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現代詩三首》教案
現代詩三首(蘇教版七下)
教學目標 .
1.獨立解決字詞。
2.欣賞詩歌,感受詩歌中的形象,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真摯的感情,傾聽詩人對祖國深情的吟唱。
3.品味、感受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教學難點
1.欣賞詩歌,感受詩歌中的形象,反復誦讀,體會作者真摯的感情,傾聽詩人對祖國深情的吟唱。
2.品味、感受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教學準備
小黑板或課件。設計思路
學習現代詩歌,主要是通過朗讀來品位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感受詩歌的形象,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所以本課主要通過朗讀、品位、感受和體會詩歌來完成。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1.教師導人。
請同學們背誦《冰心詩三首》或者其他的現代詩,并請學生談談對自己所背誦詩歌的理解,教師根據情況及時鼓勵。然后引入到本課的學習中去。(板書課題。)
2.作者介紹。
(1)讓學生進行介紹。
(2)明確:(出示幻燈片l,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艾青,現、當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羅洛,原名羅澤浦,四川成都人。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作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主席,作協上海分會黨組書記等。主要作品有詩集《春天來了》《雨后》等。
劉湛秋,現為中國作協會員,曾任《詩刊》副主編,主要作品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等。
要求:了解作者。 二、自主學習
師:詩歌的學習要注意多讀,體會詩中蘊含的形象。下面自學課文中第一首詩《樹》,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補充本詩的寫作背景:《樹》寫于1940年春天,當時偉大的抗日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多,正轉入艱苦的相持階段。這場偉大的民族戰爭正給予全體人民一次洗禮,使他們的靈魂在戰爭中經受嚴酷的磨練,日益走向精神的覺醒。詩人清醒地感受到了這一點,這是他產生靈感和聯想的現實基礎。要理解這首詩,還需要知道一個歷史事實,那就是過去曾經有外國人侮辱我們民族是“東亞病夫”和“一盤散沙”。這雖然不一定是事實,但也的確反映了在列強侵略下民族遭受凌辱時我們的精神受到扭曲的一些現象。艾青正是以詩人敏感的心靈感受和銳利的政治目光感受到了時代和社會脈搏的動向,意識到了我們偉大民族的覺醒已經到來,才從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離地兀立著”的樹的意象獲得靈感,產生了“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的聯想。
注意以下問題:(出示幻燈片2。)
1.認真讀詩歌,可以朗讀,可以默讀,可以同桌輪讀,選用你最喜歡的方式閱讀全文,注意朗讀的節奏和重音,初步理解課文。
2.畫出并掌握詩中的生字詞,畫出你認為好的詞、句、段。
3.學生誦讀課文,仔細體會詩歌中樹的形象。
4.體會詩歌中語言的凝練、含蓄。
5.學生背誦詩歌比賽,比一比,看一看,誰背得快,背得熟。
6.找出自學中的疑難問題。 三、合作學習
1.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解答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
2.在班上研究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四、反饋交流
1.給加點字注音。(出示幻燈片3。)
兀立崖嫣紅姹紫薔薇敦厚契機’
要求:讓一名學生起來讀,如果有讀得不正確的,請其他同學進行糾正。
2.學生朗讀課文,仔細體會詩歌中樹的形象。
明確:學生分小組討論,小組內發言。然后小組內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全班發言。教師根據情況適當調控課堂,及時肯定、鼓勵、補充、講解。
3.體會詩歌中語言的凝練、含蓄。
在看不見的深處/它們把根須糾纏在一起
明確:學生分小組討論,小組內發言。然后小組內推薦一名同學代表全班發言。
(教師根據情況補充下列材料:艾青賦予那些生長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樹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獨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蓋下/它們的根伸長著”的潛在的事實,把它們作為一個偉大民族正在團結并凝聚成堅強力量的象征。這種藝術表現,使人們在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和融入中,獲得了一種詩意的快感并進而產生哲理的領悟。正是這種詩意與悟性的藝術內涵,使這首短短八行的小詩,獲得了藝術長存的生命力。它已經成為具有永恒的象征意義的詩歌意象了。), 4.學生背誦詩歌比賽,比一比,看一看,誰背得快,背得熟。請學生背誦。
5.學生自學羅洛的《信念》,體會一下詩人是怎樣來表現“高山柏”的神韻的,并比較和《樹》的異同點。
明確:長年不息的風/像無數發怒的雄獅/向它奔襲而來/高山柏站立著/不彎腰,不屈膝/它的帶著綠葉的樹梢/向上揚起
學生體會,交流,發言。
(教師補充:這節詩所表現的“高山柏”,雖然有著某種特意具象化的意味,但是它的精神指向已經完全象征化,風的“奔襲”、它的“站立”以及“綠葉”的“向上揚起”,都是一種意象化的精神內涵。
從兩首詩的題目上看,艾青從泛指的“樹”而指向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以具象出之;而羅洛則是抽象出之。然而在精神指向的歸宿上,兩者則是殊途同歸的。)
(引導學生仔細體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多肯定表揚,及時總結。)
6.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并把喜歡的原因與同桌進行交流。(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學生在全班交流。)
7.重點研討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
(1)學生讀課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列題目:(出示幻燈片4。)
①詩中描寫“神奇的土地”的事物有那些?
②“土地”上人的形象和性格是怎樣的?
③請結合詩歌創作的時代,試分析詩中“歡樂”“綻開復興的契機”的寓意。
(2)小組代表交流發言。
明確:(①嫣紅姹紫的杜鵑花、神女峰、椰子林、海浪、人民。
②黃皮膚、黑頭發是那樣的美麗/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③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光明前景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五、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的收獲。(不必只局限一個方面,也不必面面俱到,只要學生能說出某些方面即可。)六、拓展訓練
(如果有時間的話,可在課堂上進行,如無時間可不進行。)
《新課標作業 設計》中“閱讀理解”的第二部分。七、布置作業
《新課標作業 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板書設計
現代詩三首
1.欣賞并背誦詩歌,感受詩歌形象。
2.品位并感受語言,提高鑒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