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的波動》教學反思(通用2篇)
《數據的波動》教學反思 篇1
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活動與探究:
投影:A、B兩地一天中的氣溫變化。問:
(1) 這一天A、B兩地的平均氣溫分別是多少?
(2) A地這一天氣溫的極差、方差分別是多少?B地呢?
(3) A、B兩地的氣候各有什么特點?
(解題時先引導復習平均數、極差、方差計算方法,對照圖表請學生先說出兩地在每時的溫度,再計算。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更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意義和作用,更好掌握計算方法。)
二、議一議
投影:學校要從甲、乙兩名跳遠運動員中挑選一人參加校際比賽,在最近的10次選拔賽中,他們的成績(單位:cm)如下:
甲:585 596 610 598 612 597 604 600 613 601
乙:613 618 580 574 618 593 585 590 598 624
(1) 他們的平均成績分別是多少?
(2) 甲、乙這10次比賽成績的方差分別是多少?
(3) 這兩名運動員的運動成績各有什么特點?
(4) 歷屆比賽表明,成績達到5.96m就很有可能奪冠,你認為為了奪冠應選誰參加這次比賽?如果歷屆比賽成績表明,成績達到6.10m,就能打破紀錄,那么你認為為了打破記錄應選誰參加這次比賽?
(本題第(1)、(2)問對學生來講,難度不大,但第(3)問要對學生分析加以正確點評。比如學生說甲運動員成績比較穩定因為其方差、極差都比較小,也可以說甲的成績比較好,還可以說乙較有潛力,因為乙的最好成績比甲的最好成績好等。對第(4)問,可以說在10次比賽中,甲運動員有6次成績超過5.96m,而乙僅有5次,因此一般應選甲運動員參加校際比賽。但若要打破6.10m的跳遠記錄,則一般選乙運動員。)
三、想一想
方差越小是否就意味著這組數據越穩定?
(通過思考、討論和交流,讓學生了解其實并不盡然,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說明)
四、做一做
課本“做一做”
(1) 兩人一組,在安靜的環境中,一人估計1min的時間,另一人記下實際時間,將結果記錄下來。
(2) 在吵鬧的環境中,再做一次這樣的實驗。
(3) 將全班的結果匯總起來,并分別計算在安靜狀態和吵鬧環境下估計結果的平均值和方差。
(4) 兩種情況下的結果是否一致?說說你的理由
(組織學生實際操作,用錄音機播放一段吵鬧的聲音,通過學生動手實踐,目的讓學生再次經歷數據的收集和處理的過
《數據的波動》教學反思 篇2
下面是3篇關于八年級數學《數據的波動》教學反思的范文,老師們參考并加以修改,便可以運用到課堂上了,一起看看具體的內容
八年級數學《數據的波動》教學反思范文一
1)首先應使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學習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確學生很難對本節課內容產生興趣和求知欲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多舉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選擇儀仗隊隊員、選擇運動員、選擇質量穩定的電器等。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生活中為了更好的做出選擇判斷經常要去了解一組數據的波動程度,僅僅知道平均數是不夠的。
2)波動性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表現出來?第一環節中點明了為什么去了解數據的波動性,第二環節則主要使學生知道描述數據,波動性的方法。可以畫折線圖方法來反映這種波動大小,可是當波動大小區別不大時,僅用畫折線圖方法去描述恐怕不會準確,這自然希望可以出現一種數量來描述數據波動大小,這就引出方差產生的必要性。
3)直接對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釋,波動大小指的是與平均數之間差異,那么用每個數據與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整體的波動大小可以通過對每個數據的波動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一個統計量,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程度和課堂時間決定是否介紹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其他統計量。
八年級數學《數據的波動》教學反思范文二
本學期在滕老師的帶領下,我參加了數學生活情境化教學的教研工作,在學習了相關的理論知識之后,本人精心組織了八下第五章《數據的波動》一節的教學活動,現就本節教學活動做如下反思:
所謂數學生活情境教學法就是教師以教材及生活中的數學素材為基本內容,通過計算機的輔助作用,為學生創建或模擬一個探索數學知識的“情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數學家從已知到未知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情趣,培養探索能力和探索方法,主動、全面地獲得數學知識的方法。要求學習內容生活化,教學過程情境化。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采用了“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對比觀察討論—發現問題—總結歸納——知識應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啟發引導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教學。充分借助于教材中三個廠家的統計圖,組織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交流獲得知識信息,在反饋與交流中感受到知識的不夠用,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的、主動探究的狀態。
本節課在充分利用了教材給定的內容之外,我還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實際,引入了本次期中檢測成績來引導學生理解一組數據方差的意義和方差的算法。班上在前十名中正好有總分相同的兩學生的成績,我便讓學生思考,這兩個學生的總分相同,那么他的學習狀況是不是就一定是一樣的呢?電腦排名總有個先后順序,那電腦又是根據什么來排名的呢?我們又有什么辦法來區別這兩名同學成績的異同呢?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緊接著便引導學生分別計算出這兩名同學成績的方差來,發現他們的成績相對平均分的波動狀況不同,其中一位同學成績相對均衡一些。這樣既讓學生加深了對方差含意的理解,同時也掌握了一組數據方差的算法。在這里我還有意識的強調了學生要對各門功課都要有相同的重視程度,力求全面發展,盡量不要偏科,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也深知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了。
本節課在各環節的把握和時間的撐控方面比較成功,但在學生動手操作探索計算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計算兩同學成績方差的時候應該更加充分的放手讓學生去算,還可以讓計算能力較強的同學演板就更好了。
八年級數學《數據的波動》教學反思范文三
《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過程。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1.教材背景:本節課,教材一開始結合溫差及女子排球比賽中兩隊參賽選手年齡波動情況的問題引入的。創設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情境和統計知識的背景.當學生通過討論發現用已有的數學知識無法很好解決這個問題時,就會思考該如何從其他角度入手解決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十分有好處的.
2.學生背景分析:學生已經學習了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的特征數(平均數、眾數、中位數),已經會求平均數、眾數、中位數,對它們可以表示數據的集中趨勢有所體會。對統計含義有了一定了解。極差和方差是描述數據離散程度的特征數,也就是數據的波動大小。研究一組數據,通常研究它的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
二.教學實施過程:
本節課先是從實際問題出發——產生極差、方差的必要性——方差公式的探索和推導——方差公式的使用——解決實際問題——鞏固練習——總結反思,這樣的主線設計的。在探索方差概念之前,創設問題情境,回憶相關概念,明確新的學習方向,提出方差產生的必要性。在探索過程中,輔以學生小組活動、探索實踐等活動,始終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主體,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引導,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現、獲得知識,體會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解決引例問題時,通過對數據的分析,發現以前學過的統計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引出矛盾。這里設計了小組討論的環節,讓學生在交流中得到啟發,進而使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產生創新的火花。本節課的重點是方差公式的推導。當平均水平相同時,就要分析數據的穩定性。而畫折線圖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能直觀的反映數據波動大小的方法,因此在這個環節設計了讓學生動手畫圖實踐,鍛煉了學生畫圖的能力,從中體會畫折線圖是描述數據波動大小的一種方法,進而引出如何用數值表示一組數據的波動。層層設疑,步步推進,教師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確定知識點,使學生在一次次的解決問題中體會方差概念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
三.課后體會:
在教學處理中層層設疑,步步推進的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形成過程比較成功,給學生搭建了比較廣闊的思維平臺。在推導方差公式時,將問題細化,設置了兩個問題:
1.用數值怎樣表示一次成績偏離平均數的程度?
2.怎樣表示10次成績偏離平均數的程度?
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外利用多媒體解決大量的計算問題,為推導公式,解決重點贏得了時間,感覺效果也不錯。在引例選配上采用的是課本上的例子,不太貼合學生實際。
《數據的波動》是一堂以情景探究為主線展開的合作探究課,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只要我們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以最大的自主探索空間,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這樣既能讓學生自主獲取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還能讓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更主要的是能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備課前我通讀本章教材,再來看本課時的內容,對本章有個大體的把握。我發現本節課情境活潑,數據不復雜,關鍵就看如何處理情境,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樂于參與課堂的活動。于是我對情景做了處理,不像書上那種直接呈現所有問題,而是突出新舊知識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事實證明,這一處理是成功的,課堂上學生更集中思考問題了,有學生提出了比較有見解的想法。
當然,具體操作中因本課內容較多,還是要注意控制好活動的時間,否則活動時間會比較倉促,還有,在課后還是要落實不用計算器求方差。
教學中為了照顧全體學生,縮小兩極差異,采用分步提問的方法,給所有的學生提供發展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