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圖形》教學反思(精選2篇)
《立體圖形》教學反思 篇1
(一)
本節課是小學低年級數學中數與空間的教學開始,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學習幾何概念。本課教學是在學生剛剛入學不久的時間進行,這時候的一年級學生還不具備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課大部分教學時間都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本節課的目標定為: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征,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概念;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教學《認識物體》一課時,課前,我讓學生參照教科書上所列舉的物體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體,但是有些遺憾的是,三班大部分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準備了各種物體,而一班只有兩個孩子準備了,興好我也準備了許多教具。一班的孩子自理能力和三班的孩子相比較弱,所以在布置課前準備時我必須要求到位。我讓學生四人為一組,把搜集來的物體擺在一起進行觀察,這些物體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藥盒、火柴盒、茶葉筒、鉛筆、吸管、魔方等,然后讓孩子們根據形狀相同的分為一類,孩子們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這樣四類。這樣組織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上課時,我通過讓學生看一看,并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學們通過分類后的各類實物,能夠感知每種物體的特征,然后把自己帶來的物體與相應的幾何圖形找到朋友。學生通過學習,認識了這些物體,并能準確的判斷。緊接著我讓學生摸一摸,通過摸一摸我讓學生說出了每種物體的特征。然后我又讓孩子們在小組中閉上眼睛摸出各種類型的物體,或者是閉上眼睛通過摸一摸說出它是哪種物體。最后我又讓孩子們玩一玩,小組里可以擺一擺、搭一搭,滾一滾。通過本節課,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觀察、操作、討論的機會,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說一說,讓每個學生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還使學生在玩中進一步鞏固各種物體的特點,效果不錯。
本節課也有一些難點,認識物體這節課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確實是比較難于理解和掌握的。因為圓柱體有粗細長短之分,學生往往會把它分成不同類型,長方體與正方體又有許多類似,學生又會把它們歸為一類。所以仍需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加強鞏固認識。
(二)
本節課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密切,在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觀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及合作意識。
整節課我創設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始終在輕松、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下探索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正如“課標”中所說的,使每一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立體圖形》教學反思 篇2
一、 導入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請來幾位朋友,(出示長方體),誰認識它?
生:長方體。
師:你對長方體有哪些了解嗎?
生1 :它相對的邊相等。
師:誰來幫幫她,給她糾正 。
生2:長方體相對的面相等,上下兩個面、左右兩個面、前后兩個面相等。
師:這個朋友誰認識?(出示正方體),你對它有哪些了解?
生:是正方體,它的六個面都相等。
師:這個朋友誰認識呢?(出示圓柱),你對它有哪些了解?
生:是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圓的,它還可以滾動。
師:(出示三棱柱),誰認識它?對它有哪些了解?
生:是三角體,它上下兩個面是三角形。
師:它叫三棱柱。老師想做一個和三棱柱上的這個面(手指三棱柱上的三角形)的面一樣的面,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生:(小組討論,很興奮)。
生1:我把它壓在紙上畫下來,。(教師請他上講臺畫)。
生2:我把它摁在橡皮泥上,橡皮泥上就有一個和三棱柱上的三角形一樣的面了。(教師請她上講臺操作)。
生3:我用水彩筆給那個面上涂上色,再往紙上一印,就有一個和三棱柱上的三角形一樣的面了。(教師請她上講臺演示)。
生4:我拿三棱柱往沙灘上一壓,就會有一個和三棱柱上的三角形一樣的面了。
教學反思: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學生感到很親切,學生在第一學期已經學習過,而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學生都知道,學生缺少的是從立體圖形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能力,所以,開課時表面看似順利、精彩,而實際上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參與進來。如果開課時能給學生許多立體圖形、平面圖形模型,讓他們分類;再讓他們“送平面圖形回家”(找一找哪個立體圖形中有該平面圖形),這樣就建立了立體——平面的聯系;最后再讓學生把立體圖形上的平面畫下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相信這樣的活動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動手、動腦而有所收獲的。
二、學生活動,體會“面在體上”。
師:同學們想的辦法真好,用你喜歡的辦法,利用你的學具,試一試你能得到哪些圖形?
生:(很高興地活動,大多數學生采用先用水彩筆在立體模型某一平面上涂一涂,再印在紙上。)
教學反思:學生很喜歡自己動手做一做,喜歡有趣的、象玩一樣的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心情愉快,沒有負擔。
三、建立“形”與名稱的聯系。
師:誰來把得到的圖形展示給大家看看。
生:(爭先恐后)。
師:請得到最多圖形的同學來。
生:我得到四個。(請他到講臺上展示)。
師:你得到了什么圖形?
生:(邊指邊說)正方形、長方形、圓、三角形。
師:(板書:正方形、長方形、圓、三角形)同桌互相說說,你從哪些學具上得到了哪些圖形,指一指,摸一摸,并說出它叫什么?
生:(很認真地指一指,摸一摸,并說出它叫什么)。
師:老師這里也有一些圖形,(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它們找不到“家”了,誰愿意幫幫它們呢?
生:(請四名代表分別手持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其他學生發令“1、2、3”,他們便將圖形貼在相應的名稱下面)。
師:你們真了不起!
教學反思:對于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學生知道它們的名稱,所以,教師不必講,而是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展示。從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可以肯定這個環節的設計是成功的。但是仔細回想,學生的思維含量低。如果設計為在圖形上寫錯名稱,請學生糾正,他們便要對圖形、名稱重新審視,經過一番思考后才能作出判斷。所以,教師備課時要考慮對于學生會的內容,怎樣讓學生再動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