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學設計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抗議。)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感情的變化是;樂——悲——樂
1、 具體品讀課文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根據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①掃除這段文中的疑難字句;
既望:十六日,既,已經,望,農歷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應為:于赤壁之下游.于,介詞,在.下,方位名詞
興:起,同風雨興焉
屬:zhǔ,通囑,意思是勸,請
②師生討論
師:作者在這段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圖畫,現在我們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該叫什么?
生討論;泛舟赤壁圖、月夜江水圖、秋江風月圖等
總結選用(秋江風月圖—板書),那這副圖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生:清風、水波、月 師板書
問: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么寫得賽似仙境?
生討論,師總結: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蘊涵著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蘊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蘊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的。
(一寫夜游之樂 。作者以傳神的筆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游的逸興。本段寫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悅的心緒,又為后文對“水”、“月 ”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