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寶寶的教育講究的是耐心(春節親子教育專題)
前言: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精心照料,但是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缺少耐心,其實小孩子的聰明才智,大部分都是來自父母后天的培養,以下就讓有經驗的父母講講自己的育兒事跡吧!
女兒很早就會拍手的動作,但我們說“鼓掌”,她一點兒反應也沒有——也就是說,她還沒有把動作和相應的語言符號聯系在一起。在她7個月時,我做了一個小實驗:只要她無意中一做拍手這個動作,我就說“鼓掌”。連續幾天后,女兒知道了這兩者之間的聯系。我們一說“鼓掌”,她就會拍手。對她的行為表示贊許時,我們會對她鼓掌。十多天后,她就知道“鼓掌”可以用在什么時候了。
那天,她爸爸聽著電視里熟悉的旋律,忍不住手舞足蹈,女兒目不轉睛地看著,爸爸表演完,她馬上熱烈鼓掌。我很驚訝,不知這是不是巧合。于是,也聞歌起舞,舞罷,女兒一樣興奮地大力鼓掌。這下,我知道女兒真的把詞、動作和含義都掌握了。這啟發我,在以后的學習中充分運用女兒自己的主動性,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在適當的時候鼓勵她。像"再見"等詞,后來都是這樣學會的——在她揮手時,我們就說這個詞。
我很為自己的實驗結果高興。因為我越來越多地發現:只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在孩子自發出現自己期望的行為時,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孩子就會把行為與父母的認可、贊揚或獎勵聯系在一起,其行為得到正強化,孩子就會重復這種行為。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某種行為表示否認、反對甚至對其懲罰時,這種行為就會削弱或消失,因為孩子得到的是負強化。其實,家長在鼓勵或制止孩子的某些行為時,時常會用到這兩種方法,只是有些父母負強化用得多,對小寶寶也是制止、禁止的方面更多,對正強化的效用則沒有充分重視。正強化的關鍵是發揮寶寶自己的主體性,其威力不可低估,它既是一種讓孩子掌握更多知識的捷徑,也是一種有效的管教方法。
在女兒學爬的過程中,我們大量應用鼓勵的方法。每一次爬到終點時,她都會聽到我們的喝彩。有時,女兒顯然是為了享受喝彩才爬的。
在女兒學走的那段時間,我們家經常傳出鼓掌聲——那是對她走得好的鼓勵。女兒很在乎這些掌聲,有時我們的掌聲不及時,她就會自己拍拍巴掌,以示鼓勵。
鼓勵的次數多了,女兒好像也不太在乎了。我后來發現,如果在女兒做得好的關鍵點上鼓勵,其效果要比泛泛地鼓勵好。比如學走時,說“寶寶走得好!”就不如點出“好”在哪里:“對,寶寶學會不用扶東西走了,真能干!”或“寶寶學會轉彎了,真了不起!”基本聽懂的女兒對這些夸獎很得意,同時,也增強了她的信心。
關于如何鼓勵孩子,我曾向一位心理學教授請教——他把女兒培養成18歲的博士。他只說了一句話:“只要你正確應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孩子就會如你所愿。”這位教授在女兒很小時就開始和女兒比賽數學題,小小的女兒常常贏了有名望的父親,父親對待女兒的態度,讓女兒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聰慧的,女兒開始對數學充滿信心。稍大一點,父親裝作愁眉苦臉地從學校回來,說自己有一道題不會做,女兒就自告奮勇地幫爸爸解題。雖然,這道題女兒沒解出,但她卻下定決心要學這方面的知識。最終,在父親鼓勵期待的眼光中,女兒成為一位年輕的數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