下來的自主解釋、翻譯提供了幫助。
2、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憑自己的能力解釋清楚每一個字詞。然后解釋下列加點字。
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日中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門外戲
尊君在不
君與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則是無信
下車引之
元方入門不顧
明確: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約會,約定時間。行,出行。
期日中期:約定的時間。
太丘舍去去:離開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
門外戲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不:通假字,同“否”。
君與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相委而去委:丟下、舍棄。
則是無信則:就。
下車引之引:拉。
元方入門不顧顧:回頭看。
注:(1)“去”的解釋要注意古今異義。可舉例如:“我去學校。”這句話的古義為:我離開學校;今義為:我去到學校。
(2)知識拓展:對對方一般用尊稱,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愛;對己方則用謙稱,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荊、賤內、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翻譯得最好!
注:將文章分文八個小部分,從每個小組選一個同學翻譯。如出現翻譯不確切的情況(包括關鍵字詞意義解釋錯誤,漏字,未補充省略成分,語序不當等)時,由本小組同學繼續翻譯。
注:不平均地分為如下八個小部分: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b.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c.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d.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h.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翻譯從略。在同學翻譯“過中不至”或其他語句出現錯誤的時候。老師及時指出其翻譯的缺點:缺少主語。并提示文章中還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人)過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陳太丘)去后(友人)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內容后,讓我們再讀一遍課文。
說明: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自學積累文言字詞,精確地理解文章內容。本文字詞和內容均較簡單,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質疑問難和老師的重點字詞檢測掌握字詞意義。在逐句翻譯過程中解決句子成分省略時的翻譯問題,并鞏固翻譯時字字落實、調整語序的習慣。這個環節是接下來品評人物風貌的基礎,必須一絲不茍地落實。
四、品評人物的風貌
1、文中真正犯錯的是誰?他先后犯了哪些錯誤?怎么評價這個人?
明確:“友人”,他先失信于陳太丘,又失禮于陳元方。他雖然失信、失禮,但是錯而能改。
2、“方正”是什么意思?你覺得為什么《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章被放在《世說新語》的“方正”篇里?
明確: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雖然“友人”官位較高,但陳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堅持原則地到時間就離開了。雖然父親的“友人”既尊且長,但陳元方不因此而放過他的錯誤,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么看陳元方“入門不顧”的行為?
注:我們這里評論陳元方,首先告訴大家一個詞:知人論世,就是要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后來鑒別這個人物。
就像辛毗一樣,當時的很多人都是面對上司、尊者的錯誤毫不留情面,比如:嵇紹,和嶠等。而當時的人們時怎么看待這種不留情面的行為?記錄下來,廣為傳播,并評之以“方正”,就很明顯是稱贊有加了。所以,大家認為,當時的人們會怎么評價陳元方?
事實上,這是當時的人們追求真性情的一種表現,是時代的風尚,甚至連非常尷尬的“友人”可能也會稱贊他。
但是世易時移,時至今日,我們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們現在這樣“入門不顧”是否合適?
明確: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這種不給錯誤者留情面的行為被視為真性情的體現,是得到普遍贊揚的,因此無所謂失禮。但是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處理,對于不嚴重的錯誤,我們應當原諒;對于嚴重的錯誤,簡單的道歉是不能原諒的,我們也可以“入門不顧”。
4、你怎么評價陳太丘、陳元方?
陳太丘:守信用,堅持原則
陳元方:堅持原則,直言對錯,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讀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慮進來。然后齊讀一遍。
說明:這一環節是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并初步領會魏晉六朝人物精神風貌的關鍵。對三個人物的評價應該不難完成,難點在于“元方入門不顧”的評判。對此,我認為陳元方的行為與“失禮”與否無關,因為當時的“禮”并不認為這樣失禮,這是真性情的展現。理解這一點,不僅解決這個難題,同時也對我國文化中的魏晉風度和精神有所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文化熏陶機會。但是,對于現代社會來說,這種行為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行為在現代社會是否合適。
五、拓展我們的思維
1、請你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復述這個故事:你可以在復述的過程中適當添加內容,如陳太丘離去時的情景,元方在玩什么,元方入門不顧后友人的表情動作等。
2、請你在《世說新語》中找一個有趣的故事,抄寫在下面。
明確: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說新語·任誕》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于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碾之,又不得。瞋甚,復于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世說新語·忿狷》
希望大家讀一讀這本書,就能發現古人原來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說說你的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1、背誦全文。
2、翻譯《陳太丘與友期》全文。
3、課外閱讀《世說新語》中其它故事。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積累“期”“舍”等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2.認識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這些傳統美德的價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這一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
由2001年高考作文題導入:
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舍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取水里。
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么呢?
二、與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2.劉義慶(403——444),南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三、課文學習
1.你讀我念:
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得流暢。
2.你翻我譯:
自學課文,對照注釋,翻譯課文。
3.搶答題:
(1)解釋加點文言詞語:
①與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門外戲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⑧下車引之
⑨元方入門不顧
(2)翻譯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過中不至。
太丘與朋友約定的時間是正午,過了正午還不見朋友來。
②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與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
③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友人聽了很慚愧,走下車拉元方,元方走進自己家門連頭也不回。
(3)補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你)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你背我誦:
4.3分鐘背誦比賽
5.你扮我演:
再讀課文,揣摩說話者的語氣,同桌或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對話。
6.你思我想:
(1)對文中的三個人,你有何看法?
(2)問題探究
①陳太丘未能堅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夠守信?
②元方最后“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7.你收我獲:
從這則故事我們學到了什么?
四、小結與延伸
1.詞語積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點字的含義,并寫出帶該字的一個成語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語: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動手試一試:解釋加點的的詞語
①陳太丘與友期 ②太丘舍去
③下車引之 ④入門不顧
3.中外名人講誠信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才有信用。
——[波斯]昂蘇爾·瑪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諾言是名譽的標志。
——[法] 諺語
4.教師寄語
擁有誠信,你將擁有一切;失去誠信,你將失去一切。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利用注釋和工具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歸納主旨。重點講解文中的疑難字詞,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元方入門不顧”是否無禮。
三、教學方法:
誦讀品味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四、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興導入。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背著七個背囊趕路,這七個背囊分別裝著“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他來到渡口,渡船剛開出時風平浪靜,過了不久,小船上下顛簸,十分危險。船家說:“客官,我的船小負載太重,你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可是年輕人哪一個都舍不得丟,如果你是這個年輕人,你會丟棄哪個背囊?
學生:“金錢”、“榮譽”、“美貌”……
故事中的年輕人思考一會兒,把“誠信”拋進水里。結果沒想到這個年輕人因為失去了誠信,找工作四處碰壁,與人交朋友也沒人愿意相信他,這時他才醒悟到誠信的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則有關“誠信”的文言故事——《陳太丘與友期》。
2、誦讀文本,整體感知。
1)聽朗讀錄音,老師指出本文應注意的字詞:舍(shě)不(fǒu)通“否”
2)學生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得流暢、讀準節奏。
3)指名讀,學生評價。
4)把握朗讀的語氣:
“尊君在否?”(讓學生回答這是什么句子,強調朗讀時要讀出什么語氣,指名2個學生朗讀,評價,然后強調疑問要讀升調,并在小黑板上標出升調,齊讀這句話。
“非人哉!”,讓學生回答這是什么句子,強調朗讀時候要注意語調,由于這是罵人的話,所以要重讀,而且要讀出生氣發怒的語氣,指名讀。
5)找學生分角色朗讀、齊讀。(注意二人前后語氣的'變化)。
3、疏通文意
1)學生結合注釋自主學習,合作討論課文的翻譯。
2)教師落實重點字詞,(出示幻燈片)你爭我搶的搶答賽。
與友期行期:約定太丘舍去舍:放棄
門外戲戲:玩耍
待君久不至待:等待
期行:相約同行委:丟下,舍去去:離開
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引:拉顧:回頭看
不:通“否”,用在問句結尾表示詢問
君:是對對方的尊稱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的
家君: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3)文言文語言的特點之一就是比較簡潔,正因為如此,有的內容因為與上文重復,就會將其省略,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文言文初學者,像我們各位同學,帶來一些閱讀困難,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翻譯之前將省略的部分補充出來。我們試著將下面這個句子補充完整: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尊君)非人哉!(尊君)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君)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4)誰能流利、正確的翻譯課文
5)齊讀課文
4、合作探究,理解主旨
1)友人為什么怒?元方是怎樣反駁友人的?(“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抓住對方“無信、無禮”反駁)
2)從元方的回答來看,元方是個什么樣的人?友人是什么樣的人呢?(元方:懂禮識義、聰明機智友人:無信無禮、知錯能改)
3)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呢?
①不失禮。“入門不顧”表現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②失禮。客人已經認錯了,就該原諒他
4)、本文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做人應講信用,對人應有禮貌。)
5、拓展閱讀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汝還,顧反為汝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子》
注釋:汝還:你回去吧顧:我從街上回來
之:他適:剛從
問題:
①、解釋加點字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
第一個之:的第二個之:前往,去第三個之:代詞她
妻止之曰止:阻止特與嬰兒戲耳戲:開玩笑
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父母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6、小結
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努力的學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培養自己的誠信觀念。
7、作業
①背誦全文
②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誠信”的理解。
8、板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
元方聰明機智懂禮識儀
友人無信無禮知錯就改
啟示以信做人,以禮待人。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如:乃、期、委等,借助注釋與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3、學習誠實、守信的美德。
教學重難點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2、學習運用語言描寫與動作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一個成語叫“難兄難弟”,大家知道說的是誰嗎?是陳元方和陳季方。我們今天也來看看元方小時候的故事,看看她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
二、朗讀課文,初步感知
1、學生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集體朗讀課文。
2、教師從語音、語調、節奏、情感等角度進行指導。
3、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互評,教師點評。
三、疏通文意,感知文本
1、小組成員結合注釋進行翻譯,并把自己不理解的詞句勾畫出來,教師精講點撥。
2、利用多媒體出示本課要求學生掌握的重點文言詞語。
期: 去:
不: 委:
引: 顧:
四、分組討論,質疑問難
教師提問:有人未到,陳太丘就獨自走了。假如你是陳太丘,你會怎么做?
學生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教師提問:那些言行表現了陳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提問:“有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為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為什么?
學生探討、交流。
教師提問:假如第二天陳太丘與友人見面,他們倆各自會說些什么?
學生暢談。
五、拓展延伸,美文共賞
多媒體出示《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選自 《世說新語》
讀了這個故事后,你認為什么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六、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同學們,聯系我們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光榮傳統,為人真誠守信。讓我們以天地為心,真誠為骨,做一個高尚的人。我們相信:誠信相伴,一生無悔!
七、布置作業
1、推薦閱讀《世說新語》。
2、課本劇表演:課外小組成員根據《成太丘與友期》的內容,適當分配角色,自編臺詞,編排課本劇。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我國古人的生活。
2、學習元方,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學習重點:
1、體會思想感情。
2、積累文言詞語。
教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言:
在南北朝時期,志軼小說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有一部作品被魯迅先生稱為“名士的教科書”,同學們知道是哪一部作品嗎?(明確:《世說新語》)。它里面記載了我國古代許多名士的言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其中的一位小名士,與他做一次真誠的對話。
下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我們一起學習《陳太丘與友期》。
二、板書課題,明確學習重點。
投:1、體會思想感情。
2、積累文言詞語
三、整體感知課文:
課前預習了嗎?
1、老師找一個同學來給大家讀一遍課文,請大家注意兩點①字的讀音、②句子的節奏。哪一位同學來為大家讀一遍課文?
找生讀課文。
2、師:有沒有讀錯的?你認為他讀的怎么樣?找生評價,并追問你能為大家讀一遍嗎?
生再讀課文。
3、下面,請大家自由的大聲的美美的把課文讀上一遍。
四、疏通文意,初步理解
讀懂了嗎?能理解嗎?
下面,就請同學們四人一組,一人一句,結合注釋,疏通全文。有弄不懂的字、詞、句,小組內討論解決,解決不了的提出來,全班解決。
小組內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嗎?
生質疑問難,班級內討論解決疑難,老師稍作點撥。
師:那,同學們,你們認為,我們應該掌握哪些重點的文言詞語呢?生發言,逐步明確,并著重強調:“期”、“引”“顧”等字詞的意思,并就“顧”的意思進一步的深化,以期與現代漢語建立聯系,增強理解與積累。
師:“顧”的解釋是回頭看,就“看”這一點說,現在有些成語中是不是還有這個意思?你能舉個例子嗎?生拓展,進一步的.鞏固理解。
下面,請同學們用一分鐘的時間,記住自己認為重要的文言詞語。
五、質疑問難,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針對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問題呢?
請同學們自由組合小組,交流,提出本文值得探究的問題。
生合作交流,提出本組的問題。
教師整合,歸納主要問題:
1、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2、元方是一個怎樣的人?
3、“友”又是一個怎樣的人?
4、從這個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六、交流問題,深入探究
1、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哪個小組先來談?
提3—4個同學,發表見解,補:還有不同意見嗎?生就此問題深入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2、元方是一個怎樣的人?并請根據課文內容,說出理論根據。
生討論回答,師問:還有補充嗎?追問: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明確:人物的語言)再問:你能讀讀嗎?大家評評,他讀的怎么樣?
思考:當時元方說話時是什么樣的語氣、語調?交流一下,誰來讀?找生讀,再找一生讀,最后,大家齊讀!
師問:光是語言嗎?(明確:還有動作)哪個動作?(明確:“入門不顧”)老師給他換個動詞行嗎?“入門不顧”的“顧”換成“理”、“問”呢?元方當時會怎么想?又會說些什么呢?
生就提出的問題,再進一步的交流,并深入的、有感情的朗讀。
師結:對于友人不守信用,元方是那樣的鄙視,我們也可以看出元方一定是一個守信的人。
3、“友”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生一一發言。
4、讀了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呢?
師總結并板書:言而有信
小結:讓我們再重新審視這個故事,小小的元方是多么聰明、大方而又明白事理的人啊!元方能做到的,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做到!讓我們帶著對小元方的深深敬意,齊讀課文。
老師給大家2分鐘時間,看能把全文背下來嗎?
生試背全文。
七、檢查背誦、深入鞏固
找生背課文,大家齊背。
八、總結拓展
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的,人是應該講信用的,誠信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許多成語都說出了這種意思,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誠信”的成語呢?
生說成語: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師:老師還知道這樣一個故事:
投:《賈人渡河》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于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陰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能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不酬也。”立而觀之,遂沒。
請同學們自由讀《賈人渡河》,師問:能讀懂嗎?誰來說說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漁者第二次為什么見死不救?你想對賈人說些什么?
生自由發言。
九、再次拓展。進行思想教育
賈人渡河只是一個故事,老師這里卻有幾張真實的圖片。
投:安徽假奶粉事件中大頭娃娃的一組圖片
生看。
師深情結:放羊娃“狼來了”的故事依舊經典,賈人渡河的悲劇是否重演,值得我們深思。
當假農藥、假化肥,造成大面積減產,甚至絕產時,當劣食品,假藥品危害人的生命,導致部分家庭家破人亡時,當安徽劣質奶粉造成嬰兒死亡,“大頭娃娃”露出無助的眼神,有的甚至連眼睛都睜不開時,讓我們重新審視“誠信”二字的含義吧!
十、拓展訓練
投:請同學們以“誠信”為主題,設計一條宣傳標語或一則公益廣告。
生設計,并一一展示。
十一、全文總結,思想提升
同學們,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的今天,作為現代人、世界人的你們,作為中國二十一世紀的建設者,老師有一句話送給大家:“當我們背起行囊趕路的時候,有一樣東西,千萬不要丟下,那,就是誠信,因為誠信是人的第二生命”。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
1. 能準確識別并翻譯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 能用現代文翻譯全文。
3. 通過朗讀、討論等說出文中兒童所具有的品質。
4. 學習古代少年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
1. 用現代文翻譯全文。
2. 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他們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難點 :
能準確識別并翻譯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是非常熟悉的。(請一位學生講故事)
這個故事中的孔融留給我們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歲的他就已經知道人與人交往要學會謙讓,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他的家鄉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一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和他交個朋友。課本翻開至《陳太丘與友期》。
二、整體感知
1. 范讀:注意字詞的讀音和語句的停頓。
2. 請學生自己找出本文應注意的字詞:舍(she) 不(fou)
3. 學生自由朗讀
4. 齊讀
三、疏通文意
1. 剛才同學們在老師范讀的基礎上進行了朗讀,但是對于有的語句的停頓,可能同學們還有疑問,為什么在這里要斷句呢?這就需要對文意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給大家幾分鐘時間,小組內的同學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小組內四人討論合作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記下來。
2. 質疑(關于字詞句)
【明確】期日中:約定; 太丘舍去:離開(區分古今異義); 過中不至:到; 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丟下、舍棄; 下車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3. 文言文語言的特點之一就是比較簡潔,正因為如此,有的內容因為與上文重復,作者就會將其省略,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文言文初學者,像我們各位同學,帶來一些閱讀困難,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翻譯之前將省略的部分補充出來。我們試著將下面這個句子補充完整: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4. 這句話只是一個例子,文中還有幾處省略的地方,請同學們拿起筆,將本文中你認為是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屏幕顯示答案)
5. 關于文章字、詞、句的難點我們大體已經梳理了一遍,有沒有同學可以給我們把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來。
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學們的朗讀肯定會有所進步,我們再把文章齊讀一遍。
四、討論探究:
1. 在前面,同學們就文章的語句理解提出了許多問題,現在,我們文章已經理解了,現在同學們有沒有什么新的疑問呢?比方說,在人物刻畫、語言處理、主題思想、材料安排上有沒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和同學們一起探討的呢?
2. 那么,我這里有幾個問題,希望大家動動腦筋。文章一共提到幾個人?(3個)主要人物有幾個?(2個)陳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3. 對文章的兩個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來描寫的?(語言、神態)
同學們應該知道人物語言是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我們一起把這段對話朗讀一遍,看看誰最先把這段話背下來。
(讀背這段對話)
4. 通過這段描寫,你認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樣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無信”“無禮”
元方:明事理、懂禮儀;孝順;伸張正義;落落大方;
5. 主題歸納(多角度思考)
通過文章對這兩個人的描寫,以及對這兩人之間發生的事情的記敘,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元方:明事理、懂禮儀;
不守信用、不懂禮貌
友人
知錯能改
事情本身:啟示我們做人就要有有誠信,講禮儀。
6. (題目合適嗎?)
五、小結
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努力的學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培養自己的誠信觀念。
六、作業
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背誦全文。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13
四基達標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組織</pgn0109a.txt/pgn>編寫的。
2.“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句總述了謝太傅家人詠雪的背景,極精煉地交代了時間“________”、地點“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期日中,過中不至”這一句話點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陳太丘
b.“與兒女講論文義”一句中“兒女”指的是謝太傅的兒子和女兒
c.“未若柳絮因風起”這句話的意思是:還不如化做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詞,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后者是謙詞,是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4.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
(1)與友期約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
(3)撒鹽空中差可擬________
(4)俄而雪驟________
能力提高
1.辨別下列詞語哪些屬于敬詞,哪些屬于謙詞?
①敝人 ②卑職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謙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詞與“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誨女知之乎
b.學而不思則罔
c.路轉溪頭忽見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詠雪》一文結尾謝太傅對兩個人的回答</pgn0109b.txt/pgn>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十分耐人尋味,請簡要說說你對此的理解。
開放探究
水很活潑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練習造句,用的詞是“活潑”。
天天說:“小魚在水里游來游去,很活潑。”
我說對:“對,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說:“小魚游過去了,水很活潑。”
我對:“對。等等,不對!”
天天不懂我要說什么。我的本意是贊賞她的句子,并以為這是非常好的句子。這句“水很活潑”,真是非常活潑,要是再進一步,就是寫詩了。寫文章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別人看懂,□要有自己的語言。孩子的語言如同他們的畫,本來都是很生動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規范自然是規范了,卻也枯萎了。當然這僅是我的說法,老師們未必會這么認為。學校要教會學生的是字詞的規范的習以為常的用法,而不是寫詩。老師的心里或許也不認為“水很活潑”就是病句。然而還有監督老師的人。想來想去,事情就復雜了。
我對天天說:“你造的這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試的時候不要這樣造。”
天天一臉不解,問:“為什么?”
是啊,我也想問為什么。
閱讀上文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對于“小魚游過去了,水很活潑”這句話,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這句話運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
b.“活潑”,刻畫的是水的潑動
c.“水很活潑”不規范
d.“水很活潑”是作者的心情的反映
2.“要是再進一步,就是寫詩了”,這句話意思是
[ ]
a.“水很活潑”就是一句詩
b.“水很活潑”詩意還不夠濃
c.“水很活潑”是散文的語言
d.“水很活潑”形象、生動、有創意
3.“但是,考試的時候不要這樣造”,“我”這樣說的主要原因是
[ ]
a.事情很復雜
b.老師可能會認為這是病句
c.書本上沒有這樣的句子
d.保住考試的好成績
4.試用簡明的語言,概括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活潑一詞經常用在人或動物身上,造來造去就不新鮮了”一句是從原文中抽出來的,應回歸到何處恰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有兩處“□”處,應填入的關聯詞語是
[ ]
a.既……又 b.不但……而且
c.又……又 d.并……并
7.文中有一處畫波紋線“ ”的句子,說法對嗎?試用一句話說明你的觀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四基達標]
1.南朝宋 劉義慶
2.時間寒雪日 地點內集 人物謝太傅與兒女 事件講論文義
3.b
4.(1)約定 (2)才 (3)化 (4)一會兒,不久
[能力提高]
1.敬詞③④⑥⑦⑨ 謙詞①②⑤⑧
2.b
3.答:此題答案為開放性的。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后喻 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開放探究]
1.c 2.d 3.d
4.揭示“應試教育”束縛學生智力開發的危害性
5.放在第6段第2句“并以為這是非常好的句子”的后面 6.a
7.一種說法:對。教育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卻也不免抹煞了孩子們的一些天性。
另一種說法:不對。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的語言達到規范化,而不能單純地認為使其“枯萎”了。
以上兩種說法均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