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之外的精彩
課開始時,我出示兩組角。要求學生比較它們的大小,并說出比較的方法。學生思考片刻,開始發表意見。一位學生首先站起來說:“第一組中的兩個角∠1<∠2,我問:“你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用眼睛看出來的,因為第一組中的兩個角差別較大,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大小。”對于第二組中的兩個角,學生的意見就不一致了,他們有的說∠1大,有的說∠2大,一時爭執不下。這時,我問了:“你們有沒有辦法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呢?”這時,一位學生提議按書上的方法,先把兩個角的頂點和一條邊重合,然后看另一條邊的位置,哪個角的另一條邊在外面,哪個角就大;如果另一條邊也重合,說明兩個角相等。他的話音剛落,馬上就有學生反對:“老師是把比較的角畫在黑板上的,拿不下來,怎么比呀?”這就是我所預期的結果,一切進行得很順利,準備導入新課。于是我也故意用設問的語氣問:“對呀,怎么辦呢?”這時,有個怯生生的女聲從后面傳來,“老師,可以用尺子量角。”雖然小女孩的聲音顯得那么的微弱、不自信,但全班同學都聽到了,也都愣住了。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說話的小女孩。教室里寂靜了片刻,接著就亂了起來。大多數學生表示反對,他們有的舉著雙手,大聲嚷嚷:“錯了,錯了。”有的用輕蔑的,不容置疑的口氣說:“怎么用尺子量角呀?”一些學生則靜靜地思索著,他們撓著頭顯得半信半疑。爭論一時沒有結束,膽怯的小女孩看著這場面,像自己說錯話似的,不好意思地低著頭。我整頓了一下亂哄哄的教室,請那女孩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開始小女孩表現得非常的被動,再三鼓勵下,她遲遲疑疑地走到黑板前,用結結巴巴的語言,說出個大概。她邊說,邊畫。意思是:從角的頂點出發,沿角的兩邊量出相等的一段距離(比如都是1cm),作個記號,用尺子把作記號的兩點連起來,再量兩點間的距離,距離長,角就大;距離短,角就小。我帶頭給女孩鼓掌,非常高興地拍著她的肩膀,連聲說:“好,好,真不錯!”女孩滿臉通紅地跨著大步走回自己的座位。在同學嘆服的眼光下穿行著,她心里一定很得意。教師告訴學生,她的方法是對的。至于什么道理,請大家課后去探討。同時告訴學生,只要認真學習,等升入中學、大學后這些道理大家就明白了。然后,轉入新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量角所使用的一般工具――量角器。”其實剛才小女孩子用尺子量角的方法,可以用中學數學中“圓心角定理”來解釋。根據“圓心角定理”,圓心角的度數等于它所對的弧的度數,所以弧AB的度數等于它所對的圓心角∠1的度數。當弧的度數大時,它所對的弦AB就長,所對的圓心角的度數也就大;反過來,結果就相反。
這件事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學生,不管他的學習成績好不好,不管他的性格是開放的,還是內向的,他們對于同樣的數學問題,都有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可能是一般的,也可能是獨特的;當然也可能是正確的或者錯誤的。作為一名數學老師,最重要的是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鼓勵他們樹立自信,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只有這樣,學生的潛能才有可能釋放出來,這樣的教育,才是有積極意義的。
好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互動”的。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教師的這種作用如果發揮不到位的話,即使有“精彩”的苗頭,也會“稍縱即逝”。
課下,聯想剛剛小女孩子回答問題的精彩一幕,不禁又讓我多了一些啟示與思考,就像昨天評一個老師課時,李校長的說:課堂上學生會提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那么課前教師的“預設”就更加重要,選擇哪些“設想”展開?又展開到什么程度呢?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