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統計教案(通用4篇)
大班數學統計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做條形統計圖的方法,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2、學習通過圖表感知數量的多少。
3、體驗積極幫助他人的情感。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活動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通過圖表感知數量的多少
難點:做條形統計圖的'方法,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活動準備:
水果圖片,統計圖,展示板,多媒體課件,彩色即時貼。
活動過程:
一、探索新知1.創設情景。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四種水果,看看是那四種水果?
(視頻出示水果圖片:草莓、梨、西瓜、菠蘿等)師:你能一眼就看出每種水果有幾個嗎?
師:每組的操作盒里也有這些圖片,請給它們排排隊,數一數,比一比。
(排隊的方法有很多,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師:今天老師準備了一張表格,從這張表格可以看出來,我們給水果排隊應該是從哪邊開始?
(從下往上排隊,水果標識在下邊。)小組合作完成表格。討論哪種水果最多?哪種水果最少?并把表格貼到黑板上。
師:你是怎樣擺的?哪種方法能讓人一眼就看出水果的多和少?
幼:一個格子擺一個水果就能幫助我們比出多和少。
師:哪種方法最好?為什么?
幼:按從少到多排或從多到少排的方法比較好,一看就知道什么最多,什么最少。
2.介紹統計圖。
師:你們在擺圖片時有沒有碰到困難?
幼:西瓜圖片太大,一個格子放不下。
師:誰有好辦法?
幼:也可涂顏色來表示。
出示多媒體課件(教師展示涂顏色的方法。)一種水果有幾個就涂幾個格子。
師::涂顏色的看起來非常清楚。這時就會出現四個柱子。我們只要比較柱子的高低就能知道水果的多少。
(出示統計圖展示板)想一想,圖中的四個柱子、數字、水果標識都告訴我們什么?。
師:如果我們還想知道這種水果有幾個,草莓比梨多幾個,這圖能告訴我們嗎?我們該怎么辦?
師:現在我們再來看這張圖,底下的圖片可以告訴我們是什么水果。數字可以告訴我們哪種水果有幾個,像這樣的圖叫統計圖。
3.看圖提問題。
師:請你說說從統計圖中發現了什么秘密。
幼:統計圖告訴我西瓜最多,梨最少。
幼:統計圖還告訴我蘋果有5個,比草莓少1個。
二、應用知識1.創設情景。
師: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我們班要開聯歡會,可是老師不知道小朋友們都喜歡吃什么水果,所以我們以組為單位,統計一下最愛吃的水果,老師這里有一張表格,請小朋友們把自己的即時貼貼到最喜歡吃的水果那欄里,統計好之后,討論一下,什么水果是你們組最愛吃的?
2.小組討論結果展示。
師:請每組出一名小朋友,拿著統計圖說一說。
3.分析應用。
師:根據這些統計圖,我們知道了哪些水果該多買一點,哪些水果該少買一點?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數學練習冊》統計練習題。
大班數學統計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喜歡這個故事情節,樂于解決問題。
2、初步理解實物圖表和條形圖表的形式,能看懂兩種圖表所表達的意思。
3、具有簡單的統計、推理等數學邏輯思維。
習慣要求
培養幼兒按要求回答教師問題的好習慣。
活動重難點
1、重點:初步理解實物圖表和條形圖表。
2、難點:能表達出兩種圖所表示的意思。
3、關鍵性語言:通過圖表你發現了什么?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故事《送給惡貓的禮物》、一張實物圖表、一張條形圖表、內容(同《幼兒用書》p35---36)
(2)幼兒準備《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
1、看圖講故事導入:地下倉庫住著16只老鼠。倉庫里溫暖舒適。鼠爸爸管理著倉庫,媽媽帶著孩子們一起玩著游戲,幸福的日子一直持續到今天。因為它們收到了一封信,看看上面的內容,真是讓人心驚膽戰。
2、惡貓給它們留下了一張紙條,上面惡狠狠的寫著:我要把你們一個一個全都吃掉!怎么辦呢?
3、引導幼兒進入故事情境,簡單說一下怎么對付惡貓的辦法。
4、繼續講述故事——鼠爸爸聽說在惡貓脖子上掛個會響的東西,那惡貓一走路就會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小老鼠就不會再害怕它了。可是,掛個什么東西好呢?引導幼兒簡單的討論。
二、說一說:
1、引導幼兒觀察實物圖標。
(1)教師出示一個小鈴鐺和一個小鬧鐘圖標,提問:這兩種會響的物品你同意哪個呢?同意小鈴鐺的小朋友舉手,同意小鬧鐘的'小朋友舉手。引導幼兒通過舉手表決來比較。(圖標貼在黑板上,統計數字)
(2)小朋友們的結果已經出來了,那小老鼠們是怎么來選擇的呢?
(3)出示實物圖表,教師引導:鼠爸爸請小老鼠們仔細想想,同意掛什么就在它后面擺一個石子。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實物圖表,教師提問:鈴鐺下面擺了幾個石子?小鬧鐘下邊擺了幾個小石子?你發現什么結果?
(4)小結:這是一種實物圖表,是小老鼠們用石子表示了自己的不同選擇。
2、引導幼兒學習柱形圖表。
(1)故事繼續:什么時候把鈴鐺送給惡貓呢?大家提出了三種選擇:
A.清早農場主拿牛奶的時候;
B、中午郵遞員送信時;
C、晚上大家都睡著時。
(2)請幼兒觀察柱形圖表,教師提問幫助幼兒理解圖表上的內容:三個圖表分別代表什么?豎線上的數字表示什么?你能看出三種選擇分別有多少只小老鼠同意呢?
(3)小結:這是一種條形圖表,圖表上一側是表示三種時間,另一側表示的是同一人數。
(4)通過柱形的高度你能發現什么?大家最后決定什么時候送出鈴鐺呢?
(5)故事結局:第二天中午趁郵遞員叔叔送信時,老鼠們將準備好的鈴鐺放在門口,農場主看到鈴鐺很高興,馬上為惡貓帶上鈴鐺。從此,老鼠們一聽到桄榔桄榔的聲音就藏起來。他們又過上了安全快樂的日子。
三、做一做:
幼兒看《幼兒用書》p35-36,鞏固理解兩種圖表的形式。
大班數學統計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學會用自己的方法分類統計生活中物品的數量,從中體驗數學的有趣及重要。
2、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教師事先選擇好實踐的場地(幼兒園內),并親自實踐一遍做好記錄,心中有數;紙、筆。
活動過程:
(一)復習鞏固:
1、你能從1數到幾?數數看。
2、更快的數數方法:5個5個地數,10個10個地數。
3、100以內的隨便一個數你會寫嗎?試試看(請幾個幼兒到黑板上聽寫)。
(注:此環節的目的在于教師了解幼兒在實踐活動中必備的一些相關知識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動中更好地把握。)
(二)聯系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么東西要用數來數?舉例子。
2、在幼兒園里也藏了許多數,請小朋友們說說。
3、用什么方法統計方便?(每5個或10個記錄一次,然后5個5個或10個10個地數;列表統計等)
(三)提出任務:
1、分組統計并分類統計幼兒園里的一些物品(教師根據幼兒組的能力差異進行分配)。
一組:車棚——車有幾輛?自行車幾輛?摩托車幾輛?每種顏色的車各幾輛?
二組:前操場、后操場——樹有幾棵?前、后操場各幾棵?大樹、小樹各幾棵?
三組:架空場地——柱子有幾根?白色的幾根?綠色的幾根?圓的、方的各幾根?
(前三組讓幼兒“統計——分類——再統計”,從中明白總數比分出
去的數多,幾個分出去的數合起來等于總數)
四組:電腦室——電腦有幾臺?在場辦公的教師有幾位?其中長頭發幾個?短頭發幾個?(檢驗幼兒如何解決“判斷頭發長與短的標準”)
五組:教師辦公室——教師辦公用的桌子有幾張?椅子有幾張?哪個多?多多少?哪個少?少多少?(數的比較和一對一對應)
六組:一樓架空——吊燈有幾盞?(70多盞,幼兒要數準確不太容易,檢驗幼兒100以內的數數)
七組:樓道——從一樓到五樓要爬幾層樓梯?共有幾級臺階?每層樓分別有幾級臺階?(每層樓的高度不一樣,讓幼兒發現樓層高臺階就多)
2、要求:①合理分工與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分類、統計與記錄;
③學會驗證所統計的數。
3、幼兒執行任務,教師觀察、了解個別組幼兒實踐情況。
4、幼兒匯報任務完成情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新任務。
5、集中交流(每組選派一名幼兒匯報與交流):
①你們統計什么?統計結果如何?
②你們在實踐過程中是怎樣分工合作的?
③你們碰到過什么困難嗎?有沒有想到解決的辦法?
(四)布置作業——課后實踐:
請幼兒回家后,找一找家中或周圍環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數,數數看,并用圖表的形式記錄下來。
活動反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第四個目標提到: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從這一目標理念出發,我設計了此活動。實施后,效果非常好,預定的目標得到很好地達成,幼兒在實踐過程中,各種綜合能力(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克服與戰勝困難的能力、應變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發展。
大班數學統計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交流國慶出外旅游的情況,激發幼兒對旅游景點的向往,培養幼兒(幼兒食品)熱愛祖國的情感。
2、對已有的簡單資料進行匯總,學習用最初步的統計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提高數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前一階段都在進行“我是中國人”的主題活動。
2、國慶放假以前發過一張旅游去的統計表,國慶過后資料已回收。
3、前一次活動中幼兒對去過的地方進行過交流,并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旅游景點。對每一個旅游景點都統一了標記。
4、幼兒操作用的統計表、筆等。
活動過程:
一、問題討論,集體探索
1、提出問題:今年國慶節,很多小朋友都跟著父母外出旅游去了。隔壁班的老師問我,你們班到底有幾個小朋友出去了,有幾個人沒去?都到哪幾 個地方去過了?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我一下子回答不出,小朋友,你們幫幫忙,你們能幫我算一算嗎?
2、展示幼兒有關旅游去的繪畫作品以及交來的表格。告訴幼兒凡是旅游去的孩子都交來了一張表格,請幼兒用自己的辦法統計。
(1)逢雙數
(2)5個5個數
(3)逢單數
(4)6個6個數
(5)一個一個數
3、我們班共有35個小朋友,外出旅游的有26個,那么沒有出門的有幾個呢?
(1)減一減
(2)數用來表示沒去的人的花片等
4、26個出去玩的小朋友當中,有的去的地方是一樣的,那么26個人一共去了幾個地方?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
(1)教師出示空白統計表格。告訴幼兒小格子里表示旅游景點,用標記表示,大格子里用畫勾的方式統計去過的人數。
(2)按著順序統計,從第一張第一個景點開始統計,再一張一張往下。
(3)統計人數時,也要挨著順序往下找,有1個人打一個勾。
(4)不重復景點,也不重復人數。
5、觀察得出結論:一共去過18個地方,到杭州去的人最多。驗證:看一共有幾個勾,是否是26個?
二、提出問題,小組積累資料
1、現在我想知道,我們在座的小朋友中,弟弟朋友一共去過幾個地方?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妹妹朋友一共去過幾個地方?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
2、分成弟弟組,妹妹組,分別把自己旅游去的景點和弟弟妹妹的標記做出來,分別帖到兩塊黑板上去。
三、個別探索,集體交流,了解統計小方法
1、弟弟拿著表格,統計妹妹去過哪幾個地方,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
2、妹妹拿著表格,統計弟弟去過哪幾個地方,去哪個地方的人最多?
3、兩個兩個交流檢查,看統計結果是否一樣。
4、小組繪制成一張大統計表。
5、交流弟弟組和妹妹組的統計結果。若發現不同答案,則及時尋找原因:景點重復記或去過的人重復統計等。
活動反思:
數學來源與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與現實,數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幼兒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教育活動的內容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充分利用幼兒現實生活中的資源,通過作用于幼兒的活動對幼兒發生實質性的影響,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