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和力》教案(精選2篇)
《運動和力》教案 篇1
一、基礎知識
1.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這個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壓力。重力都是豎直向下的。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
2. 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彈力是物體形狀改變時產生的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用橡皮筋作動力的小車,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多,橡皮筋的彈力越大,作用時間越長,小車行駛速度越快,行駛距離越遠;橡皮筋繞的圈數越少,行駛速度越慢,行駛距離越近。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
3. 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噴氣式飛機、火箭、氣墊船都是靠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
4. 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越大,伸得越長”的特征制成的;科學技術上統一規定用“牛頓”作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人們生活中習慣用“克”、“千克”來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1牛約等于 100克的力。
5.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物體的重量和物體運動方式(滾動還是滑動)有關。接觸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對于相同的物體,滾動摩擦力小,滑動的摩擦力大。
6. 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利的時候我們要適當增大摩擦力,當摩擦力對我們有害的時候需要減小摩擦力。
7.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在“0”位置。(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8. 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運動的物體失去動力后自己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滾珠軸承是一種將滑動變為滾動的裝置。
9. 自行車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鏈條、手柄(設計花紋或增加壓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安裝滾珠或加潤滑油)。
10. 怎樣設計能使賽車時速達到300千米以上,同時要盡量做到平穩、安全?(賽車的設計特點)(1)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動機;(動力要大)(2)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空氣阻力要小)(3)車身重心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定;(不會翻車)。(4)輪胎很寬,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輪胎不打滑)
二、簡答:
1.生活中哪些運動是受到了重力的作用?
答:樹上的蘋果往下落、向上拋的球最重要落回到地上、從滑梯上往下滑、水往低處流、水桶對手的拉力、書包對肩部的壓力等。
2.生活中哪些地方應用了彈力?
答: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撐桿跳高、跳水、各式各樣的彈簧等。
3.生活中運用反沖力運動的物體有哪些?
答:飛機、火箭、煙花;動物中的烏賊也是用反沖力運動的。
4.列舉彈簧測力計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提環(便于手握)、彈簧(用伸縮來表示力的大小)、指針(指示力的多少和大小)、刻度板(讀出力的多少和大小)、掛鉤(掛被測量的物體)
5.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答:接觸面的狀況(光滑程度)、物體的重量、物體的運動方式(滑動或滾動)、相對運動速度等。
6.列舉生活中增大(或縮小)摩擦力的實例。
答:增大摩擦力:運動鞋底的花紋、汽車輪胎上的花紋、雨雪天車輪上安裝防滑鏈、籃球表面上印有花紋、在結冰的路上鋪上稻草等。
減小摩擦力:拉鏈打蠟、車輪作成圓的、溜冰鞋上安裝滑輪、給自行車飛輪加潤滑油、門鎖不好轉時添加點機油等。
7.氣球噴氣為什么能推動小車運動?
答: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氣球小車就是被反沖力推動的。
8.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答:(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在“0”位置。(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最大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9. 自行車上哪些部件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部件是需要減小摩擦力的?
答:增大摩擦力的:前后輪胎、腳蹬的表面、剎車橡皮、手柄(設計花紋或增加壓力);減小摩擦力的:前軸、中軸、后軸、腳蹬的軸、大小齒輪與鏈條(安裝滾珠或加潤滑油)。
10.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需要什么條件?怎樣使物體運動得更快?
答:要使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施加一個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施加一個更大的力。
11.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有什么關系?
答:拉力越大、小車運動速度越快,運動距離越遠、拉力越小、小車運動速度越慢,運動距離越近。
12.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的圈數與小車運動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答:小車行駛的距離與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的圈數有關系,在橡皮筋彈力范圍內,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小車行駛距離越遠;纏繞的圈數越少,小車行駛距離越近。
三、實驗設計
1. 重力大小與小車運動
實驗名稱:重力大小是怎樣影響小車運動的?
實驗材料:小車、細繩、墊圈、計時器
相同條件:除重力外的其他條件(如小車、細繩等)
不同條件:重力(指墊圈個數)
實驗過程:①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②從掛一個墊圈開始,一個一個增加墊圈,直到小車可以動起來;③再多個多個地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變化。
實驗現象:小車從不動到運動,而且一次比一次速度快。
實驗結論:重力越大,產生的拉力越大,小車運動速度越快;重力越小,產生的拉力越小,小車運動速度越慢。
2.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的距離
實驗名稱: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實驗材料:小車、橡皮筋、尺子
相同條件:除橡皮筋纏繞圈數外的其他條件(如:小車、橡皮筋、尺子、纏繞方向等)
不同條件:橡皮筋纏繞的圈數
實驗過程:①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車架上,每次都從起點開始運動;②從纏繞橡皮筋一圈開始,一圈一圈增加橡皮筋纏繞的圈數,找到使小車運動的最少圈數;③放開小車,在小車停止后量出小車行駛的路程,記錄下來;④改變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做好記錄。
實驗現象:小車從不動到運動,隨著橡皮筋圈數的增加,小車一次比一次行駛得遠。
實驗結論: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多,產生的彈力大,小車行駛的速度越快,行駛的距離越遠;橡皮筋纏繞的圈數越少,產生的彈力小,小車行駛的速度越慢,行駛的距離越近。
3.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的關系
實驗名稱: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的關系
實驗材料:細線、彈簧秤、文具盒、毛巾
相同條件:除接觸面光滑程度的其他條件(如:文具盒的重量、體積、形狀,彈簧秤、細線、拉文具盒的速度等)
不同條件:接觸面光滑程度
實驗過程:①將細線的一端固定在彈簧秤的掛鉤上,另一端固定在文具盒上;②在光滑的桌面上輕輕拉動文具盒,找到剛好能使文具盒動起來的力,記錄下彈簧秤的讀數,重復多做幾次;③在桌面上鋪上一條干燥的毛巾,在粗糙的毛巾上輕輕拉動文具盒,并找到剛好能使文具盒動起來的力,做好記錄,重復多做幾次。
實驗現象:在光滑的桌面上拉文具盒用的力比在毛巾上文具盒用的力小。
實驗結論:接觸面越光滑,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就小;接觸面越粗糙,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就大。
4. 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實驗名稱: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實驗材料:細線、彈簧秤、文具盒
相同條件:除重量外的其他條件(如: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文具盒的體積、形狀,彈簧秤、細線、拉文具盒的速度等)
不同條件:文具盒的重量
實驗過程:①將細線的一端固定在彈簧秤的掛鉤上,另一端固定在文具盒上;②在桌面上沿水平方向緩緩拉動文具盒,找到剛好能使文具盒動起來的力,記錄下彈簧秤的讀數,重復多做幾次;③把文具盒內裝滿東西,稱出文具盒的重量,在桌面上沿水平方向緩緩拉動文具盒,并找到剛好能使文具盒動起來的力,做好記錄,重復多做幾次。
實驗現象:拉動裝滿東西的文具盒用的力比不裝東西的文具盒用的力大。
實驗結論:物體越重,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越小。
《運動和力》教案 篇2
第六節 復習和總結
從容說課 通過本章“運動和力”的學習,學生對機械運動、參照物、速度、時間和長度的測量、力的單位和測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體的慣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識已有所了解.本節課的任務就是要學生系統地回顧和總結本章知識的內容,體驗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并能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歸納、總結、應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將科學知識服務于人類的意識.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能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判斷選擇參照物. 2.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并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會選擇和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知道測量的誤差,區分誤差和錯誤. 4.知道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圖表示力. 5.會應用慣性定律解釋慣性現象,會應用二力平衡的條件分析實際問題.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本單元知識的系統復習,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品質,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教學重點 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力的概念.教學難點 慣性現象的解釋及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教學方法 歸納法:通過對本章知識的歸納總結,體驗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系統復習本章知識. 引導分析法:通過引導學生對典型事例的分析,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具準備 投影儀及投影片.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知識網絡(板書) 二、典型例題 例1:下列關于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汽車拉拖車時,汽車總是施力物體,而拖車總是受力物體 b.腳踢球時,腳先對球施力使球飛出,然后球對腳施力使腳疼痛 c.物體之間只有直接接觸才能發生力的作用 d.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是相對而言的,主要看以哪個物體為研究對象而言,因此a錯.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與同時性,在踢球的同時腳就會疼痛,不會等球飛出去之后才痛,故b錯.物體之間不接觸時也會發生力的作用,如磁場的作用,所以c錯.故應選d. 答案:d 例2:在當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獵豹,它的速度可達40 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魚,它的速度可達108 km/h;在空中飛行的鳥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 min內能飛行5 km,如果有可能讓這三種動物在一起比賽,冠軍是_______,亞軍______. 分析:這是比較速度大小的類型題.解決這一類問題的基本方法是把它們都換算成統一的單位,就可以比較了. 獵豹的速度v1=40m/s,旗魚的速度v2=108 km/h=30 m/s;褐海燕的速度v3=5 km/min=83.3 m/s.v3>v1>v2. 答案:褐海燕 獵豹 例3:手提水桶時,會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見,不但______對____施加了力,同時______對_____也施加了力. 分析:水桶被提起時,水桶位置發生了變化,水桶是受力物體,施力物體是人.與此同時,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時.也受到了力.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答案:人(手) 桶 桶 人(手) 例4:有同學說:“物體沿直線運動,每分鐘通過的路程都是100 m,則必為勻速直線運動.”這句話對嗎? 分析:“快慢不變,經過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何為“快慢不變”呢?也就是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都相等,這里可以把時間分割為1小時、1分鐘、1秒鐘等.每個1小時、1分鐘、1秒鐘都是相等的時間,甚至每個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等等都是“相等的時間”.物體如果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這個“相等的時間”顯然不是指某一種特定分割法的“相等的時間”,而是指任何一種分隔方式的“相等的時間”,也就是說,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不僅每小時、每分鐘通過的路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鐘、每十分之一秒鐘等通過的路程都必須相等. 所以,一個做直線運動的物體,每分鐘通過的路程是100 m,那么這個物體有可能做勻速直線運動,而并非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因為它雖然每分鐘經過的路程都相等,但不見得每秒鐘通過的路程也相等. 可見,判斷一個物體的運動是不是勻速直線運動,不能只看某一種分隔法的相等時間內通過的路程是否相等,而且要看是否在任何相等的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都相等. 例5:王師傅用一把刻度尺測量一木板的長度所測量結果是3.568m那么,這塊木板的長度的準確值是多少?估計值是多少?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測量的結果精確到多少? 分析:此類問題應根據測量結果,運用逆向思維來分析.根據測量記錄的要求,測量結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讀的,3.568m的最后一位是0.008m,即0.8cm,所以估計值是0.8cm.而估計值以前的數值均為準確值,所以3.56 m即356 cm為準確值.從右起倒數第二位數字所在單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這把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 cm.由于測量所能達到的精確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決定的,因此,這個測量結果精確到1 cm 答案:356 cm 0.8 cm 1 cm 1 cm 例6:工人用鏟子向爐膛內送煤,鏟子并不進入爐膛,而煤卻能飛進爐膛,這是為什么? 分析:先確定以煤為研究對象.然后分析煤原來的運動狀態,接著分析送煤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變化,最后由于慣性,煤離開鏟子后要保持原來的狀態而飛進爐膛. 答案:工人用鏟子向爐膛送煤時,鏟子和煤都向前運動,當它們到達膛口前時,鏟子停止了運動,而鏟子上的煤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向前運動的狀態,而離開鏟子飛進爐膛. 例7: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條96 cm長的導火索來使裝在鉆孔里的炸藥爆炸,導火索燃燒的速度是0.8cm/s,點火者點著導火索以后,以5 m/s的速度跑開.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離爆炸點500 m的安全地區? 分析: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比較時間、路程和速度的多種方法求解.導火索的燃燒和點火者的跑動具有等時性.此題有多種解法.一題多解有利于同學們思維能力的提高. 已知:v1=0.8 cm/s v2=5 m/s s1=96 cm s2=500 m 解法一:比較運動時間(求t1=? t2=?) 由v=s/t得t1=s1/v1=96 cm/o.8 cm/s=120s t2=s2/v2=500 m/5 mis=100 s 因為t1>t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區. 解法二:比較需要導火索長度和實際導火索的長度(求s1′) 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s1′=v1t1′=0.8 cm/s×100 s=80 cm. 因為s1′<s1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區. 解決三:比較導火索燃燒過程中人跑過的路程與爆炸點到安全區的距離(求s2′) 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s2′=v2t2′=5 m/s′120 s=600 m 因為s2′>s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區. 解法四:比較剛好能保證人能跑到安全區的導火索燃燒速度與實際燃燒速度(求v1′) 由v=s/t得t1′=t2=s2/v2=500 m/5 m/s=100 s v1′=s1/t1′=96 cm/100 s=0.96 cm/s 因為v1′>v1 所以人能跑到完全區. 解法五:比較保證爆炸時人剛到安全區所需的速度與人實際跑開的速度(求v2′) 由v=s/t得t2′=t1=s1/v1=96 cm/0.8 cm/s=120 s v2′=s2/t2′=500 m/120 s=4.17 m/s 因為v2′<v2 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地區. 例8:步行人的速度為v1=5 km/h,騎車人的速度為v2=15 km/h,若步行人先出發30 min,騎車人由同一出發點需經過多長時間才能追上步行人?這時距出發地多遠? 分析:這是兩個物體參加的、運動時間不同的運動,可將這兩個運動轉化為運動路程或運動的時間相同來分析. 已知:v1=5 km/h v2=15 km/h δt=30 min=0.5 h 求:t s 解法一:兩個物體運動的路程相等 s1=s2 v1(t+δt)=v2t t= = =0.25h s=s2=v2t=15 km/h×0.25 h=3.75 km. 解法二:兩個物體運動的時間相等t1=t2 所以 s= = =3.75km t=s/v2=3.75 km/15 km/h=0.25 h.